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路徑探究

2024-04-29 18:55張文軒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時空觀念歷史

摘 要:為了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需要在歷史課堂中創設適當的情境,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時空觀念。通過采取大單元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促使初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本文通過挖掘大單元教學中學生時空觀念培養的意義,探究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路徑,從而實現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 時空觀念 大單元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47

2022年新《課標》的出臺使得初中歷史教學有了新的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學科教學和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背景下的焦點。為了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立足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統籌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促使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念。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利用大單元教學的策略,積極革新教學觀念,優化歷史教學過程,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歷史發展中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樹立良好的歷史時空觀。

一、大單元教學背景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意義

(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記憶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中最基礎的一項素養要求,也是學生理解和把握歷史知識的關鍵要素。行之有效的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路徑的探索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采取大單元教學策略,能引導學生建立起大單元知識架構,形成從點到線再到面的全方位知識體系,這將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記憶,最終培養學生利用時空觀念素養來理解、記憶和靈活應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

(二)有利于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大單元教學中,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解讀歷史事件,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地去看到歷史事件的發展和歷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避免盲目地崇拜或者是貶低歷史人物。同時,當初中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時空觀念后,在了解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自主挖掘事件的發生過程、背景、動機及影響等內容。如此一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將更加全面,繼而也能對歷史的原貌及本質作出更為客觀且公正的評價。除此之外,基于對歷史事件全貌與本質的準確掌握,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也將變得更加高效,以此在獲得好的學習體驗同時還將促進學生歷史解讀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學生時空觀念培養路徑

(一)解讀新《課標》要求,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發展

為了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教師可以深入解讀新《課標》的要求,明確教學目標,積極革新教育觀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而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將大單元教學策略引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并且在制定大單元教學目標時應該注重突破知識理論的局限性,著眼初中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并從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背景和單元主題來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慮,從而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歷史時空觀念。

在九年級世界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這兩節課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強化學生的時空觀。文藝復興運動是西方近代思想啟蒙的開端,教師可以讓學生穿越時空沉浸在14—16世紀以意大利半島為核心的西歐地區,在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前提下讓學生全面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時代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教材中所涉及的相關代表人物的作品,這能為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的教學實踐大致分成以下三個步驟:

1.文藝復興運動歷史空間思維的培養(橫向思維):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并結合西歐局部地圖標注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來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率先在西歐的意大利半島拉開序幕?(教師預設:14—16世紀的意大利半島資本主義萌芽蓬勃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然后通過教師指導和學生分小組合作構建文藝復興運動的知識體系。

2.文藝復興運動歷史時間思維的培養(橫向思維):師生共同建立時間軸,教師給定關鍵時間節點的提示,學生按照時間將文藝復興運動在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代表人物(教師補充一些意大利半島以外的代表人物)的作品中標注出來,指出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方向。

3.統籌結合大單元的教學內容(縱向思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藝復興代表作品中所蘊藏的人文主義精神,并深入分析文藝復興的背景和歷史意義,從而促使學生去深入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意識到思想文化的進步是歷史進步的重要助推力。最后,學生需要把握本節課與本單元“走向近代”大主題之間存在的聯系,凸顯本節課在本單元中的地位,從思想角度理解本單元“走向近代”的內涵。最后一項課堂合作任務是引導學生將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的偉大思想解放作用進行縱向比較。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藝復興在走向近代、啟蒙運動在走向資本主義階段過程中所蘊藏的思想文化力量,以此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起縱向的時間觀念。

(二)構建知識體系,促進時空觀念形成

為了有效增強初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切實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非常有必要采取大單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以便能夠對歷史事件形成新的認識。時空觀念主要就是以時間和空間作為重要的經緯度,準確去把握事件、人物和歷史現象之間存在的關系,而當前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分開,這樣則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即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是獨立存在的。當學生尚未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聯系起來時,經常會在解答相關中外時空問題的時候出現錯誤,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提升。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15課“探尋新航路”這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雖然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到哥倫布等航海家的探險行動對改變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于本節課教材中尚未強調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多方面來指導學生將東西方的航海壯舉展開對比(如表1),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促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發生的內在和外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逐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表1 東西方航海事業的對比

(三)營造良好歷史情境,引領學生步入歷史時空

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歷史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融入真實的歷史時空中,這對學生形成跨時空的思考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歷史場景和歷史劇,引領學生逐步進入真實的歷史場景中,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事件的距離,強化學生的歷史感受,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13課“西歐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的視頻課件便可圍繞西歐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史來制作,如此不僅能創設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且學生對歐洲社會轉型的了解與認知都將更加深入。在紀錄片的引領下,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將更加全面。最后,教師總結視頻重點并且通過與該時期有較大關聯的著名歷史人物及其相關事件來讓課堂教學得到延伸,以此加深學生的學習深度,繼而促使學生形成歷史時空觀念。

(四)按圖索驥,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

地圖是輔助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深入了解人類在歷史時空下的活動,讓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歷史時空觀念,教師可以合理應用教材單元內所提供的特定地圖,或者是借助官方平臺下載準確的地圖,將不同時期和地區的國界、領土和城市的地圖更加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樣學生便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歷史上不同地區的邊界和行政區劃,促使學生準確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和時間,深入掌握歷史事件的時空背景。

例如,通過向學生展示二戰前后亞歐大陸主要國家的地圖變化,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在歷史地圖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讓學生借助地圖和輔助資源去深入研究歷史事件,并將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點和時間更加準確地標注出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下的時空變化,以此幫助學生認識重大歷史事件之下的時間和空間的有機結合情況。

再如,為了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不同時期的疆域變化和邊界變化情況,教師可在向學生講解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大歷史時,指導學生借助地圖去了解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地理變化和文化發展,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將歐洲地圖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將文藝復興的主要發生地點一一標注出來,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文化中心——佛羅倫薩,海上貿易和商業中心——威尼斯等等,教師再讓學生按圖索驥,認真觀察地圖去思考:“上述幾個地點分別位于歐洲的哪個地區?這些地區分別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具有怎樣的作用?對歐洲地區的發展有著怎么樣的影響?”這樣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便能夠深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地理和文化變化,以及教材中所講述到的城市在其他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從政治、經濟和文化幾個方面去了解城市的地位,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

(五)強化歷史探究思維,樹立科學理性史觀

培養學生時空觀念不僅是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了解,還需要串起歷史發展的主線和掌握某階段歷史事件的發展特點。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這節課的內容時,由于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時間、人物等線索比較復雜,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則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統籌結合教材中關于鴉片戰爭發展形勢的示意圖,再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小組來整理進攻路線。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即英軍主要以珠江作為重要的突破口去攻占浙江定海,而后陳兵天津白河口,讓京畿門戶洞開。教師以鴉片戰爭為起點整合近代史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主線,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強國御辱的道路。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分別登上了歷史舞臺,并在近代化的道路中緩慢前行,但都未能完成革命任務。這樣便能夠幫助學生對近代史的屈辱與抗爭產生一個更加清晰明了的認知,也會提高學生科學理性的歷史遷移思維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對歷史時空觀念的定義,即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認真觀察事物,樹立良好的分析意識和思維。我們在課堂實踐教學中也不能只著眼于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也要重視幾個核心素養的有效結合。如在講解隋煬帝的統治和大運河的開通時,教師往往會設置在隋煬帝殘暴性統治的大主題,介紹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的這件事情上造成了嚴重的稅負負擔,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這顯然已經偏離了歷史真實。相反,我們應該根據歷史延續發展的角度來評價開鑿大運河這個歷史事件,大運河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流動創造了良好的交通條件,本質上與人們的長遠利益是相符合的。此時的歷史解釋因為擴大了歷史的縱向時間軸而更加客觀理性。合理的時空范圍的選定將會幫助學生對歷史發展形成完整的認知,這就是科學理性地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路徑之一。

總之,為了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要格外注重對學生的時空觀念進行培養。教師要以大單元教學內容為主,創新歷史課堂教學策略,優化歷史課堂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歷史事件發生的內在聯系,不斷總結歷史事件的經驗,注重對學生的時空觀念和交叉學習意識進行培養,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橫向推理能力和縱向分析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踐行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要求,切實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崔文靜、楊立君《核心概念統領下的初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與管理》2023年第6期。

[2] 周云華、王孝嵐《“大”勢所趨:初中歷史新〈課標〉的實踐路徑》,《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年第1期。

[3] 鄭林、劉微娜、王小瓊等《“智慧學伴”促進初中歷史精準教學的探索》,《中國電化教育》2019年第1期。

[4] 王宏志、嚴志梁《歷史教材的改革與探索——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材介紹》,《人民教育》1993年第Z1期。

[5] 陳仁貴《西藏昌都地區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實踐——評〈認知與探索——歷史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22年第8期。

[6] 喬麗軍《中學歷史深度教學的制約因素及其破解》,《教學與管理》2022年第1期。

[7] 謝歐《中學歷史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

(張文軒,1995年生,男,漢族,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初中德育)

猜你喜歡
時空觀念歷史
維生素的新觀念
跨越時空的相遇
別讓老觀念害你中暑
鏡中的時空穿梭
玩一次時空大“穿越”
健康觀念治療
新歷史
時空之門
即興表演的觀念闡釋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