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運用價值和實施路徑探究

2024-04-29 19:55張宇涵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傳統節日德育小學生

張宇涵

摘 要:傳統節日文化匯集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增長知識,獲得啟發,又能夠陶冶情操,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美德。本文分析當前小學德育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現狀,并提出促進小學德育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效融合的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落實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傳承與應用。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 小學德育 實施路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57

學校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而先進的理念能夠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知識,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待人生和世界,使學生有靈魂、有信仰、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校以培養真善美的學生為目標,強調教學做合一。

在小學教育不斷優化,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前提下,學校德育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體現在學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沒有將德育恰如其分地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缺陷。

一、小學德育的問題

1.站位不高,被重視程度低

班主任、教師、學生、家長普遍更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德育活動,認為德育需給學生升學讓路,這給教師的德育工作開展帶來了諸多困難。對于學校安排的德育活動,大多數班級存在應付走過場的現象,沒有發揮德育的效果,致使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德育觀念。教師的工作目標過于功利化,其導火索是學生的升學率、激烈的升學競賽、學生未來的發展等。雖然素質教育、德育理念在不斷被強調、被深化,但總體來說,依舊不充分。

2.德育流于形式化

隨著學校對德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德育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每次學生參加德育活動,都要拍照、錄視頻并且上傳相關資料至微信群留痕。而對于小學生在本次德育課程中,表現如何、積極性如何、收獲如何等等,學校及相關教師并不太重視。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們沒有深入探討鉆研,甚至部分教師存在“磨洋工”的現象,工作程序化且單一化。在具體工作中,部分德育教師雖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無法貫徹落實,經常采用宣講的方法單方面向學生灌輸德育知識。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手握教案和材料,照本宣讀,一字不差,雖完成了教學任務和目標,但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限。教師在教育學生,培養其德育品質的過程中,缺乏實質性教學內容,經常泛泛之談,內容空洞,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對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幫助甚微。在德育的過程中,教師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拍照上,不僅會影響德育的連續性,還會影響學生對德育內容的接受度,且成效相對較低。

3.班級的德育氛圍弱

教師傳授的德育內容落地性差,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軌,無法為學生的進一步成長提供幫助。在教學中,班干部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干部除了用于文明班級檢查,發揮的作用較小,成了空架子。不少學生的德育行為習慣差,破壞環境、說臟話的情況屢見不鮮,思想道德品質有待加強。德育講座主題虛空,與學生所接觸的現實生活落差大,內容落后,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進而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也就無法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和體會,這也使得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下。

二、滲透德育的注意事項

1.對德育的目的要有科學的認知

德育的目的是通過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必備的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為了實現既定的德育目標,教師不僅需要充足的課時,相應的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德育過程中有價值的資料,如視頻、照片,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保留。但要將重點放在德育上,放在德育過程中,放在學生對德育的接受質量及接受態度上,否則就會本末倒置。

2.摒棄形式主義工作作風

德育課教師熱衷于“拍照打卡”,這種行為與學校的管理及考核方式有直接關系。學校應摒棄依據“紙面材料”檢查教師德育的實施情況的方式。學校要尊重教育規律,不要求教師在短時間內取得教學成果,不能簡單地依據留痕材料評價教師的德育教學情況,要加強德育研究,促使學校改進考核方式,精進教學方法,提供有價值的轉變。

3.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嚴謹

與其他課程相比,德育課的教學內容更加靈活開放,沒有固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德育實踐場所也較為靈活,可以在課堂上,也可以在室外進行;可以在市場,甚至在廚房。德育的教學形式多樣,靈活豐富,但這并不意味著德育應該隨意,其教學的嚴謹性相較于其他課程甚至更加重要。德育課程的任課教師要目標明確,態度認真嚴謹,要按照課程標準進行課堂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德育事關人才培養質量,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開展德育的重要性,以正確的育人理念與方式推進德育的落實落地。

4.培養教師的德育意識

學校要強化德育評價機制,提高德育育人地位,讓教師從內心中重視它。教師在選擇班委時,要注意學生的品德,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養,明確職責,增強干部的責任心,充分發揮其作用。教師要加強德育陣地建設,充分利用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欄、班會等多種宣傳手段,加大對德育的宣傳力度,樹立榜樣,發揮榜樣的力量,用環境影響和熏陶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德育,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三、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運用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沉淀而產生的,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中擁有眾多內涵豐富的節日。例如,端午節體現了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飲食等文化內涵,有端陽節等眾多別名。經過時間的沉淀,這一古老的節日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將歷史和現實聯系在一起,宣揚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文化認同感。不僅僅是端午節,所有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都是如此。

加強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知傳統文化,還能夠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1.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堅信其旺盛的生命力,堅信其可以持續蓬勃發展。對于小學生來說,可以通過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傳統節日活動中,教師要讓小學生站在古人的立場上,了解古人所面臨的環境,將歷史中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現實的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要開動腦筋,進而感受古人的智慧。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歷史文化遺產依舊在發揮作用。學生要感受文化遺產的價值,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熏陶,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在疫情防控期間,一些民俗活動,由線下轉到了線上,這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實際情況的完美結合。在網絡課堂上,學生可以感受傳統習俗,像包粽子、編五彩繩等。雖無法線下體驗、互動交流、切實體會,但通過德育教師的教導,端午節俗中蘊藏的內涵及精神就能夠浸潤學生的心靈,進而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2.促進小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豐富的思想、藝術和道德內涵,而且能夠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小學生的人生境界和修養。傳統節日延伸出大量的經典作品,能夠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文化節日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知識,如詩詞歌賦、神話傳說、經史典籍等,這些都可以促進學生德育的發展,為提升學生道德水平奠定基礎。

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小學生能夠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進一步拓寬視野,增加對社會的理解和認知。學生要讓家國情懷始終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從“小我”出發,為“大國”的復興事業添磚加瓦。

四、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運用方法

對于圣誕節、萬圣節這樣的外國節日,小學生們往往具有強烈的興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并未深入鉆研其原因以及中華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元素,導致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知之甚少。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F如今,成年人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一些青年教師也缺乏傳統文化知識、常識,對其內涵不夠了解,致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也缺乏興趣。但傳統節日的教育價值不言而喻,教師要讓教育成為一泉活水,讓平日的教學成為一種資源,澆灌小學生的心靈。

本著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原則,小學教育必須重視德育工作,教師要根據小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因材施教,不斷創新德育的形式,合理開展德育工作,從而促進小學生的發展。教育即生活,教師要打破傳統節日文化和小學德育之間的樊籬,沖破其壁壘。小學德育要將傳統灌輸式教育與潤物細無聲的講課方式相結合。

結合當前的小學教學來說,教師應把傳統節日設置為小學日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小學教育與傳統節日相結合。在傳統節日中,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素養。

1.將傳統節日與課程、德育相結合

在語文、美術、信息、勞技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課堂拓展延伸至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著作、詩詞、美食,習俗等各個領域,進而促進學生德育的發展。教師要立足于教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多角度轉化,將相關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新性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其認知能力、創造能力、合作能力等關鍵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道德素質也得到充分提升。

例如,在教學語文課本中關于傳統文化節日的古詩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寒食日即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等內容時,教師要在教學的同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進而促進學生德育的發展。

在專門的德育課中,教師可通過一系列方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將兩者融合進行探究,凸顯小學德育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2.利用傳統節日本身的優勢

傳統節日可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潛移默化的美育,提升其審美能力,增強其發現美、辨別美的能力。傳統節日文化與時俱進,教師要豐富其活動形式。教師可以在元宵節推出讀詩贏元宵等活動,將詩詞歌賦與美食、直播相結合,詩意過節,過出熱鬧,過出幸福。傳統節日慶?;顒右脐惓鲂?,主動求變。在學校德育課上,教師要將傳統節日作為載體,向學生傳授德育知識,同時也要讓傳統節日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

傳統節日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教師要探尋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德育價值。通過節日活動的展示,學生要感受到德育的底蘊,學習到節日的精神,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

教師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小學教育的各環節,深入開展文化教育活動,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索、發展。在不同的傳統節日中,教師可傳達不同的德育價值,學生可接受不同的德育熏陶。在我國的傳統節日里,蘊含著各種各樣的德育文化。教師將傳統文化更快、更多、更輕松地傳輸給小學生群體,能夠培養其正確的“三觀”與文化自信,幫助小學生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批判意識與選擇意識。

3.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普遍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德育活動?,F如今國家逐漸將小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列為小學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要立足德育新課題,培有出擁有國際視野以及人文建設思想的新少年。教師要抓住傳統文化教學的機遇,不斷進行探索,找到開展小學德育的有效途徑,進而提高小學相關課程建設的系統性與有效性。

學校要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的有機結合;充分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學生的德育相結合,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將來落實中國優秀精神文化的教學做準備。

4.優化環境,營造氛圍

教師要營造課堂環境,深挖教材內容,在課堂上搭建互聯網教育平臺,開設生動有趣的傳統文化教學課程,在課程中穿插德育內容。利用家、校、社合作的輔助手段,通過參與傳統文化活動,激起學生學習德育的興趣。

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德育理念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教學,通過專題研究、主題辯論、模擬演講、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讓學生利用傳統文化知識自主開展研究,活躍課堂氛圍,深化德育成果,在提升小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也促進小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教師要開展一些傳統文化節日校園主題活動,例如“開蒙禮”“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德育故事會”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營造蓬勃發展的校園德育創新氛圍,讓更多的小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德育的根本要求。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在學習德育知識的過程中都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德育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教師要堅定傳統文化自信,堅持創新,不斷發展,與時俱進,讓傳統節日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煥發生機,讓學校德育在傳統節日文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甘俊林《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運用價值和方法探究》,《亞太教育》2023年第6期。

[2] 李舒婷《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及策略》,《中小學班主任》2022年第13期。

[3] 趙芹《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滲透策略》,《好家長》2023年第17期。

[4] 甘俊林《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運用價值和方法探究》,《亞太教育》2023年第6期。

[5] 淦詩蓓《傳統節日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的探究》,《進展:科學視界》2021年第8期。

[6] 張延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兒童德育中的價值作用與實踐路徑》,《當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

猜你喜歡
傳統節日德育小學生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我是小學生
非常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