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的涵養研究*

2024-05-03 13:46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主動精神大思政育人

杜 欣

(浙江樹人學院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及并闡述“歷史主動精神”這一概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我黨首次以中央決議形式提出“歷史主動精神”,并將其視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精神品格。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盵1]2

歷史主動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贏得偉大斗爭、開創偉大事業的精神密碼,彰顯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品格。新征程下,激勵全黨各族人民煥發出更加強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是歷史之選擇、時代之必然,人民之呼聲。而新時代大學生作為紅色江山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參與者和主力軍,也應是歷史主動精神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但目前,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還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進行路徑創新。

一、價值之源:新時代大學生涵養歷史主動精神何以必要

(一)思想引領:為大學生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供根本價值遵循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1]49,各種思潮激蕩,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歷史虛無主義常常披著“學術研究”的外衣,借著“還原真相”的由頭,對一些關鍵的歷史問題進行“重寫重構”,將高校作為向大學生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戰場,擾亂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念,進而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西方借助技術變革,運用話語霸權圍繞特殊事件、意識形態等問題,打出虛無歷史的組合拳,而互聯網快速、高效、隱蔽的傳播優勢為這些錯誤思想傳播無形中推波助瀾;另一方面,處于價值多元化和思想交鋒時代的大學生主體意識還不夠成熟,認知方式還不夠客觀,實踐經驗還不夠豐富,在受到錯誤思想侵襲時,很容易陷入誤區,偏離正確的歷史觀。

因此,引導大學生從黨百年來領導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提高明辨是非的歷史洞察力,以堅定的歷史主動、歷史自信、歷史擔當抵御短期的、個人的利益對思想的侵蝕,是勘破歷史虛無主義圖謀的應有之義。

(二)理論武裝:為大學生培養理論思維提供豐富政治滋養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2]437。國家、民族、政黨需要理論思維,個人亦是如此。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盵3]1516

馬克思主義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歷史主動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上自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生動體現[4],其理論邏輯在于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蘊含的規律和方法。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歷史主體的“現實的人”在尊重歷史規律的前提下,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與創造性。

可見,歷史主動精神中積淀的深刻理論思維和哲學方法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涵養歷史主動精神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理解、梳理“歷史發展與‘人’的存在”“尊重歷史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進而構建科學正確的大歷史觀,形成用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理論自覺、思想自覺、行為自覺。

(三)精神塑造:為大學生厚植歷史自信提供重要動力源泉

習近平同志指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盵5]歷史自信是歷史主體對民族、政黨、國家歷史的信心和信念,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但當前,大學生普遍對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不透徹,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了解不深入,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信心動力不足,致使“歷史和現實的脫節”。

因此,大學生涵養歷史主動精神要通過弘揚中華文明核心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汲取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通過深化對“五史”的整體性認知,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華民族奮斗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凝聚的“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進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應對歷史進程中各種艱難險阻的自信心,使大學生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認同在歷史意識層面不斷內化。

(四)實踐感召:為大學生強化使命擔當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是在現實世界時間、空間和條件要素作用下的產物。歷史主動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形態的存在,本質上是實踐活動的結果。歷史主動精神貫穿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彰顯著大歷史觀與大格局。百年來,青年一直是黨的事業的主力軍和先鋒隊,讓青年擔當時代責任是我黨領導青年運動的寶貴經驗。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這一宏偉藍圖要在廣大青年學生的接力奮斗中得以實現。而青年的歷史主動精神也只有在這一使命和責任的履踐中才能得以彰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下錨定新的歷史目標,是在新的歷史征程下創造新的輝煌歷史。新時代大學生只有善于從過去的成就中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智慧力量,才會有砥礪奮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自信和歷史擔當,從而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上,激發接力奮斗的動力,承擔時代使命,奮力繪就中國式現代化新畫卷。

二、實然之困:新時代大學生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現實困境

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但目前仍存在育人理念碎片化、培育內容片面化、教育主體認知局限化、場域構建單一化等四個維度的實踐困境。

(一)育人理念碎片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不夠

《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構建共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按笏颊备窬肿鳛橐环N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整體論哲學在思政領域的具體運用,其內涵是在價值引領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盡管“課程思政”改革已成為各大高校以高質量思政工作提升育人成效的關鍵環節,但針對涵養歷史主動精神教育途徑多樣性方面,高校真正利用起來的很少,尚未形成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合力。

一是管理機制缺少協同。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堅持一體化統籌、一條線指揮、一盤棋協同的原則。但目前某些高校缺乏相應的協同機制,負責思政教育工作的各部門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配合不夠順暢,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管理與教育合力。

二是師資隊伍缺少協同。對于大學生的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但目前某些高校仍然出現思政課教師“講政治”、專業課教師“講專業”,各自為政的“兩張皮”現象,沒有保持“雙向奔赴”“雙向互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力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的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失去連續性,“三全”育人流于形式。

(二)培育內容片面化,全要素與全過程涵養供給不夠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來,關于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研究成果日益豐碩,研究水平日益提升,但對高校大學生涵養歷史主動精神培育內容的研究缺乏統一性、整體性的認知,培育內容片面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在理論上,缺乏從思想脈絡上一以貫之地將歷史主動精神與中國具體實際深度結合,培育內容零散、系統性、整體性不足。當下,培育內容主要為紅色事跡、故事、人物的點狀傳播,但對黨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重要節點以及黨的百年傳承歷史、重大問題等缺乏“線”和“面”上的廣泛傳播,以致于學生難以形成宏觀完整的認知框架,從而易于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利用。

二是從實踐上,培育內容沒有融入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生活化、制度化、常態化還未真正實現。目前,從過程上看,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主要分散于重要節點、節慶儀式、主題活動,無法全程融入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從效果上看,大學生僅停留于紅色故事的傳講,對革命人物、英雄事跡的短暫感動,對歷史主動精神的意蘊、內核缺乏深入把握,尚未內化為理想信念、價值導向與行為準則。

(三)教育主體認知局限化,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發揮

教育主體是指教育活動中有意識地認識和作用于客體的個體和組織?,F代教育學認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雖有不同,但均屬教育主體。教育主體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教育質量[6]。當前,在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中,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內驅力不足。

一是許多教師對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的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認識不到位。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是一個全新課題,部分教師對其與立德樹人的緊密聯系認知不清,且缺乏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相關知識,部分教師沒有黨史、中國通史等深厚的知識背景,因而未能形成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內在需要,導致相關活動“走過場”。

二是部分大學生存在認知偏差,思辨能力不強,涵養主體“勢單力薄”。當下,就業壓力已成為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受其就業因素影響,大學生的功利性傾向嚴重,只看重與職業發展相關的知識、學科,忽視歷史主動精神涵養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指導作用,缺乏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內驅力。同時,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對信息的真偽也缺乏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判斷能力,這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被不良勢力和負面輿論傾軋而帶偏節奏。

(四)場域構建單一化,教學實踐技能流于表層,實效性有待增強

引領大學生涵養歷史主動精神離不開場域構建的多元、育人模式的創新。但目前高校的教學實踐效能流于表層,吸引力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育人模式單一化。當前育人模式還停留在灌輸與被灌輸、教育與受教育的層次上,缺乏主體間性。傳統單一化模式常囿于“以教為中心”,這可能會使大學生獲得一些關于歷史主動精神的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部分高校能意識到“大學生偏好實踐性、娛樂性較強的多樣化教育形式”[7]的現實需要,但實踐過程中交互感缺失、實踐開展后效果反饋缺位、后續跟進缺力,從而難以激發學生的內心認同。

二是話語體系不鮮活?!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盵8]9理論被接受的前提是改變強勢灌輸的姿態,選擇受眾主體接受的語言、形式與風格。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對互聯網具有天然的依賴性。但目前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賦能歷史主動精神培育內容,整合新媒體技術不夠,高品質內容供給不夠,未能有效占領互聯網高地,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紓解之道:新時代大學生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優化路徑

(一)立體聯動:強化頂層設計,形成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按笏颊备窬值慕逃狭?/h3>

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按笏颊备窬质且豁椣到y工程,必須強化工作協同,完善機制保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格局?!按笏颊备窬窒?高校應堅持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9]。高校黨委應將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總體規劃與學校意識形態發展計劃,整合多方資源,聯動多方主體,延展教育半徑,形成覆蓋“課堂、校園、社會、家庭”的“點線面”一體化思政大格局,從而促進大學生敢于并善于承擔自己的時代責任,并在歷史擔當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努力推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開創新局面。

二是優化師資配置,增強育人合力。一方面,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常態化合作機制,形成育人共同體,推動思政課教師“懂”專業,專業課教師“學”思政,有效提高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探索模范老黨員、革命老同志、紅色基地講解員等作為兼職教師經常性進高校參與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的長效機制,為高?!按笏颊n”持續注入新的活力[10]。

(二)系統建構: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按笏颊备窬值挠藱C制

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按笏颊备窬?需要在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歷史性與現實性相銜接、共同性與差異性相融通的基礎上,系統謀劃課程建設,把握好核心環節和重點領域,積極推動“大歷史觀”教育與各類課程的同向同行,著力構建歷史主動精神融入“思政課程、專業課程、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四位一體育人機制。

一是發揮好“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思政課建設應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客觀歷史規律與整體歷史事實為前提,以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價值邏輯、時代邏輯為主線,厘清“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思政課教育資源的對象、類別,對知識體系、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構建。

二是深化“專業課堂”。專業課程有機融入思政要素,實現協同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歷史主動精神融入“專業課程”關鍵是找準結合點、切入點和著力點。一方面,應以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為先導,充分挖掘專業課程和綜合素養課程中所蘊含的歷史知識元素;另一方面,專業課程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育人導向,引領青年學生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自覺把愛國情懷、強國夢想融于各類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中。

三是用好校園文化隱性課堂?!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8]92學生置身于高校這一立德樹人的特殊場域,應積極推進歷史主動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在充分分析各高校大學生情感特點的基礎上,將歷史主動精神的精髓要義、內核實質等融入到校園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整體規劃里,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浸潤,塑造師生對于歷史主動精神的環境認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以黨團、社團、班團、寢室為陣地,以主題教育活動、特色儀式活動、重要慶?;顒訛樽ナ?堅持日常與重要節點相融通,讓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講起來”“唱起來”“舞起來”,融入到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

四是善用社會大課堂?!八颊n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盵11]一方面,鼓勵師生根據教學需要,利用各類紅色教育基地和資源,探索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博物館里的思政課”,以交互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獲得感;另一方面,高校應結合自身特色、所在地資源,常態化打造具有辨識度、精準度的日常實踐并做好跟蹤反饋,引導青年學生在勞動教育、志愿服務、實習實踐中走向田野、走入基層、走進人民,深化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提高為國為民的擔當意識。

(三)主體激活:增強主體力量,提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按笏颊备窬值霓D化能力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大學生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的建設情況和實際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及其職責的履行情況,以及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及其內生動力。

一是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導性。高?!按笏颊n”需要建好“大師資”,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要在高校營造好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教育氛圍,促使教師全面理解、把握歷史主動精神獨特的育人價值、育人理念和實施方式。教師要著眼大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以大學生的所思、所想為切入點,瞄準大學生的思想矛盾和價值困惑,從而找到歷史主動精神涵養教育的關鍵突破口,切實提升育人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崗前培訓、教學競賽、集體教研、經驗交流會、課題申報等形式,積極引導教師參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課程規劃、教學教研等,提高高校教師對歷史主動精神的研究興趣、能力與水平,從而激發內驅力。

二是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性。一方面,積極構建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情感激勵機制,激活其學習內生動力。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強化理論思維;在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中學以致用,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朋輩引領作用,以身邊人、身邊事的榜樣典型,感染、帶動學生錨定人生方向,主動融入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浪潮中。

(四)技術賦能:強調用戶思維,提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按笏颊备窬值姆椒ㄝd體

隨著學生思想行為和學習特點的變化,傳統的教育載體和方法如果不加以創新,就難以入耳入腦入心。因此,歷史主動精神有效融入高?!按笏颊备窬中枰獌灮d體方法,優化話語體系,運用故事思維。

一是創新傳播載體?;ヂ摼W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手段多元化提供了新契機。一方面,高校要秉持“互聯網+”的理念,運用大數據、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設紅色資源數據庫、多媒體資源包等,對紅色人物、事跡、精神進行全方位宣傳;另一方面,做大做活融媒體平臺,打造獨具特色的大學生涵養歷史主動精神的信息聚合和發布平臺,培養融媒體團隊,提供優質圖文、視頻和直播,定期觀點展示、思想交流、成果發布及互動討論,做大做活涵養歷史主動精神教育“朋友圈”。

二是完善話語表達?!案叽笊稀钡睦碚撘搿敖拥貧狻?就必須研判學生的審美取向和接受心理,尊重并借鑒其話語方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學生想聽的”,把“學生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12]。一方面,結合不同學生特點開展差異化表達,提升話語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另一方面,善于運用故事思維,避免“政治說教”??刹扇D像、音樂敘事,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說唱、搖滾、二次元等青年亞文化話語,強化細節描述、情境鋪陳、情感熔鑄,講好紅色故事。

猜你喜歡
主動精神大思政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主動精神重要論述探析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來關于歷史主動精神的研究述評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以“三原色”為導向開展數學教學的思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輔聯動”育人機制探賾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創新性研究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共性問題與相關對策淺析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