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的作用及方法

2024-04-29 00:44秦真闊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教材兒童語文

秦真闊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打工,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逐漸增多。多數的留守兒童年齡在7—12歲之間,正處于情感、性格、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這些留守兒童被迫與父母分離,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缺乏父母關愛,導致兒童生理和心理難以正常發展,甚至產生獨孤感、心理失衡,嚴重情況下將會導致兒童情感缺失,成為一個冷漠、沒有愛心、不懂得感恩的人。語文學科蘊含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在日常教育中,教師需要對語文教材中的感恩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和應用,向留守兒童滲透感恩教育,使其感知到被關愛和被關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的作用,以及具體的教育方法進行探究,旨在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價值,助力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其心靈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 留守兒童 感恩教育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18

我國留守兒童的群體基數較大,他們與父母長期分離,只能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導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當前很多留守兒童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價值觀念發生偏差,行為缺乏約束,綜合素質能力較差,個人情感嚴重缺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需要強化對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并組織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對互聯網資源進行優化應用,讓兒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打開心扉,使其切身感知到自己是被關愛著的,感受到溫暖,對兒童的價值觀、情感、心理等方面進行正確引導和幫助,幫助兒童明辨是非,感受到被關愛,避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的作用

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往往由奶奶、外婆等親屬監護,但是他們的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對小學生進行學習輔導和監督,導致留守兒童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心理,乃至形成厭學現象。此外,老人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溺愛現象,不僅不能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進行及時糾正,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成長。在缺乏正確的引導前提下,留守兒童感恩之心缺失,甚至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陪伴而自己孤單一個人,進而對父母產生埋怨心理。

小學語文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在語文教材中更是有很多與感恩主題相關的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對這部分素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應用,對留守兒童開展多樣化的感恩教育,強化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讓留守兒童感知到父母、社會、祖國的情感,使其對生活充滿感恩之心,從而助力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同時結合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課堂進行優化設計,通過教學引導兒童對外界進行感受和感知,逐漸形成感恩的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培養留守兒童的責任感,兒童只有懷有感恩之心,才能形成責任意識,并主動承擔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奉獻他人的責任。通過感恩教育,學生可以對父母的付出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并學會理解父母,同時體會到自己身上承載的期望和關愛,進而形成社會責任感,感恩教育同時也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留守兒童往往由奶奶、外婆監護,隔代監護往往難以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行正確引導,導致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缺乏社會歷練。通過感恩教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行正確看待,要學會珍惜當下,以感恩之心回報關愛自己的人,同時以同樣的關愛之心對待他人,從而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可以進一步強化生命教育的價值作用,讓學生對生命形成基本的認識,并引領學生進行深刻思考。在感恩教育中,學生需要學會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同時還需要感謝社會的呵護之恩。通過這種教育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生命內涵進行領悟,并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尊重,把生命教育的成果真正落到實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互聯網資源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享受到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少,基于此,教師需要對互聯網中的優質教學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綜合利用,以便拓展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開闊小學生的眼界,使其能夠認識到更加廣闊的世界,從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在對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中,語文教師可以對互聯網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提煉和加工,尤其要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形象化展現,這樣可以讓學生感知到文化的多樣性,并切身體會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敬畏之心。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把互聯網資源與教材課本內容相連接,找到兩者的連接點,并對其進行重塑,使其以符合農村留守兒童實際認知水平的形式進行展現。

例如,在學習《京劇趣談》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對我國京劇的起源、發展歷程等進行形象化、直觀化認知,從而使留守兒童獲得自豪感和歸屬感,并強化他們的文化認同,激發其同情心,逐漸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

(二)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很多優秀的課文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都能夠充分體現真善美的思想,可以對學生思想進行有效凈化,助力學生心靈健康成長,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在對留守兒童展開感恩教育時,教師可以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素材,以便對學生進行重點引導,使其對課文中鮮明的形象、強烈的情感進行深切感知,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引導學生產生感恩之情。例如,《草原》《丁香結》中所蘊含的自然之美,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愛護大自然的情感;《開國大典》《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感恩之情;《宇宙生命之謎》《只有一個地球》等課文能夠引導學生產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豐富的感恩素材,教師可以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人物所散發出的正能量,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例如,在學習《窮人》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對課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偉大形象進行詳細解析,他們的境況已經很窘困(有五個孩子需要撫養),但是他們還是決定把鄰居的兩個孩子抱過來喂養,這充分說明他們即使在貧困的生活中,仍然保持著善良的心靈。由此,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然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想一想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并發表他們自己的看法。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發言,抒發胸臆,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三)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料,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學校是留守兒童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學校環境對兒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诖?,教師既要在學校創建積極向上的生活環境,同時,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也要注重創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放松身心,能夠真切感知周圍人的關心,并學會逐漸減少心理、情緒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確保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穩定發展。學校要注意開展多元化的校園活動,如校園運動會、校園歌手比賽等,并積極鼓勵留守兒童參加,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真正感知到快樂和幸福,并在心靈深處產生歸屬感,慢慢轉變為一個開朗、積極向上的兒童。

(四)豐富感恩教育方法

為了能夠讓留守兒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感恩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引進新型的教學形式,這樣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并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這符合留守兒童的年齡、心理需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切領悟到感恩教育的價值。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角色體驗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進行切身體驗。

還可以引進情感體驗教育形式,例如,在學習《宇宙生命之謎》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感悟,從而體悟到生命的神秘和珍貴,使其更加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實現感恩教育的目的。

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創建真實的情境,使其在該情境中進行體驗,增加學生的真實感受。例如,在學習《伯牙鼓琴》的相關知識后,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解讀和分析,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的主旨含義。之后,教師可以選擇兩名學生進行情境體驗,讓他們分別扮演伯牙和子期,并創設彈琴和聽琴的情景,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刻感知到知音之情和良師益友之恩。

(五)融入課外實踐活動

留守兒童從小與父母分離,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導致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正處于渴望父母關愛的年紀,卻望而不得,久而久之會產生埋怨心理,甚至形成冷漠、孤獨的內在性格,感情變得麻木。留守兒童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緒,一方面是對父母親情的渴望使然,另一方面是因為體會不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和無奈,認識不到父母也是被生活所迫而背井離鄉,僅僅因為父母遠離自己而產生埋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融入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義務勞動等,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和不易,從而逐漸消解對父母的埋怨,進而理解父母的行為。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孩子對自己現在的監護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表現出感恩之情,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刷碗、掃地等,這可以對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方面起到一定的彌補,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到當地的烈士陵園進行參觀、掃墓,為學生講解革命先烈的偉大事跡,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烈士的偉大,并珍惜當前的生活。

(六)通過寫作表達感恩情懷

寫作是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在寫作中,學生可以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身情感,同時能夠更加深刻地表述自我,認識世界。在感恩教育中,教師需要對寫作教學形式進行靈活應用,如組織開展感恩主題征文活動,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經歷和切身感受進行寫作。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抒發自己對父母的愛和感恩,真正表達出自己心里的話語,并使其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得到升華。此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喜悅感,同時還可以激發其學習欲望,使其更加明白怎樣感恩,同時,通過教師的評語,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七)其他方面

1.編寫感恩校本教材,同時把學校舉辦的各種感恩活動的成果進行匯集整合,并編入感恩教育校本課程中,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進行使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教材開展感恩教育。其中,校本課程中的感恩素材需要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呈現,以便滿足學生不同的閱讀需求,如故事、典故、名人名言、歌曲等。

2.定期舉辦感恩主題活動,如組織開展朗讀感恩故事比賽,對父母養育之恩、社會呵護之恩、教師培養之恩等進行感恩;組織學生定期設計感恩主題相關的黑板報;為學生建立感恩檔案,對學生的感恩行為進行詳細記錄,定期進行評比,選出感恩之星,這樣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使其自覺成長為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3.教師需要定期對留守兒童家庭進行走訪,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態。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家長進行正確引導,使其認識到孩子缺失家庭親情的負面影響,父母需要通過多種渠道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和溝通,讓孩子能夠真正感知到父母的關愛。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受到重視,并積極發揮小學語文教育的引導作用,在語文教材中挖掘感恩素材,開展多元化的感恩教育,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對父母外出工作的艱辛進行理解。此外,教師還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感恩教育形式和感恩教育素材,引導學生對教師、班集體、國家、大自然等形成感恩之心,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健康的人格。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社會、學校、農村等基層組織等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強化感恩教育,助力留守兒童良好品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姚本先、冷宇欣《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溝通、感恩與人際適應的關系及輔導研究》,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2022年。

[2] 陸琴《小學語文感恩教育 不讓留守兒童孤單》,《課堂內外(高中版)》2022年第3期。

[3] 武海紅《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開展感恩教育的策略》,《家長》2022年第1期。

[4] 盛愛蘭《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研究》,《家長》2020年第32期。

[5] 周成?!度绾卧谛W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滲透情感教育》,《啟迪與智慧》2020年第2期。

[6] 張壽豐、高登秀《小學語文教學如何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5期。

[7] 張培麗《小學語文情感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感補償的實踐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

[8] 廖元熙《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挖掘感恩教育素材淺談》,《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

[9] 陽寒滔《試論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培養》,《考試周刊》2018年第23期。

[10] 張艷紅《小學語文教學與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培養》,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猜你喜歡
教材兒童語文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