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研究

2024-04-25 02:04邵文麗李林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新媒體時代高校

邵文麗 李林

摘要:邁入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顯著加快,人們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這不僅為各行各業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還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學生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加多樣化,對新媒體的依賴性顯著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學效果。另外,盡管教師普遍喜歡借助新媒體平臺備課,但由于教學觀念落后,教學創新性不夠,仍然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會出現適得其反的不良情況。同時一些教師未能了解新媒體時代給學科教學帶來的影響,仍以理論灌輸為主,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就需要高校正視新媒體給教學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依據學科基本特征及教學綜合要求,結合既有教育資源與新課程標準,考慮學生學習實際情況與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采取多樣化的改革路徑,制定可行性較高的改革方案,打造高效化的學科課程。文章以中國近代史教學為例,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研究目標,首先論述中國近代史學科發展情況,其次指出新媒體對高校教學的影響,隨后闡述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現狀,最后提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路徑。研究對彌補當前教學的不足之處,滿足高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新媒體時代;教學;中國近代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156-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項目“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新路徑的探索——以通用航空類職業院校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2303114

一、引言

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傳遞不再受到時空限制,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為人們工作、學習與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以教育行業為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加快了教育改革步伐,要求高校能夠根據學科基本內容與教學要求,從多個層面入手進行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改革監管體系,促進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二、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發展

中國近代史學科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從學術史層面分析,該學科形成原因包含兩方面:一方面為發現史實資料,包含清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大規模搜集海外中國近代史資料,轉變了學者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為輸入史學新方法、新思想,明確近代史敘述模式,轉變了研究中國近代史編撰方法,定期更新學科基本內容[1]。

分析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發現,其多為革命史,

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基礎,參考價值標準進行歷史事件的評價。從本質層面出發分析,中國近代社會的改變,代表著封建經濟結構體系的轉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艱苦奮斗的過程[2]??v觀我國近代史,西方列強不僅展開軍事、經濟侵略,還進行政治和文化侵略,愛國主義人士發起五四運動等愛國活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因此,中國近代史學科記錄了關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奮斗等內容,這就要求推進中國近代史教學時注重愛國主義教育,靈活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三、新媒體對教學的影響

(一)教學環境與教學內容得到優化

新媒體主要包含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逐漸被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優化了教學環境,充實了教學內容。在教學技術方面,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幫助教師短時間內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借助新媒體平臺即可開展遠程指導與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能借助新媒體構建視頻、動畫、圖片、音頻、文本等不同形式的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3]。

(二)直接性課程評價轉變成新媒體評價

針對課程評價,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微信、微博、學習軟件等評價方式逐漸得到廣泛應用。新媒體評價不僅便于教師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還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現行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例如,微博作為目前主要的社交平臺,能夠使學生了解最新事件,并分享日常生活與感受。采取微博課程評價方式,比較貼合學生的興趣愛好[4]。采取學習軟件評價時,要先設置評價指標、課后學習任務,再根據學生課后作業完成質量,結合指標展開客觀評價,同時增設學生評價環節,使教師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真實感受。

(三)對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給教學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學生學習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比如學生接觸大量網絡不良信息、對新媒體的依賴性顯著提升等。新媒體時代,網絡學習資源豐富多樣,學生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但經常依賴網絡獲取答案,使得他們形成惰性的學習意識,不利于創新思維和能力發展。另外,由于網絡環境復雜,網絡空間中存在一部分不良信息,加之學生自制力較差,經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瀏覽不良信息,進一步影響其行為與思想,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5]。

(四)師生溝通受到影響

師生之間良好的溝通可以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師生有效溝通,能使教師及時得到學生最新的反饋信息,了解課程教學的弊端,針對性進行改進與優化[6]。但進入新媒體時代,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第一選擇通常是通過網絡媒體查找解決方案,這不利于師生溝通。相反,學生與教師應依托新媒體平臺展開網絡溝通,學生提出疑惑,教師及時解答,并通過學習軟件分享學習資源、反饋學習質量,共同建設高質量課堂。

四、中國近代史課程改革維度

(一)前沿性

中國近代史課程作為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研究工作密切相關,有序推進教學研究可為學科課程教學注入“靈魂”。改革開放以來,關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以抗日戰爭史為例,從8年抗戰擴展至14年抗戰歷史,明確了抗日戰爭史研究新方向[7]??梢?,研究中國近代史,需要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站在新的時代角度分析與解讀歷史,凸顯歷史研究的前沿性。為此,中國近代史課程改革應注重對最新研究成果的運用,并緊跟歷史研究腳步,從微觀研究與宏觀理論研究兩個角度入手。

(二)現實性

作為一門理論性學科,中國近代史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因此,需要將社會現實內容與學科教學相聯系,提升課堂吸引力,幫助學生深度解讀歷史,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開展中國近代史課程改革,應以體現歷史教學的現實關懷為目標,轉變歷史本位主義理念,加強古今聯系,通過生活元素講述歷史事件。以電視節目《百家講壇》為例,通過加入生活化元素,加深人們的理解,節目一經播出就受到大眾的廣泛喜愛。歷史學科教材的編寫更加看重教材內容的嚴謹性與學術性,這一要求雖然規范了語言、文字,精準解讀歷史事件,但內容僵硬無趣,缺少生動性、活潑性。引入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生活元素,不僅能提升歷史課程的趣味性,還能彌補教材不足[8]。以抗日戰爭歷史為例,教師應引入典型老兵故事,組織學生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戰爭歷史。

五、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現狀

新媒體時代,常見新媒體設備包含平板電腦、手機,以及可穿戴的移動信息交換設備,這些設備的大規模推廣與應用是時代進步的結果,為教學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教學資源與教育空間。但就目前狀況而言,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存在課程標準不統一、教材建設滯后、教師教學能力有限[9]等問題。具體來說,中國近代史學科教材的內容不完善,雖以革命政治史為主,詳細論述了不同階段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但未能全方位體現出中國近代社會的綜合面貌,且與世界近代史聯系較少。分析現行課程標準可知,教學大綱內容多由任課教師自行編制,過于依賴教學經驗,未能考慮到最新教育要求,造成課堂教學隨意、盲目。

另外,高校中國近代史學科教學中,青年教師占比較大,雖然他們學習了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模式,但缺少充足的教學經驗,對教材編著、大綱編制不重視。而對于教授級的教師,一方面由于工作待遇良好,且已評定職稱,使得其缺少教學改革動力,抵觸轉變教學模式,未能主動了解與學習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另一方面,堅持“填鴨式”教育理念,章節內容規范化、教學流程模板化問題突出。此外,個別教師工作態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敬業精神[10],體現為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重科研輕教學、抵觸創新教學方案。

六、新媒體時代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路徑

(一)構建監管機制

考慮到新媒體時代的基本特征,改革中國近代史課程時,教育部門應履行監督指導職責,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與高校教育管理部門進行溝通,貼合實際教育情況,制定課程目標,細化課程教學標準,落實指導方針,鼓勵青年教師參與教學改革工作。同時,還應制定并落實教師職稱評價制度體系,給予優秀教師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提供晉升機會[11]。

政府部門需要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參考財政補貼政策內容,制定并落實監督管理機制體系,為青年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學術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積累實踐經驗,增加教學知識儲備量,提升專業技能水平,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另外,應加強教育部門與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根據高校育人理念與中國近代史學科內容,靈活制定教育目標,進行資源共享,健全課程教學方案,提高改革效果。監管機制的落實,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史發展特點,還能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二)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全方位改革

面對新媒體帶來的影響,在推進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時,須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全方位改革,使其能正確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與積極影響,并能針對中國近代史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不斷完善與更新教育理念,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與鼓勵學生深度學習。

在教材建設方面,教師應樹立主動工作意識,積極參加教材修訂與編寫工作,并加入校本教材編制小組,打造獨具特色的校本教材,為提高中國近代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若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應優先考慮編制電子教材,并通過智能化設備傳達給學生,方便學生接收與理解。

在教學理念方面,教師應利用閑暇時間主動了解新媒體,認識到新媒體對日常教學工作的影響,并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對網絡視頻資源的運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教師開展中國近代史教學,須轉變落后的教育理念,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網絡視頻,以此重現歷史,體現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12]。

落實本科生導師制工作。實行導師制,主要看重老師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重點強調對學生素質、特長的培養,并注重教學的潛移默化、水到渠成,使教學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明確知識點的同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鑒于此,本科生導師制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嚴禁批量式生產,既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要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由學生提出問題,并與老師共同解決。

(三)改革課程考核模式

改革中國近代史課程,考核模式優化當數重點。教師應從學科基本內容與學科目標出發,整改并優化傳統形式的考核模式,依據新媒體時代特點,借助智能設備,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設置綜合化的評定指標,以實現多層面考核,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在設定課程考核模式時,教師應考慮到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轉變師生角色,督促學生主動學習,再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科成績。

一是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核。不再以紙質考核為主,而是利用智能設備設計課前預習問題、課堂搶答問題等,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蛘呃枚嗝襟w設備增設課堂討論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教師則全過程記錄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以此逐步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與分析能力[13]。二是實踐能力考核。新媒體時代,教師能依托學習通、微課等平臺,向學生分享學習資源,布置不同形式的學習任務,而學生能利用課下時間完成,再通過智能設備上傳,由教師、學生共同評價,分析其中不足之處。另外,教師應選擇幾本有關于中國近代史的課外教材,通過微信群或騰訊課堂分享電子版,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鼓勵學生編寫讀書筆記與讀書心得,并由教師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

(四)教學內容精煉化、課程設計規范化

新媒體時代,中國近代史改革須重視對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的改革,使其精煉化、規范化,并能利用多種功能的網絡化教學設備,增加師生互動次數。

一方面,教學內容須精煉化。將中國近代史學科內容分成教師講解、學生自學兩種類型。教師在講解課程知識點時,需要提煉教材中心內容,遵循抓基本、抓核心的原則,向學生詳細講解教材核心點。如講解袁世凱復辟、獨裁統治歷史內容時,設計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議會斗爭、護國戰爭和袁世凱獨裁、復辟課程主題,厘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做到有理有據。針對學生自學,教師可提前在學習軟件平臺布置課前預習任務,統計與整理學生預習效果,課堂教學階段根據預習問題講解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還能為學生提供問題解決與思考的空間[14]。另一方面,教學設計須規范化。通過設計以上課堂講解流程,全方位提煉章節重難點內容,并為學生提供實踐演練的機會,促進學生與教師深度交流。在章節題目解析環節,教師應組織學生從多角度解讀單元題目,初步了解本章核心問題,樹立整體意識。

(五)科學設計課程閱讀環節

閱讀是中國近代史課程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重要手段。設計閱讀環節,學生不僅能預習教材內容,還能汲取更多歷史知識。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須科學設計課程閱讀環節,調整課程流程與優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中國近代史改革成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促進學生與教師深度交流。在中國近代史教學期間,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激發其主觀能動性,預留更多學習空間,使其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教師應將新媒體平臺與多媒體設備相結合,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前查找有關視頻或微課資源,再上傳至多媒體設備,構建趣味化的閱讀氛圍。

(六)建設中國近代史MOOC課堂

新媒體時代,MOOC課堂教學模式得到廣泛運用,其綜合運用優勢愈加明顯。鑒于此,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應積極建設中國近代史MOOC課堂,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為最終目標,利用互聯網技術、新媒體設備,設計并落實創新化的教育活動,打造全新的學科教育體系,采取多樣化的教學風格。教學過程應體現歷史學的時間空間性,采取多種手法處理課程內容,營造不一樣的課堂氛圍[15]。建設中國近代史MOOC課堂,應先講述基本歷史知識、理論,再介紹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做到前后呼應,將復雜化的知識簡單化,點明單元主題。

七、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充分凸顯了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在具體實踐階段,應深度分析中國近代史學科教學重難點,建設中國近代史MOOC課堂,科學設計課程閱讀環節,還要改革課程考核模式,使教學內容精煉化、課程設計規范化,以及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全方位改革,推動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工作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 鄧淑霞.淺談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以中國近代抗爭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3(10):61-63.

[2] 石濤.從“兩”到“元”:近代中國幣制變革芻議[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13):77-80.

[3] 王林楠.中國近代史教育之研究性教學: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1(12):I0007.

[4] 孫惠敏,王復標,鄭卓,等.新媒體設備在高校教學學習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2020(16):58-60.

[5] 鄧壯.高校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新路徑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科研,2022(5):131-134.

[6] 張曉珊.中國近代史高效課堂構建影響因素探究[J].時代人物,2022(30):235-237.

[7] 顧碧.中國近代史教學中選取影視作品的注意點[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5):176-177.

[8] 農增東.基于道德教育視角下中國近代史教學方法的分析[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教育,2023(5):44-47.

[9] 李英全,吳迪.中國近代史教學三個重要環節和理論啟示[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9):56-60.

[10] 黃明俊,孫南南.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改革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3(42):73-76.

[11] 張佩俠.試談中學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江西社會科學,2003,23(6):169-171.

[12] 卜標標.淺談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教育,2021(5):349-350.

[13] 尚靈恩.高中歷史時空觀念的教學措施:以中國近代史的教學為例[J].數碼設計,2021,10(1):230.

[14] 韓軼敏.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淺談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J].華人時刊(校長版),2021(9):78-80.

[15] 周健.基本問題與基礎史料:中國近代史課程教學的思考[J].歷史教學,2021(3):3-6.

作者簡介 邵文麗,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史。 李 林,助教,研究方向:課程思政、思政課程 的 協同育人。

猜你喜歡
中國近代史新媒體時代高校
淺析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
淺論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關于中國近代史中“范式”問題的理性思考
新媒體時代微寫作特征及對策研究
探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網絡化轉型
中國近現代史專題式教學的思考與實施
新媒體對當代青年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