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清初隴右文學研究的新創獲

2024-04-26 08:31張毓洲
絲綢之路 2024年1期

張毓洲

[摘要] 張晉是明末清初詩壇的名家,張謙在清初秦隴詩壇亦負盛名,故張氏兄弟的詩作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文學史意義,整理他們的詩作將為進一步探究清初甘肅詩壇的創作成就以及把握清初詩歌創作的全貌,提供文本上的便利。趙逵夫先生是迄今為止學界專題而系統地研究張晉、張謙兄弟詩作成就的第一人,他的新著《張晉張謙集校箋》在詳考版本、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抉發幽微,且能夠把握學術前沿動態,將張晉和張謙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是新時代清初隴右文學研究的新創獲。該書的價值在于它是一部集點校、研究于一體的高質量的古籍整理著作,嚴格貫徹了“清代詩人別集叢刊”“深度整理”的要求。

[關鍵詞] 清初;隴右文學;趙逵夫;《張晉張謙集校箋》

[中圖分類號] I206.5?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24)01-0076-07

張晉(1629-1659),字康侯,號戒庵,明末清初陜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父張行敏,明天啟元年辛酉科舉人,任明代山東東昌府(清屬曹州府)末任觀城知縣,甫三月,聞甲申之變,掛冠歸里,后清軍攻占南方,知國事不可為,乃絕食而死。其子張晉、張謙俱有文名。

張晉家族為明末清初隴上較有名望的書香文化家族,張晉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于順治八年(1651)中舉,次年聯捷成進士,時年24歲(虛歲)。順治十二年(1655)就職清代第五任丹徒知縣。在不到三年的任職期間,他積極作為,大力振興文教。(乾?。督贤ㄖ尽W校志》載張晉于順治十三年(1656)倡修丹徒儒學宮,創建杏壇書院。為俞樾盛贊的“丹徒后先百年間能為古文者”[1]487之一的清初丹徒諸生何洯模仿蘇軾《凌虛臺記》所撰《杏壇書院記》一文略述其事。同時,因受家庭以及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張晉雖應舉入仕清廷,但對于明遺民或有遺民情結的清初士人給予關懷和幫助,關系也較為密切。其中尤以流寓揚州的陜西三原人孫枝蔚(孫枝蔚于康熙十七年參加博學鴻詞考試,但其與張晉交游期間為遺民情結濃厚的遺逸之士)和主盟南京詩壇的顧夢游最具代表性。

孫枝蔚欽慕張晉之為人,其《溉堂集》中多有寄贈悼懷之作,體現了他鄉故知間的深厚友情。學界關于孫枝蔚與張晉的交游已有論析,故不詳述。而張晉與顧夢游的交往學界亦有簡要提及,但不夠詳盡,故有探析之必要。嚴迪昌先生《清詩史》中說“顧氏在明末即以急友難、仗古義聞名”,又說“在遺民詩史上這是一位品格甚獨特的詩人”[2]84。顧夢游活躍于明末清初的南京詩壇,是組織和聯絡社集活動的中心人物。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中說:“清初遺民南京社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中心人物是顧夢游?!保?]206顧夢游兩次受到“田賦案”的追究[4]9,貧困潦倒,離家躲避,漂泊無依,處境艱危。趙士冕于順治七年(1650)替他償還了第一次田賦債務,可第二次“田賦案”期間,官府的逼迫遠甚前一次,顧夢游走投無路,身心疲憊,這時初署丹徒知縣的張晉了解和同情他的遭遇和處境,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為其紓難解困,徹底解決了長久困擾心頭的大難題,使他如釋重負,重獲新生。顧夢游在與龔鼎孳的交談中,對張晉的這一善舉感念難忘:“吾向者幾殆,得康侯張明府來,始收召魂魄,灑然有樂生之心耳?!保?]1607張晉幫助顧夢游徹底解脫“田賦案”是在順治十三年(1656),事后顧夢游贈詩《寄丹徒張康侯明府》致謝。順治十四年(1657)夏,張晉專程探望貧病交加的顧夢游,顧作《答丹徒張明府過存病榻》,詩云:

長貧復長病,天意欲何如?支骨迎高駕,披襟當異書。

竟無謀婦酒,聊共飯僧蔬。簡略君容我,知深節自疏。[6]357

這一年夏天好客愛才的龔鼎孳從廣東北歸,路經南京,停留半載,與遺民友朋融洽相處,舉行了多次社集活動。張晉何時結識龔鼎孳,史料難征,無可考證。但龔鼎孳寫了《張康侯詩序》(亦作《張康侯明府詩序》),云:

吾友顧子與治,文士之進乎道者也,今年長夏善病,卻掃謝客,獨吾與于皇、伯紫、于一、澹心輩時時從榻間對語,怪其骨見衣表,而神氣清滌,胸中浩浩,若無病人,且謂余曰:“吾向者幾殆,得康侯張明府來,始收召魂魄,灑然有樂生之心耳?!庇嘀^云何,與治曰:“明府廉而惠,好施而下人,疇昔荒江汙萊,將躓吾于溝壑,子所知也,明府甫下車,輒為爬搔宿負,墐窒患源,如扁鵲之視膏肓,霍然思脫所痛苦,今而后吾庶幾有安枕之望矣。方明府為吾謀時,吾以病不獲從父老旅見,生平又未嘗有半面之歡、一揖之雅也,顧乃心語手畫,徬徨忘寐,如其身事、家事然者,斯其憐才急士,以視玄暉之割臥具、真長之呼并載,寧足仿佛高致哉?”余于是斂襟太息曰:“夫公亦猶行古之道也?!苯穹蛟娭疄榻桃?,溫柔敦厚,其關于君臣朋友之際者為多。杜少陵坎壈隴蜀,一飯不忘君,至其抗救房次律,追惜吳侍御,懷臺州則訟言直道,寄李白則比節黃公,率皆正色奮詞,于患難顛沛之時無少鯁避。即坐是流落,終不悔。乃若秋風雨腳,茅屋鐵衾,思大廈之如山,甘吾廬之獨凍,稷契許身,饑溺由己,其用意更為何等!今與治所遘,憔悴愁苦,尚不至如次律諸賢之甚,而公之急于與治也,殆過于少陵,宜其發為文辭,沉郁瑰瑋,雄深雅健,長鯨碧海,泣鬼神而接混茫。都下一夕四十篇,傳寫紙貴,馬工、枚速,蔚有兼長,非近今文士之所易幾及矣。南徐山川鉅麗,海霞江月,簾閣清虛,槜柑戴公之園,問詩丁卯之橋,神仙、才子,于焉翱翔。而公方躑躅兵車,灑泣憂天,《新安》、《石壕》,慷當以慨,有古勞人志士之風。粲粲元道州,當令萬物吐氣,海內乂安,不獨鞶帨雕蟲,以詞賦為君子已也。即一日天子用治成召公,高門省戶,出入諷議,矢萋菲之音,而動和平之聽,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人士歡顏,誦義無窮,又寧獨與治暨吾等二三子哉?[5]1607-1608

其中談到張晉中進士后赴京謁選時的一段以敏捷詩才驚羨眾人的往事:“都下一夕四十篇,傳寫紙貴,馬工、枚速,蔚有兼長,非近今文士之所易幾及矣?!笨膳c宋琬《送張康侯進士赴選》中“一時驚■筆”[7]34句相印證。據此可知順治十一至十二年(1654-1655)在京師擔任左都御史的龔鼎孳應了解張晉,且賞識其才華,相應張晉也可能與龔鼎孳有一定的交情。值得注意的是,該序文重點提到顧夢游,并引述張晉幫助顧夢游擺脫田賦案往事,但未提及張晉請序之意,可以推測這篇序文是顧夢游求助于故友龔鼎孳所寫。龔鼎孳是清初順康京師詩壇的領袖,《清史稿》卷484《龔鼎孳傳》云:“自謙益卒后,在朝有文藻負士林之望者,推鼎孳云?!保?]13325《清詩別裁集》亦云:“合肥聲望與錢、吳相近,又真能愛才,有以詩文見者,必欲使其名流布于時,又因其才品之高下而次第之。士之歸往者遍宇內?!保?]30鑒于龔鼎孳在清初士林中的聲望,故顧夢游替張晉索序,是欲增加張晉詩歌的分量,提高其在清初詩壇的知名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恩情報答。就張晉而言,傾心救助遺民顧夢游脫困一事是其短暫人生中精彩的華章,也成為清初詩壇的一段佳話。

順治十四年(1657),張晉作為同考官,牽連于同年進士方猷(時任內翰林國史院侍講)、錢開宗(時任宏文院檢討)擔任正、副主考官的丁酉江南科場案,兩年后無辜見法蒙難,時人憐惜不已?!叮ㄇ。┑业乐葜尽肪?云:“(張)晉詩才如云蒸泉涌,嘗于獄中集杜作《琵琶十七變》,抑揚頓挫,感動人心,聞之者無不憐其才而悲其遇?!保?0]609孫枝蔚《挽張康侯》云:“獄中詩更好,讀罷斷人腸?!保?1]528當時甘肅伏羌縣令蔣薰也激賞張晉才華,哀惋其不幸遭遇,發不平之鳴,其《臨洮張晉集杜為〈琵琶十七變〉四韻傷之》云:

才子一時盡,風流重我哀。變聲紛激楚,古調岀塵埃。

草宿非青冢,魂歸尚紫臺。江州司馬淚,應共杜陵來。[12]200

同時,蔣薰《次韻答子帥見寄》中既贊賞張晉是詩歌數量可觀的年少詩人,且藝術成就頗高,尤其獄中所集杜詩《琵琶十七變》更是抒發哀怨之情的寫心之作,又為慘遭橫禍而傷悼悲慨,且蔣薰深為張晉才華傾倒,欲引以為知音:

臨洮張公子,年少詩千篇。琵琶聲哀怨,亦是寫心言。

地下空埋玉,人間棄絕弦。不遇知音者,誰為思纏綿。[12]200

其文學才華不因其遭遇不測而磨滅,當時乃至后世學者對其詩歌成就多持贊賞和肯定態度。

張晉才華出眾、博學能詩,現存詩歌內容豐富、藝術成就較高。龔鼎孳《張康侯詩序》中將急公好義樂助明遺民詩人顧夢游脫離窘境的張晉比作不顧個人安危、仗義執言勇救房綰的杜甫,并稱其詩既有杜詩風神,又自具雄深豪宕的特點?!端膸烊珪偰刻嵋肪?82亦謂“其詩頗學李白,兼及李賀之體”[13]4937。李楷更以西北一帶出現張晉這樣的天才詩人而自豪:“夫狄道之詩人,將進而為天下之詩人,余秦何得而私之!”[14]5誠然,在群星麗天的清初詩壇,張晉無法與一些一流大家比肩,但仍不失為名家。同時,他的詩富有典型的秦隴詩歌的地域特征,也體現出清代初年詩壇風氣的轉變。另外,其弟張謙亦有詩名。孫枝蔚謂“其詩才不讓難兄(指張晉)”[15]678,吳鎮《與袁簡齋先生書》稱兄弟二人為“真正詩人”[16]325。因此,張晉、張謙的詩作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文學史意義,整理他們的詩作將為進一步探究清初甘肅詩壇的創作成就以及把握清初詩歌創作的全貌,提供文本上的便利。

趙逵夫先生是西北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全國知名學者,尤在詩賦與先秦文學的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成就卓著。同時,趙逵夫先生一直對秦隴地域文學與文化青睞有加,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關于張晉的研究,趙逵夫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80年代末出版了校點整理本《張康侯詩草》,同時還發表了一系列考論張晉生平、交游以及探究其詩歌創作成就的學術論文。作為清初甘肅第一詩人,張晉生前卒后,其作品受到當時及后世學者的矚目和關注,不過大多停留在感性層面的零散而簡要的概括評價上,缺乏系統闡發和深層剖析。趙逵夫先生是迄今為止學界專題而系統地研究張晉的第一人,他在詳考版本、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抉發幽微,且能夠把握學術前沿動態,將張晉和張謙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是新時代清初隴右文學研究的新創獲。

趙逵夫先生在深入研究基礎上整理的《張晉張謙集校箋》(大型叢書“清代詩人別集叢刊”之一)于2021年1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在作者32年前問世的作為“隴右文獻叢書”之一《張康侯詩草》(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可謂新貌煥然,后出轉精?!扒把浴苯?萬字,在吸收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張晉、張謙的生平、交游、詩歌內容、詩歌藝術特色和詩集存世情況,有助于學界更深入了解和探究張氏兄弟的整體創作情況。正文包括張晉的詩集《戒庵詩草》《集句》(《律陶》《集杜》《琵琶十七變》),以及張謙的《得樹齋詩》?!案戒洝陛嬩浟擞嘘P張晉、張謙的家世生平資料、酬贈悼念詩作,并編撰了張晉、張謙年譜,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較之初版,體例有變,分量厚重,屬于“深度整理”的心血之作,為近年來清人別集整理與清初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首先,改易書名,體現家族文學與文化理念。家族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是近十年來古代文學研究領域興起的研究熱點,至今方興未艾。但更多聚焦于江浙、山左、巴蜀等地,秦隴(特別是甘肅)少人問津。張晉家族屬于典型的文化、文學家族。張晉之父張行敏,字公儒,號大陸,天啟元年(1621)辛酉科舉人。(乾?。兜业乐葜尽?、(道光)《蘭州府志》、(乾?。陡拭C通志》等方志中均有傳,謂其聰慧博學,淹貫六經諸子。張晉、張謙兄弟更被視為張氏文化、文學家族的佼佼者,為人艷羨。孫枝蔚《張牧公得樹齋詩序》云:“臨洮詩人之有二張,猶汝南之有德璉、休璉,吳郡之有士衡、士龍,安平之有孟陽、景陽也?!保?0]99-100將“臨洮二張”張晉、張謙,猶如歷史上兄弟并有才學而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應玚和應璩、陸機和陸云、張載和張協相提并論,故理應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初版書名《張康侯詩草》明顯以張晉為中心,指向明確但略顯單一,較難體現家族文學與文化的特征。關于書名,出版家、語言學家陳原在《書和人和我》一書中說:“書名給讀者一個最初的印象,能吸引人或不能吸引人,符合或不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習慣,在相當程度上(雖然不是絕對地)決定一本書在當時當地讀者中的命運?!保?7]98此處陳原先生強調的是外國書名翻譯的重要性。但就我國社科研究類書籍而言,書名的重要性仍不可輕忽,既要吸引研究者的興趣,使其望名知義,也能滿足他們的學術期待,引導思考某些學術問題。有鑒于此,趙逵夫先生此次修訂時將初版中隱于《張康侯詩草》“附編二”中的張謙詩集《得樹齋詩》獨立出來,與張晉《戒庵詩草》等并列作為該書正文的有機整體,定書名為《張晉張謙集校箋》,體現出家族文學與文化理念,也為研究秦隴家族文學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啟示。

其次,新版中的“校箋”極具學術價值,為該書點睛增色不少?!督溻衷姴荨妨硪愿拭C省圖書館所藏兩部為底本,補足序、跋,校之以覆刻本、鞏彥斌抄本、張令瑄抄本、《二南遺音》《洮陽詩集》《狄道州志》及《晚晴簃詩匯》所收之詩?!都洹芬栽緸榈妆?,校之以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清楊倫《杜詩鏡銓》?!兜脴潺S詩》以天水市圖書館所藏刻本為底本,以“原抄本”和“張抄本”為校本,參?!抖线z音》《洮陽詩集》、《狄道州志》《晚晴簃詩匯》及《詩觀》所收之詩。??闭J真細致,校記簡潔準確。這樣一編在手,其他各版本的情況也能了如指掌,故該書具有重要的版本目錄學價值?!肮{”,作為整理研究古籍的常見形式,一般是指注釋字詞,疏解大意,亦可根據文意,考證詩歌的作時作地。眾所周知,詩歌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更是特定時空條件下詩人特定情感發抒的產物。因此,考證詩歌的作時作地對理解文意,把握作家的心態和情感至關重要。新版中的“箋”多為考證詩歌作時作地,不襲陳說,多有發見,學術色彩更濃。張晉、張謙兄弟的詩歌在編排時或分卷而不編年,或既不分卷也不編年,這給理清人物行跡、理解其思想情感、把握其詩風走向造成了困惑。趙逵夫先生也敏銳地指出了這一點:“張晉集中今存作品只有三首注明時間:七古《避賊十歌》注‘明末時作,《蘇幕遮·苦雪》自注‘十六歲作,《望江南·元日》注明‘十八歲作。則其他均應為十九歲以后之作?!保?4]195趙逵夫先生學識淵博、學養深厚,以精湛的考辨功力,根據張氏兄弟及其友朋的詩歌文本或語詞等提供的有效信息,能夠切中肯綮,考證推斷部分作品的創作時地,并簡釋作詩的背景。茲舉《長安十首》 之“箋”語:

此組七律當作于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詩人赴京候選時路經西安游西安古跡名勝而作。其第八云:“消愁賴有葡萄酒,災異頻仍莫上樓?!逼涫疲骸敖鼇硭翟鍪捤?,愁聽樵歌下夕陽?!表樦伟四辏ㄒ涣逡唬┮院笕哪曛须]中、隴南一帶自然災害不斷,順治十一年張晉赴京候選過天水時宋琬贈詩中即有“定蒙宣室問,災異說維?!敝?。此詩與宋琬之作應成于同年,似乎受到宋琬這兩句詩的影響。其二“誰憐游子飄零意,最厭堤邊唱《渭城》”、其四“此際何人能感慨,少陵哀怨正無窮”、其九“錦繡川原一灑淚,夢中愁向萬年枝”,也正是待選中企盼、憂愁、哀怨的語氣,則作于順治十一年路過西安時無疑。[14]194

這類“箋”語考證翔實,理據充分,富有思辨色彩和學術價值,有助于學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張氏兄弟詩歌作品的思想內涵及其詩學的嬗變過程。

最后,附錄中的文獻資料更為豐富,信息量大,編排更為科學合理。原版附錄有二:一曰《有關張晉生平及著作之資料》,二曰《同時諸家酬贈悼念之作輯存》。新版附錄有三:一曰《張晉張謙家世生平資料》,二曰《酬贈悼念詩作》,三曰《張晉張謙年譜》。相較而言,新版中某些資料的編排更具條理性,如附錄一中將介紹張晉父張行敏生平行跡的《臨洮府志·張行敏傳》置首,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與認識張氏文化家族的發展概況。再者,新版增加了大量張晉、張謙的相關新文獻資料,為研究張氏家族文化、文學成就提供了便利,省去了研究者的翻檢之勞。如相較引起嚴迪昌先生重視并在《清詩史》中加以引述的原版附錄二《同時諸家酬贈悼念之作輯存》,新版附錄二《酬贈悼念詩作》中輯錄的詩人詩作明顯倍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版附錄三《張晉張謙年譜》更具學術價值。年譜紀事時間起于明崇禎二年(1629),訖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主要梳理和記錄了50余年間張晉、張謙兄弟的人生經歷、交游情形和創作概況。年譜旁征博引、考證精審,是該書的亮點之一,這是趙逵夫教授孜孜以求、研精覃思的結果,為學界精準把握張氏兄弟生平行跡、交游和推進張氏家族文學、文化研究提供可靠的信息與資料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該年譜能夠與時事相結合,將譜主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情景與時空坐標中,這更有助于增進對明清易代社會大變局中譜主心態、情感與創作情況的真實把握。如年譜中記載順治十四年(1657)江南科場案對張晉創作與心態的影響云:

十一月,就江南科場事有人上告朝廷。張晉有七律《大雪懷人》,表現出憂慮的心情。[14]417

又記順治十五年(1658)張晉入獄后的感受與心態:

張晉在江南獄中,前半年生日在獄中有七古《戊戌初度八歌》、七律《藥名詩為眉仙作》,七月初七有七古《七夕篇》,重陽節有七古《九日醉歌》。年底還有七律《梅花十五首》《琵琶十七變》等?!段煨绯醵劝烁琛分杏小叭张潞辍?,張晉虛歲三十?!镀呦ζ窞閼涯钇淦薅?,從此詩中“胡為阻隔動經年”和《梅花十五首》之三的“春光何日渡寒江”兩句看,他以為朝廷勘察清楚之后會放他出獄。由《梅花十五首》之四尾聯言“辛酸歲暮難回首”,可見作于年底。其之三末二句“聞到嶺南消息好,春光何日渡寒江”,似對順治皇帝還抱有希望。當然,他也由這次擴大的科場案看到了上層政壇的可怕,“卻恐瓊枝高處種,瑤臺冰雪不勝寒”(之十四)即表現出這種思想。所以他打算將來脫離官場。第十三首末的“只向桃花問水源”也流露出這個意思。[14]419

這種緊密聯系歷史背景與時事,并結合文本進行細讀分析的年譜編寫方式,既能夠準確把握作品的意涵,也能洞悉詩人心態,更能為真實全面地探究張晉與張氏家族的創作提供有益的幫助。

總之,張晉是明末清初詩壇的名家,張謙在清初秦隴詩壇亦負盛名,故作為清初隴上文化、文學家族典型代表的張氏兄弟的詩作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文學史意義。趙逵夫先生積三十載心力,整理校箋張氏兄弟詩作,著成《張晉張謙集校箋》,厥功甚偉,嘉惠學界。該書的價值在于它是一部集點校、研究于一體的高質量的古籍整理著作,嚴格貫徹了“清代詩人別集叢刊”“深度整理”的要求。該書的問世,代表了長期以來張晉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成為治明末清初詩歌者的必備之書,也是了解與探究古代秦隴地域文學的重要參考書。

[參考文獻]

[1]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嚴迪昌.清詩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何素婷.明遺民詩人顧夢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5]龔鼎孳.定山堂文集[A] .孫克強、裴哲編輯校點.龔鼎孳全集(第3冊)[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6]顧夢游.顧與治詩[A] .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51冊)[C].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7]宋琬.安雅堂詩[A] .馬祖熙點校.安雅堂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趙爾巽等.清史稿(第四十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 1977.

[9]沈德潛等.清詩別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呼延華國修,吳鎮纂.(乾?。┑业乐葜荆跘] .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第11、12冊)[C].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

[11]孫枝蔚.溉堂前集[A].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6冊)[C]. 濟南:齊魯書社,1997.

[12]蔣薰.留素堂詩刪[A] .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19冊)[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3]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14]趙逵夫.張晉張謙集校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

[15]孫枝蔚.溉堂文集[A].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1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吳鎮.松花庵集·松崖文稿[A].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49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陳原.書和人和我[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