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新聞學視域下國際新聞實踐范式重構研究

2024-04-25 16:26陳秋羽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數字媒體數字技術

摘要: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新聞學成為一種新的媒介底層邏輯。在數字技術逐漸參與并改造新聞生產與分發的過程中,它所呈現的意義也從單純的工具屬性轉向基礎的驅動器作用。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新聞的生產與消費變得更加多樣化,新聞業培育出新的生產理念和實踐模式,對數字新聞學的研究應運而生。國際新聞作為新聞業的一部分,同樣面臨數字技術帶來的多元影響,這種影響使國際新聞傳播的理念、方法、路徑發生改變,推動了國際新聞實踐范式的重構。

文章深入研究數字新聞學視域下國際新聞實踐范式的重構問題,認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國際新聞實踐范式的重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治功能范式的重構,傳統單邊主義延續傳統國際新聞報道的政治斗爭性,新式多邊主義代表全球政治新格局下的民主呼聲,推動國際新聞報道新秩序的構建;二是數字智能范式的重構,數字化生產模式重構了國際新聞采寫編發全流程,平臺化發展聚合信息并鏈接資源,進一步提升了媒體的對外傳播力;三是數字敘事范式的重構,形式上的可視化敘事有力捕捉受眾的注意力并增強共情,文本上的深度化敘事回歸新聞事實,展現出更為多元的國際世界。

關鍵詞:數字新聞學;數字技術;數字媒體;國際新聞;實踐范式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53-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四川外國語大學重點科研項目“理論建構與范式轉型:媒介技術哲學研究”階段性成果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方興未艾的全球互聯網給新聞的分發和接受模式帶來巨大影響。在其迅猛發展的過程中,網絡與數字媒體深刻融入人類的新聞實踐活動,培育出新的生產理念和實踐模式[1]12。當下的新聞業已然邁入數字時代的洪流,數字新聞引發技術生態下人們對新聞學本身的思考[2]321。數字新聞的出現不僅僅意味著新聞業表面實踐業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整個新聞業嶄新的邏輯與生態[3]。

國際新聞作為新聞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數字化環境帶來的影響,國際新聞傳播范式發生深刻改變。

本文基于數字新聞學邏輯,考察數字時代國際新聞實踐范式的重構問題,分析數字技術可供性對國際新聞傳播理念、方法、路徑的影響,歸納當前國際新聞實踐的主要范式,反思數字新聞學視域下國際新聞實踐的新發展。

一、作為底層邏輯的數字新聞學

“數字新聞學”概念源于“數字新聞”,其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誕生的“線上新聞”[4],當時的互聯網作為數字內容的主要傳遞系統,本身就容易被視為一種“數字媒體”。

有學者認為,互聯網在初期對新聞實踐的本質性影響在于,它使機構新聞的生產與生產主體之間建立了新的形式關系[5]。在此早期階段,學界更強調互聯網作為“數字媒體”傳輸端的工具屬性,認為新聞生產及其本身并未受到技術的改造。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新聞業的發展,學者們開始意識到技術已深度參與新聞的生產過程,并扮演著一種“行為者”角色[6],“數字融合”也隨著學者對技術在新聞實踐中的影響的關注而成為研究焦點[7]。

有學者認為,媒體多元化已經成為過去,數字融合才是媒體融合的當下趨勢。2006年,“融合新聞”概念廣泛流傳,前沿技術驅動的新聞生產與消費成為新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據此分析路徑,數字設備被賦予廣泛的文化和跨媒體涵義,數字技術對新聞機構的形態、敘事的話語變化等方面起到的驅動作用[8]獲得承認。

在互聯網技術和新聞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互聯網與數字媒體的迅猛發展,不僅為新聞業培育了新的生產理念和實踐模式,還給新聞學的研究與教育帶來了空前的不確定性,使學界業界對數字技術生態下的新聞學理論、方法和實踐體系的系統研究有了緊迫的需求[9]。數字新聞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新聞技術形態。

2010年前后,學者們逐漸對數字技術生態下新聞學研究對象本身產生懷疑,這其中既有對主體的從業者、研究者和用戶的質疑[2]323,也有認為新聞本體發生了本質性變化的擔憂[10]。

直至2016年Routledge出版社的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Digital Journalism Studies,SAGE出版社的The SAGE Handbook of Digital Journalism及2019年學術期刊《數字新聞學》《界定數字新聞》特刊出版,數字新聞學才真正被視為新聞學范式的重大革新。數字新聞學正式成為新聞學研究一個新的總體性專業知識體系,開啟了數字新聞生態與全球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批判性研究的新篇章。

二、技術賦能與數字化國際新聞實踐

“國際新聞”被定義為“超越了國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聞,是新聞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11]。數字技術的賦能使國際新聞的報道范圍、規模擴大,速度提升,在多方面展現出新的特征[12]。

早期,有西方學者認為,數字技術的不確定性使國際新聞陷入了一種危機,國際新聞退居邊緣境地[13]。但也有許多人持樂觀觀點,認為數字技術促進了全球范圍內新聞業務的發展,以及公共話語權力的下放等。

學者朱迪思·克拉克和邁克爾·布羅姆利在《數字時代的國際新聞:東西方對世界新秩序的看法》中指出,“普遍的認知與新聞的習俗和價值相結合,并在技術使用的支持下顯著地重構了國際新聞”??梢?,數字技術的使用改變了國際新聞傳播,推動了國際新聞實踐內容和形式的重大變化。

2016年,數字新聞學以其強大的“數字化生態”為基礎形成的傳播生態[14],成為新聞學理論和實踐的底層邏輯。經過幾年轉型,多數新聞工作者認為數字技術在新聞生產實踐和新聞業結構轉型中扮演的角色是生態性的[1]15,這也就意味著數字化生態對新聞及新聞業所帶來的改變不只涉及外部形態,還包括內在運行的邏輯和機理。媒介環境學派認為,傳播媒介不是中性、透明或無價值的渠道,其符號形態限定了該媒介所能代表信息的代碼特征[15]。數字新聞成為當下新聞理論與實踐的新范式[16]。國際新聞作為新聞業的一部分,在數字技術的條件下也在發生結構性、系統性變化,且這一變化過程同技術發展一樣,均是自然形成的。

技術賦能使全球知名的國際新聞媒體都在經歷這一自然的數字新聞轉型過程。以BBC為例,近十年來,BBC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全面融入數字技術,包括使用Juicer內容引擎、開發應用程序BBC News、Messenger新聞機器人技術等。國際新聞的多樣化采集、多模態生產、多平臺共享、多終端發布成為常態,全球國際新聞主流媒體的數字化、平臺化發展,成為提高媒體競爭力和傳播力的必然選擇。

三、國際新聞實踐范式的重構

范式就是某一類常規科學實踐或研究的一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其應用范圍及準確性均有限制[17]。對于新聞實踐來說,范式是記者選擇事實并進行新聞寫作的一系列標準、規則、方法,與陳述策略[18],是指導新聞媒體確認并詮釋值得報道的社會事實的認知模式或世界觀[19]。國際新聞傳播同樣有其自身遵循的實踐范式。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國際新聞新的范式正在建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國際新聞政治功能范式重構

數字時代,國際新聞的政治功能范式呈現出典型的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共存特征。單邊主義延續傳統國際新聞報道的政治斗爭性,多邊主義代表全球政治新格局下的民主呼聲,推動國際新聞報道新秩序的構建。

在單邊主義理念的指導下,傳統世界體系結構中處于中心地位的發達國家媒體或忽略邊緣化的國家和地區,或“妖魔化”其他國家和地區,利用霸權地位進行單向傳播。

而面對數字全球化的客觀現實,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未改變其單邊主義的國際新聞報道思維,反而更加保守。英美等國擁有傳達信息的雄厚的數字技術資本,加之其國內主流媒體長期以來積累的巨大影響力,利用數字傳媒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宣傳西方價值觀可謂如魚得水。同時,其采取保守主義政策,更加強調單方面的國家利益,通過限制外媒來避免和減少國際新聞報道中對自身不利的聲音,希望進一步在多元化的全球傳播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與單邊主義相對應,數字技術也促進了國際新聞報道的去中心化與多元化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堅持多邊主義,利用數字技術加強國際媒體建設,不斷提高國際新聞報道能力,建構平等對話的國際傳播環境與輿論格局。

目前,越來越多國家依靠政府或民間力量建立或支持數字媒體的發展,致力于在國際新聞場域中占據一席之地。多邊主義的國際新聞報道就是要打破西方媒體霸權地位,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

(二)國際新聞數字智能范式重構

如前所述,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新聞報道的生態,推動了國際新聞實踐的數字智能范式重構,主要體現為數字化生產模式與平臺化的發展趨勢。

數字化生產模式是利用多樣的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改造國際新聞采寫編發全流程,實現國際新聞的數字化轉型。

在新聞線索的采集上,數字化國際新聞最大特點是實現非在地化的數據線索挖掘。以BBC的媒體監控部門BBC Monitoring為例,該部門的記者與分析師掌握包括電視、廣播、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在內的約13600個不同的數據源,實時監控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來源,為媒體設置議程提供建議。

在新聞的編寫上,國際新聞的自動化智能程度逐漸加深,從模板式的簡單寫作向人機協作、深度挖掘方向演變?,F有的數字技術支持媒體進行自然語言生成(NLG),初級的NLG技術應用在體育、天氣、財經等事實性報道領域應用廣泛,高級的NLG技術則更加注重利用算法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理解人類意圖、呈現富有洞察力與吸引力的敘述。

在新聞的分發上,一方面,發布時考慮各種數字新媒體平臺的特質,微信公眾號推文、短視頻、全景新聞等,都是國際新聞的新輸出形態;另一方面,媒體不僅通過自己的平臺或嵌入其他平臺實現國際新聞的多平臺分發,還利用數字技術與其他媒體實現共享。

國際新聞的平臺化發展是數字時代的戰略選擇,體現出“聚合”和“鏈接”兩大特點?!熬酆稀奔戎感碌膰H新聞平臺在新聞采編發等環節的功能聚合,也指為移動互聯網受眾提供的新聞與其他信息資源的服務聚合。前者以《新華國際》國際新聞聚合平臺為例,該平臺集采集、聚合、發布、審核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平臺化的轉型極大地提升了國際新聞業務流程的效率。后者以衛報的The Guardian應用程序平臺為例,在報道國際新聞的同時,該平臺開辟了更多板塊專欄并提供外部鏈接,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內容與咨詢服務。與聚合功能相應,國際新聞平臺的“鏈接”特點,讓受眾在瀏覽國際新聞的同時,增加與相關國家乃至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接觸,從而增強媒體對外傳播的效力。

以中國日報國際版China Daily應用程序平臺為例,該平臺提供居住向導、雙語能力測試等,用戶可以通過這些嵌入子系統的服務,進一步了解并學習漢語及其他中國文化,加深對中國的認識。通過提供超越報道信息的多樣化服務,國際新聞平臺化發展進一步下沉接近用戶,不斷擴展受眾與市場的邊界,產生多元化的傳播效果。

(三)國際新聞數字敘事范式重構

國際新聞的數字敘事范式,從形式來看主要特征為視覺化敘事,在文本方面又呈現為具有解釋性與情感性特點的深度化敘事。數字新聞敘事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呈現出視覺化、游戲化、劇場化的方向[20],國際新聞數字敘事在整體上也體現出共性特點,但最主要的特點是可視化。同時,數字技術的變革與社交媒體等用戶參與式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既使新聞表達更為主觀化和情感化,也使新聞業面臨過度加速和過度生產的風險,深度化的敘事文本成為國際新聞實踐遵循的價值理念。

在敘事方式上,數字化的國際新聞以視覺敘事為主,通過信息可視化、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利用視覺邏輯組織新聞的生產,增強受眾的體驗感。這種依靠制作具有更多視覺特點的專業化內容來獲得受眾注意力并鞏固雙方聯系的大趨勢,同樣影響著國際新聞的發展方向。

當前,國際新聞的視覺化敘事大致分為幾類:一是數據可視化,將信息可視化為圖表等形式,使其更加直觀;二是短視頻新聞,契合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的行為習慣,提高傳播效果;三是以社交媒體為載體的AMP故事格式,專攻移動端新聞,利用社交平臺為重大國際新聞提供內容補充;四是長篇式的滾動敘事,多見于專題或深度報道,平滑過渡文章的不同內容,文字、圖片與視頻之間的順滑切換既確保主題統一,又保證視覺的停駐;五是結構化排版,媒體通過劃分版面安排新聞布局,突出新聞的輕重緩急;六是實時推文,即以簡短文本配合照片高頻度更新,多見于重大或突發事件;七是全景及VR、AR技術,將虛擬技術應用于現實報道,增強受眾的沉浸式體驗。

在敘事文本上,國際新聞報道更加講求深度化,強調還原客觀事實。解釋性的敘事是深度報道的本質特點,在國際新聞中可以表現為對報道主題信息的復雜性進行綜合和深度闡釋。要求記者盡可能展開調查,采用更全面的敘述來使新聞變得公開、透明。深入的細節報道使讀者對國際新聞更加容易理解,解釋性的國際新聞報道也更有助于破除各種虛假謠言,駁斥意識形態的固有偏見。

而作為國際新聞數字化視覺敘事的延伸,近年來情感性原則在新聞敘事中也逐漸與客觀性原則同步。國際新聞中情感化的敘事報道常見于對特殊群體和個人的關注,以自白或采訪、傳記式的敘述文本伴以真實的影像的國際新聞報道,容易引發讀者共情,以小見大地引導全球民眾對議題的共同關注。以路透社的The Wider Image深度視覺敘事分區為例,其中的國際新聞幾乎都是以視覺化與情感化的深度敘事見長。同時,頁面使用滾動敘事的方式穿插實景圖片進行視覺呈現,情感化的文字符號表達與富有沖擊力的視覺要素緊密結合,使讀者在閱讀時直面新聞的核心議題并引發思考。

四、結語

數字化作為一種基礎性的技術生態,正逐漸塑造新聞業發展新的底層邏輯。數字新聞不只是一種單純的新聞技術形態,更代表著數字時代新聞業業態所呈現的新的生產、實踐與消費模式。國際新聞作為新聞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經歷著技術賦能的轉型過程,發生著結構性的變化。這種新發展體現為國際新聞實踐范式的重構,包括政治功能范式、數字智能范式與數字敘事范式,涉及國際新聞采寫編發全流程。而今,人類社會的技術程度仍在不斷提高,新聞業與技術的融合也在不斷加深,未來勢必還會進一步塑造國際新聞的新面貌。

參考文獻:

[1] 常江.數字新聞學:一種理論體系的想象與建構[J].新聞記者,2020(2):12,15.

[2] 斯汀·斯汀森,安娜·格倫達爾,英維·貝內斯塔德,等.數字新聞學研究是什么樣子的?[J].數字新聞的定義(研究),2021(3):321,323.

[3] 克里斯·安德森.當今數字媒體生態系統中的實踐、詮釋和意義[J].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2020,97(2):342-359.

[4] 吉姆·霍爾.網絡新聞:關鍵入門[M].倫敦:普魯托出版社,2001:6.

[5] 馬西森·D.網絡博客與新聞認識論:網絡新聞的一些發展趨勢[J].新媒介與社會,2004,6(4):443-468.

[6] 普里莫·A,扎戈·G.誰是新聞工作者: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視角[J].數字新聞,2015,3(1):38-52.

[7] S.奎因,菲拉克·F.融合新聞:跨媒介的寫作與生產[M].萊頓:CRC出版社,2014:12.

[8] 卡爾滕布倫納·A,邁爾·K.融合新聞:新聞編輯室、日常工作、工作簡介和培訓[M].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2013:285-298.

[9] 常江,田浩.從數字新聞研究到數字新聞學:一個創新范式的崛起[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21(3):3-17.

[10] 彼得斯,克里斯,馬塞爾.重新思考新聞業:轉型新聞格局中的信任與參與[M].倫敦:勞特利奇出版社,2013:247.

[11] 劉笑盈.國際新聞學:本體,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0:10.

[12] 克拉克·J,布羅姆利·M.數字時代的國際新聞:東西方對世界新秩序的看法[M].倫敦:勞特利奇出版社,2012:3.

[13] 薩姆布魯克·R.外國記者是多余的嗎?[M].牛津:牛津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系路透新聞研究所,2010:27-32.

[14] 拉普蒂斯·D,謝爾德科夫·J,斯科夫·M.什么是數字生態?:理論基礎和統一定義[J].澳大利亞智能信息處理系統雜志,2014,13(4):5.

[15] 單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態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價值與問題[J].新聞傳播研究,2006(3):2-13.

[16] 斯汀·斯汀森,勞拉·阿瓦.數字時代的新聞理論:探索與介紹[J].數字新聞學,2015,3(1):13-14.

[17]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6:19.

[18] 霍耶·S,珀特克·H. 1850-2000年新聞范式的傳播[M].哥德堡大學北歐媒體研究中心,2005:311.

[19] 白紅義.新聞范式的危機與調適:基于紀許光微博反腐事件的討論[J].現代傳播,2015(6):39-45.

[20] 常江,朱思壘.數字新聞敘事的革新:視覺化、游戲化、劇場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51-58.

作者簡介 陳秋羽,研究方向:國際新聞傳播。

猜你喜歡
數字媒體數字技術
數字化技術在高校博物館中的應用
舞蹈創作技術的運用與研究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數字媒體技術介入地方性博物館資源開發討論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中動畫原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淺談環境藝術設計中數字技術的運用
數字媒體藝術的現狀與前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