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域外視野下蘭州清末新政考論

2024-04-26 14:01王文丹尚海龍
絲綢之路 2024年1期
關鍵詞:蘭州

王文丹 尚海龍

[摘要] 清末新政時期,域外記者、探險家等群體前往蘭州進行游歷及軍政考察等活動。西方視野中,域外人士協助下的彭英甲是蘭州近代化的先驅者。郵電通訊的發展、黃河鐵橋的創建,均得益于彭英甲的嚴格督辦。然而,保守閉塞的官場風氣及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彭英甲的努力付諸東流,鐵路的建設罕有實際成效,民眾思想仍在半蒙昧狀態。制度的變更雖略有成效,思想觀念的更新才是根本良方。封建政體下,中央政府無力統籌地區開發,在資金匱乏、人才稀缺的蘭州,近代化革新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關鍵詞] 清末新政;近代工業;交通郵電;蘭州;彭英甲

[中圖分類號] K20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24)01-0041-09

城市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舉足輕重的部分。作為西北地區重要商貿及交通中心,蘭州在清末新政時期引起了域外勢力關注。與地方志及國人游記相比,選擇域外行記及外文報紙作為研究對象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及特殊性。這些域外文獻涉及蘭州的政治形勢、工業建設及交通郵電事業的發展與掣肘等事。將這些記載與中文文獻相補充,可加深對于蘭州近代化過程的認識。關于蘭州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扮演的重要地位,邵彥濤在進行了梳理討論;武端利對于清末時政時期蘭州的進步與保守作了詳細分析①。本文擬結合以往研究中被忽視的外文報紙及域外游記,重點探討清末新政時期蘭州近代化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及其局限性,以期更全面地還原清末新政時期的蘭州。

一、清末新政時期蘭州政治形勢

政治形勢關系近代化工業、交通郵電發展的成敗。清末,域外勢力壓迫下,政府施行了一系列政治、文化、經濟及社會改革措施,以圖延續其統治。蘭州的新政起步晚掣肘多,成效有限。因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交通郵電事業尚不發達,中央政令對蘭州的影響有限,“首都上官的命令被這里的一個小官無視了……毫無疑問是奉了蘭州的命令”[1]。清代政治體制下,總督、巡撫互不統屬,均有單獨奏事之權,以收相互牽制、安靖地方之效。甘肅為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份,地理環境復雜,行政管理頗有不便,為提高行政效率及穩固邊防,甘肅并未設置巡撫,而集權于總督一身,這種情形使陜甘總督在蘭州并無過多掣肘,權威較大。外國記者評價,“由于距離太遠,北京政府的威權并不能在這里完全的貫徹執行,總督才是他們事實上的統治者”[2]。

升允是新政時期實授的三位陜甘總督之一,曾被任命為駐俄二等參贊官,出使俄國三年。從普遍意義上看,清季留洋官員在思想水平及行事作風上較為開明,但芬蘭探險家馬達漢在受升允接見時認為“盡管升總督年輕時曾在中國駐圣彼得堡使館任職,然而看來他并沒能擺脫這邊的官員們總是掛在嘴上的那些陳詞濫調”[3]143。而升允的隨從官員,時任蘭州道臺的彭英甲引起了馬達漢關注,“彭道臺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對俄國人和日本人都很了解,也懂得重視現代技術。他的主要愛好是工業,首要熱衷的是把鐵路建到蘭州”[3]143。除馬達漢外,《泰晤士報》名記莫理循旅蘭時亦評價彭英甲:“這個省最有能力、最進步的官員是洋務局總辦及其他部門的負責人彭英甲……很少有官員像他做得那樣好?!保?]229

彭英甲曾于發達地區任職,思想較為開明,具備一定的外交經驗。他頗有政聲,在蘭州近代化過程中出力頗多??偠缴寿p識彭英甲的才干,贊其“識見開通,守潔才優,心精力果”[5]。在升允授權下,彭英甲聘請多名比利時人協助創設蘭州近代化工廠,并啟用美、德工程師以修建黃河鐵橋。新氣象在蘭州出現本為額手稱慶之事,當時的蘭州官場卻對此疑阻重重,“大多數舊式官員不歡迎變革,只想保持腐朽的但對他們財源有利的道路”[6]。保守派官員對近代文化知識知之甚少,易為謠言所惑,動輒“群相疑沮,胥動浮言”[7]81,阻滯著蘭州近代化事業的發展。

互相攻訐的保守派與革新派導致蘭州官場內部較為混亂,加深了域外記者對蘭州官員能力的懷疑?!拔覀兪盏搅藖碜蕴m州地區的壞消息,從黃河附近到蘭州以東,許多流民在四散奔亡?!保?]以這場宣統元年(1909)發生在蘭州的旱災來看,記者們首先對中央政府的威信表示懷疑,“我們聽到報告說,皇帝會派人來救濟,希望真是這樣”[8];又對地方官員的廉潔程度心存疑惑,“希望官員們能讓窮人真正得到這些款項,而不是從賑濟款中拿走很多”[8]。域外記者懷疑這筆款項能否切實抵達,其中真正能用到賑濟的份額還剩多少。相比之下,傳教士及本國選民對旱災的賑濟被廣為宣揚?!耙环輥碜愿拭C蘭州的特殊電報宣稱,該地區在冬季會有很多困難并且亟需救濟……報紙報告說,從其選民那里收到了1429.36美元的饑荒救濟金?!保?]錢款上的救濟僅是一部分,傳教士們發揚博愛精神,“連續八天為災民提供飯食,他們也在鄉村地區提供了一些幫助”[10]。內地會的安獻令(George Findley Andrew)頗受記者信任,“我確信內地會的安獻令先生會很高興的接受任何錢款,因為支教會所在的村子里有很多人需要”[8],記者認為他會秉公處理受到的財款,將其公正分配給每一個需要它的人。

域外記者及旅行家對蘭州官場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確。陜甘總督升允并非滿口陳詞濫調的庸俗官員,留洋經歷使他具備一定的開明思想及創新精神。黃河鐵橋興修期間,升允力排眾議,支持彭英甲督辦黃河鐵橋諸項事宜。合同訂立后,材料運輸過程阻力較大,升允多方活動、籌措大車,終使鐵橋于宣統元年(1909)建成,馬達漢對他的評價并不全面客觀。此外,旱災賑濟并不是傳教士們的獨角戲,蘭州官員亦多方奔走以籌措款項。除中央政府外,各省政府及個人均有援助款項抵蘭。官場貪墨及瞞報款項之事固然存在,官員對民眾的態度卻絕不是漠視或鄙棄的。

總體上看,清末新政期間的蘭州近代化體現出從塞外苦寒之地到西北核心重鎮的艱難轉型歷程。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郵電不發達,中央政令在蘭州的貫徹較大程度上取決于陜甘總督的個人意見。遺憾的是,新政時期的清政府在任命陜甘總督時更側重“忠誠”而非“立誠”。實授陜甘總督的松蕃、升允及長庚三人均為滿洲八旗出身,且并無任職于“開風氣之先”的東南各省之經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近代化工業、交通郵電事業的成敗。腐朽的官場及保守的政治風氣使域外記者對蘭州官員的能力表示懷疑,幸有彭英甲等有為官員主政,使封建桎梏中的蘭州仍展現出一絲新風氣的曙光。

二、清末新政時期蘭州近代工業

新政時期工業化的進步主要依賴于彭英甲等官員的努力及林輔臣(Paul Splingaerd)、林阿德(Alphonse Splingaerd)等域外人士的幫助。莫理循旅蘭時感嘆道:“比利時在蘭州的影響很大,多年來它就使人們有這種感覺。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有這樣一個人,他是中國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叫林祖美(Paul Splingaerd),是一位荷蘭裔比利時人?!保?]225彭英甲與比人林阿德之父林輔臣交好,委托他“赴比利時,招聘技術人員,購置必要設備,恢復左宗棠所創立的蘭州織呢局;開發玉門油田;制造洋蠟、洋胰子”[17]。林輔臣逝世后,其子“繼承父志,帶同其父所聘比國五金化驗師賀爾慈、紡織師穆赍、路礦工程師戴世拔及所購機件來甘”[18]143-144。彭英甲與林阿德協力,重建了甘肅織呢局,創辦洋蠟胰子廠等新式工廠。

左宗棠時期已在蘭創設甘肅織呢局,后因水源、銷路等原因而關廠。彭英甲覺察到“近有西人設行購運,出洋制成熟貨,灌輸我國,實為利源外溢之一端。亟須設法自行制造,藉圖挽回”[19]659,決意重開織呢局?!跋日堄闪职⒌缕刚垇硖m的比國工程師穆赍詳細檢查,始知舊機的洗毛等件不全,其余也多銹損”[20]306,后令穆赍于比利時“購來新式鍋爐、順毛機器、紡線機器、繞線機器、割毛機器、壓呢機器等。并從紡織城維爾維伊斯聘來5名有毛紡經驗的領班和機修工匠”[21]。新機運抵蘭州后,定于宣統元年(1909)重開織呢局。與左宗棠時期甘肅織呢局相比,此時的織呢局在動力設備、照明設備、整理設備上已較為完備。輔以具備近代化學知識的比利時工匠指導機器操作,織造出的成品“五光十色,云燦霞明。其購充軍、警、學界操衣暨官商民人常服者,糜不悉如其量以去。猶是甘肅天產原料,向所棄之而不甚惜者,今則咸寶愛焉”[22]422。

洋蠟胰子廠未創設前,“本地商民僅用土法制造紅、白蠟燭。只以囿于風氣,不知講求工藝” [19]779,以致產品質量不佳,與洋蠟洋胰競爭時處于劣勢。

光緒三十四年(1908)冬,彭英甲決定委托林阿德購置機器,開辦洋蠟胰子廠?!霸谔m州舉院城外西北隅白云觀左側修建工廠……操作由織呢局工程師瓦能克指導”[20]308,該廠“由織呢局機器匠克的亞負責安裝機器,并派員赴河州采購原料,招募藝徒,于四月初一日正式開工”[22]473,出產有纏頭胰、上等香胰、細胰、粗胰、次等粗胰等物。

銷路方面,彭英甲記載,“官場紳商及庽甘各洋人,購買者尚屬不少”[19]781,但“民間風氣未開,銷售尚不暢旺”[19]781。外國記者看到“由蘭州當地工廠所產的肥皂,蠟燭等物已被分派到官員們手里,官員們將這些產品強行攤派至各店主手中……這種處理貨物的方式只會為工廠帶來弊端” [23],他認為中國人不該為了取悅統治階級而去使用這些洋產品,甘肅人不該被像驢子一樣以哄騙和驅趕的方式對待。

域外記者的報道印證了彭英甲的記錄,為客觀還原蘭州近代工業發展情況提供了新的視野。域外不同記者對同一事物的評判亦可助于史學事實的還原。莫理循看到“四川人在教當地人制作玻璃制品。他們的手藝是從日本人那兒學來的……一些本省人在接受技術指導,希望把這些技術擴展到內地。這項工作很有成效”[4]227。但產品成效的最終檢驗要經過市場的認可。有域外報道稱:“雖然玻璃是在蘭州制造的,但人民大眾似乎更喜歡上海的玻璃……它(蘭州的玻璃)不能承受西寧的嚴寒,上海的玻璃則很好的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保?4]即使這種缺陷已被指出,蘭州的經理者仍自行其是,拒絕改進。玻璃質量不佳,市場認可度低,工作情況自然未必“很有成效”。

這一時期的工業發展中,黃河鐵橋的修建最受外國媒體關注,“陜甘總督希望在蘭州建起一座橫跨黃河的大橋,這周之內將在天津與一家外國集團商議安排貸款之事”[25]。鐵橋未建成時,“乃以木船二十四艘,覆木筏以濟車馬行人”[26],因橋身過長及浮橋需折架等事,常有行人溺斃其間。為便利商業發展及保護行旅安全,升允、彭英甲與德國泰來洋行工程師喀佑斯議定合同,由美國橋梁公司設計,采用“美國工程師Robert Coltman所畫”[27]之鐵橋圖樣,輔以比利時技術人員參與,于宣統元年建成此橋?!包S河鐵橋橋墩4座,系鋼筋混凝土建造,橋身5孔,系鋼鐵構造 ?!保?8]此橋建成后,便利了南北兩岸商旅往來及客貨運輸。長庚上折稱“橋面兩邊,翼以扶欄;旁便徒行,中馳輿馬,安穩異常,行旅稱便”[29]?!侗比A捷報》記者認為黃河鐵橋的創建功在千秋萬代,“這將是一個首善之舉,歲月變遷下,它會得到更多的稱頌”[30]。

黃河鐵橋的質量及其效用毋庸置疑,其材料運輸問題卻多為中外人士扼腕?!皹蛄簝r值約25000英鎊(165000兩)。從距蘭州最近的鐵路往蘭州運送物資,也要這個價?!保?]228根據合同規定,外人負責將鐵橋建筑材料運至天津,天津到蘭州運輸事宜均由洋務局負責,該局在各路段設立負責人,監管看顧各段運輸事宜。清末時局多艱,鐵路建設資金匱乏,天津至河南新鄉一段尚有鐵路可供利用,新鄉至蘭州一段則步履維艱,騾馬大車、駱駝,甚至人力手推車齊上,笨重大件則委托洋人于鄭州稍作拆卸再轉運至蘭州,崎嶇難行之道路如遇陰雨天氣,其轉運難度更甚,路途損失之騾馬不計其數。據《甘肅洋務總局包修蘭州黃河鐵橋說明書》統計,306691兩的總建橋花費中,有123412兩為天津至蘭州的材料轉運費及路途各種稅費。域外報道稱“據賬單顯示,在某種情況下,從天津到此地的運輸費用,甚至是材料成本的三倍”[31],這樣的運輸費用及難度是駭人聽聞的。

清末新政時期蘭州政界人事更迭中,彭英甲始終擔任鐵橋及諸多工業建設的主要負責人。就彭個人而言,銳意進取的他卻在近代化學知識上有所欠缺,無法辨別土蠟、洋蠟的本質區別在于礦質石蠟的應用,導致一部分假洋蠟流通于市場,最終影響銷路。此外,蘭州當地守舊派官員的阻撓亦使蘭州工業發展障礙重重,“當時舉辦各種新事業,除極少人數外,一般人多采懷疑態度,甚至有暗中反對者”[22]464,部分官員對于近代科學知識持排斥態度,又暗中以“攤派”形式強迫商家購入新產品,這些舉措影響到近代工廠后續的發展??偟膩砜?,彭英甲個人雖以過人膽魄促進了各項工業在蘭州的創設,其獲得的支持力度稍顯單薄。從時代背景來看,清末蘭州的工業化建設仍未能擺脫官款籌辦及官辦工業的傳統管理方式,西北落后地區在近代化建設上獲得的扶持力度亦稍顯薄弱。光緒三十三年(1907),彭英甲在知曉鐵橋料件或可免納子口稅后稟知陜甘總督升允,升允致電袁世凱請求免去這部分費用,袁世凱回電稱“查上年稅務處奏準官用各物料,凡系來自外洋者,于進口及運入內地,統照商民貨物一律征稅,自一百六十六結起,遵辦有案”[32],仍需納正稅及子口稅。種種掣肘之下,蘭州近代化嘗試的最終失敗亦屬必然。

三、清末新政時期蘭州交通郵電建設

馬達漢認為“沒有運輸通道無法發展礦業和工業”[3]144,黃河鐵橋的材料運輸是一明例。運輸條件之差為蘭州近代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止于此,商業與金融的發展亦因此壁障重重?!坝晌鲗幹撂m州一段,惟牛革袋及筏可以通行。蘭州至寧夏雖可行小舟,然急流奔湍,有巖石沖突之恐?!保?3]水道運輸情形不佳,安全問題有待考量,陸路運輸亦乏善可陳?!坝商m州至西寧,普通皆用馱馬。若用車載,須迂回三四日程而經平番縣,且轎車之外無可用者”[32],運輸方式落后原始,安全系數低,運費成本卻較為高昂,“沿著洮河順流而下……然后用馬車轉運至蘭州,210里(的路程)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24]。

鐵路運輸成本低、運量大,對商貿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是近代化的象征。自吳淞鐵路到唐胥鐵路,清政府對鐵路的態度從“奉旨查辦”到“自強要策”轉變。鐵路修筑關系邊疆安定與國家發展,陳雄藩意識到“今之世界,鐵路之世界也……強弱實以鐵路之多寡為權衡……有鐵路則昌,無鐵路則亡”[34]。陜甘總督升允亦認為“交通一事惟富國基礎,居今日而揆時度勢,尤以廣建鐵路為第一要義”[35]。地方大員建議下,清政府決議借西北鐵路開發以造勢,卻屢屢自食其言。光緒三十一年(1905)稱“擬筑一伊犁至蘭州之鐵路,且已集有資本銀六十萬兩,于年內當可開工”[36]。至宣統元年(1909)又稱“迪化至庫倫及由迪化至伊犁達蘭州等路均關緊要,未便久延??陶斪h辦法,并籌備巨款,以冀從速舉辦”[37]。政治宣傳較為到位、工程進度卻屢有拖延,致使甘新鐵路建設阻礙重重。

甘新鐵路進展不順,陜甘之間亦多有阻滯,“西安至蘭州鐵路,陜甘京官屢次會商。茲聞日前已議有端緒,一切章程均已定妥。日內即稟知商部矣”[38]。章程中規定:潼關到長武一帶的鐵路修筑全由陜西人負責,長武到蘭州的鐵路由甘肅人擔任,陜西人輔佐。兩條鐵路線若能順利貫通,蘭州作為陜甘新之間必經之要道,工業材料之運輸及金融商貿的繁榮指日可待。然而,規劃與現實的差距使得蘭州近代化進程頗為緩慢,馬達漢感慨道:“新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看來僅僅是初步性質的。鐵路的終點站是鄭州,離蘭州850公里遠……在這種情況下,說什么關于把鐵路延續到烏魯木齊的事已經作出原則決定,簡直是空話連篇?!保?]143直至民國三十年(1941),寶雞至天水的鐵路仍未修筑完成,西展蘭州之鐵路更是建國后才修成。清末新政時期,蘭州鐵路建設取得的成就乏善可陳。

郵局的建設較有起色,莫理循說“甘肅也在進步,一個明顯的特征是郵局數量增多。全省建起了郵政線路,提供便宜、有效的服務”[4]225。蘭州的郵政事業開創于光緒三十年(1904),時任陜甘總督嵩蕃設置蘭州郵政分局,“當時僅有12名供事和學習供事,只開辦平掛信函、明信片和包裹等業務”[39]。光緒三十三年(1907),英人希爾茲赴蘭調查郵務,首任署分局郵務總辦為英國人羅斯(Ross.J)。此后,甘省郵務發展速度尚可,除去“蘭州到甘州、秦州的郵局郵政通訊已經建成”[40]外,蘭州到岷州、蘭州到西寧等郵路亦已通達。

電報之建設在這一時期較為不順,外國記者感慨道:“為什么這種對文明有用的輔助手段延伸的速度如此之慢,令我們中的一些人感到驚訝?!保?1]民眾蒙昧的思想是阻滯電報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案F鄉僻壤,不事詩書。即明白曉諭,而茫然不解。民智何由開通?間有稍識之無者,每見勸興新政之諭,竟附會穿鑿謠言惑眾?!保?2]193思想相對封閉的蘭州市民在面對新生事物時易產生抵觸情緒,加以別有用心之人誘導,容易誘發騷動?!瓣兏士偠綏畈T谔m州創設甘肅電報局,栽電桿,架線路,適逢旱情嚴重……謠傳是栽電桿破壞了風水所致”[42],光緒二十六年(1900),因“金縣(今榆中縣)久旱,百姓歸罪于電桿,將響水子至清水驛電桿拔毀”[43]。地廣人稀的蘭州建設電報線本屬不易,百姓的阻擾亦使電報建設過程險象環生。

鐵路之建設是近代化過程中難度較高之事業,經費、路線勘探及鐵路人才的聘用等均為關鍵問題。中央政府統籌不力,郵傳部、度支部遇事互相推諉,致使全國各地鐵路建設進展不順,尤以西北地區為甚。光緒三十四年(1908),時任寧夏知府的趙惟熙就指出“西北鐵路非亟由部統籌全局,自行興筑不可”[35]。若無政府統籌規劃,地方各自規劃時必然側重本省利益,難以群策群力,共同興筑鐵路。中央政府直至宣統元年(1909)才意識到這一問題“路政一項以定線為要……自必寬籌測勘經費,多派專門工師逐節分勘”[44]。遲滯的中央統籌亦影響到鐵路人才的選用,蘭州地方鐵路??迫瞬派?,具備留洋經歷之鐵路干才更是鳳毛麟角,政府對蘭州鐵路建設的人才配置并未重視,加以支持資金不足,使新政期間的蘭州鐵路建設幾乎停滯。

郵政事業的發展是新政時期較為突出的成就之一??陀^上講,外籍人士羅斯(Ross.J)等人的參與使得郵政管理制度向規范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促進了西北地區郵政事業與全國郵政事業的有序銜接?;ㄙM少而成就大的郵政事業加快了蘭州與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使民眾之智識略有開化。電報事業進展較為不順,除民眾阻撓外,蘭州較為復雜的自然地理情形亦是重要原因。謝家灘位于蘭州電報北線上,該地河面較為寬廣,需廣立電報桿以銜接通電。維修不及時致使電線老化,加以漲水時淹沒電報桿,使電報通訊屢斷,有時竟“累月不能通報[44]??偟膩砜?,新政時期的蘭州在近代化過程中艱難跋涉,所遇阻障較大而收效不顯。

四、余論

域外記者、旅行家于蘭州游歷留下的行記側重于城市的工業建設、交通郵電事業的發展、蘭州政局及人民思想文化水平,亦是外國人關注的重點。域外視野下,偏僻的地理位置使蘭州像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王國內的政事主要取決于總督個人的意見而不是皇帝的御令,蘭州官場在域外記者眼中充斥著詭詐與黑暗,賑濟款落在官員手中盈千累萬,分發至民眾手中僅余寥寥,相比之下,傳教士更能得到域外記者的認可與尊重。

在新政期間取得的成就上,彭英甲的精明強干及比利時人對蘭州發展的貢獻得到中外一致認可,黃河鐵橋的創建、郵電通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彭英甲等有為官員的努力及德、美、英、比等國域外人士的幫助。鐵路建設成為新政時期蘭州發展之殤,資金及人才匱乏使鐵路建設滯礙不前,保守落后的社會風氣使民眾面對新老事物沖突時偏向于墨守陳規。鐵路建設成為一紙空談,路況革新帶來的商貿發展、工業化進步及人口的增長并未在蘭州實現。實際狀況是,交通條件的阻滯使得工廠產品難以外銷,無法在國內大市場打開局面。

總體上看,部分域外記者的報道、探險家的行記并不全面客觀,但仍為還原清末新政時期的蘭州提供了新的視角。外文資料中涉及蘭州風土人情、交通運輸、自然風光的照片仍有不少尚待搜集整理,將外文資料與中文報刊、地方志等資料搭配使用,辯證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客觀地還原清末新政時期的蘭州。

[注 釋]

①參見邵彥濤:《國家與邊緣:近代蘭州城市發展研究(1872-1949)》,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武端利:《現代化的發軔與波折》,陜西師范大學,2020年。

②武端利:《現代化的發軔與波折》,陜西師范大學,2020年,第343頁;陜西學務公所編:《陜西官報》,宣統二年七月第18期,第1頁。

③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蘭州市郵政志編纂委員會編纂:《蘭州市志》,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1909, May 22). TSINCHOU: OFFICIAL INTEL LIGENCE[N]. 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2](1910, Apr 01). A Frontier Post[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3](芬蘭)馬達漢著,馬大正、王家驥、許建英譯.百年前走進中國西部的芬蘭探險家自述——馬達漢新疆考察紀行[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澳)莫理循著,竇坤譯.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清)甘肅官書局編輯:甘肅官報[J].宣統二年十一月第1期,第57卷第3頁.

[6]Our, O. C. (1912, Jul 13). An Unpopular Truth[N].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7]林聲主編.中國百年歷史名碑[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8](1909, Jul 17). TSINCHOW: PUBLIC ORDERS POVERTY DROUGHT[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9] LATE TELEGRAMS[N]. (1909, Oct 30).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10](1910, Apr 29). TSINCHOW: EDUCATION OPIUM THE COMET LANCHOW THE POST OFFICE[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11]上諭[N].大公報,1909-06-06.

[12]甘肅[N].大公報,1909-06-19.

[13]湖北[N].大公報,1909-06-24.

[14]甘肅[N].大公報,1909-07-04.

[15]甘肅[N].大公報,1909-07-10.

[16]大公報,1909-08-14.

[17]孫占鰲主編.酒泉通史(第3卷)[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297.

[1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4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19](清)彭英甲.隴右紀實錄[A].沈云龍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三編(第四十輯)[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20]政協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西北近代工業》編寫組編.西北近代工業[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21]鄧明.晚清比利時父子的中國親緣[J].檔案,2005(06):18.

[22]張蕊蘭主編;張烜,楊興茂副主編.甘肅近代工業珍檔錄[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23](1911, Jan 13). TSINCHOW[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24](1911, Jan 06). IN WESTERN CHINA[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25]The month[N]. (1908, Apr 01).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868-1912).

[26]李德貽.北草地旅行記[M].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65.

[27](美)克蘭普著,張其昀譯.黃河游記[D].史地學報,1922,(04):4.

[28]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編纂.甘肅省志(第56卷)外事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206-207.

[29]陜甘總督長庚為蘭州黃河鐵橋工程完竣用過款項據實造報事上宣統皇帝奏折(朱批本)[A].趙國強主編.近代甘肅政要施政文獻選編[C].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117.

[30](1909, Jul 17). FROM DAY TO DAY[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31](1909, Aug 14). LANCHOW[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32]直隸總督袁世凱就鐵橋料件應納一子口稅事致陜甘總督升允電(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四日).檔案號:005-001-0026-0039,甘肅省檔案館藏.

[33]楊志洵.中國羊毛(據日本長春領事館之報告)[N].大公報,1908-12-27.

[34]陳雄藩.籌建漢新鐵路敬告鄂陜甘新同志[N].大公報,1905-11-11.

[35]升允.奏為據情代陳請建西北鐵路條議.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檔,檔案號04-01-01-1089-023.

[36]譯報[N].大公報.1905-11-15.

[37]籌議修筑迪化鐵路[N].大公報,1909-07-04.

[38]議決預備立憲之要點[N].大公報,1907-08-13.

[39]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蘭州市郵政志編纂委員會編纂.蘭州市志(第22卷)郵政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1.

[40]CHINESE NEWS[N]. (1911, Jun 17).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41](1911, Mar 17). LANCHOW[N].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42]本書編委會.甘肅省文化資源名錄(第19卷)歷史事件與人物 2[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273.

[43]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蘭州市電信志編纂委員會編纂.蘭州市志(第22卷)電信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6.

[44]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第4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11037.

猜你喜歡
蘭州
老照片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作品精選
蘭州正大食品有限公司
我的蘭州夢
蘭州石化推進改革正當時
外公的夢叫蘭州藍
蘭州瑣記
牛肉面:蘭州的味道
大美黃河之濱,綻放如意蘭州
蘭州炸百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