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力—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及其啟示*

2024-04-26 15:58余斌
觀察與思考 2024年2期
關鍵詞:決定論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余斌

提要:生產力的變化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再由生產方式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進而由生產關系的變化引起社會關系的變化,最后引起生活方式的變化,形成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簡記為“生產力—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這個傳導機制意味著生產力決定論,但它不排斥反作用。此外,不是生產力提高了就一定會形成更高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提升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生產方式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而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傳導中介。社會主義生產過程需要生產和再生產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以建立、維持和擴大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創造條件。只要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那么我們就不僅要關注生產力的發展,更要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至少要更加平衡地對待“生產力—生活方式”傳導機制的各個環節。

英國《工廠視察員報告》曾經指出:“任何一種機械發明都沒有像‘珍妮’紡紗機和翼錠精紡機那樣,在生產方式上,并且歸根到底,在工人的生活方式上,引起如此大的改變?!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43、343 頁。對此,馬克思指出:“這里,正確地表達了實際的聯系?!畽C械發明’,它引起‘生產方式上的改變’,并且由此引起生產關系上的改變,因而引起社會關系上的改變,‘并且歸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改變?!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43、343 頁。

在這里,我們看到生產力的變化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再由生產方式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進而由生產關系的變化引起社會關系的變化,最后引起生活方式的變化,形成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簡記為“生產力—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

一、生產力決定論的爭論

從上面的傳導機制可以得出: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社會關系,并最終決定生活方式。這個結論可以看成是生產力決定論,但是,這里的“決定”只是表明一個變化會引起另一個變化,前者是變化的主導者,并不意味著這兩個變化之間的聯系就是一一對應的,特別是不意味著一種生產力只能決定或對應一種生產關系。否則,就會引起對生產力決定論的質疑。畢竟,在歷史和現實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同樣的生產力對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同樣的生產方式也對應著不同的生產關系。例如,馬克思指出:“就生產方式本身來說,例如,初期的工場手工業,除了同一資本同時雇用的工人人數較多而外,和行會手工業幾乎沒有什么區別?!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374、366 頁。也就是說,同一種生產方式同時對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封建行會的生產關系。

正如力的作用會遇到反作用一樣,生產力決定論的傳導機制并不排斥反向的作用,生活方式會反作用于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會反作用于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會反作用于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會反作用于生產力。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上述生產方式的反作用,不同于封建行會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初期的工場手工業才進一步發展成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事實上,馬克思在談到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就曾指出,資本“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374、366 頁。。在這里,資本這一生產關系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引起生產力的提高,就是這樣的反作用傳導過程。進一步地,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力的價值,增加了相對剩余價值,勞動對資本的從屬關系從形式上從屬轉為實際上的從屬,③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583、452 頁。從而強化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決定。

也正是因為這種反作用尤其是負面的反作用的存在,生產力才會在與生產關系相互促進的過程中發生矛盾沖突。例如,由于當時英國的生產關系造成英國農業工人的工資極低,妨礙了英國人采用美國人發明的碎石機,畢竟人工碎石的成本比用碎石機便宜,從而制約了英國生產力在這方面的發展。④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583、452 頁。這進一步表明上述生產力決定論中被決定的一方與決定的一方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在決定與反作用的角力中不斷調整的,從而使得這種對應關系難以做到一一對應。

但是,如果因為這種聯系不是一一對應的,就以為生產力不能決定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這也是不對的。其后果是,我們曾經以為在低生產力水平的情況下,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結果教訓極為深刻。生產力的發展存在從單個生產單位到社會生產的擴展過程,一旦生產力的發展擴展到社會生產的時候,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關系就幾乎是唯一的,這時候只有這個唯一的在舊社會的胎胞里培育出來的生產關系能夠容納最多的或更多的生產力,其他的生產關系因為無法容納發展起來的生產力而與之產生矛盾,進而引發消除這些不再適應的生產關系并使唯一適應的生產關系不斷壯大的社會變革。正如工場手工業從初期發展起來之后,就完全脫離了行會手工業那一套一樣。這就是馬克思在“兩個決不會”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1-592 頁。。

事實上,以往人們對生產力決定論的爭論,正是忽視了生產力的這種決定具有辯證發展的特點。

例如:唐昌黎認為,生產力決定論是一元決定論,人創造了生產力,其它全由生產力決定,人就不能再有其它的創造了。他進一步認為:“歷史并沒有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發展。社會主義首先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生產力最落后的俄國出現,接著又在生產力更為落后的中國產生。兩國都不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而引起了革命,更不是生產力決定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就對一元決定論提出了挑戰?!雹谔撇瑁骸兑辉獩Q定論與二元選擇論》,《人文雜志》,1988 年第3 期。在這里,唐昌黎虛構了一個生產力絕對決定論,并把它強加給馬克思,然后再列舉并不絕對的事件來指責馬克思,進而推翻馬克思提出的生產力決定論思想。但是,無論是廢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的俄國十月革命,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其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雖然不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而引起的革命,但仍然是封建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而引起的革命,仍然符合生產力決定論。只是兩個國家的這兩場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都從資產階級手里轉到了無產階級手里。俄國十月革命是資產階級二月革命的完成,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兩國的社會主義革命都是在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之后進行的,在俄國是中止了新經濟政策,在中國是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而這兩個事件的發生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而引起的。對于俄國來說,俄國通過實行新經濟政策恢復了被戰爭破壞了的生產力,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有了能夠建立起來的生產力基礎,新經濟政策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而被中止了。對于新中國來說,沒收官僚資本和得到蘇聯經濟援助,使得新中國在生產力發展方面具有了初始的物質基礎,而要使這個物質基礎正常地發揮作用,只有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經濟才能做到,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成了阻礙,于是新中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由此可見,對于俄中兩國來說,社會主義的出現和產生,并沒有違背生產力決定論,反而表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了決定性作用。

列寧曾經指出:“決定論思想確認人的行為的必然性,摒棄所謂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話,但絲毫不消滅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對人的行動的評價。恰巧相反,只有根據決定論的觀點,才能作出嚴格正確的評價,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雹邸读袑幦罚ǖ谝痪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29 頁。生產力決定論同樣不排斥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它給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劃定界限,不致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切都唯心主義地推到人的主觀意志上去。否則,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也能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了。馬克思正是在生產力決定論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限定下才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02 頁。。

有人認為,“‘生產力決定論’強調每一特定的生產力都要求特定的生產關系與之相匹配”②姜霽青:《論埃倫·伍德對“生產力決定論”的質疑——一種辯證審視與思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12 期。。但是,一方面,馬克思并沒有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磨就不能是蒸汽磨,事實上,他只是表明蒸汽磨產生的不可能是封建社會的,也就是說,高端的生產力不可能產生低端的生產關系;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在手推磨時期就已經出現,“資本起初是在歷史上既有的技術條件下使勞動服從自己的”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359 頁。。因此,低端的生產力可以嫁接高端的生產關系,并在高端的生產關系的反作用下發展成為高端的生產力或被高端的生產力所取代。如果不是這樣,一些國家也就不可能通過改革經濟體制和機制也就是變革生產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實現現代化了。

事實上,俄國人早就向馬克思提出,能否以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為基礎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問題,也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否可以不一一對應的問題。而馬克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指出:“在俄國,由于各種獨特情況的結合,至今還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的農村公社能夠逐漸擺脫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為集體生產的因素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正因為它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存在的東西,所以它能夠不經受資本主義生產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積極的成果?!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71 頁。

在這里,盡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是一一對應的,但這仍然不妨礙生產力(最終)決定生產關系的結論。這是因為沒有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起來的生產力,俄國就實現不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俄國十月革命后,列寧采用新經濟政策來引進和占有與資本主義國家相同的生產力,就是為了維護蘇維埃政權,為了形成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他在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的設想。而蘇聯解體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發生歷史倒退,也是因為蘇聯的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了,導致蘇聯人開始羨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活方式,盡管他們所羨慕的大多數是被美化出來的“空中樓閣”。蘇聯解體進一步證實了生產力決定論,盡管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與蘇聯相同甚至比蘇聯落后的生產力決不能維系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其原因仍然是,生產力決定論只是最終決定,并不要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一一對應的。正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可以對應從蒸汽磨到電氣磨、數控磨床等等發展相差達300多年(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今天)的生產力,那么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同樣可以對應發展程度相差很大的生產力。因此,這也意味著不是生產力提高了就一定會形成更高的生產關系,否則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矛盾沖突也就不會發生了。顯然,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提升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但無論如何,生產力決定論都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否則高質量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

除了生產力決定論,還有其他一些決定論,如:經濟決定論、歷史合力論、多元決定論等等。這些決定論,看上去并沒有直接否定生產力決定論,但是它們的提出,在實際上存在取代生產力決定論,從而間接否定和扭曲生產力決定論的問題。但是,這些決定論無論是直接地還是間接地都推翻不了生產力決定論。

經濟決定論把經濟因素作為說明社會歷史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依附于邏輯推理和演繹而忽視對歷史與現實關系的認知,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曲解。①參見沈江平:《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中國社會科學》,2020 年第7 期。與經濟決定論相比,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生產力決定論,只是在“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中起決定作用,而不是對于歷史上的一切現象,尤其是因為偶然性而出現的現象也起決定作用,從而不會像經濟決定論那樣機械地決定社會歷史的變化。

被后人強加給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被視為對經濟決定論的一個否定,②參見鄭秀梅:《歷史合力論對經濟決定論的批判反思與經驗啟示》,《寧夏黨校學報》,2021 年第4 期。它源自恩格斯的這樣一個觀點:“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2、592 頁。但是,如果我們通讀原著中的上下文,就會注意到,恩格斯認為上述觀點在論述“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這個問題時是處于第二位的,而處于第一位的是,“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2、592 頁。。因此,歷史合力論不能否定經濟的決定作用,而這個經濟的決定作用不等于經濟決定論,而應當像前面提到的列寧那樣理解決定論。同時,歷史合力的結果不表現為分散的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產物,而是表現為“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605 頁。的產物,這個力量其實就是生產力,因而歷史合力論也取代不了我們提到的生產力決定論。

阿爾都塞認為,社會發展不是一元決定的,而是多元決定的,提出了多元決定論。⑥參見張明倉:《辯證決定論,還是多元決定論?——論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歷史觀的讀解》,《青海社會科學》,1998 年第1 期。從“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來看,決定社會關系的因素,有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而且社會關系還會受到生活方式的反作用,如果從社會關系發展來看,它也不是一元決定的,而是多元決定的,但是最根本的決定還是生產力決定。聲稱保衛馬克思的阿爾都塞如果不是錯誤地把不同層級的決定并列到同一層級,就是根本不懂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懂馬克思為什么要把終身精力耗費在《資本論》上。

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傳導中介

斯大林提出:“生產、生產方式既包括社會生產力,也包括人們的生產關系,而體現著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雹摺端勾罅诌x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442 頁。這是他對馬克思的生產方式論述的誤解。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一處之外,馬克思還曾寫道:“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02 頁。因此,生產方式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而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傳導中介。

不過,斯大林之所以提出他的那個觀點,也是情有可原的。這是因為馬克思也到處都提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詞,這個詞語中的“資本”二字就含有生產關系的意思。但是,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差別就好像商品與商品資本的差別一樣,既然我們不能因為商品資本的存在就認為無論哪種社會形態下的商品中都必然包含剩余價值,都隱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我們同樣不應該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就認為生產方式中包括生產關系,而應當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理解為被生產關系修飾了或反作用了的生產方式。這恰恰符合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的結論。同一種生產方式可以對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可以對應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正如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采取同樣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線,這也就像商品可以是商品資本也可以不是商品資本。因此為了明確表明對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處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生產方式,馬克思才在生產方式前面加上“資本主義”這個修飾語。

另一方面,由于生產方式本身也會形成生產力,這也讓人容易像斯大林一樣產生誤解。例如,馬克思指出:“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作協作?!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378、382、378 頁??梢?,協作是一種典型的生產方式。但馬克思又指出:“和同樣數量的單干的個人工作日的總和比較起來,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因而可以減少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378、382、378 頁?!斑@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378、382、378 頁。在這里,我們看到,協作既是生產方式,也是生產力,盡管我們通常把它看成生產方式。

不過,馬克思還指出:“利用機器的方式和機器本身完全是兩回事?!雹荨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6、49 頁。這表明利用生產力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本身完全是兩回事,從而不能直接把生產力歸入生產方式,同時也表明生產力與生產方式不是一一對應的。因此,斯大林的上述論述是不能成立的,而吳易風提出的“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⑥吳易風:《論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中國社會科學》,1997 年第2 期。的觀點更符合馬克思的本意。但是,盡管要通過生產方式這個傳導中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論斷還是成立的,這既是因為所有這些決定都只是從最終決定的意義上來說的,也是因為馬克思曾經指出,“蒲魯東先生不了解,人們還按照自己的生產力而生產出他們在其中生產呢子和麻布的社會關系”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6、49 頁。??梢?,社會關系和其中的生產關系都是由生產力決定的。

郭冠清一方面認為,奴隸制、農奴制就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又認為,協作、工場手工業(還有機器大工業)都是生產方式。⑧參見郭冠清:《回到馬克思:對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原理再解讀》,《當代經濟研究》,2020 年第3 期。其實,前者只是生產關系的體現,后者才是生產方式。就機器工業這種生產方式而言,它可以在資本家的控制下進行,也可以在工人聯合體的控制下進行,這種不同的控制形式也意味著不同的生產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談到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時指出:“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揚棄,雖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揚棄,即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也就是說,他們利用生產資料來使他們自己的勞動增殖。這種工廠表明,在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的一定的發展階段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怎樣會自然而然地從一種生產方式中發展并形成起來。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的工廠制度,合作工廠就不可能發展起來;同樣,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廠也不可能發展起來?!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499 頁。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同樣的生產力在不同的勞資關系下形成為不同的生產方式。但它并不意味著生產力不起決定作用,因為在這里,生產方式從一種形式發展到另一種形式和生產關系從一種形式發展到另一種形式,是以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為前提的。生產方式的這種變化,意味著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高度上,原來適應于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于是從原有的生產方式中發展出具有新的生產關系的新的生產方式,從而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了一個缺口,為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發生更加深刻和徹底的變化以推動生產力的更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三、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的聯系和區別

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的聯系十分密切,馬克思曾經在《1863—1865 年經濟學手稿》中寫道:“社會關系,從而生產當事人彼此的社會地位,即生產關系本身,被生產出來,是生產過程的不斷更新的結果?!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48 頁。大概正因為如此,人們在談到生產力決定論時往往只談生產關系而不談或少談社會關系。

不過,馬克思早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注意到舒爾茨在《生產運動》中提到的現象。他說:“由于勞動組織的改變,女性有了較大的就業范圍……婦女在經濟上有了比較獨立的地位……男性和女性在社會關系方面互相接近了?!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26 頁。恩格斯后來也指出:“我們從過去的社會關系中繼承下來的兩性的法律上的不平等,并不是婦女在經濟上受壓迫的原因,而是它的結果?!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87 頁。這里男性和女性的社會關系尤其是兩性關系,雖然受勞動組織改變的影響,與女性在就業時的生產關系有極大的關聯,但還不能將其歸入生產關系。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也區分了這兩者,指出社會關系是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⑤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頁后來,他在《資本論》中談到勞動產品采取商品形式時寫道:“生產者的勞動的那些社會規定借以實現的生產者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的形式?!雹蕖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9 頁。也就是把社會關系從人本身擴展到了人的創造物上,盡管這個創造物上的社會關系只是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但這也使得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的區別就更加明顯了。由此可見,不能把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等同起來。社會關系包含生產關系,而且社會關系的核心就是生產關系。

有人根據毛澤東關于社會關系“應該包括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關系”①《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9 頁。等觀點,提出了“毛澤東發展生產力的另一條蹊徑:不是生產關系變革,而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融匯結合的社會關系變革,才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根本之路”②代紅凱:《生產關系變革還是社會關系變革——關于毛澤東發展生產力思想的再思考》,《現代哲學》,2022 年第5 期。。這個說法揭示了毛澤東時期“抓革命、促生產”這個口號和做法的來源。但從歷史實踐的效果來看,這條蹊徑并不好走。

事實上,社會關系的變革更適合革命時期或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到原始積累時指出:“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23、842、846、666-667 頁。而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合并,為城市工業造成了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的必要供給”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23、842、846、666-667 頁。。這些劃時代的事情主要表現為社會關系的變革,超經濟的、直接的暴力發揮主要作用,以便為生產關系的變革創造條件。不受法律保護又自由得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不得不與有產者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后者成為資本家,使自己成為雇傭工人。

而在原始積累過后,與資本主義生產在歷史上剛剛產生的時期不同,在資本主義生產的進展中,生產關系的變革或擴展起著主要作用?!鞍l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組織粉碎一切反抗;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產生把勞動的供求規律,從而把工資限制在與資本增殖需要相適應的軌道以內;經濟關系的無聲的強制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超經濟的直接的暴力固然還在使用,但只是例外地使用。在通常的情況下,可以讓工人由‘生產的自然規律’去支配,即由他對資本的從屬性去支配,這種從屬性由生產條件本身產生,得到這些條件的保證并由它們永久維持下去?!雹荨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23、842、846、666-667 頁。

事實上,盡管社會關系的變革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上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形成相應的生產關系,它就只會像高利貸的破壞作用一樣,只是瓦解舊的生產方式而不會造成新的生產方式,從而無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相反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起來之后,資本家既不像地主那樣借錢用于奢侈消費,也不像農民那樣借錢應對不幸事件,而是借錢用于榨取利潤,使得生息資本的利息一般不再超過平均利潤率,不再占有全部剩余價值甚至必要勞動,高利貸也就不再成為生息資本的主要形式,借貸雙方的社會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前面已經提到生產關系是被生產出來的,馬克思后來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聯系中加以考察,或作為再生產過程加以考察時,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雹蕖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823、842、846、666-667 頁。因此,在社會關系的變革或社會關系的主要變革已經完成也就是革命成功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需要關注的恰恰是如何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不僅生產出產品,而且生產和再生產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維持和擴大社會主義社會關系,進而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創造條件。事實上,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忽視正是社會主義的蘇聯解體、整個國家倒退回資本主義的主要原因。毛澤東時期的那一條蹊徑最終沒有走通的主要原因,恐怕也在于當時過于關注生產關系之外的社會關系,而忽視了生產關系本身,導致推動生產力發展不足。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到工作日時曾經寫道:“物質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生產者的社會關系的相應的改變,先是造成了無限度的壓榨,后來反而引起了社會的監督,由法律來限制、規定和劃一工作日及休息時間?!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345 頁。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即引文中的生產者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關系(資本主義的壓榨、毛澤東提到的上層建筑——法律等)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過程。

由于在傳導機制或傳導鏈條中是生產關系決定社會關系,因此在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里,其基本經濟制度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這是因為,只有建立在公有制企業里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才能支撐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如果工人階級在企業內部只是被領導的和被支配的一方,那么他們在社會上也不可能或很難維持和擁有領導地位,從而也難以維持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四、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

我們在前面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都能對應發展程度相差很大的生產力,那么在兩者都同樣對應的生產力水平面前,我們傾向于哪一個生產關系呢?這一方面取決于哪種生產關系的反作用能夠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取決于哪種生產關系能夠通過社會關系更好地改進勞動者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那么我們就不僅要關注生產力的發展,更要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以及決定生活方式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

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使極少數人賺錢,為此不惜讓人民群眾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兩者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就在于,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關系。因此,只強調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于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不夠的。學界必須要在繼續關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同時,關注生產力決定論的傳導機制的最后承接者,也就是關注生活方式特別是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畢竟中國共產黨能不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不好,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不行,其歷史判斷主體是人民群眾。只有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實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彰顯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而這也正是我們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全體人民群眾擺脫絕對貧困的生活狀態的歷史功績所在。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因為工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生產過程中度過的,所以,生產過程的條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能動生活過程的條件,是工人的生活條件”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1 頁。。在這里,延長工作日導致工人一生多處于生產的時間,并造成工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生產方式附屬物的,正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

當美國的南北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棉荒,使英國棉紡織業工人失業時,失業工人呼吁社會資助他們遷往英國的殖民地或美國,但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認為工廠工人是工廠的活動的附屬物。工人被制止移居國外。他們被關進棉紡織工業區的‘有道德的貧民習藝所’”,“市政當局把工人維持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中,或不付給標準工資而對他們進行剝削”。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65、453-454 頁。

正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使資本家為了提高利潤率,任意地把工人擠在一個狹窄的、有害健康的工作場所,一場火災就能造成大量工人逃離不及時而死傷嚴重。在這種社會關系下,“明亮的居室,這個曾被埃斯庫羅斯筆下的普羅米修斯稱為使野蠻人變成人的偉大天賜之一,現在對工人來說已不再存在了。光、空氣等等,甚至動物的最簡單的愛清潔習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骯臟,人的這種墮落、腐化,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義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25、688 頁。。國外學者研究“空間正義”問題,也是以問題為導向,關注生活方式。一些發達國家一線城市的環境衛生,還不如中國的三線城市。

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里,只有災荒之年才存在救濟活動,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卻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一直在“享受”救濟,領取免費食品。有人認為,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發達性”“優越性”,其實,這只不過表明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達,仍然不能使人擺脫饑荒狀態。其原因在于,這種社會關系只有在使一些人維持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中,才能把自身維持下去。這是社會關系決定生活方式的典型體現。

更重要的是,“就機器使肌肉力成為多余的東西來說,機器成了一種使用沒有肌肉力或身體發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較靈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第一個口號是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這樣一來,這種代替勞動和工人的有力手段,就立即轉化為這樣一種手段,它使工人家庭全體成員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資本的直接統治,從而使雇傭工人人數增加。為資本家進行的強制勞動,不僅奪去了兒童游戲的時間,而且奪去了家庭本身慣常需要的、在家庭范圍內從事的自由勞動的時間”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65、453-454 頁。。于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導致工人完全失去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的體力與智力的弱化,也就自然成為這一現象的必然結果。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要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越來越要求有更高素質的勞動者。特別是“共同經營生產不能由現在這種人來進行,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只隸屬于某一個生產部門,受它束縛,聽它剝削,在這里,每一個人都只能發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廢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個生產的某一個部門或者某一個部門的一部分。就是現在的工業也越來越不能使用這樣的人了”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25、688 頁。。顯然,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只有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更高級生活方式才能做到。實際上,只有富裕的生活方式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能夠改進勞動者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夠全面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從而更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生活方式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也正在于此。正因為如此,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到2035 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4 頁。。

為此,我們要保持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關系,改善工人的生活方式,首先就要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尤其是要安排好工人們在工作間隙的休息時間和休息場所或休息條件。事實上,如果一個城市僅僅在居住環境方面有較好的條件,但工廠車間里的工作環境惡劣,也是不宜被評為宜居城市的。其次,我們要全面依法治國,嚴格落實勞動法,縮短工作日,讓勞動者有充足的家庭生活時間,使其本人和家庭成員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健康發展。共同富裕絕不僅僅是大家都有錢,還要求大家都有時間花錢來享受美好生活。

當然,要實現共同富裕,改進生活方式,就必須做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7 頁。。

結語

列寧曾經指出:“每個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大家都想過好日子,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正是社會主義?!雹凇读袑幦罚ǖ谌木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68 頁。鄧小平也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雹邸多囆∑轿倪x》(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64 頁。這表明,社會主義應當表現在生活方式上。但是,學術界一直以來主要在乎的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主要關注馬克思所提到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中的前面三個環節,對于后面兩個環節的關注很少,存在理論研究不平衡現象。

而事實上,不僅改變貧窮的生活方式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動力,而且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標志,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④《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光明日報》2012年11 月16 日。。

實際上,“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是唯物史觀的根本所在。只有全面把握這個傳導機制,我們才能深刻理解唯物史觀,也才能深刻理解改革開放,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隨著生產力的變化,生產方式就必然會發生變化,而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從事生產和圍繞生產的當事人之間的組織形態從而生產關系也要發生變化,進而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也要相應地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我們能否擺脫貧窮,能否實現共同富裕。

今天,我們面對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歷史任務,實際上就是要抓好“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傳導機制的兩頭,通過解決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來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方式。不過,從生產力到生活方式之間還有三個中間環節,為此,我們必須抓好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調整,以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達成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論研究上,更加平衡地對待“生產力—生活方式”傳導機制的各個環節。

猜你喜歡
決定論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抉擇
對麥克盧漢“技術決定論”思想的再審視
氣象影響文藝:從結構決定論到文化生產論
人民出版社
決定性與決定論概念的理性重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