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形記

2024-05-01 16:41王樽
花城 2024年2期
關鍵詞:奧蘭多變形

王樽

1

某 個時刻,或某些日子、某個階段,人可能根本不是自己,而是變成他人,另外的類型,甚至是另外的物種。其感受、脾氣、性情都與過往不同,外形或許并不明顯,此前示人的精神氣質卻已經迥異。他判若兩人或多人,失去了原來的自己,化身成另外的生命形態,別人看不出來,自己亦可能渾然不知。

博學者或可解釋說,人本身就是多元的,猶如器皿,有多個側面或多種角度,若有外力作用,更會發生外形或內在的改觀。這當然是不錯的,本質還是涉及了改變。物體一旦被改變,原本就非原本,即使修繕復原,其或隱或顯的變化,便會存在,并繼續發生新的改變。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同樣,河流也不能兩次接納一個完全相同的人。因為,一切事物都在不停變化。

人自稱為萬物之靈長,所謂??菔癄€,地久天長,我心依舊,都試圖表明人的某種永恒性,以不變應萬變。其實,世間最易改變的就是人,不變的只是虛擬或假象。包括情感、精神與肉身,時時都在新舊交替、更新裂變。直到大限已至,撒手人寰,化作非人或不知什么東西。以偉大的作家莫泊桑為例,這位舉世公認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一生風流倜儻、創作豐碩,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因梅毒侵蝕,年輕時就神經和偏頭痛纏身,中年即病入膏肓,四十歲即無法順暢寫作,最重要的是,肆虐的病痛重新塑造了他,讓其變成了誰都說不清的人——他匍匐爬行,神經錯亂,渾身疼痛潰爛,滿眼是繚亂幻影。兩年后撒手人寰,醫生的結論是:莫泊桑去世時已經不屬于人類,他變成了某種畜生或畜生不如。

一生沉迷享樂與虛構的莫泊桑,誓死也不愿看到自己化身畜類的結局。數百年后,莫泊桑的同行兼同鄉,名不見經傳的作家——阿爾貝·維達利寫了篇《為一位巴黎女郎獻出了生命》,以非人的視角吟誦了一曲愛的歌謠——一只游蕩于山野的橙黃色大野兔,偶然見到來此度假的一對年輕夫婦,女郎的美貌與嬌柔,讓其一見鐘情,連她與不諳風情的丈夫一起接納,并故意卷入兩人的車輪下,如愿成為巴黎女郎的盤中餐。故事告訴人們,愛沒有理由可講,真愛就是奉獻犧牲,且可以超越物種?;蛟S,有人會不以為然——這是“神話”,是不足為訓的“小說家言”。

然而,誰又能保證小說家言不是真實,奇情就真的只是虛構?蕓蕓眾生,千奇百怪,有什么樣的變形記,是注定不會發生的嗎?

說件國際影壇舉世矚目的變性記。1999年,當全球影迷為《黑客帝國》的橫空出世如癡如狂時,該片導演沃卓斯基還是一對兄弟導演,哥哥是安迪·沃卓斯基,弟弟是拉里·沃卓斯基。隨著2003年影片續集《黑客帝國:矩陣革命》《黑客帝國:重裝上陣》的完成,人們發現兄弟導演的內核也在發生“重裝上陣”和“矩陣革命”,先是哥哥以女裝示人,后干脆手術變性,更名為拉娜·沃卓斯基,兄弟倆隨之變為姐弟倆。2012年,兩人攜手來北京推銷新片《云圖》,由哥哥變身姐姐的拉娜一頭紅發,弟弟拉里則保持著狀如金剛的滿臉絡腮胡的壯男形象。不過四年,大洋彼岸又爆新聞,弟弟亦宣布變性,同時更名為莉莉,沃卓斯基從兄弟變姐弟,現在則搖身變成了姐妹。

不變是相對的,變是永遠的。原創力豐沛的作家,多有這樣的經驗,當時過境遷,面對舊作,會出現某種恍惚或判斷錯位,或出乎意料地好或出乎意料地糟,甚至奇怪,為何當年的自己會有這樣的想法和作為?問號意味著陌生、疑惑、不解,不是文本本身出了什么問題,而是觀察文本的人,光陰荏苒,其內在的記憶與外在的自身都發生了改變。不論向好還是向壞,說“今非昔比”或說“成長”,都是變形的結果。

2

無疑,生命即變來變去。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的生命都是不斷變形的過程,區別只是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隱蔽有的顯著;或迅疾如馬踏飛燕,或遲緩若靜水深流;有時外松內緊,有時外緊內松;有時聲東擊西,有時里應外合……總之,從不間斷,直至消逝。其實,消逝之后,仍然沒有停止變形。比如,人死之后,從肉身化為冢中枯骨,或燃成灰燼,再到隱入塵煙,融進虛空,化作人所看不見的東西。真的是——看不到了仍在變,死了都不消停。

變形或變性,是事物的本質,是活著與死去的生命線、主旋律,是確鑿的存在,是無法回避的終極真相與宿命。沒有人可以逃脫。在場或離開,都無法阻止。

只是,因為認識的局限性,人須借助物像才能得以確認。即使某些未見的想象,也會因人而異,也會隨著時間更替而有所改觀,比如,傳說或故事中的神鬼形象?!妒ソ洝防镎f,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在人的想象中,上帝也應該有著接近人類的形貌。但因為沒人真正見過上帝,便只能通過想象來描繪。很多杰出的詩人、藝術家,如米開朗琪羅、威廉·布萊克等,都將上帝刻畫成須發皆白的老翁,仍逃不脫人的基本樣貌。然而,若按《圣經》記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也就是無生無死、無處不在的,是可以隨物賦形的。由此推論,上帝可能以任何形象示人,且人類無法捕捉和把握。上帝也以固形懲處不聽話的人,比如義人羅得的妻子違反旨意回望被毀的索多瑪城,瞬間的凝眸,即被變為不動的鹽柱。有人說,羅得之妻的變身,是因為沒有自我,只追隨他人或被裹挾于巨大慣性之中。事實恰好相反,她的變形是被固形,成為鹽柱,終結了其未來的可能,即失去了變化中的自我。

沒有固定形象的上帝,意味著形象無限,或隨物賦形、不斷變換。

眾所周知,耶穌被釘上十字架處死,復活后曾幾次見到門徒。在《圣經》和門徒回憶里,再次見到的復活的老師,亦不是舊時的樣貌,因此門徒大多并不能立即認出,有門徒甚至堅持要摸他的傷口后才能相信?!陡R魰酚涊d死后復活的“耶穌易容”——“他的面貌就改變了”,“在他們面前改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梢?,即使救世主歸來,也是今非昔比,容顏有變。各種版本的繪畫或電影中的耶穌,呈現的也只是作者的理解和想象,具體刻畫時,連死前與復活后的衣服都一致。顯然,這只是為了辨識方便,以讓觀眾能夠一目了然。實際情況,應另當別論。

“變形”一詞的拉丁文(deformatio),意為“歪曲”,即是原有形象的扭曲變形。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看來,事物的生與死只是形體的變化,是舊形的改變,新形的完成,人的生死亦是如此。萬物的形狀,從未一成不變,大自然崇尚翻新,不斷改變,創造新形。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以神話敘事詩的文體,講述了一系列變形的故事——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千變萬化,無奇不有。宇宙萬物,均無定形,一切都在交易,一切形象都是在變易中形成的。而在繽紛多彩的變形中,古今東西,亦有多方位的交叉融通。觀察《變形記》,其中物變人的故事多與神有關。比如,第一則就是普羅米修斯,它與中國古代的女媧造人、《創世記》里的上帝造人,在情節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有形的變與無形的變(可見與不可見),可以互相指涉,殊途同歸。前者如流水的形象,后者如時間的概念。二者可以相互比喻。中國的先圣孔子、西方的先哲奧維德,均將時間喻為流水??鬃油优d嘆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眾W維德說,時間本身就像流水,不斷流動;時間與流水都不停流動,像一浪推一浪,后浪推前浪,前浪又推前浪,時間也同樣前趨后擁,永遠更新。過去存在過的,今天就不存在了;過去沒有存在過的,今天即將到來。時間永遠都在翻新。

時間的大河奔騰不息,以柔克剛而無定形。流水有相,卻非固態,滾滾向前,不斷變化,所到之處,萬物也隨之而變形。中國成語里的滴水石穿、水到渠成,均是此因果的說明。

人在時光中,亦會因時過而境遷,容顏更改,故人難辨。如同蘇軾的偉大悼亡詞所表達的——夢中所見的亡妻,只能停留在記憶里過去的模樣:“小軒窗,正梳妝”,即使“年年腸斷”或“不思量,自難忘”,畢竟隔著時間的大河——“十年生死兩茫?!?,詩人與妻子都在光陰潮水侵蝕下不復當年。殘酷的現實是“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小小一首悼亡詞,卻蘊蓄著人生的大悲涼。生命的所有魂牽夢繞,都會因時間而更改,多少人間煙火,都在光陰磨蝕下容顏不再。如果說,人生是一場終必成空的無奈,乃是因為人在時間里,無法逃離、無法改變,更無法阻止包括自身在內的一切變形。

3

變形的過程,是時間的疊加,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相互作用,相互角力?;蚵L或短暫,或鮮明或模糊,都需日積月累,漸行漸近。

根本而言,一種生命幻化為另一種生命,即所謂形神兼備的巨變,斷不會一蹴而就。如同天下的所有變化,多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是一系列小變的幾何級增長,而后才有大爆炸式的驟變。因此,變形時時刻刻發生,屬于萬事的常態,但超越常規,如乾坤顛倒、陰陽反轉,或跨越物種的變形,則屬于非常態。否則,這刻不知下刻的命,同類間都瞬息而變,互不相認,必將引發天下大亂,且各種變變變,一刻不得安寧。所以,如同造物主創造宇宙天地,自有其輕重緩急、先來后到。變形也意味著程序、節律,少安毋躁,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循序漸進,讓變形的過程充滿音樂般的節奏感,只在某些時段,才會稍加提速,直至高潮來臨,飛流急湍,驀然升級。如將變形視為縱橫交錯的宏大交響樂,其中必然有著主副、大小之別,慢板與快板、漸進與飛躍之分,有內因、外因作用的不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任何物種的變形,亦會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當量的積累完成,質的飛躍來臨,即變形中的重要節點——裂變、突變的時段,或某一時刻,甚至是某一瞬間的決定點到來。比如,自然中的某些剎那——鐵樹開花,幼鳥睜眼,蝴蝶破繭而出,蝌蚪化成青蛙等等——就成了頗為可觀的焦點與看點。其中,涉及人的性別更改——變性,或借助藥物,或臨床手術,均需一定時間方能完成。若靠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完全無法預計。傳說,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時期的貴族少年奧蘭多有不同性別的四百年生命,當大革命爆發時,他正在酣眠,一周后夢醒,回到現實世界,驚詫發現自己變形(變性)了——從一個英俊少年變成一個花樣美少女??梢韵胂?,奧蘭多的夢中數日,可能就是世上若干年。然而,相比人類從爬行的猿變成可以直立行走的人,還是屬于小巫見大巫。

奧蘭多的變性,是特例中的常態典型,不需手術不用刀,其決定性因素,乃是內在機能——雌雄同體??梢哉f,奧蘭多四百年的傳奇人生,變形(變性)只是自身體內兩性的彼此喚醒。也就是說,奧蘭多的超常性,不是無端的突如其來,而是本身的雌雄同體,有著合乎內在邏輯的天然性。

神奇的奧蘭多,變形與變性同步,其中的匪夷所思,超越了人的習見與常規。因此,有太多的闡釋空間,并被賦予了太多不同的意義與分析。1928年,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據此寫出了長篇小說《奧蘭多》,她將作品的副標題取為“一部傳記”,并在扉頁上標明題獻給自己的同性戀情人。伍爾夫概念里的“傳記”帶有調侃意味,這從其情節的精心組織、行文的滑稽戲仿、煞有介事的序言、學者式的索引清單,以及書中伊麗莎白時代的十四行詩、十七世紀的典型舞臺劇等元素中可以看出。書中的奧蘭多,身為男人時風流成性、拈花惹草,變性為女人后,又將女人的風情發揮到淋漓盡致。奧蘭多的每次情感巨變都經過了一次漫長睡眠,包括性別之變。成為女人的奧蘭多,發現沒有男人的日子煩悶而無聊,于是便很快結了婚,纖纖玉手上的婚戒,表明了她以女人身份融入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從男人化身女人,奧蘭多要面對新角色帶來的各種新變化,還遭遇了一場官司——從前的財產都交由大法院委托管理,因為原本是男人的奧蘭多已經不存在,變形后已化身女子,人們認為原來的奧蘭多已死。最終,奧蘭多贏了官司,但訴訟的昂貴費用,讓她不再是腰纏萬貫的富婆。

無法說清,奧蘭多的變性究竟經過了多長時間,或許從一出生即已開始醞釀,變形的關鍵,想必是在土耳其的沉睡一周。因為,當他在宮中醒來時,原本的奧蘭多不見了,男性的舊我變成了女性的新我。伍爾夫用了十多萬言講述這個傳奇的“傳記”故事,電影則無須煩冗敘述,變得直接、簡單而好看。

伍爾夫的小說問世六十多年后,英國女導演莎莉·波特著手將其搬上銀幕,于是,有了英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多國聯袂制作的電影問世。九十多分鐘的影片《奧蘭多》,主人公直接蛻變的情節,只有一兩分鐘——曾經的美少年奧蘭多走到落地鏡前,他意外地看到,鏡中是個豐乳肥臀的美女。此后,變性的奧蘭多重返故里,她拒絕了大公的求婚,而是嫁給了一位四處漂流的冒險家。電影結尾,世界已進入了工業革命的二十世紀,在世界大戰的硝煙戰火中,已為人母的奧蘭多駕駛著摩托車風馳電掣而去。

眾所周知,包括伍爾夫、波伏娃、桑塔格等不少著名作家學者,本身就具有男女雙性的復雜特征。

伍爾夫筆下的奧蘭多,雖歷經半生不同的性別體驗,其思想意識卻始終未改——既不是單純的男性,也不是單純的女性,而是兩性兼具。奧蘭多一身兩性的變形記,可視為伍爾夫自身的生命象征,不僅是作為藝術家的理想,似也應是大眾的理想。即完滿的人生應是多面,或曰雌雄同體,是男性化的女人,也是女性化的男人,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女性或男性。

4

在遙遠的古代,人類的童年時期,記載著各種詭譎多樣的變形記。不論人是否理解,隨時發生,不問因果,天經地義,變就是了。一種生命變為另一種生命,一種物體變為另一種物體,只要想得到,怎么變都可能。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全不見有什么僵死的障礙能夠阻止。

在中國的偉大先哲莊子眼里,人一旦秉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而任其自行消耗寂滅,生命過程中的變化之迅疾,沒有力量能夠阻止(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進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莊子·齊物論》)。雖然莊子為此而悲嘆,卻仍安之若素,因為變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道。而莊子寫下的諸多篇章,亦堪稱貫穿變形主題的交響樂,比如《逍遙游》,劈面就是上天入地的恣肆變形——“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毕胍幌?,一條名為鯤的魚,其大不知幾千里,化身為鵬的鳥,僅鵬的背就不知幾千里,當其振翅而飛,翅膀便若遮天蔽日的云。我想,莊子肯定有著超乎常人的神靈,其自由與想象無邊無際,不借助一個神字,卻處處見那無所不能的造物主?;蛘哒f,博大如莊子,本身就是一個神的存在。不僅莊子,不僅先秦,古今中外的眾多神話典籍,變形多有神靈的出沒操控,在無所不能的神靈加持下,任何事物的變形都是可能的,都是想怎樣就怎樣。比如,古希臘和四大文明古國的神話傳說,中國古代的創世史詩《山海經》,奧維德的《變形記》,中國的神魔志怪小說《西游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以及明清世俗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大成之作——“三言二拍”。人與靜物,人與動物,都是如吃喝睡夢一樣自然地變來變去,涉及不同物種的相互變異,其內在邏輯、因果關系多涉及某種能見或不見的神靈或特異功能。

如果神靈不在,或如尼采悲嘆的“上帝已死”,變形便會被大大限制。

尤其是,那些超越物種的變異,就成了荒誕不經,需要某種合乎情理的外因介入。相比古代人的百無禁忌、縱橫捭闔,近現代人的想象有了諸多束縛,更強調自身的合理性、邏輯性。即當一般意識里的固有邏輯,無法闡釋其變形的內外因果時,人們會自覺從中煞費苦心地尋找,并給予接近合理的科學解釋。比如,某種神奇的特異功能或被異化或變形的人物,其原因總會與自然的某種變異相關,或當事者吃了某種食品、藥物或奇怪的東西,總之是外力的賦予或剝奪。比如,法國作家馬塞爾·埃梅的小說名篇《穿墻記》,講述一位異人因服藥意外發現自己獲得了可以穿墻過壁的能力,利用此特異功能,他享受了美食美女等不少本不屬于自己的額外福利。某天,這位異人感到不適,隨便吞了兩包藥粉。當晚,他與某美人幽會后準備離開時,發現自己穿墻有些吃力。他越感覺阻塞,就越費力掙扎。結果,得意忘形的幸運生涯終于走到了盡頭,他的身子永遠與墻壁凝固到了一起。他因某包小小藥品獲得奇妙能力,又因另外(或許是相同的)兩包小小藥品而喪失了能力,進而被墻壁吞噬。其變形才能的獲得與消失,皆與外力有關。

論及現代的變形,其受限與邏輯理念,可追溯到19世紀或更遠。

1886年,英國出版了斯蒂文森創作的小說《化身博士》,或許是關于雙重人格主題最早期的文學代表作。所謂“化身博士”,就是書中主人翁杰基爾醫生,他本是聞名遐邇的慈善家,堅稱人有善惡兩面。他潛心科技實驗,發明了一種藥水,可將人平時被隱藏壓抑的惡區隔釋放出來,同時,伴隨人格心性的轉變,當事者的樣貌也會隨之改觀。實驗中,發明者本人成了自我難以把控的實驗品。在藥物作用下,兩個人共存一身:一個是溫文爾雅的杰基爾醫生,另一個是極端邪惡的海德;一個是美善的代表,另一個是惡魔的化身。最后,化作海德的歹徒被罪行暴露的恐懼折磨,寧愿服下氰化鉀而結束罪惡的生命?!痘聿┦俊返挠⑽拿谴碚皟扇说拿?,書中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一人兩名的詞語Jekyll and Hyde,后來就成了心理學“雙重人格”的代稱。其生動深刻的敘述、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被各種藝術形式青睞,問世一百多年來,多次被改編搬上舞臺和銀幕。因為一形兩面,電影中的杰基爾醫生和海德先生,多是一位演員扮演兩個角色。而在劇情推進中,又須彰顯兩種性格的外形差異,否則無法表現錯綜的人物關系。在1941年版的電影改編中,好萊塢明星斯賓塞·屈塞扮演杰基爾醫生和服藥后邪惡的海德先生,表現兩種性格的迅速過渡時,鏡頭直對其面部,通過鏡頭的疊化表現——五官抖動,下巴隨之扭曲變形,便有了面貌上的微小差異,劇中妻子和情人直面時的疑惑亦才顯得自然可信。

據說,電影拍攝時,斯賓塞·屈塞穿插在兩種性格的表演中,每次都要反復揣摩定神,以確定此時自己所處的狀態。對于藝術呈現而言,外在的變形淺顯表面,造型效果也容易獲得觀眾的理解或認同。伴隨其間的內心變形,則相對較難表演,而變形的根本與實質,恰恰體現在人所看不見的內心部分。

5

從根本上說,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

希望成為不同的自己,嘗試不同的人生,這是人之常情。如此心態,亦可說明,變形是潛藏于每個人內心的期許。變形猶如進入一場超現實的美夢,有著無限的未知、如真似幻的魅力。

事實上,夢境本身就是思維、意識、情態的變形。

多年以來,我一直關注夢境的觀察與研究。我發現,人進入夢境的顯著標志,就是感覺中的事物發生變形。比如,當朦朧意識到人或環境正發生畸變,就意味著你開始進入了睡眠,進入夢境狀態了。不少表現夢境的電影,喜歡直接將情境切入,讓現實與夢境無縫對接,甚至將夢與非夢呈現完全沒有差異。我以為,這是對夢的誤解,因為夢境與現實有著微妙的不同,具體體現,就是情形(人、物或意識)的變異。希區柯克執導的經典懸疑片《愛德華大夫》中,有著對夢境頗為出神入化的演繹,片中每段夢的表現都栩栩如生,其顯著特征是物象超越日常的變形。該片的美術設計是享譽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巨匠達利,這位畫夢大師盡顯其長,夢中的人物和場景均被嚴重變形,比如空曠疲軟的原野,五官模糊的人臉,扭曲的輪子、鐘表等。該片劇情深受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影響,又有畫夢大師達利的參與,終成為史上演繹夢境的上佳之作。

說回變形的誘惑。

潛意識中,每個人其實都多少存有變形的渴望和期待。如西諺所說,人都想放棄不好的自己,成為理想的他人。別人往往成為自己的范式或標桿,向往或希冀成為某種模范是人的本性。而認識別人,讓別人成為偶像,總會于不同時期成為自己的一時目標。觀察那些以美艷著稱的大明星,我們會驚異發現,很多人在未認識其傾倒眾生的特質時,常常不夠自信,期望成為他們喜愛的某位明星。不少大眾偶像,早年甚至自慚形穢。為成為別人,有人甚至進行美容或在著裝打扮上刻意模仿自己理想的某些形象??梢?,為某種未知的理想而變形,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和自然現象。

在某種意義上,模仿他人易,成為自己難。

在形形色色的變形記中,超越物種無疑最是艱難,也極為稀缺。尤其是人朝向非人的變形,因為它逾越了人的一般認知,幾乎無法論證其變形的內外邏輯、過程和原理,難以闡釋或自圓其說。

表現不同物種的變形,需要弄清彼此的交集,尤其是血脈的交集,甚而要借助遺傳學、仿生學等變異科學原理之力。比如,異形類的驚悚文學與電影中,人們所熟知的人異化為獸的題材,多會選擇如此的邏輯:人獸的體液交合——某個正常人與野獸撕扯,人因被傷害導致有獸的血脈侵入,而后發生異變,進而成為某種獸人等,其中多見狼人、豹人、貓人等。它們跨越物種,與凡人的生死戀情,是此類作品屢試不爽的戲劇套路。因為夠刺激夠迷人,沖突反差強烈,人獸交集奇崛,也可能更深刻和耐人尋味。有些則采取在科研中因動物實驗,偶然的意外或失敗,導致實驗者發生人獸的跨物種變異的方式。

按照一般邏輯和科學推理,如此的跨物種變異是完全可能的。其實,生活中有大量真實的存在,常見的典型事例如狂犬病患者因病變發生異化,其習性已與狗相同。許多年來,我看過不少此類跨物種變形的文學與電影代表作,比如人變獵豹的美國電影《豹族》、續集《貓人的詛咒》,人變蒼蠅的加拿大電影《變蠅人》,以及美國導演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人狼變異的《狼人生死戀》。

其中,影響最深遠,也最具典型性的,是20世紀初問世的卡夫卡小說《變形記》。

此前,各種變形記的演繹多會經過反復鋪墊,讓路徑有跡可循,變形順理成章??ǚ蚩ǖ摹蹲冃斡洝穭t極具獨特性和顛覆性——主人公的變形根本無須邏輯,無須緣由,至少無須說明,開篇第一句就是結果:“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苯酉聛?,就是變成甲蟲后主人公面對的各種具體的困擾。直接,鮮活,不容置疑,引人入勝。這正符合變形的基本規律,即變形的過程很難看到,看到已是結果。

相比而言,后來的此類題材多強調因果淵源,說明不可能中的可能性,即深層隱藏的邏輯性。比如電影《狼人生死戀》中的人狼變異,前因后果清晰明了,仿若真人真事。也許是對類似題材的前作多有借鑒,該片在業界評分不高,但我個人頗為欣賞,還曾專門撰文。我以為,該片的最大看點是人獸互變的新視角。此前的同類電影,多表現人變獸的恐懼,該片卻另辟蹊徑,表現了人變獸的魅力。片中杰克·尼科爾森扮演的出版社主編威爾,在某次夜歸時駕車撞倒野狼并被咬傷,此后威爾的身體機能慢慢發生一些變化——嗅覺、聽覺變得異常靈敏,脾氣變得暴躁,還經常夜間莫名外出……跡象顯示,他正在從一個人變成一只狼。尋醫問藥過程中,動物研究專家給了威爾一張護身符,以幫助其控制狼性。令人意外的是,動物研究專家請求威爾咬他,以使自己和威爾一樣化身狼人。動物研究專家被人獸變異吸引,推想其中自有妙處,至少有常人不能體味的別樣體驗。威爾拒絕了動物研究專家異想天開的請求。然而,陰差陽錯中,威爾卻讓其對手同事和漂亮的新女友都在接觸中變身成了狼人。最終,狼人威爾與即將化身狼人的女友在夜色中奔向了無邊荒野。

6

變形是生命的常態。

即使跨越時空、跨越物種的變形,也都存在著無限可能。將變形視為常態,視為天理,那么,一切的生命或物質,即會變得富有邏輯性、可信性,且具有了更扎實、更廣闊的空間,方便理解與闡釋。因為,那無形的大道,就蘊藏其中。

有些事物貌似沒有邏輯,不是真的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因為人類的局限,暫時沒有發現,沒有感受,沒有觸摸到。

何況,生命本身即是玄妙之門,未必都有明確的邏輯可以捕捉。在生命的發生發展中,蘊含著無止無休的變形,那么,一切的存在都是可能的??梢娀虿豢梢姷淖冃?,孰真孰假、孰優孰劣、孰喜孰悲?當事者與旁觀者,誰先誰后、誰得誰失、誰輕誰重?可以有無數的疑惑、無數的猜想、無數的傾向,同時,又是無數的無奈與無解。只要沒有跨越物種,沒有超越肉身,沒有靈魂出竅,觀看者就無法真正體會和感受。然而,自身存在的變形卻無止無休,那無形的力量,在每個人身上實施各種的變異與塑形。如果將天地喻為巨大的時鐘,日月就是時針和分針,它們像兩把巨大的利刃,每天都在雕琢萬物。人在其中,不能幸免,一刀一刀,被添加各種皺紋各種顏色各種其他或大或小的改變,直到完全覆蓋,直到體無完膚,直到化為看不見的齏粉。

每一天,每時每刻,自知或不知,我們都在變形——成為不同的自我,或他人,或別的物種。

責任編輯 李嘉平

猜你喜歡
奧蘭多變形
談詩的變形
“我”的變形計
變形巧算
例談拼圖與整式變形
會變形的餅
閱讀《奧蘭多傳》——對人、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巧變形 快求解
云中漫步者
美奧蘭多市全球尋找“微笑夫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