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中國文博紀錄片出海的創新策略
——以中英合拍紀錄片《中國的寶藏》為例

2024-04-26 10:04呂玲
聲屏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博寶藏紀錄片

□呂玲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與世界密不可分。中國要在國際舞臺上走得更遠,就需要世界對中國有更深入的認識??缥幕瘋鞑ナ翘岣呶幕泴嵙Φ谋匾侄?,加強不同國家間的交流,不僅能讓中國文化傳播出去,也有益于提升中國形象。然而,在當今世界,國際輿論還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發出中國聲音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讓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變得尤為重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文博紀錄片是我國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重要載體。推動中國文博紀錄片在海外傳播,能夠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視域傳播下的文博紀錄片《中國的寶藏》為海外觀眾了解中國文博文化和解讀傳統中華文明提供了新的方向,對于提升中國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中國文博紀錄片跨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并從海外爆款文博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跨文化傳播實踐中總結出一些有益經驗,以期更好地講好講活中國故事,幫助中華文化出海。

中國文博紀錄片出海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文博紀錄片在跨文化交流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又因一些問題而導致傳播效果達不到預期。

中西方表達形式存在較大差異。 中國文博紀錄片和國外文博紀錄片的表達形式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文博紀錄片的格調較為內斂與含蓄,具有教育意義和厚重感,而在國外受歡迎的文博紀錄片則主要圍繞著歷史事件展開,風格大膽、直白。這是中外文博紀錄片存在的重要區別,也正是這個區別影響了我國的作品有效傳播。

國內部分文博紀錄片敘述速度緩慢,情節較弱,缺乏一定的創新性,難以吸引海外觀眾的觀影興趣。當今早已習慣碎片化交流的受眾對這種較為緩慢的節奏并沒有耐心,正如于娜懿指出的那樣,實用性不足,文博類節目的厚重性和冗長感,這樣突出的特點與碎片化、快節奏的社會有所出入。[1]近年來通過創新的表現方式和敘事技巧,紀錄片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但由于缺乏獨特的視角和敘事方式,仍舊無法真正傳達出自己的文化魅力。因此,為了滿足海外觀眾的審美,中國文博紀錄片亟待創新表達方式。

國內文博紀錄片對海外營銷不足。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制作理念已經從以人文關懷為重點轉向了更加注重商業價值的創作,以滿足普通觀眾和市場的需求,國產紀錄片也因此獲得了國際認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宣傳,海外觀眾群體仍未能得到廣泛的拓展,從而導致國產紀錄片的國際市場銷量一直處于低迷狀態。[2]文博紀錄片對國外市場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未能對國外觀眾的需求進行精準分析,對外輸出自然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爆款文博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出海實踐

雖然文博紀錄片在出海時面臨著一些困境,但是仍有一些紀錄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做出了創新性的貢獻。中英雙方合作拍攝的文博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便是其中的一部。在這部紀錄片的制作進程中,多方力量參與進來,對中國文博紀錄片的出海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中國的寶藏》以個性化的敘述方式將中國的寶藏、歷史和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展現出一個兼具古老與現代的多元文明國度。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認為該片很好地將文博領域的豐富文物和學術資源轉化為國際傳播領域的精品內容,主持人的講述生動有趣、通俗易懂,使文物在海外觀眾面前活了起來?!吨袊膶毑亍凡捎眉o實的表現視角和敘述技法,并以中西方共同參與的方法,推動中國文化走入西方人的視野,創造了文博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典范,下面對文博紀錄片《中國的寶藏》的出海實踐進行具體分析。

采用紀實的表現視角和創新的敘述技法?!吨袊膶毑亍窙]有采用傳統的“文獻資料+采訪+動畫演示”的敘述方式,而是采用紀實的表現視角。該片運用大量動態攝影技術,把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用紀實的方式呈現了出來,使海外觀眾跨越語言障礙直接體驗精美絕倫的中國文物所具有的美學內涵,從中體會到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該片運用多種拍攝技術,如延時攝影、航拍、微距等,讓歷史悠久的文物煥發出全新的風貌。通過精美的畫面和強烈的鏡頭感,海外觀眾能夠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國的寶藏》在呈現文物時,不僅僅是簡單地引用古典文獻,而是以當下的視角來表達,并且在故事情節中避免過多的主觀性議論,重點放在主持人發現文物的真實場景上,從而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故事的真正主題。在遼寧省博物館,主持人參觀了《萬歲通天帖》,該片詳盡地展示了他參觀的細節。而這樣通過個人體驗展現文物的方式,一方面把西方受眾熟知的中國人物、語言、歷史信息等融入到敘述中,激發海外受眾的好奇心,從而產生對中華歷史文化的求知欲;另一方面,第一人稱的敘述形式有效減少了說教色彩,在探索過程中增加了故事吸引力和趣味性,使整個關于中國歷史的構建在探尋進程中順利完成,提高了觀眾的積極性和信服感。[3]

《中國的寶藏》注重人敘事,并選擇了富有共性的人文材料以引發觀者的共情。中方制作人陳丹丹說激發中國人的感情共鳴才是《中國的寶藏》的主題原則所在,例如你是怎樣吃飯的,你的家庭是怎樣的,你的子女是怎樣培養的,你是怎樣說話和寫作的。在記錄我國客觀現實的過程中,這部紀錄片更多地關注個人和人性,以情感為紐帶,構建文化溝通的橋梁。以此為目的,紀錄片中很多拍攝場景設置為家庭,拍攝的對象大多是社會的普通人。紀實語言與平凡人物之間存在天然和諧的關系,通過祭祀、婚禮、滿月酒等家庭活動的紀實,大量生活化、趣味性的細節被巧妙添加到敘事內容中,使影像更加生動鮮活,引起觀眾的共情。

在紀錄片敘述過程中,《中國的寶藏》還巧妙利用了現代科技,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煥發出巨大魅力,也給紀錄片敘述帶來新的可能,讓觀眾明白保護、繼承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與現代科學精神可以并存。在現代數字技術的支持下,《中國的寶藏》創新紀錄片表達方式,以紀實的視角幫助文博紀錄片更好地出海,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

重視中外合作。 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 Jr.)指出不論是在東亞國家還是其他西方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模式,[4]他還將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視作兩種不同的導向:在東亞國家,人們的思想和觀念都是相互獨立的,他們的思想和觀點都是相互尊重的。因此,只有把傳播者與接受者置于相同的文化語境中,尋找中西方文化的共同點,才能使其更容易被接受。

《中國的寶藏》由CCTV 推廣,最早便決定與西方聯手制作。該節目不僅借鑒西方的有益經驗,還努力將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節目創意當中,以便于西方觀眾接受。節目還與全球著名的傳媒公司合作,以便將節目推廣到全球。不久之后,央視紀錄國際傳媒和BBC 全球新聞頻道以及加拿大野馬制作公司就這一項重要的合作項目進行了深入的洽談,合作團隊在一年的時間里,就內容策劃、制作題材、視覺效果、后期制作以及傳播宣傳等多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團隊的合作,《中國的寶藏》的創作達到了以往無法達到的高度,也全面兼顧到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需要,有助于節目的高質量傳播。

當然,《中國的寶藏》還注重營銷推廣。BBC 世界新聞頻道被認為是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它的節目受眾涵蓋了眾多國家和地區,所以《中國的寶藏》也選擇在BBC 上以周播形式播出,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此外,《中國的寶藏》還通過對原始資料的深度挖掘和改編,制作出具有深度的短視頻,并通過BBC 官方網站進行全球性傳播,以滿足當今社會的多元化需求。此舉不僅降低了中國紀錄片的傳播難度,而且也獲得了的宣傳效果。

此外,該紀錄片還選擇與英國著名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合作,由他走進中國博物館,同中國人生活,親身體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實地感受當代中國的文明傳承。海外觀眾在阿拉斯泰爾·蘇克探索文物的過程中對中國的文博文化產生深厚的興趣,勾起他們對中國進一步了解的欲望。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跳出國內傳統文博紀錄片的固有模式,采用紀實的表現視角和敘述技法,重視中外合作,克服了海外觀眾對中國的固有偏見,提高了中國紀錄片的國際信服力。同時,紀錄片通過連接中外文化,利用共通的文化理念,打破文化壁壘,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極大提升了文化軟實力,也提升了中國形象。

中國文博紀錄片出海的創新策略

在全球多極化、經濟國際化、社會信息化、文明多樣性的大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的出海之路道阻且長。中英合拍爆款紀錄片《中國的寶藏》所實踐的成果,反映出跨文化傳播需要正視差異,從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中外合作入手,實現求同存異。在未來,中國文博紀錄片進行跨文化傳播時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守正創新,以實現有效傳播,全面提高國際影響力。

找到恰當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傳播內容是跨文化傳播的基本前提,而怎樣在兩個異質性文化中間找到恰當的傳播立足點,我國的文化信息內容又將以什么方式表達,如何有益于雙邊的文化交流,都是中國文博紀錄片跨文化傳播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因此,中國文博紀錄片首先應該具備世界視野,用全人類的眼光解決傳播問題,節目應該包含人類對世界的共同關注,人們對共同問題的感受和表達等,避免陷入民族主義的怪圈。其次,中國文博紀錄片的傳播角度也不能僅限于宣傳方,而應該學會以全球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兼顧全球各地區用戶的審美情趣與接收方式。故事的敘述方式可以選擇當時海外觀眾最普遍歡迎的信息表達方式,在選擇傳播內容時也必須充分考慮海外觀眾的審美口味。最后,故事敘述方式上也必須改變過去“說教式”的簡單形式,盡量減少官話、套語、自說自話等,以第三人敘述增強海外觀眾對傳播內容的信服度。

適配新媒體形式。 有了恰當的傳播內容,新的傳播媒介也必不可少。中國文博紀錄片在拍攝時可以綜合利用當前領先的多媒體技術手段,以影像、廣播、電視節目和數字傳媒技術為主要介質,并綜合運用數字特技、VR 科技、LED 巨型環幕、電腦生成影像技術(CGI)等手段,在兼顧傳播內容的同時將其形象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在傳統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活動主要通過書籍、報刊、電視、電影,而在新媒體時代,各種新的媒介噴涌而出,以推特、臉譜、YouTube 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介形態已成為了跨文化傳播的新途徑,新媒介形態也給予觀眾們更充分的話語權與選擇權,更具自由度與包容性??梢?,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通過文字、視頻、網絡等形式表現,讓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產生出更大的想象空間。如李子柒的視頻在YouTube 上持續走紅,正是在國際化背景下我國跨文化交流發展中的典型表現。因此,跨文化傳播要不斷保持對傳統媒體的高能量輸出,一方面進行官方宣傳,以維護國家形象的權威性;另一方面也要主動融入新媒介形態,利用其資訊含量大、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等優勢,使中華文化得以通過不同形式加以表達。

加強中西深度交流。 根據文化間性理論,一個文明與另一個文明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彼此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并且通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促進文化交流和互動。[5]在文博類節目創作過程中,我們應該主動邀請西方專家參與中華文化的傳播工作,并一起研究開發新的文化傳播方式,這樣能夠有效避免由于異質文化互動所帶來的各種文化折扣現象。比如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就選擇和世界知名媒體公司合作,由他們帶領海外觀眾來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未來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要確立人文認同價值觀,進行人文資料的更新和完善,以增強人文認同感。同時,要擁抱各國文化差異,積極聘請學者參與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提供全新的視野。除此以外,也要不斷復盤我國文明發展的成果,以社會主義精神立場重新反觀自己,服務未來的社會文化傳播。

結語

近年來文博紀錄片的影響力與關注度均呈現持續攀升的態勢,跨文化視域下文博紀錄片要能夠抓住自身特質,把中華文化精神和優秀的文化內涵進行創新表達和創新傳播,實現有效出海。文博紀錄片要積極創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起銜接的橋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立足點,回望文物與歷史,加強中西方深度交流,引領海外觀眾通過文物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強烈的創造潛力,在未來一定會成為越來越多優秀的文博紀錄片的創作來源,而紀錄片創作者要肩負起傳承和傳播的責任,讓世界看到中國故事,聽到中國聲音。

猜你喜歡
文博寶藏紀錄片
《廣州文博》征稿啟事
真正的寶藏
什么?海底寶藏
寶藏
《廣州文博》征稿啟事
文博揚帆起航
文博學院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