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社交場域生態治理研究

2024-04-25 14:22夏夢萱吳春陽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生態治理微時代機制

夏夢萱 吳春陽

摘要:網絡社交是技術革命史上的一次質的突破,借助技術優勢將傳統社交由現實社會的“深社交”模式向網絡虛擬社會的“淺社交”進行全面轉化,使青年在社交關系鏈體系中不因社交平臺和介體的不同影響社交效率,而是通過智能應用強化自身這個“聯結點”在關系鏈中的作用,擺脫了單一平臺的束縛和隔閡,打破了社交活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微時代,在5G等新興技術手段的加持下,大學生借助網絡社交平臺的交互優勢,充分滿足了對信息獲取和分享的需求,并在技術的驅動下,衍生出以社交軟件為介質的全場景化“場域社交”新形態。微空間作為大學生參與網絡社交生態的主要場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當制約生態平衡的變量變化超出了自身的調節能力和承受能力時,就容易導致網絡社交生態的失衡。要想有效治理大學生網絡社交場域生態,需從建設網絡社交生態“微文化”、營造網絡社交生態“微環境”、發揮多元主體共治“微力量”、構建多維復合治理“微機制”、重塑社交話語表達“微體系”和提升網絡社交媒介“微素養”多維度著手,確保網絡社交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構建全時空、系統化的大學生網絡社交生態防護大格局。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網絡社交;生態治理;體系;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6;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3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專項重點課題“新時代紅色文化與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WHZX-16;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人才支持計劃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4-CXRC-2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1]。當前,網絡社交平臺虛擬化、智能化和功能化等特性吸引大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容易受到網絡社交場域的影響與制約,這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造成了阻礙。

從文化、環境、主體、機制、話語、素養等維度

著手,實現大學生網絡社交場域生態的有效治理,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2]。

一、建設網絡社交生態“微文化”

“微文化”是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微載體”為平臺,尊重個體表達與訴求,注重多元主體作用發揮,結合時代特征而衍生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拔⑽幕背尸F出網狀鏈接、多向互動和裂變式傳播的特性,實現了不同主體、不同圈層之

間的同步文化傳播,形成了立體化的傳播形態。該形態具有價值導向、群體凝聚、心理構建和資源共享等積極作用,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身份認同、群體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邏輯統一,增進個人文化自覺下的價值引領[3]。

因此,要有效治理網絡社交生態場域,必須牢牢占領“微文化”主陣地。要進一步強化微敘事能力,借助微話語優勢轉化主流文化價值,引導“微文化”輿論場,實現“微文化”從“流量為王”到“價值為王”的轉變。圍繞國家要求、社會需要和青年需求,加大“微文化”內容供給,解決網絡社交場域中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微文化”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從而構建“微文化”育人的新局面[4]。

二、營造網絡社交生態“微環境”

從生態學角度講,環境更強調的是事物與外部環境依存和互動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保持的動態平衡。而社交“微環境”中大學生與其他主體之間、外部環境之間不斷進行信息互換與傳遞,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在“微環境”中,信息的價值交換與傳遞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道德的規范和法律的制約等,都是影響“微環境”治理效能的重要因子。因此,大學生社交“微環境”應從技術升級、倫理規范、法律健全等維度進行整體、系統的治理優化。

營建良好的社交“微環境”能提升治理效能。除注重技術的應用與升級、奉行算法優先策略外,還要充分考慮社交道德和價值引導因素。

算法中內嵌了技術帶來的價值控制,應在算法技術中輔以人文價值反思,變“算法”為“算法+”,豐富算法模型中信息推送的維度,立規建制管好算法,改進技術,完善算法,才能避免主流價值被技術所駕馭[5]。

三、發揮多元主體共治“微力量”

網絡社交良好生態的構建和運營,離不開社交網絡生態的全流程治理。其中既涵蓋網絡生態建設中各要素的平衡問題,又涉及政府、企業、社會、青年自身等多元主體及其之間的有益互動[6]。因此,要構建網絡社交生態治理共同體,以發揮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網絡行業組織等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最大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7]。多主體參與、多種手段相結合,體現了協同和平衡理念。將秩序、協同與平衡理念正確運用到網絡綜合治理實踐的目的在于,提高用網治網水平、推動我國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8]。以政府為主導,積極吸納公眾、社會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到網絡社交生態治理規則的制定和流程的設置中,從而破解“囚徒困境”。

一方面,要強化政策供給。制定引導網絡社交生態和諧發展的法律法規,發揮政府在網絡社交治理中的主導作用[9]。

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第三方力量的監督協調作用。尤為重要的是,作為微社交生態中的重要一環,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功能,強化自我監管,積極推送正向的社交內容,鼓勵健康的閱讀習慣,形成契合社會主流價值、促進大學生倫理建設的經營理念[10]。

四、構建多維復合治理“微機制”

科學有效的治理機制對實現網絡社交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網絡社交生態是動態的、多變的,必須圍繞網絡社交的內外部環境,構建多維復合的“微治理”機制,要從主體權責的配置、社交資源的再分配和運行規則的制定等維度構建一系列規則和關系約束,促進主體內部之間的合作,實現社交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治理規則的有效制定,以動態的治理回應動態的問題。

“微機制”的構建,需要結合作用于網絡社交的內外部環境的主體、資源和力量的綜合考量。

從外部環境來看,主要涉及法治規范與職能行使并行的政府治理機制、引導規劃與優勝劣汰并存的市場治理機制、行業自律與公眾監督并重的社會治理機制。政府治理機制重在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實施多部門協同管理和服務等手段,解決重技術輕內容、各部門權責交叉等難題。市場治理機制重在對網絡社交平臺管理做到有序規劃、合理引導以及動態調整。而社會治理機制強調社會力量對網絡社交平臺內容的影響和控制,通過加強行業自律和網民監督,保障網絡社交生態的健康運行。

從內部環境來看,網絡社交內部治理機制是根據網絡社交平臺的實際情況由平臺與用戶制定,并經權責義務、利益博弈而形成的管理體系。其內部環境的治理目標由網絡社交平臺的所有者與管理者、網絡社交生態的參與者與內容的生產者,以及其他利益攸關方等共同設定,其運行規則由內部章程、管理和運營細則、社會文化和道德約束機制等組成。

五、重塑社交話語表達“微體系”

網絡社交話語表達體系是網絡時代發展狀態和網絡社交文化特征的綜合表達。

淺層次表現出來的是,通過網絡符號建立起來的社交行為方式。

深層次理解,網絡社交話語體系是受微時代發展階段、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階段、網絡技術應用水平等所影響和制約的,反映大學生網絡社交文化特征、精神風貌的外在表達形式。

隨著社會的變遷,思想觀念特征與社交話語表達習慣也不斷發展和變化。網絡社交話語表達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進而影響到高校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11]。

從調查情況來看,大學生所處的網絡社交媒介上的話語表達體系顯示出更加青睞網絡社交的公共表達、社會交往和文化娛樂等功能。

在網絡社交場域,大學生的言行更易受社交網絡、社交媒介推送內容的影響,社交話語表達的亞文化話語特性和個性化表達方式得以充分體現。因此,重塑網絡社交話語表達體系,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教育,增強青年話語權。

一方面,要鞏固大學生的文化共識和思想基礎,

將主流媒體與網絡社交媒介有機結合,共同發揮教育效能。

另一方面,要實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價值偏好,制作和傳播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新型網絡文化產品[12]。

六、提升網絡社交媒介“微素養”

“微素養”是以多類型、多形式接觸、分析、評估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反映了社交“微產品”的技術特性及用戶使用的新特點[13]。

與傳統媒介素養教育不同的是,由于大學生擁有網絡社交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因此更應注重其對網絡社交媒介的認知和使用、反思及話語賦權能力的培養,并強調對大學生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的培養。同時,還應包含海量信息環境下個人應對不確定因素、突發網絡輿情和事件的心理素質建設以及應對能力的提升。

提升大學生網絡社交媒介素養水平,就是要通過積極有效的媒介素養教育來培養群體的思辨思維和批判精神,以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14]。對此,除了應進一步加強公共素質教育,還應構建完善的媒介素養培育機制,統籌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多方資源,開展教育活動[15]。

對政府而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法律法規上優化網絡社交媒介素養教育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社會力量要切實發揮第三方監督的重要作用;學校應將社交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教學體系,強化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地位;家庭應發揮基礎性功能,做好大學生社交媒介素養的支撐性工作。

七、結語

大學生網絡社交場域生態的有效治理是實現網絡生態平衡、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和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現實需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網絡社交生態治理已呈現出協作、精準、精細和法治等特性,但要進一步形成網絡社交場域治理共同體,實現建設生態良好的網絡社交空間這一治理目標,還需要在解決影響生態系統穩定的根本性問題上發力,進一步構建全時空、系統化的網絡社交生態防護大格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吳春陽. 如何推動青年“微社交”生態均衡發展[J]. 人民論壇,2020(22):128-129.

[3] 葛彬超,孟伏琴. 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J].中國青年研究,2020(6):107-113.

[4] 陳聯俊. 網絡空間中主流價值認同的分化與重塑[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6):72-78.

[5] 謝俊,吳陽琴. 算法推薦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面臨的風險及防范策略[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23(10):132-137.

[6] 趙志云,杜洪濤,張楠. 大數據時代網絡社交平臺風險治理的國際政策比較與啟示[J]. 中國行政管理,2020(2):129-134.

[7] 新華社. 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講[EB/ OL].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8-04-21)[2023-12-07]. http:// www.cac.gov.cn/2018-04/21/c_1122719824.htm.

[8] 謝新洲. 以創新理念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N]. 人民日報,2020-03-11(09).

[9] 盤華,黃永林. 網絡社區社交的新特征、面臨的社會風險及其防范[J]. 社會主義研究,2021(3):122-129.

[10] 鄒夢瑤. 網絡社區交往中的倫理困境與治理策略[J]. 學習與實踐,2023(12):133-140.

[11] 閻國華,宋京姝. 青年網絡話語創新的樣態透視與競合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21(11):105-112,104.

[12] 王楠. 當代青年網絡話語表達范式:生成、功能與引導[J]. 思想教育研究,2022(12):82-87.

[13] 陳坤,劉雨. 基于青年網民話語特點的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J]. 理論探討,2022(4):113-119.

[14] 賀姣. 媒介化社會網絡信息傳播的風險及對策研究[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9):30-33.

[15] 張雪黎,肖億甫. 信息化發展對青年網絡媒介素養的影響[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1):78-84.

作者簡介 夏夢萱,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吳 春陽,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生態治理微時代機制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發展綠色經濟背景下的中日能源與環境合作社會發展與法律多元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文化產業生態治理
微時代語境下創新高校黨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思考
“微時代”視閾下醫德教育的變革、創新與堅守
微時代文化創意類創業現狀調查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