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接受理論視角看電影《誤殺》的改編再創作

2024-04-26 10:04蘇曉慧
聲屏世界 2024年1期

□ 蘇曉慧

電影《誤殺》改編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而后者的設定靈感源于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嫌疑人X 的獻身》,這三部作品在整體框架和故事走向方面都基本相似,都是男子為了保護所愛之人,通過誤導警察對犯罪日期的確定來掩蓋真相?!墩`殺》自2019 年正式上映以來口碑票房一路攀升,取得不菲的成績;在2021 年又正式官宣在日本上映,可謂是國產翻拍劇中難得的佳作?!墩`殺》從人物設定到主題情節再到最后的結局走向,這部影片不僅考慮到懸疑推理愛好者的觀影需求,也顧及到了本土觀眾的觀影需求,其中增加了《誤殺瞞天記》和《嫌疑人X 的獻身》中沒有的親情元素、家庭教育問題及華人異域自我救贖等問題。從接受美學角度來說,它的成功正是因為考慮了廣大觀影者的需求,畢竟觀眾是影響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并不討論這三部作品直接或間接的事實聯系,而是探討他們之間的美學關聯,對三部作品進行比較性闡發,重點聚焦于電影《誤殺》對這兩部作品所選擇及更改的美學因素,并且分析如此抉擇的原因。

從孤獨天才到平民父親

小說《嫌疑人X 的獻身》中誤導警察破案的角色是百年一遇的數學天才石神,他本應該在數學研究方面大放異彩,卻無奈成為不受關注的數學老師,而且在他所處的環境里沒有人對數學感興趣,他的生活充斥著無趣和陰郁,他連一個親近的來往者都沒有。就在他想要放棄生命之時,花岡靖子成為了他活下去的希望與信仰,可這最終也成為他獻出生命的主因。當花岡靖子失手殺死敗類前夫后,石神為讓其順利脫罪,制造出近乎完美的計劃,設計了以犧牲自己來結束這場失手犯罪,同時也解脫自己。首先他將富樫肢解拋尸,又殺害一名流浪者混淆警察判斷,讓花岡靖子認為自己是無恥的變態跟蹤狂,最終按計劃犧牲自己替她頂罪。對花崗靖子而言,石神是陌生的,甚至是有些不正常的,但他為了報恩,為了自己單方面的感情,就愿意拋棄一切,包括生命。

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中的維杰和國產電影《誤殺》中的李維杰是計劃的實施者,他們不同于石神,既不是天才也不孤獨,都是平凡人物并且有著幸福的家庭,但同樣癡迷看懸疑犯罪電影,也由此在險境中想出了從犯罪日期入手來脫罪的計劃。他們扮演著“父親”與“丈夫”的角色,為保護家人而實施計劃,教妻女如何應對警察的盤問,再借鑒懸疑犯罪電影,為一家人制造不在場證據。兩個人物形象的定位及行為都基本相同,但《誤殺》中的李維杰具有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民族因素。

《誤殺》中李維杰具有中國傳統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特點,主要從其獨有的三個行為來說明,首先是李維杰夫婦像中國所有家庭的父母一樣,為孩子而生活,如把對孩子的愛寄托在她們的名字中——平平和安安。作為家里的主心骨,他會因為家人未接聽電話而惶恐不安,記掛妻兒而連夜趕回家。這也說明在中國傳統家庭中,男性扮演著父親及丈夫的身份,是家中的掌舵人和精神支柱,突出男人在中國家庭中的重要地位。而《誤殺瞞天記》中并沒有突出這一點,維杰直到第二天回到家才得知事件的發生。其次,《誤殺》增加了許多李維杰與鄰里相處的畫面鏡頭,他待人親切,與鄰居們和諧相處,突出中國人對于鄰里關系的重視及維系;最后,李維杰發現小女兒學會了撒謊,他猛然反應過來自己的行為雖然保護了家庭,卻在價值觀上給后代做出了錯誤的示范,對于家風家教的錯誤傳承讓李維杰開始反思自己所作的一切。原本可以順利瞞過警察的調查,但他為了給女兒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內心的道義最終選擇自首。綜上,電影《誤殺》對李維杰這些行為的著重塑造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真實寫照,是基于中國社會家庭情況及人際關系對原作進行的合理改動。

從推理較量到自我救贖

小說《嫌疑人X 的獻身》開篇就將案發現場及兇手展現給觀眾,但是當警察對案件展開偵破時才發現迷霧重重,石神騙過了警察,瞞過了花岡靖子,連讀者也逐步掉進他設好的圈套中。但隨著湯川的出現,兩大天才的對決就此展開,石神編織謎團,而湯川負責解謎,真相也在這場較量中逐漸浮出水面。聚焦于石神與湯川的比拼,故事情節也在不斷推進,絲絲入扣的犯罪手法,嚴謹的邏輯推理,讀者得到了推理與破謎的快感。在這場比拼中,讀者明白了里邊的人物都是混亂的社會價值體系中的復雜人性的縮影。石神用生命所守護的人與法律上的真相曾讓湯川陷入兩難,石神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獻身”的深意,令人動容,可他的確也作出了無法原諒的事?!皞商讲⒉煌耆钦x的化身,犯人也并不一定是罪惡的代表。不管哪一方都具有人性的弱點,都在法理正義及道德情感之間游離?!比缁◢従缸訄皂g善良,卻時常遭受前夫的糾纏騷擾,本是受害者,卻因失手錯殺前夫成為犯罪者,為了孩子而接受石神的幫助,卻在得知真相后卻又內疚抱歉。湯川更是洞察真相后,糾結于是否要揭發石神。這些都體現出小說對于角色復雜情感的描寫刻畫,將人性的復雜以及法與情的艱難抉擇展現給讀者。

《誤殺瞞天記》注重的是惡與善的沖突,是對善必定戰勝惡理念的傳遞。維杰家的對決者是警察米拉一家,他最終成功脫罪,即使米拉知曉他的犯罪手法和經過,但就像維杰計劃的那樣,并沒有確鑿證據將其抓獲。影片中維杰一家是正義的代表,他們只是絕大多數平凡生活的民眾;而米拉則代表的是絕對的惡,是蠻橫的國家機器,是殘暴惡劣的司法,他們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加劇了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維杰與米拉的對抗不僅是兩家之間的斗爭,更是正義與邪惡的對決,并且正義必將來臨,即使是違背法律,但卻是民心所向。

相比《誤殺瞞天記》,《誤殺》有著更強的邏輯性,完善了一些邏輯漏洞,更加有懸疑驚悚感。例如情節安排上,讓死掉的素察被誤殺兩次,第一次母女對他擊打并沒致死,只是昏迷,但被李維杰埋掉,直至開棺發現棺槨上的血跡,直到這一刻觀眾甚至李維杰一家才發現素察真正的死因是活埋?!墩`殺》也注重復雜情感的傳遞,小說中對決雙方是李維杰與拉韞,一家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一家是警察與市長候選人,這是兩個社會階級的絕對差異,是權力與社會的斗爭。李維杰深知當地糟糕的法治環境,知道素察背后的權勢,他陷入道德困境,可最終還是選擇實施計劃,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沒能讓妻子女兒不受到傷害,我能做的就是不讓她們再次受到傷害?!彼钪约旱男袨橛凶?,也對拉韞一家懷有愧疚,但為了家庭他不得不如此,后期也是為了家庭選擇自首,這種無私而又自私的愛令人同情而惋惜。拉韞作為一名警官,為了找到兒子的下落也動用了私刑,這不禁讓人產生對善惡的思考。頌叔作為李維杰的鄰居,始終相信李維杰是個好人,但卻被其利用,最后得知事情真相選擇沉默不語,啟發人們對好與壞的深思。結局最后,李維杰看到因他的設計而產生的社會暴動,想起他就是因社會動亂才成為孤兒;看到棺木上的血跡抓痕,想起素察活埋后絕望的掙扎;看到小女兒把考卷上的七十分改成滿分,才明白自己做了這一生最大的錯事,他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范,最后選擇自首,實現自我救贖。

總而言之,三部作品都是通過兩大對立者的對決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注重邏輯推理的設置,但故事展現過程中所突出的重點卻各有不同?!墩`殺》同《嫌疑人X 的獻身》一樣,都有對復雜人性進行著力刻畫,啟發觀眾對好與壞、罪與罰等的思考,但兩者在對真相的揭露及結局中都有不同。在主題上,《誤殺》不同于《誤殺瞞天記》中絕對的正義與邪惡的社會沖突,它有著更復雜的主題——權力與社會的斗爭、道德與法律的矛盾沖突、自我救贖的追求、善與惡的復雜。

從被揭發到自首的開放性結局

小說《嫌疑人X 的獻身》中石神設下的層層圈套還是被湯川解開,湯川在揭發真相和朋友情誼之間也曾糾結。身為警察,湯川的職責就是捉住兇手,可這起案件讓他如此為難,但最終他的使命要求他必須揭露真相。自首是石神計劃的一部分,所以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自首,而是為自己的希望與愛情獻身,瞞著花岡靖子扛下一切罪行,義無反顧的自我犧牲令人感動。每個人都有著復雜的情感,不是純粹的善,也并非絕對的惡,人性的復雜發人深省。

《誤殺瞞天記》的結局則是維杰瞞天過海,成功地保護了家人,彰顯了正義的勝利。他們代表著“善”,與“惡”奮力抗爭并最終讓“惡”付出應有的代價,令人直呼痛快。結合印度的歷史與現實情況,這也強烈地表達出印度人民對民族政治權利的訴求,渴望獲得本屬于自己的權力,渴望得到平等,即使是比較暴力的手段,但為了守護自己的領土和家人,他們都愿意去嘗試?!墩`殺瞞天記》較其他兩部作品,結局可以說是相當圓滿,生活上的刻畫更豐富細膩,但主題層次沒有那么豐富,卻展現出了印度獨有的民族元素。

《誤殺》結局中李維杰選擇自首,完成了自我救贖。李維杰本也以為妻女失手打死了素察,后來才發覺是自己活埋了他,無論素察多么罪不可恕,可這樣顯然太過殘忍,用一個惡行懲治另一個惡行是否正確?這成為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之后他設計的挖墳事件引發了社會動亂,而他本人也正是在暴動中才成為孤兒的,他這樣的行為又將給多少人帶去傷害,心中陰影更加重一層。小女兒在經過此次事件后更是學會了撒謊,這一切對他產生極大觸動。中國傳統觀念中歷來重視對兒女的教育,力求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后代樹立良好榜樣,可如今李維杰的行為對社會上其他無辜者甚至是自己的女兒都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他終于明白自己做錯了,他要用行動為這些錯誤買單——去自首。這個結局表明一切道德行為都要在法律的范圍內實施,可是在影片架構的社會里,自首后的李維杰就真的能得到公正的判決嗎?這富有深意的結局讓觀眾對主角的自我救贖、善與惡的復雜界定、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產生深深思索。

《嫌疑人X 的獻身》與《誤殺》中主角雖然都自首了,但意義卻大不相同。前者是對愛情與信仰的堅貞不渝,甘愿獻身;而后者則更凸顯出自我救贖,對教育子女的責任與對社會的愧疚讓其做出這樣的選擇,更表明道德不能逾越法律。三部作品的結局都是對各自主題的強調深化,存在共性與差異,顯示出各有的民族性。

不同的審美抉擇原因

《誤殺》相比于其他兩部作品,無論是人物設定、結局走向還是主題情節都做出了一定的改變,從接受美學理論來看,這樣改編的原因還是為了迎合受眾。

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曾提出“潛在讀者”的概念,“潛在讀者”是指作者預設的作品可能存在的讀者,他們的經驗、愛好及審美趣味等均會對作者的創作產生影響,因此作者在進行創作之時便會考慮讀者的審美趣味與閱讀需求。從電影出品方代表陳輝的采訪對話中人們完全可以看出觀眾對影片制作所產生的影響,陳輝明確指出:“《誤殺》不僅僅是給喜歡懸疑片的觀眾看的電影,如果目標觀眾只是這群人,票房一定有‘天花板’?!笨梢?,《誤殺》的第一層受眾是喜歡懸疑片的觀眾,第二層受眾則是普通觀眾。從影片的投資規模到宣發,都是按照這個目標去制定的。的確,《誤殺》要比其他兩部作品存在更多的親情家庭元素,由上文我們知道《誤殺》的主要人物李維杰完全是中國傳統家庭的父親形象,從獨有的一些情節到結局安排,不僅僅是懸疑探案,還有親情的強調,更有對家庭教育的反思。這些都使得電影作品的主題與呈現方式能夠滿足更多觀眾的需求。

姚斯認為讀者在閱讀文本之前有著固定的期待視野,而這種期待視野能夠參與文學作品意義的發生?!白x者的期待視野是由傳統或以前掌握的作品構成的,由一種特殊的態度構成的?!彪娪暗钠诖曇绑w現為觀眾的一種審美期待,也就是說時代背景、文化背景與受眾個人情況都影響著影視作品的接受。電影《誤殺》改編自《誤殺瞞天記》,這就意味著許多觀眾在觀看前會去了解故事情節的大致走向,觀眾想要看到的并不是對國外作品的一味照搬,而是要帶來視覺以及情感上的新體驗?!墩`殺》也確實帶給觀眾很多意料之外的美感,自我救贖的主題加入,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反思,都是其票房飆升的重要原因。

電影《誤殺》可謂是國產改編電影的佳作,人物設定上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平民父親可以為了孩子觸犯法律,又能夠為孩子自首維護法律,這一人物的塑造激起觀眾對家庭教育、親子相處等社會問題的思考;情節安排上更具有懸疑感,犯罪行為的惡劣程度加劇、“兩次誤殺”設計都讓觀眾得到比原先更多的觀影體驗;結局走向上也不同于其他兩部作品,增加了自我救贖主題的呈現。做出這些抉擇的原因在于出品方創作改編前就精準把住了觀眾的需求,考慮到了他們的期待視野并通過再創作給予更多的新鮮體驗感,將“潛在受眾”轉為“實在受眾”。因此,《誤殺》的爆火也給之后的電影改編創作提供了新的有益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