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策略

2024-05-06 11:15洪藝香
天津教育·中 2024年3期
關鍵詞:量感物體事物

洪藝香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小學數學教師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開展數學“量感”培養活動,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事物各種屬性的認知,提高他們對事物直觀特征的感知能力,還能更好地提升其主動參與量感培養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感,使其在沉浸式的感知過程中逐漸形成較強的數學量感。對此,為了使“量感”培養達到應有的效果,本文從體驗式教學視角出發,闡述教師通過開展意識培養、對比分析、情境感知、科學估測、實踐體驗、量感應用等活動,提高量感培養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一、數學“量感”的內涵

在數學中,“量”指的是客觀事物特征的具體屬性,如大小、輕重、多少、薄厚、快慢等,這些屬性不僅可以通過測量的方式得到精確信息,還能用數字的方式實現可視化表達。而“量感”則是指運用視覺、觸覺等感官,對具體事物的規模、質量、速度、程度等多個方面特征所產生的一種感覺?!傲扛小笨梢圆捎谩皵?單位”的語言表示方式進行直觀呈現,其中的數是對事物“量”的直觀體現,而單位則表示的是“量”的具體形態,這說明量感是數與形的綜合體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培養包括度量意識培養、估測能力培養、分析能力培養和測量能力培養。

二、數學“量感”的培養要點

(一)尊重主體特征

量感是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逐漸形成的?;诖?,數學教師在進行量感培養時要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主體的成長特點,在他們實際認知能力的基礎上設計數學量感培養活動。另外,在量感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激活學生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引導他們運用多感官體會事物的各種特征與屬性,使其形成較強的直觀感知能力。

(二)注重體驗過程

模式化的理論識記很難讓學生形成一定的量感。對此,數學教師要優化量感培養思路,更加關注學生的感知體驗,為其營造多樣化沉浸式的體驗情境,使其通過親眼觀察、親自感知、親身體驗等方式,加深對事物量的認識,在體驗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數學量感。

(三)循序漸進引導

量感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經過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而且,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意識、能力等還處于發展階段,所以,很難快速形成數學量感。對此,教師在進行量感培養時要遵循漸進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讓他們由淺入深、逐層遞進地感受事物的各種屬性,使其通過理解、比較、體驗、應用等方式,逐步提高對量的感知能力,進而形成較強的數學量感。

三、小學數學基于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量感”的具體措施

(一)圍繞基礎知識,培養“量感”意識

數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是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圍繞這部分基礎知識開展定量關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數字關系分析過程中初步形成一定的量感意識,使其能夠更精準地分辨數與數之間的關系。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為例,本單元要求學生了解100以內數的組成,能夠正確讀寫100以內的數,能夠精準比較各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知道整十數加一位數的加減法算法等。針對以上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圍繞數的組成、數的大小和數的算法,結合定量關系知識開展“量感”意識培養活動。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掌握100以內各數字的讀法和寫法,使其知道具體數字的組成,并提出深度思考性的問題,如50是由多少個10組成的?100是由多少個1組成的?通過解答此類問題,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數的組成,知道每個數字量的屬性。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比較100以內各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如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45、55、65三個數字;舉例比90大的數字;說出在整數中比20小的數字的個數,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數字之間的關系,初步形成一定的量感。

最后,教師列舉算式問題,引導學生建立100以內數字的定量關系。比如學校體育館購買50個羽毛球,一堂體育課用壞2個羽毛球,問還剩多少個完好的羽毛球?針對這道數學題,教師應當讓學生將文字信息轉換為數學符號,用100以內的整十數減一位數減法算式表示,并得出結果。通過計算,學生能夠認識到50與2、48之間的定量關系,初步形成一定的數學量感。

數學教師利用數字基礎知識開展意識培養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數的認識,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量感感知意識。

(二)聯系現實生活,豐富“量感”體驗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量感主要涉及長度、質量、時間、面積、體積等知識,而這些知識又與現實生活事物或場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元素開展多樣化的量感體驗活動,讓學生在事物對比、情境研究、實操體驗、物體估量過程中增強對量感的體驗,進而形成較強的數學量感。

1.開展對比體驗活動。

量感是較為抽象的一種數學素養,是對事物屬性的一種直覺感知。對具象思維更加敏捷的學生來說,抽象知識對他們而言具有較大的認知難度,對此,為了降低量感這一抽象素養的培養難度,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開展對比體驗教學活動,利用真實的事物將抽象的量直觀化、具體化,讓學生對事物屬性產生更形象化的感受,借此培養他們對事物量的感知能力,使其在量的直觀比較體驗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數學量感。

以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克和千克”為例,本單元要求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能夠用“千克”與“克”兩個單位表示物體的質量。數學教師可以借助真實事物講解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物體質量方面的量感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展示兩個常見物體,如一個雞蛋和一袋鹽,讓學生用手托舉這兩個物體,切實感受這兩個物體的質量。其次,教師拿出幾粒黃豆和一筐雞蛋(約15個),讓學生稱重,使其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同時,教師要讓學生用手感受黃豆和一筐雞蛋的質量,并與一個雞蛋和一袋鹽的體驗進行對比,判斷這幾個物體質量的大小關系。最后,為了增強學生的量感體驗,使其更精準地辨別物體質量的大小關系,教師可以開展猜測游戲活動。先提供一些常見的生活物品,如牙膏、香皂、洗衣粉、花盆、洗手盆等,再組織班級學生參照之前的質量體驗猜測事物的質量,通過對比的方式,初步判斷各物體之間的質量關系。教師利用實際物體開展對比體驗活動,既可以降低知識認知難度,使學生從感官體驗上升為理性認知,又能借此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促使其數學量感的生成。

2.開展情境分析活動。

為了提高學生感知“量”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和現實事物構建直觀體驗教學情境,利用動態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使其在積極探究情境內容的過程中加深對單元知識的理解。另外,教師可以利用趣味故事和實物情境開展聯想體驗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單元知識和物體量的認識,逐漸形成較強的量感。

以人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基本的時間單位,學會讀寫鐘表上顯示的時間,知道1小時=60分鐘,建立1小時、1分鐘的概念。在時間量感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構建直觀的探知情境,開展趣味性的情境分析教學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時間知識的認識,使其形成良好的時間量感。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某學生一日活動的剪輯視頻,構建日常生活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有一個基本判斷。其次,教師放大視頻中的鐘表畫面,帶領學生理解表盤上大格和小格的意義,引導他們認識小時和分鐘兩個時間單位,知道幾時幾分的讀法。再次,教師再播放一遍一日活動視頻,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精準描述案例人物在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具體時間分別做了哪幾件事,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對時間產生一定的量感。最后,教師利用鐘表實物構建趣味體驗情境,讓學生根據信息提示將鐘表指針撥到相應的位置,以此加深學生對時間知識的認知,使其對時間形成較強的量感。

比如,教師先給出一段提示信息:李雷上午9點10分開始練習小提琴,50分鐘后,練琴結束,此時的時間應是幾點?對此,學生要轉動分針,讓時間停在上午10點,此時的時針應指向數字10,分針指向數字12。再如,下午2點20分時,李雷已經看了15分鐘繪本故事,問他是在幾點開始看繪本故事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要根據已知時間倒推,最終得出2點5分這一結果,并將鐘表指針指向這個時間。教師創建有趣的故事情境推理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推理思維,又能使其扎實掌握時間知識,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提高對時間量感的感知能力。

3.開展聯想估測活動。

對事物測量所產生的量感是基礎層面的直覺感知,而深層次的量感則是不通過實物測量也能精確判斷物體的屬性。對此,為了培養學生深層次的量感,教師可以開展聯想估測教學活動,讓他們經歷觀察、聯想、分析、估測、驗證等更高階的體驗過程,使其通過對物體的深層次感知估測出更貼近實際的量值,進而提升學生的估測能力,促進學生量感的深層次發展。

以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為例,對大單位量的事物來說,很難在數學課堂上實現實物測量,對此,教師可以引入數學估測方法,讓學生結合已有認知經驗對大單位量的事物進行聯想分析和推理估測,以此提高他們的估測能力,提升其量感推測的精準性。比如,在“噸”這一質量單位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用千克作為估測的切入點,讓學生先感受10千克植物油的質量,再引導他們估測1噸植物油的質量。再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扛起一袋25千克的大米,感受一袋大米的重量,再讓他們進行推理,思考1噸大米應當包括多少袋25千克的大米。教師創建聯想估測授課活動,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其在實際體驗、聯想感知、推理估量過程中提高對物體量的估測能力,從而更好地深化量感素養。

4.開展實踐操作活動。

“做中學”是體驗式教學的主要方式,數學教師開展實操類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還能借此發展他們的量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由、更加靈活的學習空間,創造更多自主操作和自主實踐的機會,并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深入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探尋數學技能的高效運用方法,使其在切身體驗中加深對具體事物量的感知。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為例,教師要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形成公頃和平方千米的空間觀念,建立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概念,能夠正確運用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之間的進率進行單位換算。針對以上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學?,F有的資源開展實踐操作認知活動,帶領班級學生來到校園體育場,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并為每組提供米尺、滾輪、測量儀、卷尺等測量工具,讓各組以合作互助的方式測量體育場的面積,并用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面積單位來表示。在實操測量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之間的大小關系,使其建立正確的1平方米、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概念,進而逐漸形成較強的空間觀念。另外,在測量數據換算表示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針對面積單位進行深入交流,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不同單位所對應的面積范圍,從而提升面積大小感知能力,增強數學量感。

(三)布置應用任務,強化數學“量感”

量感培養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產生較強的數學量感,還要讓他們擁有運用量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此,數學教師應當結合單元知識開展實踐應用教學活動,設計更真實的數學問題,布置知識應用類體驗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數學任務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強化其數學量感。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現實場景布置知識應用任務,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計算多邊形面積的能力,同時提升運用量感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水平。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計算校園中多邊形花壇的面積。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花壇的形狀,將其劃分為熟知的簡單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再測量圖形的長、寬、高等數值,運用相關面積計算公式算出各圖形的面積,最終組合相加得出花壇的實際面積。教師開展技能應用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又能讓他們在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有效深化數學量感,進而更好地提升量感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進一步增強量感培養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結合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多樣化的體驗感知類授課活動,讓學生在實物操作、情境感知、推理估量過程中形成較強的數學量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量感素養。

猜你喜歡
量感物體事物
兼收并蓄
美好的事物
深刻理解物體的平衡
我們是怎樣看到物體的
依托教材培養學生量感的新視角
奇妙事物用心看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靜待“量感”生成
為什么同一物體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樣?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