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傳統工藝的民族設計風格形成與發展研究

2024-04-30 12:34謝瑩瑩
藝術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造物美學民族

□謝瑩瑩

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物質生活基礎已經得到充分夯實,與此同時,人們對精神文明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 年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要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現代化設計的發展也應緊跟時代前進的腳步,在機械化、批量化的物質生產基礎上注入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設計蘊含物質文化的成分,而物質又是精神文化的載體,設計作為物質和精神的結合,有助于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同現代設計都講求經濟、實用、美觀。此外,工藝美術更是歷史文明的物質傳承,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造物文脈。

一、傳統工藝美術的應用現狀

傳統工藝美術在當今的消費市場上廣受大眾追捧,在消費反作用于生產的經濟原則下,各大廠商都開始以傳統工藝美術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為賣點進行設計生產。在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現代設計對工藝美術的創新性運用現狀如下:

(一)對歷史文脈的守正創新

當前市場上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設計層出不窮,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文化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2 萬億元,其中內容創作生產行業增速為3.4%,在如此規模的產業中不乏對民族文化的成功運用,在把握傳統特征的同時順應了大眾對于文化的強烈需要,顯示出了消費者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正如在產品設計領域中,由故宮文創帶動的一系列博物館文創產品,提升了博物館在大眾生活中的文化傳播地位。故宮文創擺件、盲盒、貼紙、書簽等,既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和生活習慣,又激發了公眾對原有文化遺物的濃厚興趣。

(二)對民族形式的單純借鑒

然而,在如此豐富的文化創新中,仍存在著許多對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運用偏差,這些偏差暴露出中國現代設計還處于上升階段,尚未形成自己的發展線索。

在對民族傳統形式的創新與運用中存在三種不同角度的直接借鑒。其一,截取傳統文化中某一傳統紋樣片段,而不去深入發掘紋樣整體的和諧美感,也不考慮紋樣背后蘊藏的文化價值是否與當下的設計相契合;其二,將整體紋樣或色彩直接裝飾在現代生活所需的產品表面,不考慮產品的功能造型與裝飾紋樣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以及現代生活與傳統紋樣之間的匹配度;其三,將傳統器物的造型進行直接的模擬,而不考慮傳統造型與現代生產工藝、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如當下流行的雕花口紅,設計者將富于吉祥寓意的傳統紋樣采用機器雕刻的方式直接復刻到口紅膏體外表,既缺少對傳統紋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設計,也忽略了口紅這一產品造型的現代化因素。諸如此類的設計產品大量存在于消費市場,導致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僅停留在淺表層面上,長此以往將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耕厚植。

(三)對民族風格的偏頗認知

現今的傳統工藝美術設計中,除對民族表現形式進行直接借鑒之外,還存在著對民族風格認知偏頗的現象。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存在著“芙蓉出水”與“錯彩鏤金”兩種審美體系,通過宋代瓷器與清代瓷器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這一區別。宋代瓷器多以造型取勝,器皿的比例和尺寸恰到好處,在裝飾上主要表現為青、白二色,追求一種“雨過天青云破處”的自然清新。即使是鈞窯那“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釉,也有一種深沉內斂的色澤,所展現出的是一種“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而清代作為中國古代陶瓷發展的集大成時期,所有的工藝技法都已發展完備,無論在造型上還是裝飾上都表現出一種游刃有余的自信與自由,尤以“清乾隆各種釉色大瓶”最為典型。這種以清代陶瓷為代表的審美體系是一種“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華麗之美。

二、中國工藝美術中的優良設計傳統

中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創造出許多燦爛的物質文明,有曉喻世界的瓷器、茶葉、四大發明,也有深入生活的民間編織、印染、年畫等。在這眾多的物質文明成果中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體現著民族精神的典型特征,物質與精神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優秀設計傳統。

(一)適應生活需要的造物體系

傳統工藝美術的造物設計大都從生活需要出發,又隨著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這也體現了現代設計理念所要求的設計的本質和目的,即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們悠久的造物文明中,生活方式曾發生過多次變遷,為順應這一變化,傳統器物的設計也隨之進行了相應的創新。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及“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飲之事”,中國的飲茶文化歷史從秦代開始,到唐宋時期發展至鼎盛,各種茶肆茶館隨處可見,飲茶成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這種生活習慣的變遷,反映在工藝美術的造物設計上便是茶盞的設計出現了許多新的形式變化。盞托的出現成為茶具造型演化的一大特色,這是一種防止盞熱燙手的創新性設計,通過增加結構部件來適應生活的實際需要。用盞托放置茶碗,既能夠避免手部直接接觸滾燙的碗壁,又能顯示出奉茶時對用茶人的尊敬。正是這種適應生活需要的改良與創新,才使得中國的陶瓷工藝永葆活力,達到如此之高的成就。

(二)“美善合一”的設計原則

美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這一原則是中國工藝美術在發展歷程中總結出的一條寶貴經驗,它使器物的設計不僅能滿足人的使用需要,同時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墩撜Z·雍也》中記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逼涓拍钜甑皆O計當中可以理解為要求造型與裝飾的統一,追求器物的設計要具備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雙重屬性。

“美善合一”的設計原則貫穿了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的始終,即使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時期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原始彩陶的造型與裝飾總是十分協調的,其彩繪圖案的布局是適應形體的轉折變化而變化的,到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的集大成時期——明清,更是如此。舉世聞名的明式家具,制作精良,簡潔大方,田自秉先生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將其概括為“簡、厚、精、雅”四個字。明式家具在裝飾上極為嚴謹,往往僅有簡單的金屬部件,既起到加固的作用,又能與木材的紋理形成對比,帶來不同材質的美感,堪稱美善結合的典范。

(三)與自然相聯的設計觀念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設計中既體現著“人定勝天”的積極創造精神,又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和諧共生理念,這種與天地萬物相始終的觀念是中國傳統器物設計中所獨有的。這種設計觀念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是人類文化形態中兩個緊密相連的分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作為物質文化生產的直接手段,必然要受到中國哲學、美學、文學等社會思潮的影響,在占據主流的儒家美學和道家美學的相互影響下,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然設計觀。

《考工記》作為中國最早的手工業著作,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認為好的設計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至今仍可以作為設計的基本準則。在這種萬物相合觀念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表現出了深厚的宇宙觀和自然觀,無論對器物的制作還是欣賞大都是從自然的角度出發。正如明代計成在其著作《園冶》中論述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價值時曾提到,“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認為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中的窗是為了使人接觸到外面的自然界,為了滿足人與自然之間的交互共融。

三、傳統與現代的源流借鑒

歷史的發展總是相續相禪的,造物活動作為歷史的一部分也只有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才能推陳出新?,F代設計要蓬勃發展,要枝繁葉茂必然要扎根于傳統工藝美術的優秀內涵,而傳統工藝美術也只有依托于現代設計才能順應今天的生活模式,獲得持久存續的生命力,二者之間是“源”與“流”的血脈聯系。

(一)雙軌并行——現代設計與工藝美術共同發展

現代設計與工藝美術之間的相互借鑒是建立在二者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就像是天平的兩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影響整個造物體系的平衡。傳統工藝美術的完好保存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基因母本,而現代設計則是在此母本上不斷衍生的具有無限可能的新序列。因此,實現現代設計與工藝美術的雙軌并行、共同發展是保證設計這輛火車平穩前進的基本條件。

在世界現代設計發展歷程中,北歐的設計能夠獨樹一幟,日本的設計能夠后來居上,其中不可或缺的是他們對自己民族工藝的完整保留。北歐地區擁有悠久的手工藝傳統,凱爾特民族的造船工藝在歷史文化發展中得到了非常完好的保留,為該地區的設計提供了發展線索。日本的設計曾全面學習西方,而后在柳宗悅民藝運動的倡導下,民族器物和民族工藝得到活化復興,為今天的日本設計注入生命之源。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作為交替前進的雙腿,任何一方受傷都將會影響整個文化脈絡的延續。

(二)美學指導——現代設計繼承工藝美術造物思想

實踐活動是思想意識產生的源泉,意識形態又指導著實踐的具體方式方法,現代設計的發展離不開設計美學和設計理論的指導。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蘊含的審美經驗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思想內化的結果,正如兩種審美體系在傳統造物中互為補充。中國式的現代化設計除要遵循系統科學的設計程序和設計方法外,還需要熔鑄民族美學觀念,將傳統工藝美學的思想作為指導,在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實用便利的同時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就要求設計師不斷磨礪自己的藝術感知能力,尤其是對民族審美特征的把握,其作品也應散發出東方美學的智慧,達到潤物無聲、直抵人心的效果。

(三)工藝借鑒——現代設計發揚工藝美術生產手段

設計作為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一種造物活動,必須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相應的物質材料進行加工才能成為現實,其對技術因素的依賴程度使得設計必須建立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技術的突破往往是設計創新的一大重要因素。中國工藝美術在歷史長河中匯聚了多種多樣的工藝門類與技術手段,它們作為生產的直接推手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如此豐富的物質資源,也推動著社會不斷前進。

時代發展到今天,現代工業革命帶來了技術的突破性變革,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方式代替了傳統的手工制作,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也使得工業生產更加向著無人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而對于歷史堆積起來的民族文化而言,手工技藝中蘊含了生產生活的直接經驗和智慧手段,是人們所不能脫離的根基所在。針對如何在越來越不需要人工參與的設計生產中展現民族特性這一問題,傳統工藝美術中生產技術與造物手段的繼承與發揚為此貢獻了解決方案與思考模式。一系列民間手工藝的發掘與保護,各種民藝活動的興起與倡導,都為現代設計借鑒傳統工藝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對民間手工技藝的橫向保護和縱向研究也為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注入了發展活力,為我國的鄉村振興事業提供了設計助力。

四、新時代背景下的民族設計

(一)貫穿民族文化為始終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反映在文化上便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文化發展的深層底蘊,是文化繁榮的必要條件,也是區分不同民族的首要特征。

回顧整個現代設計史的發展歷程,一個國家的設計要想在世界舞臺上脫穎而出,就必須形成自身的設計語言和設計符號,提高產品的辨識度與形象的鮮明性,其中的關鍵之處正是民族文化。

設計發展要吸收傳統文化的觀念內涵,要返鄉尋根,展現民族特性的內在之美。民族特性的內在之美除了傳統工藝美術中直接的生產造物經驗之外,還包括各種美學思想和設計觀念。在美學領域,我國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思想大解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代表中國古代兩種傳統美學的思想體系,即儒家美學與道家美學,一種強調“入世”,一種追求“出世”。這兩種互相補充的美學觀又影響了一系列設計觀念的形成,如“虛實結合”“文質彬彬”“重己役物”“技以載道”等,這些獨特的美學觀與設計觀中所體現的精神內涵作為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國設計發展的文脈根基,為民族設計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實現設計“真善美”合一

設計上的“真善美”相統一是指產品的設計從實用目的出發,在技術規定性的基礎上實現了產品形式自由的發揮。所謂“真”,要求產品的設計要合乎自然規律,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所謂“善”是指產品實用功能的發揮,這是一種對人有用的使用價值;而“美”則是指產品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審美享受。好的設計必然要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由此才能做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除此之外,好的設計還要求將形式、結構、材料、功能、工藝等要素綜合起來,進行整體的設計考量,在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要注重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隨著人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和多層次,設計也要從多個角度去協調。

(三)堅持設計雙向思考模式

過去的設計是從生產到流通再到消費,而設計的雙向思考模式則要求設計從消費的結果出發,重新思考設計的合理性,這是一種“順向”與“逆向”雙向結合的思考過程,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發展的綠色設計模式,只有在這一層面上才能實現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自古以來便有綠色發展的概念,從“天人合一”“體征生生,以宇宙生命為依歸”到今天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碳達峰”“碳中和”等,都是對生態文明的強調和對生存空間的依戀。

在生態觀念越來越重要的今天,設計所要探討的已經不僅僅是產品對人的作用,而是“設計”這一活動的全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的所有存在空間。正是基于這一設計理念,在生產空間中出現了以節約資源為目的的共享設計,如各種共享汽車和共享自行車層出不窮,既方便了用戶偶爾一次的使用需要,又從生產源頭上避免了資源浪費。在使用空間中有以便于維修為賣點的可拆卸式設計,例如,瑞士家居品牌宜家的成功不僅在于它獨特的設計風格,更在于其拆卸式的安裝方式帶給用戶手工體驗的同時也方便了后期的零件更換,而這種用戶自行組裝的產品在包裝和儲藏上也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節省資源。除此之外,還有便于回收利用的可再生式設計等,這些新興的設計理念在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中探索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永久共存,體現了今天的設計對自然的關注和對生態文明的思考。

設計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它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并行的。通過探討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造物傳統,我們可以看出設計是根植于生活的,它在兼顧生活實用與審美享受的同時又要與生存空間產生共鳴,這是悠久的歷史文脈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中國的設計發展既要做到服務于本地區和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又要形成自身獨特的民族象征符號,滿足人們情感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只有這樣,中國的設計才能在眾多設計流派中脫穎而出,真正形成自己的設計文化。

猜你喜歡
造物美學民族
仝仺美學館
我們的民族
盤中的意式美學
“與造物游”: 第二屆晚明藝術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造物新語——重組材料與構造
造物美學
多元民族
以木造物
純白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