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羅蒂的反諷自由主義

2024-05-08 23:41張書寧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
關鍵詞:團結反諷偶然性

摘要: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傳統西方哲學認為世界存在本質,個體的意義在于發現本質真理,找到統一的基礎。而當代美國哲學家理查德·羅蒂則認為所謂本質不過是一種虛妄。借助反諷概念,羅蒂批判了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認為世界充滿著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德性和幸福都是無法論證的,二者的統一,是偶爾有之。他還提出將公共和私人領域加以區分,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社會應該贊成創造才是個人進步的關鍵。同時,羅蒂也主張,在追求獨特的同時,要理解他人的終極語匯,最大可能地減少殘酷,加強團結。

關鍵詞:反諷;偶然性;公共和私人領域;團結

中圖分類號:B7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140-04

On Rortys Ironic Liberalism

Zhang Shun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represented by Plato holds that there is an essence in the world, and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dividual lies in discovering the essential truth and in finding the basis for unity. However, contemporary American philosopher Richard Rorty, on the other hand, argues that the so-called essence is nothing but a delusion.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irony, Rorty criticizes the essentialism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rgues that the world is full of contingency and uncertainty. Neither virtue nor happiness can be proved and their unity is occasional. He also propos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and that a genuinely liberal society should favor creativity as the key to individual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Rorty argues for the pursuit of uniqueness while understanding the ultimate vocabulary of others, minimizing cruelty and strengthening solidarity.

Keywords: irony; contingency;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solidarity

理查德·羅蒂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后現代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他在哲學上建樹頗多,其中之一就是對西方哲學本質主義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在羅蒂看來,反諷是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是一種解構性的行為,其意味著個體的成長,啟蒙以來,哲學就一直在以思辨反諷的方式剝去真理神圣化的外衣。自由并非建立在理性的高塔之上,而是應該深植于人類情感和經驗的土壤之中??藸杽P郭爾曾得出如下結論:“恰如哲學起始于疑問,一種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人的生活起始于反諷?!保?]羅蒂將反諷概念進一步推進,呼吁重新審視個體的價值,摒棄過于抽象的理性主義框架,重新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會秩序。對于現代文明的荒蕪與混亂,羅蒂的自由主義烏托邦在某種意義上激發了對權力、社會正義和個體權利的深入思考,反諷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普遍性。

一、背棄本質與轉向偶然

早期希臘處在一個神話的傳統中,是注重教育的民族,在哲學家對詩人進行聲討之前,詩人一直擔任著教化公民的重任,占據著重要地位。哲學家對詩人質疑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詩人寫的詩是未經審視的,他們在獨特性和偶然性上大做文章,沒有經過理性思維的考證,其內容會敗壞雅典青年。柏拉圖認為,詩與哲學是兩種不同的追求,他所驅逐的是詩人所代表的感性思維方式。他致力于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致力于尋求對事物本質的抽象把握。在羅蒂看來,哲學家和詩人代表了兩條不同的路徑?!耙勒瘴鞣秸軐W傳統的看法,個人生命的極致,就在于它突破了時間、現象、個人意見的世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永恒真理的世界。相對地,在尼采看來,極致生命所必須越過的重要關卡,不是時間與超時間真理的分界,而是舊與新的界線?!保?]49“一個認為救贖就是與一個比自己更偉大、更永久的東西接觸,另一個認為——如尼采所言——救贖是把一切‘曾是皆重新創造為‘我曾欲其如是?!保?]

在對傳統分析哲學的精神產生懷疑后,羅蒂認為心靈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實體,而是與自然、社會相融合的存在,他試圖建立一種后哲學文化來超越傳統的心靈哲學。羅蒂反對把真理看作是凌駕于一切之上的獨立知識體系,討厭一切帶有邏輯和永恒意味的東西。他放棄了對確定性的依賴,尋求偶然性存在的意義。

首先是語言的偶然。羅蒂的語言觀和戴維森一致,即“我們的語言和我們的文化,跟蘭花及類人猿一樣,都只是一個偶然,只是千萬個找到定位的小突變(以及其他無數個沒有定位的突變)的一個結果”[2]32。也就是說,語言并不是一種媒介,而是一種因果的演變。當之前所用的詞匯相互干擾時,新的詞匯便會被產生,這些新詞匯能夠提供一種獨特的描述方式。從而滿足人類對于某些事物或現象的描述需要。語言主要是通過無數純粹的隨機事件演變而來,新舊詞匯不是對世界的復制,而是隱喻。隱喻源于人們的想象力,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對一切事物的描述其實都是新隱喻取代舊隱喻的過程。由此羅蒂引申出了“思想史就是隱喻史”的理論,即人生的意義在于創造。

其次是自我的偶然。在宇宙的微觀世界中,每一個微小的元素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筆尖的觸感、音符的跳動、字母的發音,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生命這個瞬息萬變的舞臺上,每個個體都是不可復制的演員,扮演著自己獨特的角色。而這些不同的角色在傳統哲學家看來只能由基礎普遍的東西來扮演,生活的真實性往往超出了他們的范圍,變得過于理想化。因此,人并沒有什么普遍基礎,自我完全是偶然形成的。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并不是因為他們掌握到了外在的超越,而是天才特有的東西恰巧被他人所知,被社會所需??傊?,人的道德品質是由多方面偶然因素塑造而成,沒有一個因素優于另一個,正如鉛筆和刀子都是工具,野花和玫瑰都是花,并無優劣高低之分。

最后,與自我相對的社會也是偶然的。用柏林的來說,我們必須放棄“相信人們向來所信仰的一切積極價值,最終都必須相容一致,或甚至彼此蘊含”[2]173。弗洛伊德主張,我們應當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杰出作品之一,而不是極致的實現。羅蒂因此描繪了一個充滿偶然的自由主義烏托邦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沒有哲學的基礎,人們不再追求宏大的歷史事件本身,而是用一種更個性的方式看待世界。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所謂的英雄崇拜并不是有接近不朽者的能力,而是對擅長做各種不同事情的杰出男女的羨慕。此外,羅蒂認為自由主義制度之所以受到推崇,并非源于啟蒙運動的基礎理性,更多的是基于實踐計劃。人與社會的交融構成了真正的世界。

二、“私人”與“公共”的割裂

一旦自我和社會都處于偶然狀態,那么想要發現一個共通的本質就幾乎難以完成。在西方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公共與私人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柏拉圖主義的目標是將個人的完美追求與社會的整體感相結合,并要求我們認識到存在一個普遍的人性觀念。它既是人的本質力量之所在,也是人的價值追求之要道。羅蒂指出,在社會化的背景下或歷史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真正定義人性。對于我們而言,真正的進步在于如何在私人的自由與公共責任的張力之間找到平衡。一個良好的自由主義社會應該同意公民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私人空間內進行自我創作,只要不危害影響到他人,社會就不應干預。羅蒂反復強調,“在反諷自由主義文化背景下,公共和私人領域是平行的,二者所使用的詞匯是有明顯差異的?!保?]如果我們想實現自由的話,就必須把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分開來討論。如果說個人創造的詞匯是私人的,那么正義的詞匯就必須是公共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是彼此溝通的工具。因此,在構建理想的自由主義社會時,我們需要找到自我創造與正義之間的平衡點?;蛟S,可以通過建立公共價值觀的基礎,將一部分私人的自我創造融入其中,使其成為社會認可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個體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能在共享的正義框架內找到歸屬感。這種平衡是一個復雜而精妙的挑戰,需要社會集體的智慧來構建。我們無需對此做出二元對立的選擇,而應當平等看待它們,并將其應用到各自不同的場景中。

羅蒂還認為,一方面尼采、海德格爾、普魯斯特、納博科夫等人的文學作品向我們展示了自我創造的自律人生的真正面貌是怎樣。另一方面作為公共代言人的馬克思、杜威、哈貝馬斯則旨在促進社會進步和為人類謀福祉??梢钥闯?,公共話語和私人話語在思想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使得它們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意義。盡管兩種話語體系不能完全替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話語逐漸演變為私人話語。在現代西方國家中,哲學和政治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這是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傳統哲學家們誤以為他們的理論能夠為實際的政治操作提供指導,但實際上哲學更像是一個私人的故事。也就是說,完美的統一只是一種幻想,現實則更多地呈現出復雜和多樣。我們力所能及的無非就是把“理論歸于私人領域,而把政治限定在公共領域”[5]。

三、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

羅蒂在他的烏托邦中把既承認偶然性又肩負責任的人稱為“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反對殘酷,渴望建立一個充滿共情和理解的社會,擺脫惡意和沖突的陰影。反諷主義者則是秉持歷史主義的信念,相信一切來自于機緣,他們懷疑一切,不相信存在“正確的”終極語匯。

雖然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置身于自己使用的一套終極語匯中,但“(一)由于她深受其他語匯——她所邂逅的人或書籍所用的終極語匯所感動,因此她對自己目前使用的終極語匯,抱持著徹底的、持續不斷的質疑。(二)她知道以她現有語匯所構作出來的論證,既無法支持,亦無法消解這些質疑。(三)當她對她的處境做哲學思考時,她不認為她的語匯比其他語匯更接近實有,也不認為她的語匯接觸到了在她之外的任何力量”[6]。

羅蒂在與反諷主義者的互動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很明顯,他堅信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因為大部分人都能避免殘酷的對待,但要真正成為反諷主義者,就需要對傳統習俗和所處時代的矛盾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反諷主義者們所追求的正是一種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僅體現為一種生活方式,還包括思想和觀念方面的解放,它要求人們能夠擺脫對世界的依賴,從而達到一種超越現實的狀態。反諷主義的對立面是形上學,形上學家堅信,表象之下隱藏著一個永恒不變的事實,他們自認為已經掌握到了正確的語匯。而按照羅蒂的定義,他心中的反諷者要追求新奇性和特殊性,要不斷選擇的同時又不斷否定自己的選擇,堅信人生唯一的使命在于創造。

此外,羅蒂堅持認為對社會團結而言“最大的敵人是殘酷”[3]。殘酷可以通過再描述被避免,但會引起人們的不滿。因為再描述意味著在某種意義上揭開了一些人的真實自我和真實利益。這主張蘊含著強烈的殘酷性,這就像是把一個孩子的寶貝玩具重新描述為垃圾,丟棄到垃圾堆中。在反諷主義者看來,個體的自我和世界是毫無疑義、微不足道、落后保守的,他們的再描述對他人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往往帶來侮辱意味。當然,反諷主義者眼中的再描述并非是要找到人類受苦受難的理由,而是當我們使用自己的終極語匯時,要盡量避免自己語匯中的詞語以及行為會觸犯到他人,使他人受到侮辱。在再描述中,我們創造了團結。人類的團結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不是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是通過想象力,將不熟悉的人視為與我們處在相似環境下,同甘共苦的伙伴。而將“他人”納入“我們之一”的主要承擔者就是小說中對苦難的種種描述。羅蒂認為,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分別揭示了私人完美對社會的傷害和極權社會對個人的打壓。從某個角度看,小說的創作者和讀者可以被視為沉浸在真實世界中的自由主義者,他們能不斷地認識到自己的殘酷之處。從小說現有的布局來看,敘述者通常都是悲憫的。但在歷史的偶然下,一個敘述者可能會通過撕裂一個人的靈魂來尋找樂趣,變成完全殘酷的。這就意味著小說不但可以展示殘酷的一面,還隱含了殘酷的可能性。在羅蒂看來,小說不僅僅是道德的凈化工具,其道德作用更像是歷史的偶然,是一種宏大并非永久的福利:不僅能確保藝術的價值,還能持續地帶來道德上的影響。

四、關于羅蒂的思考

一方面,我們很多人是與羅蒂所說的反諷主義者相對立的“形上學者”,認為語言是再現現實的工具,終極語匯中存在著一個終極真理,需要借助哲學的力量不斷接近那個最終的真理。形上學者認為各種哲學理論最終會趨于匯和,趨近于對實在的再現。在羅蒂的理念中,后哲學文化不是對傳統的簡單背離,而是一場與時俱進的思想變革,這并不會瓦解人們的信仰,也不會使社會喪失凝聚力。相反,私人的反諷和公共的自由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反諷的盛行極有可能會強化社會結構。羅蒂把偶然性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使人類得以擺脫自然狀態,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在他的烏托邦中,如果人們對公共事務產生懷疑,會更傾向于尋找解決問題的實用途徑,把理論付諸實踐,而非僅限于抽象的思辨,沉湎于對哲學定義的探索中。

羅蒂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語言、個人和社會的復雜性,有助于我們跳出傳統或教條主義的限制,開闊思維和視野,增強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但是稍有不慎就會陷入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困境,從而失去對真理和理性的信仰和承諾。在這個視角下,人們會過于追求個人滿足和社會穩定,失去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從而忽略了對社會變革和批評的機會。因此,在參考羅蒂的觀點時,我們需要在反諷和團結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保持偶然性的意識,也要保持行動的力量。

另一方面,羅蒂關于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關系的理論,給人們提供了持續辯論的平臺。個人能否獨立于社會進行自我創造?社會能否忽視個人的發展?這兩者的分割能否實現?在這個看似劃分清晰的邊界中,人們的思想不斷交織。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個人服從社會、私權服從公權這一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時,個人的私密思想會在公共領域中找到共鳴,成為引領社會思潮的力量。而在公共的言辭中,也會隱藏著個體內心的深邃追求。馬克思曾明確表示,人的存在是與社會關系緊密相連的,人是社會的一部分,而人的本質則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可能純粹屬于自己,環境的存在塑造了獨特的個人,同時個人的私人活動也間接影響著公共環境?!保?]自我以社會存在為前提,離不開生長的環境、閱讀的書籍和同伴的交流。正如“維特根斯坦的周圍有弗雷格,有羅素,有維也納學派,甚至還有托爾斯泰、詹姆斯等等,梵高的前面有倫勃朗,有米勒,有巴比松畫派,海牙畫派,甚至還有基督教、日本的浮世繪等”[4]。因此私人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在這種共生共榮的關系中,社會才能不斷地演進,呈現出更加多元和豐富的面貌。

五、結束語

羅蒂對私人與公共的區分僅停留在話語層面,并不能對所有問題都給出有力的回答。我們應該理解烏托邦社會的精髓,所謂的哲學不過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每一次日出都是未知的序曲,正如我們的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反諷主義一直以來面對眾多質疑,尤其是它不接受事物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評判準則,這使得所有的進步似乎都變得毫無價值。但是反諷主義并非顛覆一切,而是引導我們去尋找內心深處那個獨一無二的聲音,重新定義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高度。雖然公共和私人領域無法在理論上進行分割,但對二者進行適當的區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社會的進步源于每個個體對于自我內在需求的理解,尊重私人空間,認識到獨立思考的珍貴,無疑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在確保公共利益和社會價值得到維護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激發每個人的創新能力,確保他們有足夠的話語權,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正所謂社會在探索中進步,人在社會中成長。

參考文獻:

[1]董迎春.當代詩歌:走向反諷中心主義[J].社會科學研究,2012(3):202-207.

[2]理查德·羅蒂.偶然、反諷與團結[M].徐文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黃泰軻.理查德·羅蒂論反諷概念與私人完美[J].唐都學刊,2016(3):116-121.

[4]陳安慧.反諷的自由主義文化:羅蒂的社會希望[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80-85.

[5]陳亞軍.形而上學與社會希望[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54.

[6]陳亞軍.論羅蒂的反諷自由主義理論[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4-31,94-95.

作者簡介:張書寧(1998—),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外國哲學。

(責任編輯:趙良)

猜你喜歡
團結反諷偶然性
選擇(外一首)
發揮好黨內政治生活“四大功能”
家園合作共育對幼兒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影響研究
狂歡背后權力“顛倒”的鬧劇
從城濮之戰看參謀的作用
《小世界》的現實主義革新之我見
《黃色墻紙》的女性主義解讀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學性分析
淺談現代陶藝創作中的偶然性
Unit?。保怠保兑谆煸~語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