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數字化賦能音樂類師范生人才培養研究
——以高師鋼琴集體課為例

2024-04-30 12:34馬蘇晨
藝術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師范生鋼琴集體

□馬蘇晨

無論是教育生態塑造還是教育體系建構,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教育數字化成為當前教育界一種必然趨勢。教育數字化可以說是將數字化技術以特定方式融入教育系統以達到優化教育平臺和人才培養目的的一個過程。隨著數字技術與教育的不斷發展融合,教育領域為數字技術發展帶來了新的詮釋視角,同時新一代數字技術也為教育界帶來了新的研究突破點。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對教育數字化的目標要精準把握,認識到技術優勢不能代替教育規律,教育數字化必須堅持以賦能教育為旨歸。

一、數字化技術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概況

為加快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2022 年2 月8 日,《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同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事關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事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關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行動。經過教育信息化1.0 和2.0 的建設,我國數字技術與教育經歷了起步、應用、融合、創新,目前正處于融合與創新并存的時期。不斷更迭的數字技術也使教育事業蒸蒸日上,逐步進行著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仡櫩偨Y我國教育信息化歷史沿革有助于更好地推進教育現代化戰略行動。

(一)教育信息化1.0 時代

追溯我國改革開放后的教育事業發展脈絡,不難發現教育信息化最初起源于電化教育。1915—1960 年間,從電化教育誕生到電化技術被正式提出并被采用為新教具,以視聽技術為主的教育信息化孕育期形成。在這一階段,現代化設備被強調用于民眾教育而不局限于學校教育。同時,諸如計算機、攝像機等信息技術首次進入高校教育中,受技術設備及資金等因素影響,它們僅被用于學術研究,數字化技術的先進性與教育教學之規律暫未達成匹配。2000 年伊始,隨著我國“校校通”“教育振興行動”“教師教技能力”等一系列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類文件的發布,教育信息1.0 時代迎來了建設驅動階段。數字化教育設施及資源受到重視,其發展浪潮迅速涌起。

在我國音樂類高校中,數碼鋼琴首次出現于20世紀90 年代。受美國鋼琴集體課教學的啟發并經過實地考察后,國內音樂類高校陸續建起了數碼鋼琴教室。與此同時,學界也展開了圍繞鋼琴集體課教學的課題研究。數碼鋼琴進校園無疑成為這一時期培養音樂人才的突破點。例如,學生通過對電子合成器、MIDI 等數字技術的學習,并將其應用于自身未來教學工作中,形成新穎的教學優勢。截至2016 年,“三通兩平臺”的成功搭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從“建設”發展至“深度融合”、層出不窮的智能教育資源意味著教育信息化已做好邁向2.0時代的準備。

(二)教育信息化2.0 時代

“教育信息化2.0”一詞源于2018 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這一時期的教育領域較多體現的是“自教育、自組織”等一系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特征。全球數字化智能技術在這一時期衍生出具備虛擬VR、視頻實時互動等功能的各類網絡教育平臺。教師上傳教學內容至網絡,學生可通過網絡自主選擇或定制符合自身需求的相關課程。師生、生生間線上線下的多向互動方式初具雛形。教學場景、教育資源、教學服務、教學評價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全新數字技術,達成了教育與數字化之間的進一步交融。

高等師范類院校通過不斷打造智慧音樂教室、開發引進多媒體軟硬件等手段,驅動音樂教育模式發生了創新性轉變。無論是結合數字化技術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還是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在高師音樂類師范生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數字革命正逐步開始影響音樂教育。例如,在特殊時期迅速崛起的網絡授課平臺釘釘、云課堂、雨課堂等不拘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課前可依托網絡自學課程,與教師在云端互動,在課中通過多人實時視頻會議對教師所講專業鋼琴技能予以及時反饋,在課后回放視頻進行查漏補缺,同時制作并上傳作業視頻至網絡平臺,經過“教師講評”“生生互評”后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網絡授課的課前、課中、課后的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鋼琴學科內容知識,在操作智能電子設備時也逐漸摸索掌握了數字化技術使用方式,更有甚者靈活運用網絡授課平臺生成教學小游戲,增強了課堂趣味性。

(三)教育數字化時代

數字時代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然之路正是要做好數字化轉型。作為一個特殊階段,其核心和本質是運用數字技術為教育發展提質增效,即“賦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種強有力手段。

高校音樂類師范生人才培養的專項必修課程中,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等基礎理論課的呈現方式多以“課堂內容+文本+視頻”以及游戲互動等趣味形式展開。而諸如聲樂、鋼琴、手風琴等專業主修課程更多需要在實踐中達成教學目標。中央音樂學院全景聲VR、AR 交互式多媒體藝術實驗室的成功創建,以及華中師范大學基于VR 技術開發的高功能孤獨癥兒童音樂教育游戲系統等便是數字化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顯著成果。學生通過學習和掌握數字化技術在音樂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促進了自身教學能力的發展。

二、高師鋼琴集體課數字化教學的優勢

鋼琴課作為音樂類師范生培養的專業技能必修課之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數字化時代下的社會亟須高質量人才。隨著高校擴招,音樂教育專業規模隨之擴大。數碼鋼琴集體課引入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為鋼琴課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隊伍與學生數量、教學設備資源與教學質量等之間的矛盾。

(一)社會層面

多媒體音視頻、鋼琴教學課件、在線圖書館等資源打破了以往的時空壁壘,隨時隨地為人才培養提供開放式教育資源,讓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促進鋼琴教育的普及。同時,音樂類師范生在校期間通過系統學習鋼琴集體課課程,鍛煉了“專業基礎知識、教學實踐技能、現代化科學技術”三位一體的多元化能力,為社會提供了更多復合型人才。

(二)教師層面

高師鋼琴集體課基本采用分層授課,即按照鋼琴專業程度將學生分成不同層級,每一層級的教學目標設計略有不同。教師可在同一時間內將作品背景、演奏技巧等知識點集中講解、集中示范,再個別講評不同學生出現的問題,避免學生同一錯誤多次出現,以達到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這克服了以往“一對一”授課所造成的資源重復、教學進度緩慢等難題。同時鋼琴集體課以“一對多”的模式緩解了學校師資方面的壓力,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鉆研鋼琴教學任務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學生層面

音樂類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原則貫穿整個高師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不僅是現在的“生”,更將成為未來的“師”。鋼琴集體課提供的特定學習場域能夠促進音樂類師范生將“音樂專業理論知識、學科教學技能、數字化技術運用能力”有機融合。每一次課堂互動展示過程都相當于一次“小舞臺”表演。在自評、互評的促進下,既增強了學生上臺時的心理素質,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與合作能力。學生通過模擬教學、實景演奏,系統掌握了智能化教學技術,在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時能快速勝任并推進音樂教育創新發展。

三、實現數字化賦能:以高師鋼琴集體課為例

我國目前高等師范類院校音樂學專業主要承擔著向各級各類中小學輸送音樂教師的職責。而社會范圍內對音樂類師范生的要求是既能進行音樂實用技能的操作,又能進行音樂理論的講解;不僅能夠講好每一節課,還要進行必要的創編甚至創作。簡言之,音樂類師范生的最終培養目標是成為具備音樂領域專業知識及其他領域相關知識的音樂教育多元人才,實現“一專多能”。作為專業技能課之一的鋼琴集體課,是集傳統鋼琴教學、現代科學技術、集體課的形式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是傳統鋼琴教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的鍵盤學習課程。在鋼琴集體課上,學生不僅學習了鋼琴演奏基本技巧,還借助數碼鋼琴智慧教室更直觀地接觸到基本樂理、即興伴奏、簡易作曲、和聲旋律編配等內容,依托數字化將學科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

(一)獲取與交流

在鋼琴集體課的線上學習場景中,借由雨課堂、慕課、釘釘等云端授課平臺,鋼琴演奏教學相關內容的資源被教師提煉整合并放至平臺上。隨后學生經教師引導,采用聯想詞、智能化個性推送等大數據手段,獲取微課、示范演奏音視頻和電子書籍類資源內容,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學科概念型框架。例如,當學習到中國鋼琴作品《瀏陽河》時,學生通過平臺檢索相關資源后,得到該曲目的時代背景、創作特征、演奏技法、多種版本演奏音視頻及相似曲目音頻的推送,可以從中選取有需要的內容翻閱并整理。同時,當教師在平臺發布預習內容后,學生端可以自由組建討論組進行提問發言,也可在“學習圈”交流分享學習心得。這樣就建成了師生與生生間線上學習互動交流的數字橋梁。在這一階段,計算機成為鋼琴教學的知識載體,數字技術以現代化設備的角色賦能音樂教育,賦能音樂類師范生人才培養。

(二)協作與實施

在鋼琴集體課的線下教學活動實施場景中,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同樣貫穿始終。以鋼琴作品《瀏陽河》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播放民歌《瀏陽河》與《孟姜女》音頻,引導學生尋找二者異同,插入鋼琴改編曲相關知識點。隨后,教師使用數碼鋼琴自彈再現鋼琴改編曲《瀏陽河》,導入課堂內容,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任務與目標。之后,教師通過再現不同器樂改編的《瀏陽河》,如琵琶、竹笛、合唱等分解、組合譜例,帶動學生分小組使用數碼鋼琴切換各類樂器音效來彈奏《瀏陽河》不同聲部,短暫練習后相互配合嘗試合奏。最后,學生輪流搭檔,集中展示練習成果,互評討論,分享心得。教師在此時引導學生回憶上課流程,思考本門課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課后仿照當堂課程自行設計一節課的教學流程并上傳至網絡平臺,鍛煉其教學設計與優化能力。這一階段,教育數字化賦能音樂類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的方式更加多元,學生的協作能力、彈奏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強。

(三)整合與鞏固

同樣以《瀏陽河》的教學為例,在課前“自學”與課中“互學”階段結束后,學生使用智能設備錄制上傳課堂所學曲目的彈奏練習視頻(不限次數),并運用Adobe Audition、Sibelius 等各類軟件創作一段《瀏陽河》電子合奏音樂,將其與教學設計一同上傳至線上進行分享、交流與改進。以上所有內容通過云端處理后,教師可獲得一份學生的綜合學習反饋。隨后學生經教師引導,整合整個學習過程中自己所吸收的知識點,形成個體知識體系。通過參與教師發布的課后任務、小測試、鋼琴小游戲等進一步鞏固鋼琴集體課所學的知識。

綜上所述,本文討論了數字化教育為音樂類師范生人才培養的賦能作用,通過對數字化技術在高師音樂教育不同歷史階段的應用概況進行梳理,發現在鋼琴集體課教學中現代化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較為突出,且表現形式多樣化。數字化技術給鋼琴集體課教學帶來了諸多優勢,同時也為音樂類師范生人才培養帶來一定的挑戰。筆者期待未來的研究能夠更好地發揮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積極作用,為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進和創新做出更多貢獻。

猜你喜歡
師范生鋼琴集體
我為集體獻一計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警犬集體過生日
紙鋼琴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鋼琴
動物集體賣萌搞笑秀
半夜敲門
漂亮的鋼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