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謝:宋人追慕的文章太守典范

2024-05-09 17:45王朋飛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郡守謝靈運宣城

王朋飛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謝靈運、謝朓并稱“二謝”,在中國文學史上均以山水詩見長。關于二謝的接受研究,學界成果有王芳《清前謝靈運詩歌接受史研究》[1]和孫蘭《謝朓研究》第八章[2]等。此類研究多側重二謝詩歌方面的接受,對兩人的太守經歷則關注不足,偶有涉及亦言之不詳。實際上,二謝的郡守經歷不僅得到了宋人的高度關注,其“風流謝守”的雅稱在宋代亦流行一時。本文擬從“風流謝守”這一雅稱入手,探究宋人對二謝郡守經歷的接受情況,進而揭示二謝在宋代郡守這一特定群體中的典范地位。

一、“風流謝守”:宋人對二謝郡守經歷的認識

追慕賢守,是宋代較為普遍的風氣。宋人眼中的前代郡守典范很多,如龔遂、黃霸、謝靈運、謝朓、韓愈、白居易、元稹等。就政事而言,漢代循吏龔、黃是宋人的首要選擇,如王禹偁《送禮部蘇侍郎赴南陽》“遺蹤追耿鄧,善政法龔黃”[3]751、范仲淹《依韻答青州富資政見寄》“龔黃政事追千載,齊魯風謠及萬箱”[3]1907等。然因宋代崇文風尚,文學才能在郡守任職資質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故宋人在以龔、黃稱道郡守時往往兼及文學才能高超之輩,如“龔黃政事聊牽強,元白鄰封且唱酬”[3]1902-1903“行聽龔黃歌治譽,好追元白遞詩章”[3]4191“民間威愛龔黃政,筆下文章李杜才”[3]7362“政似龔黃專愷悌,詩如李杜更清新”[3]24205等。有的宋人甚而明確表示不以龔、黃為法,專以沈約、謝朓為尚,如李光《吏隱堂》“剩欲哦詩追沈謝,不求名跡擬龔黃”[3]16437。因此,文采出眾的前代郡守更受宋人追捧,二謝即是其中代表。

謝靈運曾任永嘉、臨川太守,謝朓曾任宣城、南東海太守,兩人在任期間游覽山水、賦詩吟詠,成為佳話。尤其他們在永嘉和宣城的事跡,更被后人津津樂道。前者在永嘉太守任上“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所至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4],將山水詩引入詩歌苑囿,留下池上樓、江心嶼等文學景觀,也是“池草”“謝池”等詩歌意象的直接源頭。后者在宣城太守時期創作詩歌總數約占其現存詩作三分之一以上,對山水詩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留下了敬亭山、謝朓樓等名勝及“高齋”“謝公窗”等意象,其赴宣城前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更被千古傳誦,后世因此稱其為“謝宣城”。二人因太守任上山水游賞及創作已然成為兩地當之無愧的文化符號。

出于對二謝太守經歷的推崇,后世徑以“謝守”指稱。這在唐代已經出現,如朱慶馀《送僧游溫州》“石門期獨往,謝守有遺篇”[5]5879、孟郊《送任載齊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宣城文雅地,謝守聲聞融”[5]4244等。到了宋代,這種稱呼變得十分常見,如“江山謝守高吟地,風月朱公故里情”[3]1961“景閑思謝守,名重擬宣城”[3]2367“謝守愛山水,軍城況不賒”[3]6077“文雅登臨謝守才,愛山今作別山來”[3]7392“謝守來游幾千載,何人能為續佳篇”[3]11130“謝守不生梅老死,倩誰海內掌風煙”[3]26513“蕭生補郡寧忘諫,謝守看山定有詩”[3]36454等?!案咭鳌薄皭凵剿薄拔难拧薄翱瓷健薄坝性姟钡蕊@然是宋人對二謝任職太守期間吟賞山水事跡的概括。這在葛立方《韻語陽秋》中有更凝練的表達:

煙霞泉石,隱遁者得之,宦游而癖此者鮮矣。謝靈運為永嘉,謝元暉為宣城,境中佳處,雙旌五馬,游歷殆遍,詩章吟詠甚多,然終不若隱遁者黎杖芒鞋之為適也[6]。

葛氏將二謝任職永嘉、宣城事跡提煉為“宦游”“吟詠”。此處“宦游”顯然指居官游覽之意,葛氏雖認為不如隱逸,但也承認其難得,并視二謝為宦游之代表。

出于對二謝風度的神往,后世直以“風流”作評。如“風流好繼謝宣城”[5]2729“謝家為郡實風流”[5]5437“閑詠風流小謝詩”[5]5435等,這種情況唐時尚不多見,宋代則蔚為大觀,如“風流小謝千年外,解詠消愁更有人”[3]5041“昔日林間興,風流謝客兒”[3]5051“禮數最優徐孺子,風流不減謝宣城”[3]11584“謝公蘊風流,詩作鮑照語”[3]11349“風流小謝宣城后,少年如春膽如斗”[3]11547“聞說風流謝客兒,鸰原相應日鳴飛”[3]12368“二謝風流今復見,千年留句待公來”[3]12723“令尹政閑勤把酒,風流未減謝宣城”[3]10811等?!帮L流”是中國古代指稱一些文化現象常用的概念,其含義非常豐富,馮友蘭先生說“風流是一種美”“風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現”[7]。

作為名士,以“風流”指稱二謝實屬自然。但宋人更將“風流”具體到二謝的郡守經歷,創造性地將“風流”與“謝守”融合,形成“風流謝守”這樣一個美稱?!帮L流”與“謝守”的聯結在宋代還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早期二詞尚未直接銜接,如“宣城從古勝,謝守擅風流”[3]6956“風流直欲繼謝守,行春車馬時聯翩”[3]8743“那知子厚號雅健,不識謝守為風流”[3]8793等;后來則直接連用為“風流謝守”或“謝守風流”,如“謝守風流為勝事,杜郎吟詠屬多才”[3]6294“杜郎閑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3]12272“風流謝守宣城日,愷悌龔公渤海年”[3]10761“風流謝守相遇,應覆故人杯”[8]1174“蕭散蓋公宜置舍,風流謝守想臨窗”[3]31908等。此外,還有一些相近的說法,如“聲華籍籍祖風存,況佐風流謝使君”[3]897“風流不見謝太守,昭亭朗賦磨新鐫”[3]12260“兩謝風流稱郡守,二蘇家世作州民”[8]547等。從這些詩句不難看出,“風流謝守”主要是宋人對二謝任職郡守期間宦游吟詠韻事的高度稱贊。

宋人不僅以“風流謝守”稱道二謝,還對當代郡守表現出明顯的二謝期許。這主要體現在宋人與郡守的詩歌往來中,如蘇軾《將之湖州戲贈莘老》“亦知謝公到郡久,應怪杜牧尋春遲”[3]9165、姚辟《游山門呈知府大卿》“春風到宛陵,太守遇康樂”[3]6269、元絳《和梅龍圖游西湖見寄》“都人待千騎,快作謝公游”[3]4381、王令《平山堂》“謝公已去人懷想,向此還留召伯名”[3]8190、曾鞏《送撫州錢郎中》“應與謝公資健筆,邦人才薄詎能酬”[3]5574、彭汝礪《送太守舒郎中赴闕》“朝罷雍容問民瘼,愿言康樂上宸庭”[3]10560、梅堯臣《依韻和杭州梅龍圖入淮見寄》“定似謝公吟遠岫,錢塘應合有高齋”[3]3255、洪芻《晚宴南禪寺呈使君疊前韻》“可是玄暉方在郡,尊前能賦愧鄒枚”[3]14489等。這種情況在宋人寫給溫、宣二州郡守的詩文中更為突出:“眷池塘之春草,行謝醉吟”[9]第143冊328“謝客詩懷寄,憐君此興勤”[3]3577“吏民共指雙旌語,今日梁公昔謝公”[3]22033“躬行循吏傳,時作謝池吟”[3]33523“謝守吟來誰繼者,洛英老去各何如”[3]36400等是宋人對溫州知州的謝靈運期盼;“霽月橫陳幾許秋,拍肩小謝老風流”[3]33110“入省早推何水部,作州今見謝宣城”[3]11134“謝公下車日,郡內一登望”[3]3317“誰為坐上客,能酬謝公言”[3]8823“宣城重見謝玄暉,只恐斯民不久依”[3]8996“向愁窗岫好,誰賞謝宣城”[3]2237等則是宋人對宣州知州的謝朓期待。顯然,宋人將當代郡守比作二謝,有時甚而直稱郡守是二謝化身,如“峨峨敬亭山,玄暉有佳作。賈公乃后身,風流今與昨”[3]8822“今日猶遲傅巖雨,前身端是謝宣城”[3]26160“今代稽山賀季真,前身江左謝宣城”[3]26330等。關于宋人期許郡守如二謝的原因,蘇軾《寄題興州晁太守新開古東池》和陳與義《題趙少隱青白堂三首·其一》值得重視:

百畝清池傍郭斜,居人行樂路人夸。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

縱飲座中遺白帢,幽尋盡處見桃花。不堪山鳥號歸去,長遣王孫苦憶家[3]9133-9134。

小謝為州不廢詩,庭中草木有光輝。一林風露非人世,更著梅花相發揮[3]19557。

蘇詩借路人之口期待郡守像謝靈運那般吟詠風物,陳詩則直言希望長官如謝朓一樣在施政的同時不廢吟詠,唯其如此方“能使江山似永嘉”“庭中草木有光輝”,即通過詩歌吟詠來宣揚地方風物,這也是宋人提出“風流謝守”這一美稱的現實原因。

詳檢宋代文學作品,言太守“風流”者比比皆是,并將此前不甚流行的“風流太守”觀念發揚光大,如陳烈《題鼓門大燈籠》“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3]7725、陳文蔚《又和載酒過竹澗韻》“名園一水綠瀠洄,消得風流太守來”[3]31949等,然唯有“謝守”與“風流”融合成了“風流謝守”的雅稱。此外,宋人還對當代郡守表達出明顯的二謝期許,這充分反映出他們對二謝任郡守期間宦游吟詠韻事的高度認同與由衷贊美。

二、文章太守:“風流謝守”形成的觀念基礎

縱觀歷代文學作品,“風流謝守”一詞主要流行于宋代,后世十分罕見。究其原因,這是宋代崇文風尚影響下的產物,具體則與宋代盛行的“文章太守”觀念密切相關。

宋人所言謝守“風流”主要指向二謝的宦游吟詠,這與他們論及“風流”太守時偏重詩才正相一致,如劉敞《送張蘇州》“吳中事事皆奇勝,還見風流太守詩”[3]5872、趙抃《次韻前人和許少卿見懷三首》“太守風流詩力健,湖山無處不成篇”[3]4230、戴復古《題邵武熙春臺呈王子文使君》“風流太守詩無敵,有暇登臨共唱酬”[3]33583等,可見詩才是構成太守“風流”的核心要素。強調詩才在宋人詩歌中常以“能詩”作評,如“揚雄識字無人敵,何遜能詩有世家”[3]6617“能詩摩詰淹儒館,未相微之在翰林”[3]6991“當時杜甫亦能詩,恰如老驥追霜鶻”[3]7557“能詩李長吉,識字揚子云”[3]9447“能詩只有東坡老,到處唯尋六一翁”[3]11000“盛朝能詩可屈指,少師仆射蘇與梅”[3]13596“能詩唐太白,善賦漢相如”[3]13974“況有能詩庾開府,論文興嘆有誰同”[3]15497“誰將愛酒周光祿,錯比能詩孟浩然”[3]17230“能詩解飲陶元亮,去國還家丁令威”[3]17781“歸老得閑渾可事,最憐白傅更能詩”[3]24130等,陶淵明、庾信、何遜、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賀、白居易、梅堯臣、蘇軾等眾多杰出詩人的詩才皆以“能詩”指代。

由于崇文抑武的國策,太守“能詩”在宋代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如郭祥正《至萬安寄吉守李獻父大夫》“江水成文地最奇,風流太守更能詩”[3]8952、蘇軾《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錢塘風景古來奇,太守例能詩”[8]309、林光朝《代陳季若上張帥》“傳說姑蘇新樂府,只緣太守例能詩”[3]23070、項安世《凱歌》“鄂州有老守,頭白尚能詩”[3]27373、趙蕃《周江州有靈壁石趙蘄州名以玉芝周索詩為賦一首》“風流蘄州守,夙有能詩聲”[3]30435、釋元肇《和趙寺丞中秋韻》“太守能詩趙倚樓,良宵開宴領清秋”[3]36912等。宋人對“能詩”之郡守,有一個特定的稱呼——“文章太守”。

“文章太守”一詞最早見于歐陽修《朝中措》“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8]122,是歐陽氏對揚州知州劉敞的稱呼。學界關于“文章太守”的研究成果甚豐,然多圍繞歐陽修展開。實際上,自歐陽修之后“文章太守”逐漸發展為宋人廣泛認同的觀念,如蘇軾“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8]285、秦觀“今又以風流從事,從文章太守”[10]、辛棄疾“風流別駕,近日人呼,文章太守”[8]1895等,劉敞、歐陽修、蘇軾等皆是宋人稱頌的“文章太守”?!督魍ㄖ尽穼Α拔恼绿亍币辉~有較詳細解釋:

馬文璧,紹興人,洪武五年知撫州府,學博才敏,為政知大體,辨決無滯,豈弟慈祥,民深徳之,尤長于詩文,時稱文章太守[11]。

此處所言雖是明初情況,但與宋代“文章太守”觀念一脈相承,“長于詩文”正是“文章太守”的核心內涵,其實即“能詩”。文章太守觀念形成于北宋初期,而且影響深遠,與“風流太守”在內涵上相近,可視作“風流太守”在強調詩文情況下的特定稱呼。正是在“文章太守”觀念的影響下,宋人將目光由當代郡守轉向前代郡守,二謝自然就進入了宋人的視域。

二謝的文采在宋代得到高度贊揚,如劉摯《送益路提刑謝師厚郎中三首·其一》“東山行止繄民望,康樂文章自世家”[3]7979、宋高宗《敕贊晉康樂公謝靈運像》“文章之美,冠于江左。風流之最,出于群雄。得夢草之佳句,留兩屐之高風”[9]第205冊169、畢仲游《曹南貢父學士席上》“欲作清詩答清唱,恨無清思敵玄暉”[3]11928、呂祖謙《宣城李君嘗游東湖居士之門袖詩見過次韻以謝》“宛陵自昔詩人國,今日誰升小謝堂”[3]29147等。方回《西齋秋感二十首》對此有詳細論述:

靈運永嘉日,玄暉宣城時。池草既清唱,窗岫亦妍辭??偕剿?心賞良足怡。廟廊有顏沈,味合深己知。桐瀨較二□,川嶺信復奇。拙陋方二謝,豈不粗能詩。兵革值遷變,衣冠逢亂離。已矣莫我識,悵焉歸棹遲[3]41591。

方回非常贊賞二謝的溫州、宣城經歷,他以“清唱”“妍辭”結合二人經典詩句“池塘生春草”“窗中列遠岫”稱道其詩才。然后謙稱自己才能拙陋,但仍愿效仿二謝,以“能詩”為業。更有不少詩人直接以“能詩”評價二謝,如“能詩此日當推謝,捧賜他年足繼桓”[3]6108“消得能詩如小謝,去吟佳句張轅門”[3]27448“可笑能詩今謝朓,也能載酒過揚雄”[3]26365等。宋人亦將溫、宣兩地聞名于世的原因歸結于二謝“能詩”,如釋元肇言“東嘉山水郡,靈運后知名”[3]36898,蹇汝明言“我聞敬亭無足取,岑寂況在東南崖。聲名一日遍宇宙,正以謝守詩瑰奇”[3]14657??梢?“能詩”也是二謝的核心素養。

二謝“能詩”,太守“能詩”,以“能詩”為中心,二謝與“文章太守”之間便建立了天然的聯系?!帮L流謝守”完全可以看作是二謝與“文章太守”觀念結合的產物,是宋人將“文章太守”觀念推廣至前代的結果。

三、宋代郡守:“風流謝守”的主要追慕者

二謝既是宋人眼中的“文章太守”典范,其風流韻事自然得到宋代社會廣泛認同,這在與二謝擔任同樣職務的郡守那里更為突出。他們不僅以追蹤、吟詠的方式表達對二謝的欣賞,還流露出明顯的“慕謝”心理。

作為二謝的繼任者,宋代溫、宣兩地郡守任職期間有明顯的“慕謝”傾向,如溫州知州樓鑰言“俾控甌閩之要,許尋王謝之風”[9]第264冊57、宣州知州葉清臣言“緬謝公之遺響,敢承先誦”[9]第27冊186-187,都直接表達對二謝的追慕之思。在這種心態驅使下,兩地郡守還以相應行為表達對二謝的思慕:其一,兩地郡守都有刊刻二謝詩集的舉動。如溫州知州劉述曾重刻謝靈運詩集并作《重刻孫謝二公詩》,宣城郡守樓炤和洪伋都曾刊刻謝朓集并作《謝宣城詩集序》《再刻謝宣城集序》;其二,郡守任職期間常在作品中稱贊二謝。如“自王、謝以來,已號山水佳麗之郡”[9]第337冊302“更向謝巖鐫麗句,清風千古照江湄”[3]3387“登高舊賦,稱謝玄暉之文章”[12]854等;其三,郡守任職期間多有效仿二謝宦游吟詠之舉,從其詩題即可見一斑。如陳若拙《題仙都山》、李鈞《同林介夫游梅雨潭和韻》、石景立《迎趙清獻公游雁蕩》、范宗尹《題雁蕩山》、樓鑰《大龍湫》、李洪《次韻曾仲躬初入雁蕩》《望孤嶼》、蔡戡《雁蕩》、王大寶《靈巖禪寺》等均系溫州知州所作。宣州知州葉清臣自言“緬謝公之遺響”,僅其一人便作有吟詠宣城風物詩30首,并為之作《宣城留題詩自序》;其四,郡守視吟詠地方風物為其職責,倘詩作不足則常以二謝為歉。如“來慚白太守,去愧謝宣城”[3]8720“官勤詩意減,先愧謝公樓”[3]2652等。以上足見宋代郡守對二謝之景慕,而在溫、宣兩地眾多郡守中,又以楊蟠、張耒對二謝的追慕為突出。

楊蟠于紹圣二年(1095)至紹圣四年(1097)任溫州知州,任職期間作有大量詩歌,后人輯有《永嘉百詠》《后永嘉百詠》?!端问贰份d楊蟠“平生為詩數千篇”[13],今十不存一。其永嘉詩歌據《全宋詩》《全宋詩訂補》《全宋詩輯補》及林家驪、楊東?!稐铙瓷脚c詩歌考論》[14]統計約有30余首(含殘句),這些詩歌明顯表現出對謝靈運的景慕之情。首先,從詩題不難看出楊蟠有追蹤、效法謝靈運宦游吟詠之意,如《登孤嶼》《孤嶼》《江心寺》《花柳塘》《采香澗》《滄浪閣》《吹笙臺》《永寧橋》《翠微亭》《仙巖》《閑月亭》《三姑潭》《永嘉雙蓮橋》《華蓋山》《西山》《白云嶺》《瑞鹿山》《五馬坊》《放生池》《南塘》等,其中江心嶼、仙巖等都是謝靈運當年遨游之處。其次,楊蟠詩歌不少言及謝靈運,如“靈運也思輕印綬,季鷹還解憶鱸莼”[3]5038“不知康樂后,池草幾回春”[3]5049“謝公何所憶,白日看云眠。忽夢惠連弟,遂得春草篇”[3]5049等,有的詩歌直抒對謝靈運的思慕,如“愛詩已成癖,山癖過于詩。今我見公影,笑公還自嗤”[15]“我思公不見,登此只徘徊。雖有舊時月,舊人無復來”[16]等。此外,楊蟠任職期間曾將溫州城劃分為36坊,其中“康樂”“謝池”兩處命名即與謝靈運直接相關,戴栩指出原因即“挹其風流”之意[9]第308冊201。由此可見謝靈運在楊蟠心中的地位。離任溫州后楊蟠曾作詩總結一生經歷云:

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平生憶何處,最憶是溫州。思遠城南曲,西岑古渡頭。綠觴春送酒,紅燭夜行舟。不敢言遺愛,惟應念舊游。憑君將此句,寄寫謝公樓[3]5051。

50年為官生涯,楊蟠認為溫州經歷最值得回味。而“寄寫謝公樓”,顯然是對謝靈運的思慕,也有不負前賢的意味。

張耒于紹圣元年(1094)至紹圣三年(1096)任宣州知州,據崔銘“《張耒集》作品編年表”知張耒任職期間作品有詩56題79首,文16題23篇[17]。宣州任職期間,張耒視謝朓為主要效法對象。在赴任宣城途中,張耒便明確表明繼承謝朓的意愿:“宣城不負汝,好繼謝公詩?!盵12]357到任之初,在寫給晁無咎的詩中以謝朓作比:“君比酈生多事業,我方謝朓欠詩名?!盵12]453任職期間屢屢出游,若無秀句則以謝朓為愧:“勝游須秀句,多愧謝宣城?!盵12]357離任前夕,更深情道出對謝朓的懷念:“空齋懷謝守,空復昔時音?!盵12]342可見,“慕謝”是此期張耒較為突出的心態,究其原因在于兩人相似的處境使然。關于謝朓出守宣城究竟是被貶還是受重用學界尚有爭論,但無論如何謝朓由中書侍郎出守宣城都屬于外放,任職期間其“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被視作吏隱先聲。宋哲宗親政后,舊黨眾人紛紛被貶,張耒也于紹圣元年四月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初秋解職,不久改知宣州。正是在此背景下,張耒追慕謝朓,并流露出明顯的吏隱心態。張耒明確提出“吏隱”是在宣城后不久被貶黃州時期,如“不才非吏隱,雞黍學山家”[12]364“謫官成吏隱,古寺度高秋”[12]117。然其吏隱心態在宣城時期已十分明顯,如“悠哉山林趣,愧此簪纓身”[12]99“飽食但高眠,自慚稱刺史”[12]149“誰信二千石,心如一衲翁”[12]324“得州慚牧養,懷友負招攜。祇學新詩好,高吟獨醉泥”[12]367“老去唯佛祖,州閑如隱淪”[12]367“身拘薄宦安知樂,心逐流年暗減狂”[12]399“詩書老去信無功,偷得閑官許養慵”[12]425“一行為吏百事廢,幸此村州終日閑”[12]436“公余一枕滄浪夢,臥聽風荷受雨聲”[12]496等,這與謝朓顯然相類。而且,此時的張耒還將目光投向另一位吏隱的代表人物白居易,作有《效白體二首》《效白體贈晁無咎白公守蘇時劉夢得守和有歲暮贈劉詩三首因效其體寄齊州知府無咎學士二哥雖愧仰聲華然亦不慚分義》,詩中所言仍是吏隱之意,如“功名富貴付悠悠,高臥山城又過秋。燕坐香燈為靜侶,閑行麋鹿是同游”[12]431“身外無營內無事,近來心氣盡和平”[12]431“不悲仕宦從來拙,所喜形骸絕得閑”[12]454等,而白居易之吏隱亦承謝朓而來,于此不難窺見張耒之慕謝旨趣。

宦游行為及“慕謝”心態在宋代溫、宣二州郡守之外同樣廣泛。如田錫知相州“此時新得潺湲聽,吟詠狂思學謝公”[3]468,知睦州“俱是謝公吟詠地,伊余何以繼芳塵”[3]471;康衛知康州“平生謝康樂,不廢登山屐”[3]7840;劉敞知揚州“舊都紅藥猶堪賞,不負風流謝客詩”[3]5878,知永興軍“吾愛謝宣城,適意安獨往”[3]5631,另有詩專詠謝靈運“謝公樂山水,不以官爵間。天機有所賦,世俗從爾訕。上躡巉巖峰,下弄清冷澗。吾生慕如此,敢避刺疏慢。寧為途中龜,勿作蒿下鴳”[3]5647;蘇軾知徐州“南臺二謝人無繼,直恐君詩勝義熙”[3]9263“獨將詩句擬鮑謝,涉江共采秋江荷”[3]9270等。這些詩歌都傳達出郡守對二謝的追慕之思與繼承之意,足見“慕謝”是宋代郡守一種較為普遍的傾向。

行為上的效法、心態上的景慕,充分說明宋代郡守對“風流謝守”的認同,而從楊蟠、張耒到溫、宣乃至各州郡守又表明這種認同是具有普遍性的。這固然是宋人對前賢敬仰所致,同時也與宋代較為普遍的吏隱文化有關。宋代大量作品言及吏隱,更出現不少以吏隱為名的亭堂及相關詩作,如梅堯臣《題吏隱堂》、韓維《初春吏隱堂作》、蘇軾《吏隱亭》、魏野《題陜府同判衙吏隱亭》等。據林曉娜考察,《全宋詩》中共出現“吏隱”276次,郡守是其重要指稱對象之一[18]。故而郡守自然對同樣具有“吏隱”心態的前賢更加神往。二謝向來被視作“吏隱”的先聲,謝靈運在永嘉太守任上具有“以外郡為隱居的為官態度”“謝朓繼大謝之后,更明確地提出了‘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的吏隱觀念”[19]。這樣宋代郡守便與二謝具有了共同的心理基礎。

綜上可知,“風流謝守”是宋代比較流行的二謝美稱,是謝靈運、謝朓太守經歷與“文章太守”觀念融合的結果,與二謝有相同經歷的宋代郡守是二謝風流的主要追慕者。明乎此,有助于認識二謝在宋代文化史上的特殊性、理解宋代郡守在“慕謝”心態影響下的文學創作,進而審視郡守對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而追慕前代文章太守是宋代比較常見的現象,如顏延之、鮑照、韋應物、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宋人的推崇,研究這一現象,有益于探究宋代郡守這一特定群體的文學傳承和文化心理。

猜你喜歡
郡守謝靈運宣城
安徽宣城:村里有群姑娘叫『小花』
郡守選任與中世紀晚期英格蘭的地方治理
司爾特宣城公司舉行消防演練
打油詩也能保命
打油詩也能保命
《宣城小鎮》
謝靈運堪稱職場反面典型第一人
宣城以外看宣城
UP THE MOUNTAINS
謝靈運山水詩的玄言尾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