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管窺:內涵、困境、優化

2024-05-09 18:19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農村信用信用體系

徐 輝

(湘潭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全面促進鄉村振興[1]。鄉村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要求,良好的農村信用體系是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要求,“充分發揮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作用,探索開發新型信用類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2021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指出,“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全面結合鄉村振興的新任務,通過詮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價值內涵,剖析當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對策,以實現農村信用體系服務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

1 功能耦合:鄉村振興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關系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鄉村振興之間具有耦合特性,呈現一種良性互動發展的態勢[2]。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石,而鄉村振興又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框架支撐,兩者相互協同、相互作用,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互補統一的態勢,共同實現“三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

1.1 鄉村振興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一致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和任務[3]。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始終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增收、農業增效”作為最終目標加以明確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可以為金融機構和農戶之間融通資金搭建橋梁,為農業農村注入“金融活水”,促使“資本下鄉”,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農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促進農民富裕、富足。從本質上來講,兩者的目標任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著力解決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同農村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1.2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石

費孝通認為,“農耕文明孕育了‘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鄉土社會是由‘波紋宗親網’構成的呈現為‘差序格局’的禮俗社會,是以‘已’為中心的‘自我主義’,用私德維系‘差序格局’”[4]。在這樣“差序格局”下的鄉村社會具有嚴重的“私本位”傾向,社會利益分層分化明顯,缺少橫向連接與交互,信用基礎薄弱[5]。在一個普遍缺乏信用精神的鄉村是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因此,“差序格局”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沖突的。從生成邏輯來看,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經濟的振興,而小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沒有多余的資金供農村經濟發展,因此,鄉村經濟要發展必須依賴金融服務的外源性支持。良好的信用環境是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前提。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下,通過不斷削弱“差序格局”的生成機理與運行環境,逐步確立契約型現代鄉村,“以信哺農”積極推動金融資源向鄉村傾斜,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石。

1.3 鄉村振興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框架支持

鄉村振興是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布局和總部署。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在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同時催生出巨大資金投入和金融服務需求。依托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框架布局和全面統籌部署,擴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應用場景,從點到面滲透覆蓋,建立“穩定—安全—可持續”的普惠服務型農村金融發展模式,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服務,最大效能地發揮資源匯集、信用增值與政策保障的優勢。

2 五位一體: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內涵詮釋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笔青l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也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重要制度安排。針對當今鄉村社會信用環境失語、失信行為頻發的社會現狀,通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鄉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建設。

2.1 政治層面:助力金融服務鄉村、實現共同富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和必然要求。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經農業農村部測算,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年規劃的目標,至少需要7萬億元。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催生了巨大的資金投入和金融服務需求[6]。在現代社會中,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農村信用體系是農村金融的核心構成要素,良好的農村信用體系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F代金融機構在提供信貸服務時,對信用信息的依賴程度較大,可以說,信貸金融服務最看重的就是借貸者的信用狀況。然而,農村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突出,難以消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7]。因此,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通過為農戶刻畫“信用畫像”,緩解金融機構的風險敞口,為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活力以及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2.2 經濟層面:生成信用環境、服務市場經濟

“信用是商品交換的前提和基礎,商品交換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前提和基礎,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沒有信用就沒有良好的經濟和穩定的社會秩序”[8]??梢哉f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信用同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實物資本一樣,都屬于資本的一種,同樣能夠帶來經濟利益。從需求角度來看,由于我國鄉村起步晚、積累少,加上近幾年人口不斷流失,勞動力、資金、設備等實物資本嚴重不足,導致鄉村經濟發展緩慢。然而信用資本為鄉村提供了即使沒有實物資本也能夠公平參與市場自由競爭和資源配置的可能性,因此,信用經濟的發展對鄉村經濟來說可謂是“久旱逢甘霖”。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良好的信用秩序能夠節約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賒銷、信用證、信用卡等交易方式大行其道?!睹穹ǖ洹返谒臈l也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強調了信用對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市場經濟活動離不開制度的約束,社會信用體系已然成為市場經濟成熟的重要標志。健全的農村信用體系是維系信用秩序,實現鄉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2.3 社會層面:維系鄉村秩序、實現韌性治理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加強鄉村治理”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9]。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場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一環。在現代化背景下,鄉村的人、財、物等資源快速流出,社會邊界日益開放,地緣受到城市擠壓,鄉村社會內生秩序遭到破壞,逐漸空心化、原子化。伴隨著社會轉型的逐漸深入,傳統道德隨著熟人社會的解體而逐漸喪失效力,新的地方性共識尚未形成,“殺熟”“搭便車”,機會主義行為泛濫,信用問題凸顯,社會底線失守,鄉村社會秩序失范[10]。鄉村各階層之間涇渭分明,凝聚力下降,社會矛盾激增,鄉村變成了一個“缺乏社會關聯的鄉村”。鄉村秩序潛藏著較大的脆弱性風險,究其原因,在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新的社會秩序還沒有形成,而且產生了對陌生社會環境的“不信任感”,社會韌性面臨嚴峻考驗。鄉村社會的快速轉型倒逼治理范式的創新。雖然伴隨著國家權力下沉,鄉村治理逐漸步入正軌,但是其隱含在鄉村社會深處的“信任危機”仍然沒有消除。維系鄉村秩序,實現韌性治理的關鍵在于消除這種“信任危機”。從信用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種“信任危機”來源于“信息的不對稱”?!安钚蚋窬帧敝阅軌蛐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知根知底,形成了一種“納什均衡”意義上的社會秩序結構[11]。在陌生人社會,對彼此信息掌握的不對稱,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薄弱。農村信用體系正是通過對所有人信用信息的歸集、處理和更新,以實現對信息的可預測性和可驗證性,并通過失信懲戒,及時對失信行為進行糾正,防范少數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以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農村信用體系運用信任化解鄉村社會的張力,推進鄉村社會多元主體協商治理,維系鄉村秩序,實現鄉村韌性治理。

2.4 文化層面:弘揚誠信文化、塑造鄉風文明

中國式農村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精神共同富裕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盵12]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不僅需要依靠“硬實力”,即鄉村物質財富的增長,而且需要依靠“軟實力”,即村民思想覺悟的提高、道德精神的發揚。一個道德淪喪、品質惡劣、精神解體的鄉村必然會陷入衰亡,根本談不上振興。因此,當前“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轉移,處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為了實現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準,尤其是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的進步狀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13]。鄉風文明程度的持續性提高也是衡量農村信用體系的重要指標。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形成與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精神風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誠信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觀的重要思想源泉,也是農村信用體系的重要內容,對村民的道德觀念、精神風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弘揚誠信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以此來塑造積極向上的信用文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誠信文化中蘊涵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和道德規范熔鑄于鄉風文明之中,不斷夯實鄉風文明的價值內涵,發揮誠信的凝聚、整合和教化作用,引導村民形成誠信的道德觀念、精神風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進而塑造鄉風文明。

2.5 生態層面: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把農村生態文明擺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致力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叭r”的全面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環境保護,在實施鄉村振興的同時搞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共中央國務院2021年11月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全面實施環保信用評價”。通過“信用+綠色”模式,探索信用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應用前景,發揮信用在農村生態治理中的能動作用。其內涵是將生態信用指標納入農村信用體系,由生態領域的信用主體背書承諾,將信用主體的生產經營方式與信用數據掛鉤,通過信用指數和標準的設置,對信用主體的生產經營方式進行量化評估,以此建立健全激勵生態守信、約束生態失信機制,督促農村地區的個人和企業主動在生產生活中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理念。例如,浙江省麗水市創造的“生態信用”制度,通過建立生態信用行為“正面+負面”清單體系,對信用主體予以AAA-D級不同標準的量化評估,將綠色行為通過信用積分予以量化,積分高的予以獎勵,積分低的予以懲戒,鼓勵居民積極開展綠色生活,賦予綠色行為可量化的價值。

農村生態信用體系建設是農村信用體系從社會外部治理走向生態內部價值實現的重要手段,應充分發揮信用力量,促使個人或組織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守信自覺,引導和倒逼企業與個人使用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經濟和生態“兩山”協同發展。

3 現實審視: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困境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距離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仍有一段距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面臨內生動力不足、外延支撐不夠等現實困境,亟待解決信用理念落后、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不完善、金融體系不健全等諸多瓶頸。

3.1 教育缺失:誠信教育不足、信用理念落后

隨著鄉村從封閉的“熟人社會”走向城市流動的“陌生人社會”,陌生化的交往往往引發各種機會主義的失信行為,例如,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哄搶事件、碰瓷事件等。犯罪心理學的“破窗理論”認為,如果窗戶被人打破且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那么他人就可能被暗示縱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戶。由此可見,在信用式微的環境中,失信行為會滋生、猖獗,進而導致整個社會形成失信的不良風向,阻礙農村信用體系的有序推進。培根說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誠實守信的信用理念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過河卒”,而落后的信用理念無疑是阻礙農村信用體系持續推進的“絆腳石”。誠信教育缺失使信用理念落后,落后的信用理念進一步加劇了誠信教育的缺位,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囚徒困境”。雖然國家機構和各類組織在現實中進行了形形色色的征信知識宣傳和誠信道德教育,但是由于其流于形式的宣傳內容、機械式的宣傳過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調動村民的主動性,加之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長期被邊緣化,致使鄉村誠信教育長期不受重視,信用理念落后。

3.2 平臺缺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不足、難以為繼

信息的產生、傳輸、接受等一系列運作過程是農村信用體系得以順利運行的基礎,因此,運用互聯網技術工具搭建的信用信息平臺是農村信用體系得以運行的重要系統工程,包括征信評級軟件開發、征信數據信息資料管理、征信信息維護更新等。由于信用平臺發展時間短、管理模式不成熟、制度不健全,平臺內部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員去維護及更新,因此,當前農村信用平臺建設仍存在諸多不足,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平臺系統功能不全,維護不到位。隨著農村信用體系的逐步推進,農村信用平臺系統功能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信用體系建設的需求,而且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市場前景不明朗、經濟效益低,且缺少擁有專業知識的工作人員,因此,平臺系統的后續維護難以為繼。二是平臺信用信息獲取途徑單一。與傳統征信信息不同,大數據時代“一切信息皆信用”,大數據信用信息的來源更為多元化、網絡化、數據化,對時效性的要求更高。然而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較低、使用率不高,導致信用信息獲取路徑單一,僅依靠金融機構收集傳統征信信息,很難滿足大數據征信時代信用體系建設的需求。

3.3 制度缺位:農村金融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從農村金融體系發展情況來看,其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城鄉金融服務發展的不平衡、金融支持“三農”的不充分,而這恰恰是制約農村信用體系有效實施的難點[14]。由于城鄉的金融基礎設施、社會發展前景等客觀條件差距較大,導致農村金融服務依然十分欠缺。

一是農村金融貸款供需失衡。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對金融服務需求愈加迫切。據統計,仍有78.3%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資金短缺問題,38.6%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不同程度的信貸數量配給,41.2%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為資金短缺是其發展中的最大難題[15]。農戶個體、鄉村企業以及外來企業都希望通過金融融資獲取發展的資金,需求端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政府財政和社會資金的“遠水”雖然能夠緩解當前鄉村資金缺口的“近渴”,但是最為主要的還是需要金融部門的源頭支持。作為供給端的農信社由于缺乏激勵機制,導致其涉農信貸業務缺乏創新,無法有效滿足“三農”信貸的需求[16]。隨著資金需求的日趨多元化和不斷增長,其與不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致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有心無力。

二是農村金融網點分布不均。農村金融網點是農村產業與金融供給對接的窗口,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情況。由于成本、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和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當前農村金融網點建設普遍存在數量少、分布不均、服務水平落后等問題。

三是農村金融業務開展速度緩慢。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普惠服務型金融發展模式在農村逐漸建立,雖然大部分金融機構在農村都提供了相應的支農信貸服務,為鄉村振興提供資金支持,但是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依舊開展緩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村民信用意識不強,常常發生逾期不還、不按照規定使用貸款等失信行為。另一方面是很多鄉鎮企業管理模式混亂,生產經營資金與家庭財產相混,財務報表不清晰,致使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敞口大,不確定因素增加,從而導致金融機構業務開展積極性不高,發展速度緩慢。

4 動能再造: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優化

4.1 凝聚共識:塑造誠實守信的道德理念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庇纱丝梢?在社會誠信建設初期,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更依賴失信懲戒、信用管理、信用監督等“他律強制”機制的實施。建立在“他律強制”基礎之上的信用體系雖然短時間內效果顯著,但是不利于信用體系的長期發展,只有扎根村民內在的誠實守信的道德理念,才能使信用體系獲得長遠發展。倫理學、哲學和社會學將信用看作人的一種道德理念,是人在經濟社會中存續的基本準則。因此,農村信用體系構建的核心就是信用道德規范的構建。社會由個人組成,個人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個人信用是構成信用社會的基石。個人的信用道德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需要系統培養。在國家層面,要借助國家認同和核心價值話語在民眾中制造信用共識。在社會層面,要不斷弘揚信用精神,普及現代信用知識,加強信用文化宣傳。在個體層面,要加強自我實施與道德實踐,自覺認同與遵守社會信用道德準則,形成守信自覺。打造貫通“國家—社會—個人”一環接一環的信用鏈接,需引導村民講誠信、守信用,塑造無信不立的道德理念,加強村民的守信自覺意識,使誠實守信日漸深入人心,加深村民對農村信用體系的信賴程度。

4.2 共商共建:堅持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共同協同參與

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從來不是一個單一的工程,而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方面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復雜系統工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商建設農村信用體系,統籌協調各方利益,堅持發揮政府的示范引領作用是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全方位、立體化、均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堅持政府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龍頭”作用。通過政府發文、財政支持,著手頂層制度設計,引領社會人力、資金、物質等資源向農村傾斜,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為“龍頭”,協調各政府部門在職權范圍內成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小組”,并進行分工聯動,統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二是切實發揮金融機構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龍身”作用。在政府牽頭下,以各地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農金融機構為建設信用平臺主體,負責農村信用數據信息資料的歸集、更新、信用評級、平臺維護和正常運行,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搭建平臺。

三是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村信用體系中的“龍尾”作用。各地村委會、村合作社等農村基層組織為響應信用鄉村建設,先后出現了諸如“信用鄉村”“鄉賢理事會”等新組織,這些農村自治組織扎根農村,熟悉農戶個人的信用品德、生活作風等非量化信用信息,能幫助涉農金融機構更全面地掌握農戶的信用情況。在農戶發生失信行為時,也可以通過道德譴責、感化教育等非強制性懲戒措施督促其彌補失信行為造成的損失。

4.3 聚焦領域:明確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方向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五年過渡階段,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開展應當以“三農”建設為中心,將農村信用體系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探索出符合我國農村基本國情的建設方向。

一是改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思維模式。鑒于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發展差異性和人文環境的復雜性,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不能生搬硬套城市信用體系建設模式,需要因地制宜。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應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屋建瓴之下,不斷豐富其在共同富裕、鄉村治理、美麗鄉村、鄉風文明、農村生態等層面的應用場景。

二是技術賦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滲透和普及,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數字公共服務等數字建設日趨完善,為技術賦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利用互聯網網絡數字技術,將各個農村地區的信用信息平臺聯通,進行信用數據共享,緩解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金融風險,實現金融信貸支持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三是“軟硬協同”引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所謂“硬”,指國家通過“法律下鄉”的方式,規范信用主體的權利與義務,運用國家法律強制性、規范性的“硬”效力形塑農村信用體系。所謂“軟”,指鄉村內部形成的村規民約,其具有的生命力和親和力,能夠充分調動鄉村社會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家法律外驅的“硬管理”和村規民約內驅的“軟治理”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形成“缺位—讓位—補位”的良性互動機制,更有利于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

5 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在實現共同富裕、農村金融體系、鄉村治理、鄉風文明、農村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得到廣大農戶的擁護和支持。針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誠信教育缺乏、平臺漏洞、金融制度缺位等問題,應從塑造誠實守信的道德理念、加強政府的引導、推動多元主體的參與、明確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方向這幾個維度出發,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全方位、立體化、均衡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猜你喜歡
農村信用信用體系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山西省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鎖”
平泉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信用收縮是否結束
信用中國網
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及其改制方向淺析
信用消費有多爽?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農村信用合作組織對三農金融市場資源的配置效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