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研究

2024-05-03 18:36林曉琳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文言文教學小學語文

林曉琳

摘要:文言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學生通過閱讀文言文,不但能夠開闊文化視野,而且能夠發展思維品質。然而,因為學生很少圍繞文言文展開思辨性閱讀,所以文言文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作用不明顯。在學習任務群理念下,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留白”“沖突”,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并以此為抓手,引領學生突破成見、聚焦留白、放大沖突,在深度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同時,發展思維品質。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文言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閱讀有助于開闊小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小學生的文學修養、塑造小學生的文化品格以及發展小學生的思維品質等。入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思辨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主要以啟迪、引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思想情感進行知識傳授,鮮有教師會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留白”“沖突”組織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學習任務群理念下,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留白”“沖突”,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以此引領學生深度閱讀文言文,豐富語言文化知識,發展思維品質。

一、突破成見,在成見之外發展逆向思維

“成見”是指固定的認識、現成的見識,是對某個人或某種事物固定不變、約定俗成的看法[1]。成見往往會阻礙創新思維、逆向思維的發展。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文中的一些成見設計主題鮮明、形式有趣的思辨閱讀與思辨表達任務,并以成見為突破點,突破慣性思維,發展逆向思維。

(一)以成見為突破點,思辨閱讀

思辨閱讀是學生深度理解文言文的一條基本路徑。但是,學生在成見的影響下,往往會對文言文的理解淺嘗輒止。在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時,教師不但要讓他們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而且要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文言文中一些人物的語言、行為往往會受到慣性思維,即成見的影響。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任務,組織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

《司馬光》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文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情景:當一個調皮的小孩爬上水缸,不慎落入水缸之中后,其他小孩見此情景全都跑了,唯獨司馬光沉著冷靜,用石頭砸破了水缸,及時救出了掉入水缸中的小孩,使其幸免于難。其他小孩為什么會跑?難道是他們見死不救?顯然不是。這些孩子之所以四散奔跑,是因為他們受到慣性思維、成見的影響,即要讓人離開水,于是,他們可能去搬梯子,可能去向大人求救,可能去找長木棍、長竹竿……其目的都是要讓人離開水。但是,司馬光的表現卻異于常人。只見司馬光就近搬起了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及時救出了掉入水缸中的孩子。司馬光用石頭砸缸的思維是一種逆向思維,是讓水離開人。圍繞其他小孩讓人離開水的“成見”,教師設計了一些思辨性閱讀任務,包括:“眾皆棄去”時的所想,“眾皆棄去”時的所說,“眾皆棄去”時的所做。

學生通過完成上述三項思辨性閱讀任務,能夠對文中“其他小孩”的所想、所說、所做有較為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同時,學生也能夠認識到:救人是與時間賽跑的一個過程,等搬來梯子、請來大人、找來長木棍之后,也許水缸里的孩子已經溺亡了。司馬光的急中生智源于逆向思維。因此,在解決問題時,應學會突破成見,突破慣性思維、定勢思維,發展逆向思維。

(二)以成見為突破點,思辨表達

思辨性表達,既是學生發表觀點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分享、討論、交流是學生表達見解、交換想法、碰撞思維、達成共識的思辨性表達過程。教師可將文言文中的一些成見作為突破點,組織學生進行自由分享、深度討論、廣泛交流,引領他們交融觀點、交換想法,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讓他們在思辨性表達的過程中發展逆向思維。

仍然以《司馬光》這篇文言文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擊甕救人是好辦法”和“擊甕救人不是好辦法”展開了微辯論。持正方觀點“擊甕救人是好辦法”的學生認為:對于溺水的孩子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施救所用的時間越長,溺水的孩子生還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從當時的情景來看,擊甕救人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這種辦法用時短、簡便易行、立竿見影。持反方觀點“擊甕救人不是好辦法”的學生認為:擊甕救人會破壞水缸,會造成財產損失;擊甕救人時,從甕中流淌出來的水、甕的碎片,可能會讓施救的孩子受傷……在組織學生進行激烈辯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了點評、小結:生命安全重于財產安全,當危險來臨,需要在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之間做選擇時,要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命安全。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設計的微辯論任務,不僅是一項口語交際任務,還是一項思辨性表達任務。通過分享、討論、交流等思辨性表達,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突破成見,就是擺脫慣性思維、定勢思維的影響,運用逆向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二、聚焦留白,在留白之處發展推理思維

留白,其本意是書畫作品中的一種創作手法,是在作品畫面、章法中留出一定空白,留出讓人想象的空間,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2]。在文言文創作中,同樣也會有留白,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間。

(一)聚焦留白,以推理促閱讀

當學生在深度閱讀文言文時,需要根據文中的情景,推理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故事情節的發展等。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是學生想象的起始點,也是推理的聚焦點。教師可聚焦文言文中的留白,精心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任務,并以這些任務為抓手,啟迪學生合情合理地想象、由淺入深地推理,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思維。

“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是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中的一處留白。此處只敘述了“樹在道邊而多子”這一現象與“此必苦李”這一推論,并沒有呈現王戎的推理過程。聚焦該留白之處,教師設計了一項思辨性閱讀任務———還原王戎的推理過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聯系上下文情境、結合生活實際,還原了王戎的推理過程:這棵李樹既然栽在道路旁邊,那么,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會看到。當時的社會,人們尚未達到“路不拾遺”的境界。倘若樹上的李子是甜的,那么,過往的行人都會摘,樹上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李子了。正因為樹上的李子是苦的,路人不會去摘,所以樹上的李子很多。

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不僅不會影響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還能為學生創設想象的空間、創造推理的機會,讓學生在盡情想象、巧妙推理的過程中,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同時,通過完成聚焦留白之處設計的思辨性閱讀任務,學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也會不斷發展、提升,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也會更深、更細、更透。

(二)聚焦留白,以推理助表達

推理表達是在合情合理推理的基礎上,進行流暢、連貫、準確地表達。文言文中的留白,既有助于學生深度閱讀,又有助于學生盡情表達。教師可聚焦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潛心設計一些微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微寫作中展開合理想象、展現推理過程,在微寫作中發展自身的表達能力、推理思維。

例如,聚焦《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中的“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這一處留白,教師設計了一項微寫作任務———王戎眼中的“苦李”。在完成此項微寫作任務時,學生既描寫了其他小朋友爭先恐后摘李子的情景,也描寫了王戎不以為然、不動聲色的淡定情景;既有王戎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對話,也有對王戎的心理描寫……同時,學生也在微作文中言簡意賅、邏輯清晰地還原了王戎的推理過程:在這條道路上,每天過往的行人絡繹不絕,但是,道旁的李樹卻碩果累累?,F在正是李子成熟的季節,為什么路上的行人不去采摘這些李子呢?當時的社會,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特別富裕,他們還沒有達到“路不拾遺”的境界。由此可以斷定:道路旁邊李樹上面的李子,必定是苦李。這一推論,并不是王戎信口雌黃,而是言之有理。

以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為聚焦點,教師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進行了推理式表達、推理式寫作。此舉既能夠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不僅讓學生產生了疑問、好奇心,還為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推理提供了動機。

三、放大沖突,在沖突之中發展批判思維

文言文中的沖突是指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兩個完全相反的面[3]。在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時,教師應適時適度地放大其中的沖突,并啟迪、引領學生在沖突之中展開批判式閱讀、批判式寫作。通過批判式閱讀與寫作,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沖突,發展自身的批判思維。

(一)放大沖突,展開批判式閱讀

“批判式閱讀”是既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種閱讀方式。文言文中的沖突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助力學生突破該難點,教師不妨圍繞沖突設計一些批判式閱讀任務,以此放大沖突,讓學生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理解沖突,以沖突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這篇文言文為例。文中賣矛和盾的楚人,一面標榜自己的矛鋒利無比、無盾可擋,一面鼓吹自己的盾堅固無比、無矛可穿。這一點正是這篇文言文的沖突之處,也是學生理解這篇文言文的難點。圍繞該沖突點,教師設計了一項批判式閱讀任務———揭開楚人“矛”與“盾”的真相。在該閱讀任務的引領下,學生對楚人“矛”與“盾”的真相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矛”是一種用于進攻、刺殺的兵器,“盾”是一種用于防御、防刺的兵器。如果有無堅不摧、無盾不穿的“矛”,那么,就不會有堅固無比、無矛可穿的“盾”。反之,也是如此。這位楚人既售賣“無盾可擋的矛”,也售賣“無矛可穿的盾”,顯然是在自吹自擂、夸夸其談。

通過完成教師圍繞文言文中的沖突之處設計的批判式閱讀任務,學生能夠對文中的沖突有更為全面、清晰、準確的認識與了解。如此,學生不僅會逐漸突破學習文言文的難點,深度理解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哲理,也會逐漸形成理性分析問題的意識,形成批判思維。

(二)放大沖突,展開批判式寫作

與常規寫作不同,在批判式寫作中,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發展他們的批判思維。沖突是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點,也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重點。為了引領學生更進一步地突破學習難點,夯實學習重點,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沖突點,設計一些批判式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寫作中放大沖突、理解沖突。

還是以《自相矛盾》這篇文言文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展開寫作。有學生以“互聯網”為切入點,展開了寫作。爸爸說:互聯網是一扇信息窗,瀏覽互聯網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媽媽卻說:互聯網是一種海洛因,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利。我認為: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F如今,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我們青少年應該有節制地上網……從該學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認為爸爸的觀點和媽媽的觀點有些矛盾。爸爸提倡、鼓勵上網,認為上網有種種好處。但是,媽媽卻極力反對上網,認為上網會毒害青少年,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學習。針對該學生的作文,教師給予了這樣的評價:老師非常贊同你的觀點?;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因此,青少年應適當上網,不能過度上網,更不能沉迷網絡。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無論是該學生在作文中所敘述的關于“互聯網”的“自相矛盾”,還是教師對該學生作文的評價,都融入了批判式思維。在文言文教學中,類似于這樣的思辨性寫作任務,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文言文內容,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

總而言之,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內容,主要是以具有趣味性和思辨性的人物故事為主。在這些人物故事中,或有“成見”,或有“留白”,或有“沖突”,或兼而有之。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留白”“沖突”,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并以此為抓手,讓學生突破成見、聚焦留白、放大沖突,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在閱讀與表達中持續發展、不斷提升,讓文言文閱讀教學因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思辨性表達而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 林蕊.淺談學習任務群視角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思考[J]. 家長,2023(19).

[2] 李瀟.小學文言文教學路徑探微:以《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為例[J].七彩語文,2022(48).

[3] 韓國權.學習任務群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的轉型思考: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2(33).

見習編輯/楊馥毓

猜你喜歡
學習任務群文言文教學小學語文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作文教學初探
表述與實現:從“語文課程目標”到“語文課堂目標”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群文閱讀教學
從學情認知“思辨”教學內容
新課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學探析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文言文教學之流弊及矯治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思維的火花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