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內涵、構建與發展

2024-04-29 10:03崔發展胡卜什
黨政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

崔發展 胡卜什

〔摘要〕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新概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創新和建設的理論,為我們從生命體的有機性、創新性和主體性上認識其主要特征提供了觀察視角,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契合和互相成就上理解其構建路徑指明了方法論原則,從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上掌握其發展要義確立了價值尺度。

〔關鍵詞〕文化生命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習近平文化思想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4)02-0016-10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在這一重要論述中,“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用來表達文化成就的一個全新概念,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這一概念展開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入系統地理解“兩個結合”與文化創新提供了思想遵循?;诖?,深入探析文化生命體的科學內涵、主要特征、構建路徑和發展要義,有利于深化對“兩個結合”的規律性認識,對于扎實推進新時代文化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科學內涵與特征

(一)“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科學內涵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生命體”的引申概念。因此,要準確理解“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概念,首先必須把握“生命體”的內涵。作為一個科學術語,“生命體”一般是指具有繁殖能力的、能進行新陳代謝的自我進化體系。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本質上就在于這些蛋白體的化學成分的不斷的自我更新?!薄?〕在恩格斯看來,新陳代謝只是生命體的一種現象,普通蛋白也只是在胚胎發育中與蛋清一起構成的養料,而自我更新才是生命體的本質。因此,生命體“在每一瞬間既是它自身,同時又是別的東西”〔3〕,生命體在通過攝取食物和排泄廢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就能夠產生刺激感應性、收縮性以及成長的能力等生命要素。這表明,恩格斯把生命體看成是在與周圍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的一個開放系統。

“文化生命體”的概念,意在從生命體的角度揭示一種具有生機活力的文化現象的本質。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個自我更新與開放狀態相統一的文化生命體。湯因比認為文明是由政治、經濟、文化調和而成的整體〔4〕,文化是文明的核心部分。從文化生命體的角度,他把人類歷史上先后出現的不同文明看成是經歷起源、生長、衰落與解體等生命過程的若干個標本。有學者在研究具體文化遺產問題時,也把自然生境、歷史意境和創造該文化的人作為整體,構成一個文化生命體,把其中的文化作為其靈魂?!?〕文化生命體概念,對于正確理解一種特定的文化傳統的形成、發展、創新與轉化等問題,探求文化發展的規律性,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在“兩個結合”中所造就的“文化生命體”前面,增加了“有機統一的新的”前置定語,不僅強調了經由“結合”所產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這種文化形態所具有的有機性、系統性特征,也強調了其作為文化生命體所具有的歷久彌新、不斷生成的豐富意蘊。這一新概念,并不把經由“兩個結合”產生的新文化簡單地看成是開放的、自我更新的一般文化生命體,而是更加強調這種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在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方面已經實現了有機融合,不再是一種處于碎片化狀態的文化形態。

有機性、系統性是“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薄?〕這一論述生動形象地闡明了這種新文化的有機性、系統性特征。從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與主要是經由“第一個結合”產生的社會生命體之間也具有有機聯系。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薄?〕據此而言,在“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有機統一的”側重于文化生命體的內在連續性,強調的是在“兩個結合”中造就的新的文化所具有的內在不可分割的動態協調性、自我能動的進化發展性的內涵;而“新的”則側重于文化生命體的內在生成性,強調文化生命體的真正落腳點在“未來”而不是“過去”。文化不只是我們繼承得來的現成之物,而是在每一代人所創造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改變著、發展著,也就是不斷地把“新的”變為“舊的”,“新的”和“舊的”不斷交匯融合,不斷走向未來的生產性過程。唯有如此,文化生命體才能不斷超越自身,“舊的”因素才能為“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源泉。

(二)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特征

深入探討“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特征,對于精準把握其科學內涵具有重要作用。這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特征,具體表現為有機性、創新性、主體性等幾個方面。

1.有機性

有機性反映的是有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和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聯系狀況。從有機體系統來看,整體是作為系統要素的各個部分彼此協調地結合而成的,部分是服從整體的各個系統要素。

堅持以有機性觀點來考察事物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一貫立場。是否從有機體、生命體角度觀察文化,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區別。從馬克思主義的觀察視角出發,人類社會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會機體”〔8〕。有機性強調事物系統的整體性。但是,整體絕不意味著把各個部分、環節理解為無差別的同一性、統一性,而是歸結為彼此之間處于一種動態的辯證的關系。在盧卡奇看來,這種動態的辯證關系的本質在于“把所有局部現象都看作是整體——被理解為思想和歷史的統一的辯證過程——的因素”〔9〕。因此,“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自然秩序、結構,而是既在矛盾對立中產生發展、又在協調統一中完善鞏固的有機體。從空間上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各個要素具有普遍聯系,表現為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相互影響;從時間上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發展的各個階段、環節之間具有普遍聯系,表現為綿延不斷、融合前進、自我完善。

違背有機性觀點來認識“兩個結合”問題,就會陷入誤區。曾幾何時,中國革命也曾受到蘇聯經驗的束縛,馬克思主義淪為不切實際的教條,在實踐中遭受了嚴重挫折?!耙辉獩Q定論”把單一的“民族性”或“時代性”作為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免顧此失彼,忽視了文化內部元素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忽略了正是因為有了多元的協調才會有所謂的“決定”?!皻v史虛無主義”否認歷史主體和歷史規律的存在,解構文化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解構了正是由于有了統一性才會有所謂的多樣性。因此,“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既有表征民族文化“殊相”的民族性因素,又有反映世界文化“共相”的時代性內容,既可以從統一性出發突顯文化的傳承,又可以從多樣性出發強調文化的發展。

有機性賦予文化生命體自我組織、自我調節的重要功能。一方面,“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馬克思所講的具有生命力、能動性、創造性的現實個人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在文化的生產和消費中的自我創造、自我認識、自我塑造,同時這種自覺活動又要受到自然界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種通過人的意識而非“絕對精神”所形成的調節控制各種力量和約束、協調個體的行動,正是文化生命體自我組織、自我調節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形成與有機體的進化有著相似的規律。文化生命體的發展總是把先前的文化精華積淀于自身,然后在這一基礎上展開新的積淀,進而形成新的更豐富的形態。

2.創新性

生命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將其能量對象化的同時又將自然的能量內在化,這就是恩格斯所強調的生命體的“自我更新”的本質。生命體不斷地吸收外界的物質,其中部分物質在生物體內發生一系列變化后成為代謝過程的最終產物而被排出體外,這就是生命體的新陳代謝。生命體的新陳代謝是生命體生長、繁殖、進化的根本動力,生命體在不斷的更新代謝中,既保持自身,同時又改變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講,“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也在新陳代謝中展現自我更新的能力,在不斷消化吸收、吐故納新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坝袡C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從橫向上看由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成,體現出共時性的多元進路,從縱向上看則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呈現出歷時性的進化趨勢。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在“兩個結合”的具體實踐中不斷新陳代謝、自我更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創新是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化和文明聯系密切,沒有不包含文化的文明,也沒有脫離文明而存在的文化,但二者也有區別。文化通常被認為屬于觀念上層建筑的范疇,屬于精神活動層面,而文明則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10〕。文化以物質為載體,滲透在經濟、政治領域,只有通過實踐對象化為現實,才能轉化為文明。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和“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11〕創新性,決定了我們一定要堅持走持中秉正、守正創新的發展道路。

著眼于現代中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創新性,就是要在“堅定文化自信”的立場上,繼續“秉持開放包容”的觀點,“堅持守正創新”的方法〔12〕,不斷培育和創造新的賡續民族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和引領歷史進步潮流的時代精神,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新的民族文化認同和時代文明力量,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物質支撐和精神指引。放眼于未來中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創新性,就是要求我們擔負起“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3〕的文化使命,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充分展現出它的世界歷史意義。

3.主體性

“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民族主體性的文化表征,“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正是在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中,建構起主體與客體的“否定性統一關系”,從而實現主體性與客觀性的有機統一。

錢穆指出,中國人“只把民族和國家當作一個文化機體”〔14〕。中華文化是在民族融合和國家發展的相輔相成中逐步演進、綿延的,中國人的文化觀念深植于民族觀念。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獨辟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出發探討民族,將民族、民族屬性與民族主義視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是“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5〕“想象的共同體”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領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時間觀念的改變、資本主義與印刷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國家方言的發展等。因此,民族不是虛構的共同體,而是一種與文化體系變遷相聯系的,通過歷史積淀而植根于人心里的“社會事實”。以上二位學者的觀點都深刻地揭示了文化與民族相因相成的血緣聯系。據此而言,中華民族創造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又熔鑄在生命力強大的中華民族之中。

主體和客體是人的對象性活動中的一對關系范疇,文化主體性是主體相對于客體才有的意識。中華民族是文化生命體的民族主體。歷史唯物主義把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人民——確立為社會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充分激發了人民的主體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作為歷史主體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樹立了文化自信,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發揚“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民族主體性的前提,是在承認普遍性的基礎上尊重各民族在文化傳統、風格上的特殊性、差異性。毛澤東曾指出應該創造出“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并以藝術為例,將外國的一般音樂原理要和中國的民族形式實際相結合,并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國的革命實際結合相比擬,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很豐富的表現形式?!?6〕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17〕,要求在深刻認識差異性、獨立性的基礎上,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文化自信,立足自身實踐總結中國經驗、升華中國理論,由此才能不斷抵御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和意識形態滲透。

二、 從“兩個結合”的對象性活動出發理解“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構建路徑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中表揚黑格爾“把政治國家看作機體”〔18〕,指出有機體隱喻對于理解事物的生長和發展有意義、有價值,但馬克思也明確批判說,把機體的各部分之間合乎理性的相互關系看作是有機的聯系只是一種同義反復,沒有而且不可能架設起“從機體的一般觀念通向國家機體或政治制度的特定觀念的橋梁”〔19〕。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政治有機體只是“邏輯觀念”,是從思想中發展對象,是露骨的神秘主義,黑格爾思想的合理內核就在于其辯證法思想,而生命(概念)的運動是其辯證法的靈魂和核心。生命的本質揚棄了生命之有限和無限的矛盾,二者對立統一于生命體之中。與黑格爾不同,馬克思堅持事物在主客體否定性統一中的整體性生成并不是抽象的思維對實在事物的反映活動,而是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在生命的辯證存在方式的前提和基礎上,馬克思把黑格爾理念世界高于現實世界的舊世界觀顛倒過來,堅持物質生產活動才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現實的政治關系是經驗事實,是從人的對象性活動中發展的思想。因此,只有從對象性活動出發,即從造就文化生命體的“兩個結合”出發,才能超越抽象的思辨活動,真正架設起從“文化”“生命體”的一般概念到“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特定概念的橋梁。

(一) “彼此契合”是“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構建前提

文化基因的彼此契合是構建文化生命體的理論前提。按照生物學的觀點,基因是含有能夠影響生物體表型特征的遺傳信息的DNA序列,生物體正是在DNA的復制過程中通過基因的轉錄和翻譯實現進化。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文化生命體的雙鏈DNA。二者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唯有在相互契合的基礎上,才能在基因的表達過程中不斷“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0〕,才能推進二者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積淀下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精華,“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1〕。文化基因關乎文化、文明的起源和特質,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化長盛不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本所在。文化基因的彼此契合主要體現為世界觀上的高度契合。世界觀作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關于“世界是什么”的根本觀點,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萬物并育,將天地宇宙、人類萬物看作是統一的、動態的整體,而馬克思主義也把世界看作一個普遍聯系、運動變化的整體;另一方面是關于“世界怎么樣”的根本觀點,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而馬克思主義也主張一切受壓迫民族都應該得到解放,在本質上追求人類解放。由此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是相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起點”。

現實需要的彼此契合是構建文化生命體的實踐前提。離開現實性,就無法把握文化生命體發展的關鍵。要用中國的現實需要來說明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而不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注解現實。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具有其歷史局限性,僅僅依靠它無法拯救近現代中國。揭露資本主義剝削本質和殖民主義殘酷掠奪的馬克思主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讓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希望。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道路契合中國人民的追求,馬克思主義和強調經世致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歷史必然性。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第二個結合”之間不是“因為”和“所以”的關系,不是因為中國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才去選擇“第二個結合”,而是中國的社會歷史現實需要通過“第二個結合”汲取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能提供的力量,由此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群眾改造世界、追求美好生活。

(二) “有機結合”是“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構建過程

中國共產黨人作為“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22〕,立足自身的歷史實踐和文化傳承,使馬克思主義這把金鑰匙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相結合起來,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促進文化生命體的自我更新,不斷達至新的更高的層次。

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中,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使毛澤東把文化建設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懊褡宓摹痹谟诎l展革命的民族文化和弘揚敢于斗爭的民族精神,唯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在精神上實現主動,才能真正“站起來”。而“科學的”則體現為運用科學方法論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毛澤東堅守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文化建設方針?!按蟊姷摹笔玛P人民大眾的根本立場,需要正確處理好普及和提高的辯證關系,以達到“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23〕。

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我們黨所倡導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先進文化就是對時代脈搏的切實把握?!懊嫦颥F代化”反映了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文藝要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培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正確價值觀體系?!懊嫦蚴澜纭眲t是對全球化的主動應對,社會主義“必須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4〕,才能創造出批判繼承傳統文化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先進文化。而“面向未來”展現出了與時俱進的品格,文化的生命在于創新,文化創新就必須繼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才能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新問題,中華文化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隨之進入新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5〕,闡述了在新的時代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原創性概念,為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正確方向。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概括并闡釋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極大地提升了對中華文明本質的認識。其次,進一步闡明“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基本規律和重要意義,回答了如何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和推進文化創新的重大意義,標志著黨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擔當進入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最后,明確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目標,并指明和闡釋了踐行新的文化使命的實踐遵循。這次重要講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三) “互相成就”是“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構建結論

“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26〕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也就是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過程,兩個方面是互相成就的。馬克思主義如果沒有成為中國的,就不會有一個統一的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免會走向沒落,也就不會成為現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沒有成為現代的,就不會有一個獨立的民族,馬克思主義難免會失去根基,也就不會成為中國的。

一方面,從毛澤東提出的要讓馬克思主義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27〕,到鄧小平借用“小康之家”論述“中國式的現代化”,再到習近平提出的“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2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日益鮮明的中國表達。另一方面,從“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到“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深入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薄?9〕習近平多次借用“根”“魂”的生動隱喻,旨在強調二者在黨的理論創新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案睂儆谥参镄悦~,引申為文化根系,不斷為文化生命體“吸收—貯藏—輸送”養分?!盎辍眲t引申為文化精神,賦予了文化生命體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果拋棄了“根”“魂”,就等于數典忘祖,背離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文化生命體的發展就只能是空中樓閣。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一切本質的和偉大的東西,都從人有個家并且在傳統中生了根這一點產生出來?!薄?0〕馬克思主義通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實現本土化、大眾化,在中國深厚的文化沃土中扎根立魂,厚植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世界精神,從而造就出了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三、 從文化哲學范式出發掌握“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發展要義

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理論問題是關系政黨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列寧指出,沒有理論的革命派別就沒有生存的權利,“而且不可避免地遲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產”〔31〕。對于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造和理論創新一直都是黨的重大理論任務?!坝袡C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對“為什么能夠相互造就”背后的普遍存在的“為什么”的繼續探索,確立了真正回歸人的文化哲學范式,為不斷賦予文化生命體新的生命力提供了價值尺度和思想遵循。

(一) 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出發,以哲學的智慧滋養“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問題并不直接存在于對象之中,而是存在于提問者對于對象的意識反映之中。提問者如果沒有這種先于問題而擁有的思維能力,不可能發現、直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哲學中的問題“是一些按其性質和問題都不同于科學和現實具體問題的問題”〔32〕,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與人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經驗與事實相聯系的問題,即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另一個方面是表現哲學家人生體悟和理想的價值問題,即世界怎么樣的問題,所以哲學中的問題是關于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即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提出:“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薄?3〕理論研究需要抽象,但這種抽象是能夠使它得以成為結論的發展過程的抽象,而不只是提供“莫里遜氏丸”的普遍結論,因為“結論若本身固定不變,若不再成為繼續發展的前提,就比無用更糟糕”〔34〕。文化生命體正是這種包含著發展過程的抽象,對于理論研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創造力。首先,文化生命體的造就,并不僅僅是依靠文化、生命體等核心要素的共同特征抽象而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最終結論,而是更關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民族精華和時代精華對于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所能帶來的積極影響。其次,文化生命體特別關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政治、經濟領域所反映出的文化問題,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歷史特殊性和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從文化的傳承發展、文明的交流互鑒等視角去豐富對于當代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發展的認識。因此,“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不是外在地灌輸給中國具體實際的教條主義,而是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在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形態上的嬗變升華。

湯因比曾指出世界統一將在和平中實現,“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35〕,這種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的本領和成功經驗,使中國有資格成為實現統一世界的新的地理和文化主軸。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來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就更容易打破思維定勢,從而為“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發展不斷提供哲學的智慧滋養。

(二) 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出發,以文明的批判哺育“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重視哲學中的問題,繼承了全人類的優秀哲學成果,更重視問題中的哲學,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有生命力有現實性的哲學。問題中的哲學是“科學研究中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中所蘊含的哲學問題”〔36〕,主要涉及人對現實矛盾的理性把握。在馬克思看來,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37〕,哲學不止是“黃昏起飛的貓頭鷹”,僅限于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并給予科學地解釋,還必須轉變為“黎明破曉的雄雞”,參與改造世界的實際活動。

人類社會正處于由傳統農業文明社會向現代工業文明社會徹底轉型的現代化進程之中,伴隨著這一社會大變革,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中的天賦人權以及由此派生的文化霸權,使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剝削肆意發展,全球化進程被逆轉,社會分化和不平等愈發嚴重,許多問題都不再簡單地表現為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問題,而是表現為人的生存模式的問題,表現為人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沖突,即表現為文化的問題?!稗q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薄?8〕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是歷史實踐構建生成的,有其自身的歷史限度。存在歷史局限性并不等于一味地否定,相反,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進步性,指出資本主義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39〕。辯證法不崇拜任何事物,但是辯證法承認進步,是革命性與批判性的統一。在歷史進入世界歷史的轉變中,就歷史的肯定方面來說,新的文明是在積極占有舊的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自身。就歷史的否定方面來說,舊的文明因為其歷史局限性必然被新的文明所取代。中國是后發展國家,中華文明退回農業文明是開歷史的倒車,躍遷至后工業文明也是不切實際的浪漫想象。歷史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社會文明轉型不可避免地會遭受到農業文明、現代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所代表的各種文化精神的沖突和碰撞。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環節。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又是中華民族貢獻于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代表了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文化生命體?!?0〕文化和文明聯系密切,沒有不包含文化的文明,也沒有脫離文明而存在的文化。文明是社會的素質,體現了社會發展程度,一個社會的生產方式與文明形態直接相關。文化體現在具體的生活世界,表現為一種觀念形態,總是與具體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因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要批判借鑒人類文明,也要不斷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由此才能不斷哺育新的文化生命體。

(三) 從馬克思主義人本觀出發,以人的現代化引領“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危機和生存困境。馬克思依據人的存在和實踐活動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把人的異化狀態同資本主義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聯系起來。但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現代人的物化和異化的生存模式在某些方面已經不同于馬克思所描寫的傳統勞動異化。在此基礎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展開了以意識形態批判、技術理性批判、大眾文化批判、心理機制和性格結構批判等為主的現代文化批判。不同于現代人本主義思潮的悲劇色彩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激進否定,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得出了關于人之主體性的積極的和建設性的結論,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其比一般的經濟政治理論更具有鮮明的人文精神和現實解釋力、感染力。

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在兩個大局下的重大的社會歷史轉折時期,哲學中的問題和問題中的哲學同樣重要,兩者相互結合才能成為具有真正的現實關懷和價值追求的文化哲學范式?!皟蓚€結合”造就的文化生命體不僅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而且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推動“兩個結合”的歷史主體。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使人民群眾的創造性競相迸發、充分涌流。文化生命體的造就與發展既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又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習近平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薄?1〕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致力于為人創造更加全面均衡的發展條件,突出的是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與人的自由發展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文化生命體以人的現代化作為根本的價值導向,不僅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以技術理性和人本主義為基本內涵的文化價值觀的超越,而且是衡量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以及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從而為“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發展提供潛力巨大的理論基礎和博大精深的精神資源。從唯物史觀視野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生成與發展從來不是直線式前進,而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呈現出波浪式、螺旋式的前進過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兩個結合”,不僅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更新與現代轉型,也使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根深葉茂,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的有機統一?!坝袡C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多樣性文明交流互鑒中形成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集中表達,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比較優勢,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6〕〔11〕〔12〕〔13〕〔17〕〔26〕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8,459.

〔4〕湯因比.歷史研究:下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63.

〔5〕楊宏浩,楊桂華.以文化生命體的觀點審視文化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J〕.思想戰線,2003,(3).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3.

〔9〕〔匈〕格奧爾格·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80.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14〕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23.

〔1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7.

〔1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18〕〔19〕〔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18,511.

〔20〕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

〔2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2

〔2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41.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出版社,2002:74.

〔24〕冷溶.學習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06.

〔2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4.

〔28〕〔2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N〕.人民日報,2023-07-02.

〔30〕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1305.

〔31〕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7.

〔32〕〔36〕陳先達.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6,(2).

〔33〕〔3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1,94.

〔35〕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荀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283.

〔3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3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40〕劉梁劍.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生命體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生成的視角〔J〕.寧夏社會科學,2023,(5).

〔4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64.

【責任編輯:董史烈】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傳統恕道現代轉化的具體路徑研究”(19YJCZH033);教育部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內在邏輯與創新路徑研究”(21SZK10615002);西南石油大學基層黨建工作書記項目(DJSJ-202217)

〔作者簡介〕崔發展,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胡卜什,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500。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
請文明演繹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