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中國詩詞大會》的媒介景觀建構研究

2024-04-26 10:04王立紅覃崇夏
聲屏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類節目大會詩詞

□ 王立紅 覃崇夏

《2023 中國詩詞大會》在符號表征和敘事策略的雙重編碼下,構建了傳播傳統詩詞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的媒介景觀,并通過視覺符號、聽覺符號、語言符號等所指符號展示了傳統詩詞文化中的能指內涵,為觀眾搭建了獨特的視覺幻象。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其著作《景觀社會》中指出:“景觀是由一種感性的可觀性建構起來的幻象?!盵1]《2023 中國詩詞大會》的媒介景觀建構不僅實現了自我的傳播意圖,而且實現了對主流價值觀的引導,該節目媒介景觀的成功建構對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2023 中國詩詞大會》的媒介景觀符號表征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以影像生產和影像消費為主的景觀社會充斥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主導意識形態的重要方式。在媒介景觀下,大眾文化超越傳統文化,成為占絕對優勢的文化形式;影像世界代替了本真世界,形式凌駕于內容之上,景觀成為當下媒介文化的重要內容。[2]在這一背景下,《2023 中國詩詞大會》以文化節目的身份成為社會大眾消費的景觀,并以視覺符號、聽覺符號、語言符號為基礎建構了專屬的媒介景觀符號表征。

視覺符號形成景觀幻像。景觀是消費社會的可視化表現形式。在景觀視角下,視覺尤為重要,最抽象的視覺也最適應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023 中國詩詞大會》作為消費社會的文化產品,更加強調視覺的炫示功能,注重利用視覺符號形成景觀幻像,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應用開場Logo,實現對景觀的主旨表達?!熬坝^的主要捕捉對象是生產之外人的閑暇時間?!盵3]在現代消費語境下,碎片化傳播決定了視覺符號需要迅速傳達節目主旨?!吨袊娫~大會》的制作宗旨是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因此其具有國風特色的Logo 設計也充分彰顯了這一宗旨。與前期節目相比,《2023 中國詩詞大會》Logo 設計在整體保持一致,但是在顏色方面有所變動,以中國紅為主打色,更加符合歡喜、尋味、燃等主題詞。其次,借助場景設計,塑造景觀的凝視空間?,F代傳媒技術的發展使得原本存在于文字或圖畫中的烏托邦能夠以豐富多彩的景象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4]為觀眾帶來絕佳的視覺體驗?!?023 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場景采用了劇院式設計,并通過機械裝置實現開合、升降、旋轉等運動,以此帶來更為理想的舞臺效果。除此之外,該節目組秉持“思想+藝術+技術”的思路,在AR、VR、XR 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突破了時空界限,以詩詞為媒,為觀眾打造了沉浸式的場景效果,完成了對媒介景觀凝視空間的構建。

聽覺符號增強景觀渲染。 景觀以感性的可觀性為基礎進行建構,它的存在以表象為支撐,以各種不同的影像為外部顯現形式?!?023 中國詩詞大會》在充分運用視覺符號形成景觀幻像的同時,也注重運用聽覺符號增強景觀渲染。首先,以開場音樂激發文化聯想。節目的開場音樂選用了具有中國元素的古風編曲,旋律流暢。與其他文化節目選用的抒情類純音樂不同,該節目的開場音樂還融入了較多激昂、澎湃的旋律,結合畫面內容為觀眾帶來更加精美的景觀效果,能夠激發觀眾的文化聯想。中國風編曲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其具有的文化底蘊與節目內涵相得益彰。其次,用背景音樂渲染情感氛圍。背景音樂作為聽覺符號的組成部分,服務于節目具體空間的構建。作為文化類節目的代表,該節目的背景音樂注重凸顯中國文化元素,實現與節目主題的呼應。在插入時機方面,不僅是主持人“踏樂”出場,而且在不同競賽環節都會出現或激揚澎湃或輕緩舒暢的古風音樂。在場景轉換中,背景音樂的完美融合不僅能渲染情感氛圍,而且可以幫助觀眾產生自然的情感過渡,減少因競賽環節的突變而造成的氣氛脫離等問題。

語言符號推動景觀敘事。 景觀即語言,是一切交流活動的前提,也是人類的語言的存在。[5]影視文本的語言是景觀的預謀產物,是一個精密的表意符號系統,影視節目對語言符號的運用能夠實現景觀敘事?!?023 中國詩詞大會》對語言符號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主持人話語中,主持人話語能夠起到銜接故事的重要作用,是引導觀眾進行景觀消費的重要元素。在節目開始之際,主持人以大眾耳熟能詳的詩詞作為開場白,并對詩句內容進行解讀,以此提示競賽主題。例如,在第六期節目中,主持人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出本期節目主題“本來”?!叭魏喂饷鞯奈磥?,都離不開堅實的本來,任何無畏的氣概,都源自堅定的本來?!敝鞒秩艘栽娫~為基,揭示了“本來”的內涵,既展現了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魅力,也加強了觀眾對節目主題的理解。除此之外,作為節目景觀中的核心敘事者,主持人的語言符號也是提示節目環節變化的關鍵符號,有著內容鋪墊、提示競賽機制等作用??傊?,主持人的語言符號并不是簡單的語言工具,而是銜接節目內容的橋梁,具有建構景觀的重要作用。

《2023 中國詩詞大會》的媒介景觀建構路徑

對具體文化文本的闡釋是深入認識當代社會問題的基礎,[6]《2023 中國詩詞大會》的文本內容和景觀呈現揭示了文化節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文化節目作為傳播中介,需要自覺承擔傳播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文化性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文化節目作為一種商品,需要面向市場,迎合受眾的喜好,娛樂性必不可少。但是在傳統的文化景觀中,文化性與娛樂性之間具有天然的對抗性?;诖?,《2023 中國詩詞大會》在文本創作與敘事選擇中積極尋找古代詩詞與現代表述的共通點,形成了兼具娛樂性和文化性的媒介景觀。

精英文化與大眾話語融合。在文化類節目競爭日益激烈的媒介環境中,精英文化已難以滿足現代化需求,只有實現文化的降級傳播才是文化類節目的發展之道?!?023 中國詩詞大會》以視覺符號、聽覺符號、語言符號等重塑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體系,實現了精英文化與大眾傳播的有機結合,呈現出傳統詩詞與大眾話語融合的文化景觀,這主要體現在借助敘事符號建構詩詞文化的通俗化景觀。節目主持人借助通俗化的語言符號引用經典詩詞,嘉賓也注重利用大眾話語解讀詩詞,這都體現了詩詞文化通俗化景觀的建構。例如,在第一期節目中,主持人龍洋將“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與“新春日”“新風光”“新氣象”等詞語結合在一起,加深了觀眾對于這首詩的理解。點評嘉賓康震教授則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形容大功告成的狂喜,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形容人生自得的欣喜,在緊密結合主題詞“歡喜”的同時幫助觀眾了解不同詩句中的情感。除此之外,節目還運用現代化思維和媒介技術,將高雅的古代游戲“飛花令”搬上舞臺,在實現賽制現代化的同時,幫助觀眾了解“飛花令”的具體操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英文化的高雅性,建構了詩詞文化的通俗化景觀。

傳統文化對娛樂價值重構。景觀的現實是一種意識形態,源于現實社會。[7]《2023 中國詩詞大會》在原有景觀的基礎上重塑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體系,實現了文化內容對娛樂價值的重構。首先,節目以詩詞文化為內核,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節目并未僅停留在詩詞傳播方面,內容選擇涵蓋了歡喜、本來、天下、遠方等哲學知識以及主流價值觀,引人深思。例如,在第一期節目的“大浪淘沙”環節,節目組設置了“哪一聯詩句表達了詩人心系天下的喜悅”的問題,將詩詞與愛國情懷結合在一起,呈現了愛國主義價值觀景觀。其次,引發情感共鳴,建構勵志景觀。在互聯網時代,媒介景觀的“龐大堆聚”體現在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8]這意味著高質量的人物故事成為建構媒介景觀的重要素材?!?023 中國詩詞大會》以詩詞為引,精心打造了眾多勵志故事,這些故事的堆積形成了龐大的勵志景觀。在該節目中,百人團選手皆為普通人,與觀眾有著相似的生活經歷或工作經歷,他們的故事能夠充分激發觀眾對勵志景觀的認同,消解娛樂屬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符號表征與媒介敘事融合。阿帕杜萊(Appadurai)指出:“媒介景觀一方面是指生產和散布信息的電子設備的分配能力,互聯網時代,生產和傳播信息的能力逐漸大眾化;另一方面是指媒介生產的世界影像?!盵9]由此來看,媒介景觀的建構與媒介技術、影像藝術發展間有著密切的聯系?!?023 中國詩詞大會》在符號表征與媒介敘事的融合中建構媒介景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利用符號表征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正如上文分析,為了營造詩意空間,節目精心編排了視覺符號、聽覺符號、語言符號等,并運用鏡頭變化奠定了節目的基本基調。除此之外,節目還在媒介技術的支持下打造了“全真”的沉浸式情景,幫助觀眾更為直觀地了解中國詩詞文化的意境美。例如,在敦煌文化專場,節目突破時空限制,演繹了敦煌飛天,展現了敦煌文化的魅力,建構了一個逼真的媒介場景。其次,利用媒介敘事創新文化表現形式?!?023 中國詩詞大會》以電視媒介為基本傳播渠道,建構了獨特的媒介景觀,這是其贏得高收視率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該節目還不斷創新媒介化敘事方式,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AI 智能尋詩”等活動,并利用媒介技術對游戲賽制進行了重新制作,實現了媒介敘事的雙向傳播,深化了媒介景觀的建構。

文化類節目媒介景觀建構的發展方向

在當今社會語境下,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各類文化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誕生了諸如《典籍里的中國》《經典詠流傳》《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現象級節目,代表著電視媒介傳承并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功實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類節目在建構媒介景觀過程中仍然存在文化性與娛樂性失衡、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文化類節目發展遭遇瓶頸。在這一情況下,文化類節目應當通過傳承并傳播歷史經典文化、闡釋并傳遞中國道德精神等方式建構媒介景觀,促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煥生機與活力。

傳承并傳播歷史經典文化。 首先,傳承經典文化。在消費社會視角下,傳承歷史經典文化尤為重要,文化類節目需要不斷保存與更新內容,為自身發展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在具體實踐中,文化類節目應當優化資源,選擇具有文學價值、歷史價值、教育價值的經典文化,以此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例如,《2023 中國詩詞大會》在浩瀚的詩詞文化中選取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廣為人知的經典之作,能夠激發觀眾對傳統詩詞文化的興趣,進而實現對傳統詩詞文化的傳播。其次,共建歷史記憶。媒介作為文化信息的傳播載體,是共建歷史記憶的重要工具,而文化類節目作為媒介的一種,需要在不斷建構景觀的過程中共建歷史記憶。在具體實踐中,文化類節目應當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梳理,針對固有文化記憶進行新的內涵解讀,以此實現對歷史記憶的共建。[10]例如,在人們的固有認知中,清代的滿人與漢人僅是為了維持統治而不得不維系表面和平,但是蒙曼則認為“故園無此聲”證明了滿人已經將北京作為第二故鄉,滿漢在清代已經實現了和諧交融。蒙曼的解讀重塑了大眾的固有認知,實現了對歷史記憶的重新建構。

闡釋并傳遞中國道德精神。首先,傳播中華傳統美德。電視媒介所要傳達的通常是社會主流文化。在當代社會,國家尤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重發揮傳統美德的育人作用。在這一背景下,文化類節目應當將中國傳統美德融入節目制作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觀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防止觀眾因“符號暴力”對我國傳統美德產生對抗性解讀。例如,在《2023 中國詩詞大會》的題庫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歌頌母愛的偉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則是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其次,傳播優秀革命精神。革命是歷史命題,中華民族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時期形成了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F在人們雖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依舊要居安思危,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奮發圖強?;诖?,文化類節目應當立足于傳統文化傳播革命精神,以先進的精神力量武裝節目,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例如,《2023中國詩詞大會》多次考查了毛澤東詩詞,并注重依據毛澤東詩詞解讀革命精神的內涵。

結語

國家文化政策的引導使得文化類節目在娛樂至死的媒介環境中有了新的發展空間,《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出現提供了傳承傳統文化、彌合現實缺憾的窗口?!?023 中國詩詞大會》作為新時代文化類節目的代表,以全新的方式講述傳統詩詞文化,其媒介景觀是文化屬性與娛樂屬性不斷兼容的結果,是蘊含深意的文化表達,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猜你喜歡
類節目大會詩詞
WAIC與WIC大會簡介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聲討大會
大會選舉
第39屆ISO大會擷英
電視訪談類節目的提問藝術
芻議電視訪談類節目的主持技巧
電視社教類節目編輯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