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歷史背后的大人物:沈亦珍與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研究

2024-04-26 14:01尚季芳馬倩
絲綢之路 2024年1期

尚季芳 馬倩

[摘要] 沈亦珍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終生致力于中等教育事業發展。1938年,沈亦珍來到蘭州任職于甘肅省教育廳,對甘肅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尤多。這一時期,他助力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遷蘭,建立永久校址;同時,任職該校外文系主任,推動了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此外,沈亦珍在擔任教育部簡任督學時,還積極奔走促成了西北師范學院在北京的復校,使得北平師范大學得以重回舊址。沈亦珍在甘肅教育史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關鍵詞] 沈亦珍;甘肅省教育廳;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西北開發

[中圖分類號] K825.4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005-3115(2024)01-0018-09

作為中國杰出的教育家,沈亦珍非常注重人才培養和教育改革,為探求中國的教育發展之路鞠躬盡瘁,奉獻了一生。目前,學術界對沈亦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超常教育思想及實驗①,但對沈亦珍在抗戰期間為甘肅教育所做之貢獻卻甚少有人提及。事實上,沈亦珍在甘肅的七年時間,為甘肅地區的教育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對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以下簡稱西北師院)的遷蘭、發展與復校助益良多。深入解讀沈亦珍在甘肅地區的教育貢獻,對于推進抗戰時期西北大后方教育研究有一定裨益。

一、沈亦珍履歷鉤沉

沈亦珍(1900-1993),原名沈祎,江蘇高郵人。童年入私塾接受啟蒙,后轉入慶成小學。1912年,畢業于高郵縣官立兩等小學。1917年,秉承父命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工科,由于對工科興趣不濃,次年夏,由教育部公費保送轉入香港大學,棄工學文。在港大期間,沈亦珍一邊修習英語,一邊選讀教育學,成績優秀。同時,港大嚴格的考試制度和嚴謹的治學風氣亦為他后來從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回憶說:“我總認為考試嚴格認真,督促學生努力向學,可以提高學生程度……我的一點學業基礎,全拜港大嚴格考試之賜?!保?]

1922年,沈亦珍獲香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隨后在廈門集美師范大學教授英語。1923年,沈亦珍赴暨南大學(當時校址在上海真如)主持校務,先后任暨南大學中學部主任、大學部教授和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持志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前身)教授。1925年夏,轉任上海大學英文系教席,同時兼任上海立達學園教師。1927年,沈亦珍應聘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師范科主任、教務主任,兼任上海私立開明大學主席校董。

1933年,教育部派遣有志于教育事業者出國深造,沈亦珍以優異成績通過了江蘇省教育廳教育服務人員留學考試[2],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教育學院進修,次年即獲碩士學位。隨后又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專攻中等教育行政,并獲準延長公費時間。1936年,沈亦珍以五學期兩暑假時間獲得教育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學生獲得此學位第一人[3]。在留學進修期間,沈亦珍結識了在密歇根大學攻讀會計學并獲碩士學位的李兆萱,與其結為夫妻,共育兩兒兩女,后來皆有所建樹。

沈亦珍通過對比中美教育,發現了中國中等教育照搬國外甚多,與中國國情結合不足,由此萌發了改革中國中等制度的想法。從沈亦珍留美的碩士論文《中學能力分組問題之研究》和博士論文《中國初等中學天才兒童比較教育計劃》可知,他主要集中于超常教育理論的研究,這成為沈亦珍回國后進行教育改革和實驗的理論基礎。

1936年8月,沈亦珍學成歸國,執教于廣州省立勷勤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1937年6月,教育部委派沈亦珍任江蘇省立鎮江中學校長[4]。沈亦珍本希望在鎮江中學實施教育改革實驗,但由于時局動蕩,未能開展。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戰爆發,沈亦珍赴重慶任復旦大學文學院教授。1938年秋,受好友甘肅省教育廳廳長鄭通和(原上海中學校長)②之邀來到甘肅,被聘為教育廳主任秘書。曾先后任中國國民黨甘肅省教育廳分部執行委員、甘肅省政府直屬區黨部執行委員。

1942年8月,沈亦珍前往西北師院外文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44年,受國立中央大學羅家倫校長聘請,沈亦珍辭去西北師院教職,前往該校擔任教育學院教授,主講教育及哲學、教育原理等課程,同時兼任教育部簡任督學。1946年,沈亦珍返回省立上海中學任校長一職[5],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上海中學名聲大起。

解放戰爭后,沈亦珍奔赴臺灣繼續從事教育工作,先后任臺灣大學教授、臺灣師范大學英文系主任以及“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等職。1962年,沈亦珍任香港蘇浙公學校長,執教長達18年,成績顯著。他80歲高齡退休后,還受聘于香港中國文化協會主任委員,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及團結僑胞等工作。

1993年,沈亦珍病逝于美國洛杉磯。他的著作有《教育論叢》《英語語音學》《社會中心教育》《中國聰穎兒童教育》《現代歐美中等教育》《我的一生》和《美國的教育》(譯作)等。

二、助力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遷蘭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教育事業遭遇空前浩劫,為保存高等教育之火種,各地高校紛紛內遷。由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發展而成的北平師范大學也在教育部命令下西遷至陜西,與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聯合組建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4月,西安臨大為避戰火遷至漢中,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西北聯大在幾經整合后,最終分立為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和國立西北農學院五所院校。其中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校址設在陜西城固,李蒸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

由于城固地盤狹小,不足以負擔幾所戰時大學的生存,因此,國民政府決定將西北師院遷往蘭州,醫學院遷往平涼,工學院遷往寶雞,農學院遷往武功,西北大學仍留城固。此一方面減輕了城固民眾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與國民政府開發西北的一貫國策是相符的。對于西北師院遷蘭,甘肅省教育廳廳長鄭通和極表贊成,沈亦珍更是鼎力推動,他一向認為“師資缺乏與師資不良為西北各省的共同問題,也是發展西北教育的一大困難”[6]168。因是之故,將西北師院遷移至“甘肅辦理,對整個西北,尤其甘肅,非常重要”[7]126。于是鄭通和與沈亦珍就這一主張達成共識,并由鄭通和致電教育部,“本省為西北中心,甚少國立院校之設立,欲謀培養各項專門人才以應需求,至感困難……請求遷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及西北醫學院”[8]。

在甘肅省教育廳極力邀請下,李蒸校長心懷國之大局,力排眾議,帶領廣大師生完成了遷校蘭州的壯舉。在蘭州校址選擇問題上,教育部要求以甘肅學院院址作為西北師院院址,并將該校文史、教育兩系并入師院,該校停辦。然而李蒸并未倉促應對,而是在鄭通和、沈亦珍和郭維屏的陪同下,反復考察新校址,最終選定蘭州西郊十里店作為永久校址。李蒸在給教育部的呈文中認為,“蘭州當西北要沖,回漢相處,如以教育為政治、軍事建設之前驅,則本院將永為西北最大之文化堡壘……若沿用甘肅學院舊址,則因陋就簡,現在既有轟炸之虞,將來亦多塵囂之擾,實不足以實現應有之使命”[9],教育部同意了李蒸的請求。

校址確定后,建設校舍緊隨其后,地方政府給予了極大支持。1941年4月,鄭通和、沈亦珍同地方各界要員共29人組成了西北師院蘭州分院建筑設計委員會③,對學院新建設進行規劃設計,開啟了西北師院蘭州建校的新征程??梢钥闯?,這一委員會陣容龐大,囊括了甘肅省政府、教育廳、民政廳、第八戰區司令部、建設廳、省參議會、甘肅學院、甘肅省黨部、中央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西北技專、甘肅科學教育館以及蘭州重要的職業、師范和中學等機構,西北師院遷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5月5日,院長李蒸主持成立了西北師院蘭州分院籌備處。10月1日,復改為蘭州校舍建筑辦事處,同時宣布西北師院蘭州分院正式成立 [10]。

由于經費緊張,校舍建設工作異常困難,沈亦珍等人與學校商定遷建采取逐年過渡辦法,即蘭州招收一屆新生,城固畢業一屆舊生,分四年遷建完畢。除了校舍建設困難外,學校設備也極為短缺。院長李蒸在談及此事時曾感嘆:“至于教學的設備,圖書儀器等可以說是寥寥,在設備上真夠不上大學的標準?!保?1]沈亦珍認為“經費為事業之母,無經費則百事不能舉辦”[6]168。因此,他與教育廳其他人員一道向教育部爭取經費,協助擴充西北師院的各種設備,學校漸次得以擴充規模。至1944年底,西北師院全部遷移至蘭州 [12]。

國立西北師院的遷蘭,是甘肅高等教育發展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作為甘肅省的第一所國立大學,不僅將中國優質高等師范教育向西推進了1000余公里,初步平衡了中國高等教育東西部不平衡的格局,而且為甘肅乃至西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教育和行政人才,推進了西北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被譽為“開發西北教育的急先鋒”。沈亦珍在談及西北師院遷蘭時曾言:“(遷蘭)雖經不少周折,但終于獲得成功,不僅為甘肅慶,且為整個大西北慶?!保?]126

三、擔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教授

1942年8月,沈亦珍被聘為西北師院英語系教授兼主任,開始負責英語教學和教務工作。當時西北師院所用英文教材都是國外原版,“教師用英語講課,甚至用英語寫板書,學生用英文記筆記,做作業”,學校對英語的教學十分重視。師大學子張奉珍回憶她的求學歲月時說:“入學的新生,年齡參差不齊,尤其英文程度更是相差懸殊,但學校治學嚴謹,無論入學程度如何,在受過師大教育后,水平必須達到標準,以維護師大聲譽。如對英語課,入學后先做分別測驗,然后分班教學?!保?3]這種嚴格的考評,使得學生不得不認真鉆研。

沈亦珍來師院后,主要負責教授英文系及教育系兩系英文課程,前者指英文系的主修——普通英文,后者則指教育英文選讀。在教學選材方面,由于學校遷至蘭州不久,英文圖書雜志等極為短缺,對此沈亦珍首先訂定了英語選材標準。他主張“所選英文應與教育有關”,將選材標準分為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生物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七方面,其中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占教材的20%,其他四類則占10%。沈亦珍在此標準之上將教材按難易程度分類排序,發放給學生閱讀學習,“其目的一方面在增進學生對英文之了解力,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教育之認識”[7]126。

沈亦珍在教學方法中提倡使用直接教學法,反對傳統的翻譯法。他主張“利用心理學,懂得動的記憶,以加重學生的記憶,也就是嘴念手寫的一致性”[14]。正因為沈亦珍十分重視英語的寫作、口語的使用和聽力的聯系,所以他在英語教授過程中,將課程目標確定為“引導學生在讀、說、寫,三方面齊頭并進”[7]128。

沈亦珍要求學生閱讀指定英文課外讀物,并定期上交閱讀報告,以此來提高學生英文閱讀能力;在上課時,他要求學生必須用英文回答問題,同時組織班級演講會,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他還規定每學期英文寫作次數,通過作文練習來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

由于西北地區的學生英文發音多受本地方言影響,問題頗多,沈亦珍認為“矯正之法惟有賴于語音學之學習”。他采用萬國語音學會所訂之音標,以英國發音為標準,參考波斯語音學字典,將英語語音學確定為必修課程。此外,沈亦珍還將口試并入考試范圍,不及格者輕則補考,利用暑假自習,重則重修。在這樣嚴格的考試制度之下,學生們對英語發音的練習不敢有絲毫松懈,最終“對于讀音均能達到水準”[7]129。

西北師院的學生鄧玉祥在回憶沈亦珍教授時曾提到,“常聽英語系的同學說,上沈亦珍教授的課真生動,真有趣,他特別強調文法和會話,全用英語教學,使他們的說話的能力增強,常有外系學生來旁聽,下課后亦常見許多學生圍繞著沈教授,用英語和他們交談”,沈亦珍深受學生歡迎于此可見[15]。

在沈亦珍的積極推動下,西北師院的英語教學有了顯著進展,學生也對英語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奠定了堅實的英語知識基礎,培養出了趙璉④、李森⑤、尚崇古⑥等一批優秀的英語專業人才。沈亦珍曾對師院的學生予以高度評價:“性情純良,生活樸素,孜孜向學,不可多得?!保?]130

沈亦珍不僅在英語教學方面改進頗多,還在教務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沈亦珍在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就先后在多所學校負責教務工作,經驗堪稱豐富。擔任西北師院英語系主任時,即被學校聘請為考試委員之一,同胡國鈺、汪如川、張德馨、李鏡湖四位教授共同負責巡查考場工作,整頓考場紀律[16]。

沈亦珍在教務管理方面,向來以嚴格著稱。他在任江蘇省立上海中學教務主任時,深得校長鄭通和信任,對校務、訓導大力整頓,成效卓著。據上海中學學生回憶:“住校后平日很少見到校長,但晚上自修的時候,常常見到教導主任沈亦珍先生,他督導很嚴,雖很和善,但每個學生都很敬畏沈老師?!保?7]因而沈亦珍在負責西北師院教務期間也毫無二致,晨兢夕厲。

沈亦珍在負責本校教務工作之余,還作為西北師院代表參與舉辦了1943年甘肅省暑假高中學生畢業會考升學聯合考試。1943年6月24日,甘肅省“三十二年暑假高中學生畢業會考升學聯合考試委員會”組成,委員有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國立西北師院教授沈亦珍、甘肅省教育廳廳長鄭通和等[18]195。該委員會確定了聯考的各項事宜,委員會下設的命題閱卷委員會于7月10日召開第一次會議,確定各科命題人員、試題分量、完成期限、試卷保管等重要事項[19]。在考試安排中,沈亦珍還專門負責師范類學生的口試。最終,在沈亦珍、鄭通和等人的合力促成下,聯考順利舉辦。據聯考結果顯示,甘肅省錄取比率高于全國平均錄取比率[18]217。

在西北師院任教期間,沈亦珍本打算“多在學問上努力,不作他遷之想”。不料一年后,國立中央大學聘請他赴校任教:

教育廳鄭廳長并轉李院長云亭先生鑒:急待沈亦珍教授來校,務請代為促駕。

朱經農、胡煥庸、孫本文[20]

西北師院院長李蒸惜才心切,立即回電拒絕:

重慶中央大學朱經農先生并轉胡孫兩先生鑒:沈亦珍先生在本院除教課外,并兼英語系主任,萬難放讓。祈顧念西北聘人困難,勿再催請。

李蒸[21]

沈亦珍在西北師院工作期間,各方面相處甚洽,所以“被中大邀聘后,一再挽留,情意懇切”,再加上妻兒均在蘭州,“全家遷渝又困難重重”,他在心理上傾向于“一動不如一靜”。但因中大“一再函電堅邀,固辭不獲”[7]131-132,最終沈亦珍在獲得院長李蒸諒解后,決定將家眷暫留蘭州,自己在1944年暑假后前往中大擔任教育學院教授,同時兼任教育部簡任督學。

四、促成國立西北師院復校北平與扎根蘭州

從北平到城固,自城固至蘭州,西北師院在繼承北平師范大學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負起西北各省中等教育師資訓練之重大使命,期有以付國家之重托,并能維持師大之精神于不墜”[22]。在李蒸的率先垂范下,一批名師蒞校,扎根西北,努力投身于教育救國的大潮中,成為推動西北地區教育現代化的生力軍、現代學術的引領者,以及大后方民主運動的先行者,被李約瑟譽為“中國最大的師范學院”[23]。在西北期間,北平師大雖然名實俱廢,但師生期盼恢復故校的愿望與日俱增,李蒸表示“抗戰已臨最后勝利階段,國家收復失地之日,亦即本院收復復校之時”[24]。1944年9月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大會上通過《請教育部恢復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案》,指出:“請政府迅將北平師大后身之西北師院改稱為北平師大,抗戰勝利后,北平收復,應即遷回原址;其在蘭州已有之基礎可增設西北師大或西北師院,使專負改進西北各省中等教育之責?!比辉摪竻s并未實行。12月11日,李建勛等八人以“前國立北平師范大學”院長、系主任、教授等名義致信教育部長朱家驊,再次呈請落實決議案,但朱氏卻以“惟值抗戰期內恐不易多所更張”[25]為由拒絕。

1945年8月12日,學校校友總會決定電請教育部恢復北平師大,并派教育系主任李建勛、秘書易價為代表,赴重慶向教育部陳述復校愿望 [26]。8月16日,《大公報》刊登新聞,在回遷大學校名中并未言及原西北聯大三所高校[27],這說明教育部自始至終就未將北平師大列入教育復原計劃中。事實上,國民政府自有其更深遠的考慮,誠如蔣介石在全國教育善后復員會議上強調,“除確有歷史關系應遷回者外,我們必須注意西部的文化建設,戰時已建設之文化基礎,不能因戰勝復員一概帶走,而使此重要地區復歸于荒涼寂寞”。此說明國民政府從國家大局出發,將戰后開發西北仍然作為其施政的主要目標。然而西北師院的師生則從自身發展存續的視角出發,甚至從教育部歧視學校的立場無視獲悉消息后的師大十分震驚,立即發起了多種形式的復員運動,轟轟烈烈的復校運動由此展開。

8月25日,師生成立復校委員會(12月27日改稱為師大復校運動聯合會),決定復校運動分“三步走”。第一步:向當局陳述復校理由,吁請準予復校,并印發《告社會人士書》[28],尋求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第二步:通電全國校友,響應復校運動,并派代表赴重慶請愿;第三步:全體師生徒步到重慶請愿。前兩個步驟后來實際上是交替進行[29]。

在與教育部多次斡旋無果后,1945 年12月17日,校友總會和復校聯合會聯合召開師生大會,認為“復校與發展西北教育并行不悖,師大還于舊都,發揚光大,師院永久在蘭,共存共榮” [30],決定自次日起學生罷課,10日內師生徒步赴渝請愿。12月29日,復校聯合會計劃于1946年1月6日請愿先遣隊向重慶進發。此事驚動了甘肅省政府,1月5日,教育廳廳長鄭通和親自前往學校勸慰,言辭懇切,承諾于8日親赴重慶,代表省政府向教育部說明“西北師院全體師生渴望恢復師大”的愿望,并承諾“元月十五日以前如無圓滿答復時,必協助赴渝請愿”,但學校師生仍堅持出發。于是鄭通和當晚再次來到學校,隨同復校聯合會代表一起“謁朱、谷二長官時,適張部長治中在座,亦表示誠懇之意”,在當局政府的誠摯表示下,復校運動聯合會接受了勸慰[26] 。

沈亦珍自1944年調離甘肅后,任教育部簡任督學,掌理全國高等教育視察事宜。由于沈亦珍在西北地區服務有相當時間,情形較熟,教育部常派其前去處理西北高等學校問題。1945年12月24日,因西安私立西北音樂院向教育部申請改為獨立學院,沈亦珍奉令在西安視察該校[31]。適逢西北師院復校運動愈演愈烈,1946年1月22日,沈亦珍作為教育部特派代表從西安到蘭州,協助甘肅省政府與西北師院協商處理復校事宜。

沈亦珍抵達蘭州后,遂連日與西北師院復校運動聯合會進行商討,但西北師院方面仍堅持原來要求不變。最終經朱紹良、谷正倫等政府長官的再三調解,沈亦珍與西北師院達成了下述四條解決辦法:第一,校名:仍名“北平師范學院”,俟經相當期間之籌備分設三院后,再復名為“北平師范大學”;第二,校長:因原校長李蒸于12月28日函不愿再重長(掌)師大,改派西北師院訓導長袁敦禮教授繼任北平師院院長;第三,校址:北平和平門外原校址;第四,復員辦法:現西北師院師生凡自愿返平者,均可無條件復員。以上辦法由沈亦珍督學電教育部請示,但未得到回音 [32]160。

自鄭通和廳長于15日赴渝后,沈亦珍仍在為協商復校運動之事輾轉奔波。2月19日,沈赴渝向教育部長當面陳請,教育部基本接受了先前之協議,沈亦珍旋即向國立西北師院回函:教育部已電促在美講學的袁敦禮教授急速回國接長北平師院;收復區學生返平可無問題,非收復區學生可照師范生轉學辦法辦理,即由兩院院長洽辦,部中因格于通案,亦有不便表示之處,只可自行設法統籌解決實際問題 [32]160。

在西北師院師生復校運動的壓力及沈亦珍等人的極力促成下,1946年3月,教育部命令“設立國立北平師范學院,復聘袁敦禮為院長,國立西北師院仍獨立設立蘭州”[33]86,并決定于1946年3月15日暫先復課。學校在復課后實行:第一,凡志愿返平者進行登記;第二,補課;第三,補行考試[32]160。7月,教育部委派社會教育司司長黃如今代理北平師范學院院長。8月,院長袁敦禮“回國來平就職,接收校舍。舉辦復員以后第一屆招生”[33]186。自8月下旬開始,西北師院師生300余人分批從蘭州出發,輾轉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歷盡艱辛,到達北平[34]。至此,西北師院復校運動宣告勝利。

西北師院復校運動的成功,實現了戰亂中輾轉奔波的師生長期以來的期盼,在我國現代師范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自此以后,北平師院作為我國高等師范學院的發源地在北京繼續傳承發展,而西北師院則作為北平師院同氣連枝的姊妹,在地方政府和社會熱心教育人士的幫助下充實師資生源,在西北這片熱土上賡續師大艱苦創業之精神。

五、結語

沈亦珍在西北工作的七年時間內,始終以謙虛平和的態度對待成績,以嚴謹苛刻的要求對待工作,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為甘肅省中等教育的躍升和西北師院的發展以及復校做出了重要貢獻。

沈亦珍、鄭通和等還促成了西北醫學??茖W校、西北技藝??茖W校、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和國立西北圖書館的建立,推動了甘肅學院由省立向國立的升格。這些重要的文化機構奠定了戰后甘肅教育和文化的基礎,對西北地區社會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誠如沈亦珍所言:“在過去,西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論現在,西北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據地。正因為這個緣故,近幾年來,西北各省的政治經濟以及其他種種方面都加速度邁進,教育是一切建設的基本力量,更表現著蓬勃的氣象,西北前途的確有無限光明?!保?]170

至于對甘肅中等教育的貢獻,他在《近五十年來中等教育之演進》中曾有過客觀敘述:“各種地方教育應有的制度,如師資訓練、人員任用、回民教育,以后民眾教育等都已具有規模。各級教育的量與質均大見改進。尤其是教育經費,從二十七年極少的基數,逐年增加,其比率和全國各省相比較,竟得列為第一位。這又是一個由于領導得當而卓具成效的例子?!保?5]甘肅教育正因為在這些方面“建樹頗多,殊堪嘉尚”,于1942年獲蔣介石“電令嘉獎”[36]。

以沈亦珍為代表的地方當局與國立西北師院的互動是抗戰時期大后方校地合作推進教育的一個典范。一方面,地方當局亟需施惠民眾,發動民眾支援抗戰保家衛國;另一方面,作為一路遷徙、經歷戰火洗禮的西北師院更理解國破校亡的苦難。因此,雙方在抗擊日寇、共赴國難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沈亦珍與國立西北師院的關系其實是大時代下的時勢使然。

[注 釋]

①相關論文有李家曾:《我國超常教育先驅者沈亦珍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李家曾:《沈亦珍的教育改革探索及其指導意義》,《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趙玉成:《學校應成為改造社會的中心——從校長沈亦珍看省立上中的“天才教育”與“生活軍事化”》,《上海教育》,2013年12期。

②鄭通和(1899-1985),字西谷,安徽廬江人。1912年,鄭通和就讀于舒城縣立第二高等小學,畢業后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19 年,升入南開大學,學習文學,獲文學士學位。1923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留學,獲教育學士學位。后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研習,1925年6月獲教育碩士學位。1926年夏返回,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等職。1923-1927年,李蒸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因此,鄭通和和李蒸應該有同學之誼,這也是鄭通和極力襄助西北師院遷蘭的重要因素。

③蘭州分院校舍建筑委員會委員名單:教育廳廳長鄭通和、省政府秘書長王漱芳、第八戰區政治部主任曾擴情、建設廳廳長張心一、財政廳廳長陳冠杰、民政廳廳長鄭震宇、銓敘處處長水梓、參議會議長張維、國立西北技藝??茖W校校長曾濟寬、甘肅科學教育館館長袁翰青、中央銀行經理賈繼英、甘肅學院院長宋恪、教育廳秘書沈亦珍、教育廳科長孫云遐、甘肅學院主任郭維屏、第八戰區政治部主任周開慶、省黨部書記長趙清正、青年團主任胡維藩、西北師范學校校長潘仁、蘭州師范學校校長王漢卿、農民銀行經理顧爾繩、中國銀行經理鄭相臣、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陰齊、交通銀行經理鄭大勇、蘭州中學校長張作謀、蘭州女子師范學院校長龍慶風、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水枏、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王文卿、蘭州女中校長沈滋蘭?!侗驹禾m州分院校舍建筑委員會委員名單》,參見《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校務匯報》第30期,1941年5月15日,第8頁。

④趙璉,男,1921年生,甘肅永登人。1946年畢業于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英語系,1947年到北京師范學院英語系任教兼任系秘書。先后編譯、編著《實用現代英語語法》《英語》(高等學校試用教材)(英語)《學習輔導》《研究生英語》《自學手冊》等,編譯《百萬英磅》等書。

⑤李森,女,1922年生,河南開封人。1946年畢業于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英語系。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會理事,甘肅省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會理事長。著有《高考考復習叢書·英語》,主編《中學英語假期復習輔導講座》和許國璋課本一、二冊自學輔導等教材。

⑥尚崇古,男,1923年生,甘肅華亭人。1946年畢業于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英語系。曾任華亭一中校長,創辦了蘭州薈文輔導學校,北京師范大學甘肅校友會副會長。主編《初中英語二十講》《初中英語復習》等書。

[參考文獻]

[1]沈亦珍.九十重游母?!愀鄞髮W[A].沈亦珍百齡冥誕紀念集編輯小組.當代教育家——沈亦珍教授百齡冥誕紀念集[C].臺北:三民書局,2000:36-37.

[2]沈亦珍赴美專攻教育[N].申報,1934-01-05.

[3]沈亦珍百齡冥誕紀念集編輯小組.當代教育家——沈亦珍教授百齡冥誕紀念集[M].臺北:三民書局,2000:4.

[4]蘇省府會議 沈亦珍任鎮中校長[N].新聞報,1937-06-30.

[5]上中校友會歡迎沈亦珍[N].立報,1946-05-20.

[6]沈亦珍.今后之西北教育[J].西北問題論叢,1941,(01):168-170.

[7]沈亦珍.我的一生[M].臺北:三民書局,1987.

[8]鄭西谷.二十九年甘肅教育之設施[J].教育通訊周刊,1941,(10):1.

[9]西北師范大學檔案館.為奉令遷設蘭州遵諭前往勘察校址擬具概算書及圖說等呈請簽核轉請撥款由[Z].檔號:ws-1940-11-303-253.

[10]西北師范學院蘭州分院開學[N].大公報(重慶),1941-12-06.

[11]紀念周講詞[N].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校務匯報,1943-11-17.

[12]姚遠.西序弦歌:西北聯大簡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0:292.

[13]劉基,丁虎生.西北師大逸事(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71,119.

[14]李良佑等.中國英語教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70.

[15]鄧玉祥.恭祝沈師生日快樂[A].沈亦珍百齡冥誕紀念集編輯小組.當代教育家—沈亦珍教授百齡冥誕紀念集[C].臺北:三民書局,2000:331.

[16]西北師范大學檔案館.聘沈亦珍等為師院本學期考試委員的函[Z].檔號:ws-1943-11-303-118.

[17]蔣光照.懷念恩師沈亦珍博士[A] .沈亦珍百齡冥誕紀念集編輯小組.當代教育家—沈亦珍教授百齡冥誕紀念集[C].臺北:三民書局,2000:236.

[18]姜閩虹.抗戰時期的民國大學招生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95,217.

[19]費震球.甘肅省州二年夏季高中畢業會考升學聯合考試經過(附表)[J].甘肅教育,194,4(1-2):10-14.

[20]西北師范大學檔案館.中央大學聘請沈亦珍任教的函檔號[Z].檔號:ws-1943-11-303-1965.

[21]西北師范大學檔案館.李蒸關于沈亦珍不能離職給朱經農等人的函[Z].檔號:ws-1943-11-303-1008.

[22]李蒸.本院的使命與校風——代發刊詞[A].李溪橋.李蒸紀念文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85.

[23]李約瑟著,余廷明譯.李約瑟游記[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145.

[24]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近況[M].蘭州: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4:2.

[25]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朱家驊檔案[Z].館藏號:301-01-09-188.

[26]校聞:復校運動之一段[N].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校務匯報,1945-12-31.

[27]遷內大學均將遷回原址[N].大公報,1945-08-16.

[28]發表告社會人士書 闡明力謀復校決心[N].時事新報(上海),1945-11-06.

[29]孫邦華.抗戰勝利后北平師范大學復員運動述論[J].北京社會科學,2014,(06):75.

[30]劉基,丁虎生主編.西北師大逸事(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17.

[31]孫繼南.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2000)[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389.

[32]蔡春.復校運動期間的文字宣傳工作[J].校友通訊,2000,(02):160.

[33]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86,186.

[34]孫邦華.抗戰勝利后北平師范大學復員運動述論[J].北京社會科學,2014,(06):76.

[35]沈亦珍.近五十年來中等教育之演進[A].中國教育學會.近五十年來之中國教育[C].臺北:臺北復興書局,1978:308.

[36]傅九大.甘肅教育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5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