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霞山北宋時期摩崖石刻的初步考察

2024-05-04 14:42李小蓉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4年5期
關鍵詞:丹霞山寺廟

李小蓉

摘 要:以丹霞地貌聞名世界的丹霞山是廣東省內面積最大的風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地,與羅浮山、西樵山、鼎湖山合稱“廣東四大名山”。歷史上,丹霞山人文景觀薈萃,遍布的摩崖石刻是其人文發展的重要見證,最早的摩崖石刻可追溯至宋代,多與寺院有關,錦石巖寺、金龜巖廟內的幾題宋代摩崖石刻為探究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關鍵詞:丹霞山;摩崖石刻;文化遺存;寺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35

丹霞山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境內,地處南嶺山脈南麓,其所在的粵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中原南下入粵的第一站,是中原文化同嶺南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地。丹霞山因丹霞地貌聞名于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由丹霞、韶石、巴寨、飛花水、仙人跡等區域構成,湞江及其支流錦江穿延而過,2010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考古調查發現,丹霞山地區分布著大量文化遺產,其中摩崖石刻占據較大比重,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宋代。2013年,丹霞山摩崖石刻群(共110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文對丹霞山地區內保存至今的幾題宋代摩崖石刻進行初步考察,綜合其他有關文化遺存,結合文獻及相關研究資料,探究石刻背后的文化內涵。

1 丹霞山宋代摩崖石刻的分布

丹霞山山域內分布著多個寺廟,錦石巖寺和金龜巖廟內保存至今的幾題北宋時期摩崖石刻提供了其早期發展的重要線索。

1.1 錦石巖寺

錦石巖寺位于仁化縣丹霞街道辦黃屋村委會瑤塘村西南1.5千米的長老峰下層,寺廟依托四個并列的大型扁平洞穴而建,古時稱“千圣巖”“祖師巖”“伏虎巖”“龍王巖”,因龍王巖后壁“五色間錯、四時變態”的龍鱗石而得名“錦巖”,是丹霞山區域最早開發的景觀。

明成化十六年(1480),韶州知府王賓在《重修錦石巖記》中記載:“是巖肇基唐末,代有方外士居之,而一磚一瓦一軒未置也?!雹偌尉浮度驶h志》有關于錦石巖的記載:“自唐宋暨五代時僧伽憩此,并無榮構,相傳南宋政和間有僧法云見茲山其怪,嘆曰:‘半生在夢里過了,今日始覺清虛。乃聚眾建庵,而錦巖之名始著,進士曲江鄧嘉猷記,又有淳熙中蒙天民求雨應驗記……”②鄧嘉猷為北宋曲江縣進士,《錦石巖記略》中記載錦石巖開基于唐末;縣志中提及的“南宋”有誤,政和為北宋宋徽宗年號。

錦石巖石壁上密布大量北宋至清的摩崖石刻,其中最早的幾題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的摩崖提供了寺院早期建設的相關線索?,F存最早的一題《熙寧四年募緣紀事》(圖1)為行者道蕊所題,熙寧四年為公元1071年。又有熙寧六年(1073)住巖僧道聰所題,主持僧允恭、院僧允□、僧道倫所立砌階道紀事石刻(圖2),以及熙寧年間善男信女捨錢紀事石刻,從這三題石刻尚存文字可知,當時僧人已至少有“允”“道”兩輩,身份有主持、行者、院僧等,應已建立起較為正規的佛寺,信眾多來自周邊村落,如“潼口村”“下富(夏富)村”“曲江縣□頓西村”等地,有羅、張、李、譚、趙、吳、朱、何、鐘等諸多姓氏家族,能夠組織起一定規模的募緣修路活動③。

崇寧二年(1103),有僧法云受仁化縣令何公邀請來此清修,進駐錦石巖后募緣營建堂室、修筑山道、制石欄桿、開辟寺田,建起一座“圓通庵”,法云為“北宋福建路漳州人,俗姓譚,為居士,法名‘法云”④。

1981年修復寺內古代造像時,在一座護法伽藍關公像腹內支撐的木樁上發現“政和二年造像”六字,政和二年為公元1112年,即法云入錦石巖第九年,推測造像應為法云主法時所制⑤。

1.2 金龜巖廟

金龜巖廟位于仁化縣周田鎮較坑村委會西北6千米的金龜巖上,東接長寨,紅色巖層經風化剝落及崩塌作用發育出額狀洞或扁平洞,日久進一步發育形成兩個并列的貫穿洞穴,為巖廟的建造提供了天然場所。

巖廟內現存年代最早的遺存當屬兩題北宋年間的摩崖石刻(圖3),均為陰刻、楷書,并列摩刻于東穿洞北側洞口石壁上,因年久風化,文字大多漫漶不清。一題為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捨街記》,是丹霞山目前發現最早的摩崖,從殘存文字推斷應為施捐題記。另一題為政和四年(1114)的《金龜摩崖記》,石刻分上下兩節,上節記述的應為巖廟開辟事跡,下節為施捐名單⑥。從殘存內容可知,北宋中晚期此地已被開辟為道場,且信眾眾多,多來自“周田”“仁化”“曲江”等地。雖歷經千年,北宋時期這些地域的范圍同當代有所差異,但唐宋以來的村落多分布在湞江、錦江沿岸的平原地帶,韶石腹地的山區內尚未發現大型人類聚居遺址,從民眾聚居生活的村落前往山區腹地的巖廟間必有道路。而韶石區域內確有一條東西貫通的陸路古道聯通韶關同仁化、南雄等地,金龜巖廟恰位于這條古道沿線,同位于古道沿線的穿窿巖、打鑼巖亦發現有北宋年間的石刻遺存。

穿窿巖位于金龜巖東北方向,與長寨相對,因山體中一個天然的穿洞而得名,經穿洞可溝通分布于山體兩側的額狀洞穴。穿窿巖下有三題北宋年間石刻(圖4)—“中里周田村張詵、張雅同發心平此巖下地一片,辛亥四月志”“中里張通、甘全同發心開此川一條,熙寧辛亥四月八日”“中里張通開鑿此路一條”⑦,三題可相互對照,為熙寧四年(1071)刻,說明此巖在北宋熙寧年間已得到初步開發。此外,在202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的考古調查中,穿窿巖遺址內采集到一件蓮花紋瓦當,泥質灰陶,表面呈深灰色,殘,當面直徑14厘米,厚2.2厘米,當面飾八瓣橄欖形蓮瓣,瓣間以弧邊三角形蓮蕊紋分隔,外環兩圈弦紋,弦紋間飾有一圈聯珠紋。經與南越王宮出土的瓦當標本比對研究,初步判斷此蓮花紋瓦當為北宋時期。蓮花紋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象征人的品性高潔,但其流行和大規模運用是由于佛教的廣為傳播,蓮花紋在瓦當上的運用一方面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盛行,另一方面符合中國人對蓮花所代表的高潔品性的認同,全國各地唐宋時期蓮花紋瓦當均有大量發現。

打鑼巖位于穿窿巖東北方向,山巖的東麓古道旁保存有兩題摩崖,均風化剝落嚴重,不可通讀。一題為元符二年(1099)刻,其中提及“曲江、惠陽取道,建封寺僧”⑧,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亦有詩《宿建封寺曉登盡善亭望韶石》,詩中所提“韶石”“雙闕”“建封寺”“盡善亭”等均為當時韶石地區的景觀;另一題為北宋祖無擇的《游韶石》詩。

2 丹霞山宋代摩崖石刻初探

宋代丹霞山寺院林立,這不僅受六朝以來粵北濃厚的佛教氛圍影響,還受到地理位置及交通方面的影響。

2.1 粵北濃厚的文化氛圍

東漢末年佛教已傳入嶺南地區,至六朝時期已有大量僧人活動,譯經、建寺等弘法活動日益興盛,粵北的始興郡(今韶關地區)是廣東除番禺(今廣州)外的第二大佛教弘法中心⑨。隋唐時期,六祖慧能在南華禪寺弘法,開辟了南宗禪宗,使以南華禪寺為中心的粵北地區成為全國佛教文化重鎮,后逐漸發展分化形成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五宗,南華禪寺被奉為“禪宗祖庭”。

兩宋時期佛教穩定發展,統治者一方面扶持利用佛教,另一方面又對其進行限制,通過發放度牒加以控制。禪宗是這一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宗派,其中云門和臨濟兩宗獲得新的發展,臨濟宗又發展出黃龍、楊岐兩派,與唐末五代的禪宗五宗合稱“五家七宗”。

由于禪宗的壯大,其祖庭南華禪寺所在的粵北地區有著濃厚的佛學文化氛圍,禪宗分化出的云門宗祖庭亦位于粵北。在此種環境下,丹霞山亦受到其文化的輻射,有記載最早的佛寺當屬靈樹禪寺。靈樹禪寺是唐末至南漢末粵北韶州地區一座著名的禪寺,知圣如敏、文偃禪師先后主持于此。如敏禪師主持靈樹寺數十年,南漢乾亨二年(918)圓寂于寺內,文偃禪師接替主法,后領眾前往乳源云門山,開創云門宗。寺院雖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不辨具體位置,但從文偃圓寂前寫給南漢皇帝的《遺表》中可見相關線索,文偃大師稱其住錫靈樹寺時為“身隈韶石之云,頭變楚山之雪,以至榮逢景運,屢沐天波”,可知靈樹禪寺就在韶石地區⑩。云門山大覺禪寺內保存的《大漢韶州云門山大覺禪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師碑銘》中提及:“是日,問禪者接踵,其對答備傳于世。師爾后倦于延接,志在幽清,奏乞移庵。帝命俞允。癸未,領眾開云門山,構創梵宮,數載而畢?!眐由此可知,文堰禪師開云門山是因在靈樹禪寺接待“問禪者”眾多,而其“志在幽清”,反映出當時靈樹禪寺的興盛,且當時南漢皇帝“巡狩韶石,幸于靈樹”l,可見亦曾獲得地方政權的肯定與支持。

金龜巖廟內的《金龜摩崖記》中可見“知圣法孫□□大德”,但因摩崖風化嚴重,不可通讀,不知其與知圣如敏禪師一脈有何聯系。如敏得南漢烈宗(劉隱)賜號知圣大師,其主法的靈樹禪寺就在韶石,而金龜巖廟亦處韶石腹地。接替如敏主法的文堰于南漢乾亨七年(923)前往云門山創建寺宇,多次受統治者詔見說法,賞賜加封,可謂得到南漢劉氏政權的大力扶持。此后靈樹寺雖逐漸沉寂,但文堰開創的云門宗此后直至北宋時期都極盛,作為云門宗祖師文堰曾駐錫十二年的靈樹寺,在佛門中應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至少在云門宗興盛時期當一直存續,北宋金龜巖廟開辟時靈樹禪寺應尚在,二者均在韶石,所距應當不遠,佛門間有所往來實屬正常,而如敏、文堰禪師弟子在外建寺也是宗門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金龜巖廟為如敏一脈弟子開辟是有較大可能性的。

除上述提及的金龜巖廟、錦石巖寺、靈樹禪寺、建封寺外,還有新隆寺、文殊古院等,《金龜摩崖記》載“金龜巖□去文殊古院五里西”“古來文殊界□□□□巖侶眾□□”,只字片語中可見同金龜巖廟距離較近的還有一座文殊古院,二者間有所往來。明嘉靖《韶石圖》中亦標注有一座文殊寺,很可能為一脈相承的寺院。新隆寺則見于南宋楊萬里的《題望韶亭》:“新隆寺后看韶石,三三兩兩略依稀,金坑津頭看韶石,十十五五不整齊……”由上述可知,宋代丹霞山寺院林立,佛法興盛,源于南漢的靈樹禪寺因高僧的加持、地方政權的支持以及云門宗的側面影響,當在佛門中有著重要地位,部分寺院因大文學家的到訪與吟詠而聲名在外,產生較大影響。

2.2 地處重要交通沿線

從地理位置來看,金龜巖廟、錦石巖寺均沿交通線路分布,體現出古代宗教文化的傳播受交通線路的影響與限制。

宋代丹霞山的陸路古道主要為一條東北至西南向延伸貫穿整個韶石區域的古道,連通韶關、仁化、南雄、始興等地,當地多稱“上京古道”,古道名稱的由來已無從考證。上述提及的有北宋時期文化遺存的金龜巖廟、穿窿巖、打鑼巖均位于此條古道沿線,可見此條古道在宋代已發展繁盛。

水道為湞江和錦江,湞江作為入粵南下的重要交通線路,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溝通嶺南、嶺北的重要地理單元南嶺東西橫亙于湖南、江西與兩廣之間,歷史上開辟有多條通道,其中一條便是從江西贛州的章水經陸路古道翻越大庾嶺后,入湞江,沿水而下,至韶關轉入北江,順流而下至珠三角地區。唐代,張九齡主持在大庾嶺開鑿梅嶺古道,“緣磴道,披灌叢,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險之故”,使古道能“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m,極大地改善了以往肩挑背負的人力運輸方式,進一步加強了中原、江南等地同嶺南地區的聯系,韶州地區南北交通樞紐的作用更為凸顯。丹霞山位于南嶺山脈南麓,緊鄰湞江主干道,處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沿線,沿途有平甫驛,湞江兩岸的沖積平原上土地肥沃,人口聚集,經濟、文化相對繁榮。臨近湞江和靈溪河交匯處的周田張屋村始建于唐中期,因張氏從江西樟樹遷入而形成,是盛唐名相張九齡的故里,亦是嶺南張氏宗族繁衍發祥之地,陸路古道沿線的穿窿巖最早的開發即由北宋周田村的張姓族人完成。

錦江屬湞江支流,自北向南蜿蜒穿越整個丹霞山區,沿錦江向北通仁化縣城,向南通韶州曲江。錦石巖寺所在的長老峰緊鄰錦江,水路交通極為便利,江流彎曲處沖積出的平坦廣地上自南宋起就建有夏富、逕頭等村落,人口的流動與聚集為寺院的建立提供了廣泛的信眾基礎。

3 結論

宋代,丹霞山地區受六朝以來粵北地區濃厚的文化氛圍影響,佛法興盛,寺院林立,部分寺院更是因與高僧及社會知識精英們的聯系而產生較大影響,但這一時期文化的發展傳播受到地理環境及交通的限制,主要分布在人口流動較多、交通相對通暢便利的地方,陸路和水路交通的沿線均有分布,深刻體現出當時宗教文化沿交通線路四散傳播的現象。

注釋

①仇江.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錦石巖寺卷[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10-11.

②胡居安.嘉靖仁化縣志:卷一山川[M].韶關:仁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2.

③⑤仇江,蔣文仙,沈正邦,等.丹霞山錦石巖寺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10-11.

④仇江,蔣文仙,沈正邦,等.丹霞山錦石巖寺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22-23.

⑥仇江.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山外卷[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56-58.

⑦仇江.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山外卷[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71-73.

⑧曲江縣文物志編委會.曲江縣文物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88.

⑨徐強.魏晉南北朝廣東佛教的傳播與分布[D].廣州:暨南大學,2009.

⑩仇江,林建.韶州靈樹古剎遺址考[J].韶關學院學報,2009(2):11-16.

kl全洪.廣東乳源云門山大覺禪寺南漢二碑??庇沎J].廣州文博,2016(00):149-188.

m張九齡.曲江集[M].劉斯翰,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608-609.

猜你喜歡
丹霞山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寺廟里有座大書架——神奇的轉輪藏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研學旅行設計與實踐
仁化縣助力環丹霞山環境整治
丹霞山研學旅行市場開拓策略
從管理寺廟到監督寺廟*——民國時期宗教立法觀念的轉變
仁化·丹霞山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藏傳佛教寺廟管理的思考
當代佛教寺廟規劃設計初探
情系丹霞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