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

2024-04-30 13:39浙江省杭州市上泗中學
家長 2024年8期
關鍵詞:詩性史料歷史

□浙江省杭州市上泗中學 夏 英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學科教學開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培養。作為一門立德樹人的重要學科,歷史教育也在不斷探索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探討了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有效方法。

歷史之美在于其博大、雍容與神秘,恰如長夜的星空。歷史是詩意的嗎?《世界文明史》一書的開篇詞已給了答案,但部分學生認為歷史是只能放入“神龕”、供人學習的故紙堆,部分教師也常因這“詩意星空”的渺遠而心生畏懼。這份畏懼很大程度生發于學生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的金鑰匙——史料。在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必備技能,是其他素養達成的必要途徑。

一、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重要性

(一)歷史核心素養內涵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了多元智能、情感態度、創新思維、社交交往等方面。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為目標,強調個體在各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的綜合發展,不僅關注知識的掌握,還注重個體的能力培養、品德、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使個體能夠在各方面都有優勢。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求。在信息爆炸和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個體需要具備批判思維、創新思維、團隊合作和跨學科交流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的要求。

(二)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重要性

梁啟超先生說:“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睙o史料之歷史課堂皆為空談。

首先,史料是歷史學習的依據,史料教學可以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歷史、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和原因、認識紛雜歷史表象背后的因果關系,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和解讀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包括史料的整理、史料的辨析、史料的比較、史料的解讀等。這些能力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內涵,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和評判水平。

其次,在史料教學中,學生需要對史料進行分析和評判,判斷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這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判斷力,能夠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和史料中的觀點進行客觀地評價和反思。通過接觸和研究史料,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歷史對現實的影響和啟示,形成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從而增強自己的歷史意識和責任感。學生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增強自身為實現國家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擔當。

最后,史料教學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查找、整理、分析史料提升自己的信息搜索、整理和處理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今后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

本文基于聽課和自身的教學實踐,結合“文史互證”考證歷史問題,逐漸形成了一套利用詩文詩意去考證歷史的方法理論,歸納出以史料構筑詩性課堂的有效方法,同時積極探索以史料構筑詩性課堂,旨在通過喚醒、想象、推進、深入、升華五個環節再現真實歷史,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核心素養。

(一)喚醒:激活史料賦予詩意語言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钡聡軐W家雅斯貝爾斯用詩化的語言告訴我們教育是慢慢喚醒學生的藝術??墒且惶峒笆妨?,學生腦海中浮現的只是晦澀難懂的文言原文,抑或是呆板無趣的古代地圖,這樣的史料是無法喚醒學生學習動力的,但若輔以詩意語言會發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呢?詩性語言具有豐富性、靈動性和很強的感染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展開豐富的歷史想象。

教師可以賦予史料詩意語言,如選取用腳步丈量文化的詩人余秋雨的歷史散文。如,在《探尋絲綢之路》一課中,教師可不同于以往只出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進行簡單講解的做法,運用余秋雨的名篇《陽關雪》《莫高窟》中的多處經典。名家的詩意文思將學生的思緒引向那茫茫戈壁,賦予原本平面的路線史料圖以生命,一幅絲路蒼涼之景徐徐展開。再將“古絲綢之路”路線圖這一史料與今之地圖一一對照,讓學生明晰出使路線及各個重要地理節點,再現歷史紛繁的驚濤駭浪。

教師用詩文導入法時要注意選用的詩詞、散文最好是學生熟識、易于接受的,但同時是時下崇尚或流行的,符合現代少年的情感需求,這樣才能激發興趣。

(二)想象:加工史料構筑詩畫情境

顧頡剛先生曾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即現在看到的歷史是后人根據史料一層一層累加而形成的。如今,學生在學習層累的歷史甚至在豐富著層累的歷史,將這些史料碎片串聯起來便是合理地加工史料并加以歷史想象,完善歷史細節,有助于學生發揮歷史想象重返歷史現場,用一根無形的絲線,將史料件件穿成歷史中的詩畫情境。

例如,在教學《五四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加工史料、活用歷史想象的設計。首先,可供師生選用的基礎史料包括五四親歷者的回憶錄、當時報刊的新聞報道及宣傳漫畫等第一手資料,另外可添加部分歷史紀實類的文藝作品,如《我的1919》《建黨偉業》等片段。導入及過渡幾個環節可用音頻錄制的形式展現幾段經過改編加工的史料,這樣既保留了歷史原貌,又不使學生疲于閱讀大量文字史料。歷史課教學需要教師大膽創新,用不同的史料以及不同的展現形式強化學生的歷史想象,把學生置于如詩如畫的真實歷史場景中,使其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加深理性理解,感受歷史的厚重。

(三)推進:組織史料促進詩性生成

“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敝逃胰~瀾如是說。近年來,生成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這一觀點越來越為人所關注??v觀整個中國傳統史學,有許多關于歷史中的人的故事,而正因為有了人,一幅幅歷史畫卷才更加生動。然而,當前許多歷史課堂卻唯獨缺了“人”這一關鍵的因素,歷史人物被整合為一個個機械的符號和所謂的“史料”,歷史不再是鮮活的歷史。陳寅恪先生在運用“文史互證”時,“通過對詩中表達的情感、心靈的探索,凸現歷史進程中的真正主角——人?!?/p>

例如,在教學《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時,教師可設計“我眼中的漢武帝本紀”項目化任務單,讓學生化身漢代史官為《漢武帝本紀》做注釋,最后形成的成果是一本漢武帝本紀集注。在這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精選《史記》中的史料或部分影像資料,盡可能完整展現漢武帝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也附帶窮兵黷武使原本殷實的國庫空虛,讓學生養成一分為二地辯證看待問題的唯物史觀。然后,學生一起討論點評漢武帝:推恩削爵設刺史,強化中央集權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從此儒家思想成正統;鹽鐵官營鑄五銖,穩定物價充國庫;衛青、霍去病漠北三戰勝匈奴,成就今日中國版圖之雛形。霎時間,臺下掌聲雷動,學生的詩性生成令人驚嘆!所有的生成一氣呵成,這些生成都是基于前期各組所得的史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依據史料說話。項目化歷史教學給了學生足夠的空間,使他們在合作中激發自主創新的潛力,促成學生的詩性生成。

(四)深入:多重史料體驗詩人情懷

目前,史料教學選取運用的史料形式多為文字史料,大段的文字史料解讀會讓學生產生疲勞,同時文字史料因其呈現方式單一性,不利于學生發揮歷史想象,形成身臨其境的畫面感,也不利于教師進行具有可視性和可感性的歷史敘事。學習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包含感知、思考、想象、實踐等多重情感體驗。訓練實驗室曾對不同學習方式對學習保持率的影響這一問題進行實驗,最終得到了著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學習方式、學習對象在兩個星期之后能夠記住的數量。從中不難發現,在傳統的聽講、閱讀等方式下,學生多為被動學習,而主動學習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則高得多。因此,史料教學同樣需要化被動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不同形式的史料,觸發學生的多重感官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時,教師可采用較為流行的穿越題材作為貫穿本課的載體。在導入部分,以帶領學生一起“夢回遠古”為主線,從“夢回方知身是客、夢入部落不識人、夢越時空需斬將、夢回禪讓帝位傳、夢歸黃河治水時、夢醒猶記當時事”幾大篇章著手。在史料的選擇上,采用多重史料,如傳世文獻《史記·五帝本紀》,用虛擬博物館的方式展現近年新出土的郭店一號墓的《唐虞之道》及《窮達以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收錄的《容成氏》和《子羔》等出土文獻。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相互佐證既增加了史實的可信度,也能提升學生的史學素養。在史料的呈現形式上,除了多媒體展示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扮演歷史情景劇——《禪讓會議》的方式,以及在導入環節播放電視劇《炎黃大帝》的片段等形式,前者通過創設情境、角色穿越的游戲,讓學生產生親臨歷史之感,體味歷史的真切感。

要想讓學生既能吸收本堂課的知識點,又能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教師需要收集多樣形式的史料,巧妙串聯碎片化的歷史,讓史料自己說話,在傾聽歷史回聲的過程中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發出詩性心聲,形成自我歷史解釋,增強家國情懷的感悟。嘗試角色扮演,讓穿越游戲深入歷史,正是德國美學家勞伯特·費肖爾(Robert Vischer)在《論視覺的形式感》中提出的,實際上是移情作用。將其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實現了“通過主體客體化或客體主體化,主體進入歷史環境和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從而達到對生命和生命主體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憑借史料回到歷史現場。學生在面對文學作品的虛構和真實時,在夸張的修辭和華麗的辭藻、假設的情節中找出真實歷史的蛛絲馬跡,這是“文史互證”中的一個挑戰:學生如何利用文藝作品的虛構和真實去佐證歷史,需要先了解作品的虛構和真實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再分析作品中的虛構和真實適合用來佐證哪些史實和理論。

(五)升華:深挖史料感悟詩性立意

教師補充的課外史料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拔氖坊プC”目的是在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得出其中蘊含的歷史通識,而“實現這一學術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別史料的基礎上,對攝取來作為研究對象的古代載籍進行科學的詮釋和解釋”。因此,優秀的史料解讀課并不在于用了多少史料,而在于對史料的挖掘程度。

例如,在教學《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都市生活》時,教師可以以教材中的《清明上河圖》為基準,讓學生通過觀賞這幅全景式的社會生活畫卷,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教師展示畫卷并提出探究任務:“結合書本,說說你在圖中看到了什么,由此做出怎樣的推理?!痹谛〗M合作探究環節,讓小組成員合作找出途中各色人等,想一想并描述他們的勞動生活場景,然后據史悟畫,列出自宋徽宗即位至北宋滅亡的年代尺,將歷史與圖畫史料連接起來。整堂課沒有添加其余史料,卻依然讓人感到史味悠長,宋代詩意生活再現。

運用課本上的插圖進行史料教學,是根據插圖形象性的特點,通過設問激發歷史聯想,并依據教材讓學生系統、具體地感悟歷史現象,做出歷史分析評判,形成正確的歷史解釋。

三、教學思考

胡適說:“史學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科學的,重在史料的搜集與整理;一方面是藝術的,重在史實的敘述與解釋。綜合的,有斷制的敘述,可以見作者的見解與天才。歷史要這樣做,方才有趣味,方才有精彩?!庇纱丝梢?,史料和詩性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與藩籬,但是用史料構筑詩性課堂實踐仍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加工不等于虛構

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史料不能不加篩選,拿來主義,但是過度加工同樣會適得其反。雖運用虛擬史料之后,課堂確實活了,但是史料失真了。

(二)詩性教學呼喚理性回歸

雖有文史不分家一說,但是文學和史學因其學科特性和學習方法的不同,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不能混為一談,不能為了追求課堂的詩意失了實意,即真正的教學意圖、教學目標。如,在教授《南宋與金的和戰》時,若教師要求學生一遍一遍朗誦名篇《滿江紅》,感悟岳飛的冤屈,可能導致把控不好課堂實踐,最終完成不了教學內容。

(三)史料教學探求“三度”

史料教學探求“三度”——信度、效度、溫度。信度:真實性是史料的根本特征。效度:史料是為教學服務的,需達成教學有效性。溫度:史料雖為過去歷史的碎片,但是史料并非“死料”,要注重學習效果、賦予史料生命力,才足見教師功力。

四、結語

教師要搭設好詩意和史料的橋梁,讓學生能在這嚴謹與靈動的雙重變奏下徜徉史學之美。課堂需要留白藝術,而歷史與社會課堂的這份留白則需要師生借助史料,通過詩意語言、詩畫情境、詩性生成、詩人情懷,獲得詩性體驗,共同體味歷史課堂的詩性靜美。

猜你喜歡
詩性史料歷史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史料二則
形與影的詩性糾結——莊曉明的詩與詩評
例談數據史料的辨偽與解讀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詩性敘事與超現實敘事——論《塵埃落定》對于《百年孤獨》的超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