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創新中的問題意識與價值立場

2024-05-03 09:56劉丹凌
新聞愛好者 2024年4期
關鍵詞:網絡輿論問題意識

【摘要】董天策教授的論文集《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既有對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知識生產與邊界工作的廣邃思考,亦有對新聞策劃、媒介事件、算法倫理、網絡公共事件等微觀問題的深刻洞見;既有對新聞傳播學術脈絡的耙梳與承繼,亦有對研究方法創新、研究范式融合與中層理論深化的自覺與追求;既有在全球視野中審視中國新聞傳播學科本土化發展與學術鼎新的眼光與氣度,亦有置身新媒體技術前沿辨識錯綜復雜社會現象與媒介化邏輯,跨界域傳播問題的理性思考與想象力;既彰顯了認識論的高度,又顯示了方法論的精度。

【關鍵詞】學科哲學;問題意識;價值立場;網絡輿論;傳媒公共性

2022年,正值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建制25周年之際,董天策教授的論文集《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收錄的28篇文章不僅展示了作者的學術旨趣及研究成果,亦如一面鏡子映射了中國新聞傳播學日新月異的一隅。誠如作者所言:“在這四分之一世紀中,國家的改革與開放,社會的發展與轉型,網絡的普及與迭代,傳媒的創新與變革,學術的開掘與鼎新,彼此勾連,相互激蕩,使新聞傳播研究日益蓬勃,蔚為壯觀,迅速成長為時代顯學,備受推崇?!保?]換言之,在這個波瀾壯闊的發展階段,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不僅是對方興未艾的媒介技術及文化變遷的回應,也是對激變中的社會構架、社會現實及社會問題之追索、探析,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學術研尋、思想交鋒和社會實踐領域。

董天策教授的系列論述便在這一池跌宕翻涌的泉水中掀起了幾許頗有意味的浪花——“新聞傳播學術創新”“新聞理論基本問題”“新聞策劃與傳播交叉”“互聯網與媒體融合”“公共事件與網絡公共領域”五編,既有對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知識生產與邊界工作的廣邃思考,亦有對新聞策劃、媒介事件、算法倫理、網絡公共事件等微觀問題的深刻洞見;既有對新聞傳播學術脈絡的耙梳與承繼,亦有對研究方法創新、研究范式融合與中層理論深化的自覺與追求;既有在全球視野中審視中國新聞傳播學科本土化發展與學術鼎新的眼光與氣度,亦有置身新媒體技術前沿辨識錯綜復雜社會現象與媒介化邏輯,跨界域傳播問題的理性思考與想象力;既彰顯了認識論的高度,又顯示了方法論的精度。其中,許多原創性成果已然在學界、業界產生反響,被《新華文摘》《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廣泛轉載,若干論文分別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重慶新聞獎等殊榮,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發生、發展和演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學科哲學:“元問題”意識與“元理論”延拓

殷杰在“社會科學哲學譯叢”總序中指出:“社會科學是以現象及人的群體行為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其所從事的是對人類社會進行的理性的、系統的研究;而社會科學哲學則是對社會科學的邏輯、方法和說明模式進行研究的學科,并以社會科學實踐的理性重建為基本旨趣?!保?]新聞傳播學科的創設與發展,離不開社會需求的召喚、專業教育的開展、實踐探索的耕拓、學術共同體的建立,但更為重要的是從社會科學哲學高度對該學科領域的邊界及基本問題進行厘定,包括對其歷史脈絡、核心關切、邏輯框架、知識譜系、方法論體系及研究范式的闡明。

在論文集中,我們不難發現董天策教授在學科哲學向度的努力和積淀:《理性審視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試論新聞傳播學術創新》《新聞傳播理論深化與創新的方法論路徑》《新聞傳播研究的問題意識與學術追求》《新聞傳播學術創新應回歸學術研究的基本路徑》等篇章雖相互獨立,卻共同指向新聞傳播學科建構與發展的核心,耕耘于“元問題”意識的鋪設與“元理論”的延拓,回應新聞傳播學應該關注什么樣的問題、建構什么樣的理論等學科奠基性命題。他試圖從學理層面厘清新聞學、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基本范疇的內涵、外延、關系,并聚焦部分核心問題。相比學科知識地圖的勾勒,他更看中面向“問題”的學術創新,因為“學科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3],符合學科進步的內在規律。他將問題意識理解為“研究者對認識對象不輕信、不盲從,自覺抱持一種分析、質疑、批判而弄清問題、探索真知、創新理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4],并鼓勵新聞傳播研究瞄準真問題、大問題、新問題——“對問題的現實環境要有透徹的把握”“對問題的理論脈絡要有清晰的認識”“對問題的研究要有獨立思考,有真知灼見”[5]——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是對新聞傳播研究“元問題”的錨定和解析。同時,他基于羅伯特·莫頓、理查德·羅蒂、喬納森·卡勒等人的思想,將這種問題意識的方向設定為“中層理論”的創新,認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遵循研究傳統且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創性中層理論創新,指明了以智識生產為內核的學術創新方向及學科發展路徑,對于年輕的中國新聞傳播學和參差不齊的新聞傳播學術研究而言,這也可以視作一種學術道路的廓清,具有理念牽引和方法論示范作用。

二、重申現實:時代議題與本土立場

黃旦教授在為《奇云:媒介即存有》所作的推薦序中說:“英尼斯所謂的傳播時間或空間偏向,也就是媒介對時間和空間的撬動?!虚g位置——‘媒介——就這樣為人與物、天空與海洋提供‘中間而成其為‘中間;天、地、人、物則是以錨點——‘媒介的方式—相遇、聚集、環繞,一起成其所是?!保?]在這里,媒介被理解為某種“中間位置”,其作用是錨定一些具象化的“環境”,如器皿一般將周遭的事物環聚為“景觀星座”。這也從另一個向度提示我們,媒介研究的邏輯前提是將問題還原到具體的、歷史的、關系的場景中去,錨定那些時間、空間和權力的關系網絡,確定那些可供觀測、研究和反思的“中間位置”及其作用機制。

董天策教授的《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亦體現了一種“重申現實”的努力——重申的是全球—本土融合框架下的現實,也是歷史—發展接續下的現實,更是技術—文化—社會變遷下的現實。這是他的學術觀照方向,更是他身體力行的研究方略——將研究問題根植于時代語境、技術前沿和中國場景之中,反對空泛的、脫離實踐的“治學之術”。共鳴于黃旦、孫瑋、潘忠黨等學者,董天策教授指出:“在傳播格局的歷史性巨變中,哪些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需要修正;哪些傳統的新聞傳播觀念需要更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如何融合;媒體新聞與公民新聞如何建構合理的新聞生態;相應于全新的媒介現實,應如何建構新型的公共領域;新聞傳播學科應當如何轉型或重建。諸如此類,都是當前新聞傳播研究需要回答的理論問題?!保?]

也正因為如此,他跟隨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主潮和中國新聞傳播本土學術問題的浮現,追蹤了新聞定義之問、真實性與客觀性之辨、虛假新聞生產之鏡、新聞策劃之用等重要論題,提出從信息角度界定新聞[8];真實性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在新聞報道領域的體現,客觀性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在新聞報道領域的體現[9];新聞生產是一種社會過程,包括若干不可或缺的要素及其相互間的制約/影響關系,而這種關系又是與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聯系在一起的,所有這一切便構成了新聞生產的社會場域……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與權力實踐變得日益復雜,虛假新聞的產生機制也隨之變得日益復雜[10];作為一種新聞傳播范式,民生新聞的獨特內涵體現于題材選擇上的民生內容、報道立場上的平民視角、價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識、報道方式上的民眾話語[11];新聞策劃應該區分為“新聞事件策劃”與“新聞報道策劃”[12]等具有啟發意義的觀點;還剖析了算法新聞的倫理困境、網絡新聞的價值取向變化、媒介融合生態與進路等網絡與新媒體語境誘發的新問題、新現象……以此回應扎根于中國傳媒實踐最前沿的理論探索。因為,新聞傳播理論始終是一種實踐的理論,一種行動的理論,其目標不止于描摹清晰的理論脈絡、圖繪豐滿的知識譜系,更在于總結、反思并指導相應的表意實踐和社會實踐。

三、公共性:審視網絡輿論的新視角

《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一書中最引人深思的應該是有關“網絡公共事件”的一組文章。根據雷躍捷等學者的觀點,數字技術作為底層邏輯建構起一個人人連接的去中心化關系空間,個體意見在群體互動和集體行為中顯現為某種規模力量,即“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網絡輿論便是這種力量的典型范例。[13]而網絡公共事件正是管窺網絡輿論場和這種“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及其基本特征的重要基點。正如董天策教授所言:“從信息渠道和社會參與的角度看,網絡論壇、新聞跟帖、博客、微博、網絡社區乃至人肉搜索,都是網絡公共性或網絡公共領域的載體形式或表達空間。網絡公共性或網絡公共領域,一定要通過網民圍繞某種特定的議題或問題展開理性的討論,形成某種輿論,對社會的公共事務或網民的公共利益有所助益,才能彰顯出來。在此意義上,網絡公共事件就是當代中國網絡公共性或網絡公共領域的集中體現?!保?4]

隨著孫志剛事件、華南虎事件、山東大學伴讀事件、郭美美事件等掀起的輿論風波層出不窮,網絡賦權背景下的輿論場重構、群體極化、情感演化、危機處理、社會治理等問題也逐漸進入研究者們的視野。但初期研究中的概念混亂、指義不明、泛化分析多少影響了學術對話的有效延展、理論工作的順利演進,“新媒體事件”“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事件”“網絡輿情事件”“網絡熱點事件”等概念的混用折射了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學術立場、不同關注焦點、不同分析語境在這一現象和問題領域的匯聚與交鋒。

董天策教授較早地參與到這場激烈的討論和辯爭當中,并試圖對此種現象進行更科學的命名、更精確的界定和更嚴謹的把握。首先,他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研究脈絡、主要議題、研究方法、學術視角進行了詳細的耙梳,認為此概念是我國政治體制、傳媒生態、社會歷史和網絡發展的特殊性造就的,初期反映了基于國家安全、社會治理立場的否定與批判思維,而后調用了西方集體行動的理論資源,研究遂趨于客觀。其次,他在中國新聞實踐與公共關系實踐的雙重視域下回溯了“媒體事件”和“假事件”的理論淵源及其在中國的演化及使用,基于此,對邱林川、陳韜文等提出的“新媒體事件”概念進行了學理層面的辨析,主張以“網絡公共事件”替而代之,以區別于戴揚和卡茨提出的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儀式化傳播的“媒體事件”,以及公關實踐與理論針對自身特點使用的作為宣傳策略的“媒體事件”,彰顯其作為網絡民主政治論域的底色。再次,他對“網絡公共事件”之“公共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認為“網絡公共事件”的本質特征即“公共性”:“其一,事件涉及公共事務或公共利益,無論直接與間接,事件本身都具有公共性;其二,網民積極參與對該事件的言說與討論,形成網絡公眾與網絡公共輿論;其三,事件的展開過程主要是公共輿論過程,也可能發生相應的集體行動,最終以事件的妥善解決為結束?!保?5]因此,從危機管理視角切入,旨在探討如何通過監測、防范、控制、應對、處置、引導等措施,解決危機的“網絡群體性事件”概念是有失科學性與準確性的,偏移了網絡輿論聚集行為內在的公共性特征,難以在更重要的公共領域抑或傳媒公共性學術脈絡當中激發理論活力與現實關注。此外,他還基于57個認同度較高的個案,對社會化媒體在網絡公共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闡釋,指出社會化媒體不僅可以作為網絡公共性事件的消息來源,還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評論、討論和轉發熱潮,甚至凝聚動員力量,使線上輿情轉化為線下行動。

可以說,董天策教授圍繞“網絡公共事件”概念的闡明和理論框架的建構,不僅體現了對網絡輿論聚集行為內在本質和特征的把握,矯正了“新媒體事件”概念對“媒體事件”概念的簡單挪用,突破了“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預設價值與行政導向,彰顯了一種客觀、中立的學術研究姿態,同時也打開了互聯網時代公共輿論、政治參與與傳媒公共性理論探索的新空間。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智媒發展中的新異化風險及治理策略研究”(21BXW064),“西南大學創新研究2035先導計劃”(SWUPilotPlan021)]

參考文獻:

[1]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1.

[2]威廉姆·奧斯維特.新社會科學哲學:實在論、解釋學和批判理論[M].殷杰,等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總序.

[3]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傅紀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318.

[4]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24.

[5]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23-24.

[6]約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鄧建國,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5.

[7]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35.

[8]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64.

[9]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83.

[10]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88.

[11]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98-100.

[12]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130.

[13]雷躍捷,白欣蔓.“凝視、消費與建構”:“流調”引發網絡輿論之“無組織的組織力量”考察[J].國際新聞界,2022(11):61.

[14]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249.

[15]董天策.提要探微:新聞傳播理論縱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2:194.

作者簡介:劉丹凌,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系主任,西南大學形象傳播與區域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重慶 400715)。

編校:張紅玲

猜你喜歡
網絡輿論問題意識
魏則西事件網絡輿論傳播探析
社會化媒體對網絡輿論環境的重建
高校新聞媒體如何引導校園網絡輿論的思考
網絡集群自組織特性對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影響研究
“互聯網+”環境下的中國特色公共關系研究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恰當處理“教”“學”關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與專題化教學研究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