?

器以藏禮:北朝喪葬禮儀文化視野下墓俑的藝術性研究

2024-04-25 09:42張冰融
收藏與投資 2024年4期
關鍵詞:禮儀文化

摘要:俑,是我國北朝墓葬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器以藏禮”的重要表征,蘊含著豐富的“禮”文化。本文將北朝墓俑藝術置于墓葬禮儀文化視野之下,以北朝墓葬藝術為研究對象,從墓俑藝術的空間排列、形象塑造、服飾搭配禮儀等方面論述北朝墓葬禮儀文化對北朝墓俑藝術的重要意義,從而探索北朝墓俑背后禮儀內容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北朝墓俑;禮儀文化;空間排列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言:“不學禮,無以立?!盵1]禮,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標志,是中國人習俗行為的準則?!抖Y儀》《周禮》等典籍對于“禮”的描述較為完整,按其描述,中國禮儀可分為吉禮、兇禮、賓禮、嘉禮、軍禮五種。其中,兇禮中的喪葬禮儀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視的禮儀之一。從上古時期開始,人們對喪葬就極其重視。楊樹達先生對喪葬禮俗有精煉的概括:“所謂喪葬禮俗可簡稱之為安葬、哀悼死者的特定的一系列的規范的禮儀活動?!盵2]

魏晉南北朝時期,喪禮是國家和個人最為重要的禮儀之一。北朝喪葬禮儀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喪葬禮儀。北朝喪葬禮儀包括:“復”禮、沐浴、飯含、斂、奔喪吊喪、監護喪事、賻赗與贈官、送喪、居喪守孝。

這些儀式不僅是為了紀念逝者,更是為了表達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在墓葬藝術中,墓俑是其中最為精彩的一部分。這些俑形態各異,有的威嚴莊重,有的溫文爾雅,有的憨態可掬。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工匠的心血和智慧。這些墓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通過它們,我們可以一窺古代人的生活、信仰和儀式。這些儀式和藝術品的存在,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一、從空間排列看北朝墓俑的藝術性

方位在禮儀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祭祀、婚慶、軍事等禮儀活動中,人、物的擺放方位嚴格遵守相關禮儀規定,在墓葬藝術中也多有講究。隨葬品為死者建構了一個理想的來世生活環境。俑在墓葬中的陳列擺放常反映了墓葬營造者的禮儀等級觀念。本節試圖通過禮儀文化視角下墓俑的排列位置,分析墓俑與墓主人的關聯與墓俑對禮儀空間的構建,從而探索墓俑在排列禮儀之下呈現的視覺美。

俑,最初為代替活人殉葬創造,被看作人殉的替代。俑在墓葬中的位置并非隨意安排,而具有一定排列規律與禮儀。一方面,墓俑在墓室中的擺放位置與排列方式與墓俑的身份等級有關,不同身份的墓俑被墓室營造者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墓俑及墓室內其他器物通過“框定”的方式為墓主人界定一個或多個“位”[3]。首先,從按照墓俑等級排列來表現墓葬禮儀空間來看,墓俑建構了一個充滿和諧秩序之美的禮儀空間。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葬出土的釉陶俑陣陣列雖早年被盜,墓俑位置可能被移動,但我們仍能從大量墓俑的位置窺見其貌,探索墓俑的禮儀空間構造??脊盼墨I記載:木俑和陶家畜類包括陶俑367件,木俑1件,陶家畜等33件,木馬1件,集中放置在前室及附近。其中,武士俑、騎馬武士俑、男俑、胡俑數量最多,集中在前室南部。女樂俑則集中在耳室及前室北部,大型人俑、鎮墓獸以及陶羊、牛、豬、狗、雞、駱駝集中在前室北部[4]。由此可以推測:出行儀仗俑大部分集中在前室南部,為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再現。女樂俑則主要集中在更深處的耳室,是墓主人地下生活的體現。墓俑按其身份圍繞在墓主身邊,在墓室前室守護著墓主及其器物,共同構成了墓室的禮儀空間。

其次,從墓俑的“框定”功能來看,墓俑為墓主人界定了多個“位”。巫鴻在《禮儀中的美術》中指出:墓俑的排列禮儀不僅構成了墓室的禮儀空間,而且與其他隨葬品一起以“框定”的方式為死者界定一個或多個“位”。河北滿城 1號墓墓葬主室空間中原有兩個空座,其上覆以絲質帷帳。墓俑位列于座位的前方和兩旁并制成侍從的形象,仿佛在服侍看不見的賓客。主室的兩個空座,巫鴻推測是為劉勝及其夫人竇綰設置的。因此,便可以推測墓俑與其他隨葬品一起以“框定”的方式強調墓主的位置,墓主的位置被俑與器物圍繞,構成了墓主的“位”,達到造墓者所期待的禮儀等級空間。無獨有偶,在大同北魏宋紹祖墓葬中亦發現裝飾精美的“甲騎具裝”俑圍繞在陶制牛車模型旁,但牛車轎(圖1)卻無人乘坐。不難看出,眾多儀仗俑“框定”了墓主靈魂所乘坐的“位”,共同守護墓主的靈魂乘坐牛車出行。

從北朝墓葬禮儀文化的角度來看,“器以藏禮”的等級觀念對墓葬藝術的影響深遠。墓俑呈現與現實生活不同的藝術表現,在表現階級的同時又充滿了秩序之美,這注入了造墓者對禮儀美與生命意義的思考。

二、從形象塑造看北朝陶俑的藝術性

北朝興禮教的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引禮入律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儒家禮樂教化文化滲透在墓葬藝術的方方面面,不僅體現在墓俑的陳列上,也體現在墓俑的形象塑造上。北朝社會中,不同身份等級民眾的衣食住行均有差別,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影響下,地下墓葬藝術也是同理。工匠在制作陶俑時,陶俑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著裝飾物需嚴格符合其身份等級。根據楊泓先生的研究,陶俑可以分為四類:鎮墓俑、出行儀仗俑、家居生活俑、家畜俑,此處我們討論陶俑形象塑造、體現禮儀等級觀念較為明顯的前三類。

古人認為,人死后埋于地下會有鬼魅來侵擾,因此,在墓門兩側會放置鎮墓獸或鎮墓武士俑來守護墓主。鎮墓俑一般起到鎮鬼驅邪、護佑亡魂安寧的作用,同時也有引導死者靈魂升天之意。因此,鎮墓俑一般身材高大、面目猙獰,具有震懾性。1975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大學路北魏墓出土的鎮墓俑,頭戴冠帽、怒目圓睜、雙手張開呈持物狀,整體造型夸張,可能正在進行某種驅魔儀式。

出行儀仗俑包括出行負重俑、騎馬人物俑、步行人物俑,用于表示墓主生前的出行場面、展示墓主人的身份,其中的文吏俑引人注目。北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官員文吏遵循“君為臣綱”的觀念,有嚴格的上下級觀念。據此,受魏晉“秀骨清像”之風的影響,造墓者塑造的官吏多為文質彬彬、恪盡職守的形象。1990年,河南偃師縣杏園村首陽山電廠工地出土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州刺史元睿墓的拱手文吏俑,文吏頭戴小冠,身穿交領寬袖,頭部略低垂,雙手拱于胸前,一副謙卑恭敬之態。

相比于北朝儀仗俑而言,從事體力勞動的家居生活類墓俑的身份與地位更為低下。家居生活俑包括侍者俑、樂舞俑、雜技俑、勞作俑,根據墓傭的功能所呈現的動作也有所不同。侍者俑大多手中持瓶、盆等生活用具,發飾一般為單髻或雙髻,體現勞動人民的特征。同為元睿墓出土的丫髻女俑(圖2),頭梳雙丫髻,即將頭發向上梳于頂后一分為二,然后盤梳,左右兩邊各梳一個。女俑上身著左衽交領寬袖短衣,袖長至肘,下著長裙,微露步履,可見當時“短毋見膚,長毋被土”[5]的禮制要求。不可忽略的是,“丫髻”發飾也有例外的時候,魏晉南朝時期一些文人雅士為表示其輕蔑法度,也會將發梳為“丫髻”狀。南京西善橋模印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就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不難看到,從北朝墓葬的形象塑造禮儀來看,鎮墓俑、出行儀仗俑、家居生活俑這三種類型的陶俑形象塑造各有特征,符合其身份等級的同時還充滿了藝術性與美。

三、從服飾搭配看北朝陶俑的藝術性

年鑒學派大師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在《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一書中提道:“一部服裝史提出所有的問題:原料、工藝、成本、文化固定性、時裝、社會等級制度?!盵6]簡言之,服飾是中國禮儀中的重要內容,是等級、身份的重要象征,在服裝禮儀的文化視角下分析北朝陶俑的藝術性是有必要的。北朝男性墓俑數量豐富、身份不一,為我們研究陶俑服裝禮儀的藝術性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本文從北朝男性墓俑的服裝禮儀的角度看北朝陶俑的藝術性。

北朝男性陶俑服飾可分為頭衣、身衣、足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著裝都遵循嚴格的禮儀規范。頭衣,也稱“首服”。冕是最高等級的首服,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中描繪了身穿冕服、乘坐轎輦的漢成帝威武霸氣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冕服是天子、諸侯等貴族官員在重要慶典上的禮服。此外,在北朝墓葬中,男性墓俑一般頭戴冠或帽用來御寒、出席禮儀活動。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北朝墓葬中戴冠的墓俑種類非常豐富。冠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冠代表不同的等級。一種是小冠,從北朝出土的墓葬來看,文吏、侍從、儀仗形象甚至武士、步卒均佩戴小冠,可以推測頭戴小冠的墓俑一般有一定的職位但職位并不高。還有一種是籠冠,籠冠的佩戴者相對于小冠而言,級別更高。佩戴者一般身著中原漢族傳統服飾,神情自若,充滿了文人氣質。例如山西太原徐顯秀墓籠冠俑、崔芬墓墓主出行圖的男主人均體現其文質彬彬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高官近臣所戴的籠冠還要加一些飾物,比如山西太原婁睿墓甬道西壁門衛所戴籠冠側面插有一皮毛狀飾品,以突出其特別的身份等級。

根據北朝考古發現所反映的服裝形制,北朝男衣一般分為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褲制、深衣制[7]。上衣下裳制一般被描述為“褒衣博帶”,穿戴者一般為貴族人物或高級官員,例如洛陽寧懋石刻中的男性貴族就著上衣下裳,墓俑中較為少見。上衣下褲制是北朝墓俑中常見的服裝樣式,因其符合勞動人民的著裝需求而在陶俑中大量出現。例如河南偃師南蔡莊北魏墓文吏俑、洛陽北魏元邵墓騎馬鼓吹俑、騎從俑、擊鼓俑、男侍俑、磁縣灣漳北齊大墓侍仆俑、儀衛俑等,可見這樣的裝束因方便勞作而在百姓中廣為流行。由此可以說明,北朝墓葬中上衣下裳制和上衣下褲制都屬于身衣禮儀的范疇,但很顯然身著上衣下裳的墓俑要比身著上衣下褲的墓俑等級高。

從服飾搭配禮儀的視角來看,北朝墓俑的搭配體現了不同的身份等級。在那個時代,服飾搭配禮儀是社會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規范。人們身上的服飾無聲地訴說著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就像是一面揭示身份的鏡子。這些精美的服飾不僅在當時具有極高的社會意義,而且對后世的服飾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結語

《禮書》云:“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盵8]北朝墓葬藝術與禮儀文化緊密相關,從禮儀文化視角來看,墓俑藝術的空間排列、形象塑造、服飾搭配都能反映北朝陶俑特有的藝術特點。禮儀文化促成了墓俑的莊重并豐富了墓俑的形態。在儒家文化主導下的古代社會,禮對藝術的影響全面且深入,因此,對北朝墓俑的研究,從禮儀文化的角度切入,意義深遠。本文希望通過從禮儀文化視野研究北朝陶俑,為北朝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研究作鋪墊,為北朝喪葬禮儀制度研究提供材料。

作者簡介

張冰融,女,山西太原人,學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18:211.

[2]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7.

[3]巫鴻.禮儀中的美術[M].北京:三聯書店,2016:600.

[4]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J].文物,1972(3):22.

[5]戴圣.禮記[M].北京:中華出版社,2023:264.

[6](法)費爾南·布羅代爾.15世紀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7](漢)司馬遷.全本史記[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71.

[8]呂帆.山西地區北朝陶俑研究[D].赤峰:赤峰學院,2019.

猜你喜歡
禮儀文化
中西禮儀文化比較課程的創新策略研究
探討小學英語的禮儀文化教育
維吾爾族婚禮當中傳播的維吾爾族禮儀文化
跆拳道禮儀文化對高校德育影響解析
弘揚禮儀文化與踐行“三嚴三實”
禮儀文化引領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禮儀文化
重視加強青少年禮儀文化教育
論弘揚禮儀文化對我國社會的促進意義
文化的隱性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