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成因與對策探析

2024-04-25 16:26高健李明洋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網絡道德全媒體時代大學生

高健 李明洋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全媒體時代,推動了信息的即時互通與實時共享,但同時也助長了大學生網絡暴力行為的產生。大學生作為網民中的大比例群體,數量龐大且接觸網絡時間長,容易受到網絡暴力的影響,甚至成為網絡暴力的主要推動者。文章以全媒體時代為背景,采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對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成因與對策進行探析。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是由多方原因導致的,主要可劃分為外因與內因。外因包括互聯網自身的匿名性與虛擬性、網絡平臺上部分媒體職業道德缺失、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缺位、相關網絡治理法律法規不健全及網絡平臺監管不到位;內因包括大學生個人認知與社會認知失調、從眾行為成為主流現象、言論表達的異化、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等。為解決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應加強多方聯動與合作,從完善網絡暴力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對網絡平臺與媒體的多方監管、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三個方面入手。文章針對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提出解決對策,旨在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與個人整體素質,加強大學生網絡主體責任。通過改善網絡暴力現象,推動網絡環境持續向好,實現網絡生態健康化、綠色化。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網絡道德;網絡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5.5;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38-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沈陽市大中小思政一體化研究課題“智媒時代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DSZ-2024-013;2022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運用短視頻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2DB534;2022年度遼寧省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遼教通 〔2023〕371號

全媒體時代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ヂ摼W的發展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媒介使用能力,能夠通過網絡媒體獲取社會信息,并在各大平臺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但其在網絡中的行為可能受到匿名性、虛擬性和信息傳播的便捷性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一些不良的網絡行為,如網絡暴力。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的成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推動全媒體網絡環境持續向好發展。

一、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內涵與現象闡釋

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個人的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網絡環境,同時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大學生網絡暴力內涵與現象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

(一)大學生網絡暴力的內涵

“網絡暴力”一詞于2006年因“虐貓女”事件進入大眾視野,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在學術界引發了對該現象的研究。網絡暴力是指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對受害者進行謾罵、抨擊、侮辱、誹謗等,甚至將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對受害者進行“人肉搜索”,對當事人的隱私權、人身安全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脅或某種不良影響的行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的網民數量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20~29歲網民在全年齡占比中位居第四[1],對互聯網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大學生已成為互聯網的重要參與者,在享受發展益處的同時,容易引發網絡謠言、網絡誹謗等事件[2]。特別是近年來短視頻平臺崛起,一旦大學生受到其負面影響產生網絡暴力行為,就會污染網絡環境。因此,大學生作為全媒體時代龐大的網絡用戶群體以及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對象,不僅要提高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更要在網絡與現實生活中保持理性思考,減少暴力現象。

(二)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的現象闡釋

第一,對他人進行惡意語言攻擊?;ヂ摼W技術飛速發展,為滿足大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各大平臺應運而生,為大學生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場所,但也助長了網絡暴力現象的發生。大學生在互聯網中發言是相對自由的,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謾罵、抨擊、侮辱、嘲諷等惡劣行為,甚至將網絡語言暴力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不利于其個人的成長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第二,制造或傳播謠言。全媒體時代,互聯網上的信息海量且繁雜。例如,短視頻平臺操作門檻低、內容多樣化,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需求,但大學生也易受其負面影響。為博取眼球,大學生極易制造謠言;同時,他們對于網絡信息不加分辨而廣為傳播,會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第三,使用技術手段加劇網絡暴力。大學生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學習科學技術手段的速度快、成效好,在參與網絡暴力時運用AI技術、PS技術等手段來傳播不實言論的行為并不罕見,達到誹謗、侮辱受害者的目的,對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二、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的成因分析

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具體可劃分為外因與內因。外因包括互聯網自身的匿名性與虛擬性、網絡平臺上部分媒體職業道德缺失、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缺位、相關網絡治理法律法規不健全及網絡平臺監管不到位;內因包括大學生個人認知與社會認知失調、從眾行為成為主流現象、言論表達的異化、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等。

(一)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的外因

互聯網自身的匿名性與虛擬性?;ヂ摼W的匿名性為大學生提供了更自由的表達空間,許多學生將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發泄的戾氣與不滿發布在網上,并參與網絡暴力事件[3]。由于互聯網中的信息真假難辨,因此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存在一定難度。大學生容易抓住這一點實施網絡暴力行為,不利于營造優良的網絡空間環境?;ヂ摼W的虛擬性使得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相脫離,導致大學生忽視道德規范[4],降低自身網絡道德標準,產生不良行為。

網絡平臺部分媒體職業道德缺失。為迎合網民的選擇標準,在全媒體時代各類營銷號逐漸興起。近年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迅速發展,受到大學生群體的歡迎。然而,部分媒體為博取眼球在各大平臺中出現篡改事實、引導網絡輿論、引流站隊等行為,背離了作為媒體的初衷,導致大學生易被煽動情緒從而引發不良行為。這極不利于提升網絡媒體公信力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缺位。高校作為培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主陣地,應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然而,國內高校對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的重視度普遍不夠,基本上沒有單獨開設網絡道德教育普及課程,不利于大學生系統掌握網絡規范。此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對網絡道德問題發展、變化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應對相關問題的教育方法缺乏前瞻性和創新性[5],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相關網絡治理法律法規不健全及網絡平臺監管不到位。我國有關懲治網絡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規還處于發展階段,與其他法律銜接并不緊密。全平臺實名制在各大應用中并未完全普及;相關責任方對大學生網絡暴力行為監管不到位、不完善,無法及時解決問題。

(二)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的內因

大學生個人認知與社會認知失調。因大學生具有身份優勢、缺乏社會經驗以及受到西方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很多學生的自我評價相對較高而對他人和社會的評價相對較低,導致其個人認知與社會認知失調。若學生的自我目標未達成預期,互聯網便會成為他們宣泄不良情緒的主要場所,污染網絡環境。

從眾行為成為主流現象。大學生參與網絡暴力的諸多事件具有群體性特征,多數情況下是迫于網絡群體的壓力改變個人意見而與他人保持一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的重要階段,易受到網絡群體觀點的影響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選擇,在網絡暴力事件中隨波逐流。

言論表達的異化。大學生在踏入大學校園后,日益豐富的知識儲備與日益開闊的視野使其對社會問題有了自己的思考與見解,因此對表達的需求日益增強。但某些大學生一味宣揚言論自由而忽視了自己具有傷害性的道德行為,在平臺上對他人進行惡意詆毀,忽視網絡道德規范。

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具有速度快、影響力大等特點,互聯網上各種信息紛繁復雜且真假難辨。適應快節奏生活的大學生并不在意熱點事件和網絡謠言的真實面貌,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傳播謠言、攻擊受害者。

三、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的對策探尋

針對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產生的原因,應從完善網絡暴力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對網絡平臺與媒體的多方監管、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三個方面入手,推進網絡環境持續向好發展。

(一)完善網絡暴力治理相關法律法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明確提出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

近年來,我國針對整治網絡暴力行為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強化了網絡服務提供者、互聯網企業和網民的主體責任[6],為阻止網絡暴力行為的發生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和法律基礎。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于2023年6月發布《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7],為網絡暴力綜合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國的立法總體上落后于網絡實踐的需要,導致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遇到新問題以及新矛盾時,無法匹配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因而網絡管理與法律體系亟待完善。

全媒體時代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對受害者的救濟手段也需要通過法律進一步完善。

一方面,可以將嚴重危害社會的網絡暴力行為納入公訴案件范圍,更好地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公益訴訟的作用。推動各機關面對網絡暴力案件主動作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正確價值導向[8]。

(二)強化對網絡平臺與媒體的多方監管

治理大學生網絡暴力需要高效的監管體系,應加強對網絡平臺及網絡媒體的監管。

其一,網絡媒體應樹立以優質內容取勝的意識。全媒體時代,部分媒體通過夸大事實、顛倒黑白的方式賺取流量,導致大學生跟風實施網絡暴力行為,引發多數網民的不滿。全媒體時代各媒體應樹立以流量取勝轉變為以優質內容取勝的意識,打造優質內容供給體系,實現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短視頻平臺要通過短視頻引導正確輿論導向、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使學生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媒體要與相關部門相互協作,共同營造良好的司法網絡氛圍,嚴格預防和制止違法犯罪的網絡行為。加強網絡道德規范宣傳教育,強化網絡文化思想道德法治觀念,構建規范合理的網絡道德行為,增強網絡安全的法律意識[9]。

其二,實行全平臺網絡實名制。全媒體時代,實行全平臺實名制尤為重要。網絡實名制能夠有效防止網民匿名在網絡上散布謠言、制造恐慌等,有效規避互聯網匿名性引起的風險[10]。實施網絡實名制有利于建立網絡信用體系,提高個人信息的準確度,網絡上交流的安全性將大大提高。落實全平臺網絡實名制能夠在大學生心中建立起道德紅線,有效規避互聯網上的違規違紀行為,利于互聯網環境的凈化。

其三,落實網絡監管工作。網絡媒體作為全媒體時代的產物,具有傳播范圍廣、保留時間長、信息數據龐大、交互性強等特點。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學習新知識、知曉國內外新聞等,但也可能受到不良媒體的影響,異化自身的價值體系與認知體系,產生網絡暴力行為。一些不良媒體為賺取流量,故意發表引起對立的觀點及言論已不足為奇。

例如,部分大學生受“飯圈”文化影響較深,當其崇拜的明星受到他人攻擊時,會聽從組織者的指揮參與到罵戰中,使網絡暴力擴大化[11]。為整治此類行為,2021年6月,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之后經常性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為營造清朗網絡空間以及優化互聯網生態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此,政府及網絡平臺責任人應把監管落到實處,實施網絡平臺監管責任制,對網絡媒體進行多方面監管,加強對短視頻平臺的監督,并鼓勵短視頻平臺之間互相監督,及時舉報一些違反道德規范的用戶和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的直播間[12]。嚴格審核發表內容,一旦發現涉及虛假宣傳、詐騙、侮辱他人、涉嫌引導大學生實施網絡暴力行為的內容時,立刻要求刪除,并按其嚴重程度進行處罰,網絡媒體應發揮其應有的責任,在互聯網中傳播正能量。

(三)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

第一,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加迅捷、傳播范圍更加廣泛、網絡輿論傳播媒體更加多元,高校通過合理科學的路徑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是防治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的重要手段[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應充分根據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進行課程安排。一要加強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和把握網絡意識形態的特點和規律,提高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的認識水平,提升對信息的認知、分析和鑒別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將短視頻內容與課程結合,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二要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話語體系的研究和運用,同時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習慣的研究,切實掌握其思想動態、學習狀況,幫助其正確認識和把握互聯網的本質和規律[14]。為此,高校應打造一支具有現代眼光、能夠掌握新興互聯網技術、職業素養過硬的高質量政工隊伍[15]。

第二,重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高校不應只注重理論傳授,還應重視對學生的道德修養培育。一方面,高校應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關注他們的消極情緒,引導其通過合理方式進行宣泄,避免在互聯網中因自身情緒問題中傷他人。高校應設置多個心理咨詢室,擴大專業心理教師隊伍,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應逐步開設網絡道德規范選修課程,或在思政課程中融入網絡道德規范內容,重點講授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及網絡暴力的危害。這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使其掌握互聯網的特點與規律,提高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

第三,大學生自身應提高道德素養。一要具備基本的理性思考能力,能夠辨別信息真偽。在面對網絡中爭議性較大的新聞或傳聞時應保持獨立思考,具備自己的見解與思考,做到不隨波逐流。二要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反思自己的網絡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確保自身行為不偏離道德規范的軌道,為凈化網絡環境作出貢獻。三要樹立正確使用互聯網、文明上網的意識,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結語

大學生是擔當民族復興重任、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主力軍,同時也是主要的網民群體。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愈發常見,長此以往不利于大學生個人道德規范的養成與網絡環境的向好發展。為解決該問題,應多方聯手、共同合作,不斷完善網絡暴力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對網絡平臺與媒體的多方監管、加強大學生自身的道德規范,為實現治理大學生網絡暴力現象、培養青年責任擔當、推動網絡空間清朗發展等目標共同發力。

參考文獻:

[1]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8-28.

[2] 李禮.網絡暴力的道德批判與規制[J].晉陽學刊,2020(6):98-104.

[3] 卿琳,王鳳,莫燕銘.大學生網絡暴力行為的成因與治理[J].今傳媒,2020,28(12):154- 156.

[4] 李虹睿,許杰,楊思靜.大學生網絡道德風險及其防范策略:基于“造謠”事件的探析[J].山西青年,2023(20):187-189.

[5] 周立君.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41(4):128-130.

[6] 林愛珺.網絡暴力狂歡的反思與規制[J].人民論壇,2022(9):90-92.

[7] “兩高一部”聯合印發《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法院網,(2023-09-25)[2023-12-22].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 detail/2023/09/id/7550476.shtml.

[8] 支振鋒.治理網絡暴力還需綜合施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2(7):77-78.

[9] 陸妮亞.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范式與思考[J].世紀橋,2023(2):43-45.

[10] 王位.網絡暴力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及引導策略[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32(3):94-98.

[11] 俞祖卿,梁欽.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類型、原因與對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3,15(2):84-88.

[12] 張青青.短視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今傳媒,2023,31(7):144-146.

[13] 趙林云,甕雨潔.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特征、問題及對策[J].全媒體探索,2023(10):100-102.

[14] 蔡冰冰.全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與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8):190-192.

[15] 王美琦,邊雪營.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優化研究[N].山西市場導報,2023-08-17(D04).

作者簡介 高健,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明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網絡道德全媒體時代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全媒體時代文學評論的尋路與重建
新媒體形勢下網絡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法治類新聞報道的新出路
全媒體時代高校新聞人才培養應對輿論新環境改革研究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試論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