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發生現狀及研究進展

2024-05-10 11:36余情瑤徐英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機體心臟神經

余情瑤 徐英

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導致心輸出量減少,進而出現的一系列全身癥狀和體征,包括呼吸困難、身體虛弱、乏力、體液潴留、活動受限等[1-2]。衰弱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機體脆弱性增加,多系統生理儲備、應激反應及維持自身穩態能力下降的身體機能狀態,也可指機體長期的健康缺陷累積導致的身體危險狀態,多表現為身體虛弱、乏力、疲勞等癥狀[3-4]。衰弱常與心力衰竭共存,并且二者的發病率都隨人口老齡化而逐漸增加,在高齡老年群體中較高[5-6]。

1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發生現狀

心力衰竭多出現在機體心功能疾病的晚期階段,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該病呈進行性發展,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同時也是老年人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7-8]。研究顯示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3%,在65 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達到了20%;而在心力衰竭患者中65 歲以上老年群體占80%以上,其5 年死亡率高達50%,心力衰竭是我國目前五大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之一[9-10]。衰弱是一種非特異性生理狀態,涉及免疫系統、代謝系統、神經系統等多系統生理學變化。衰弱同樣是老年群體高發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生率高達50%[11]。老年人群中心力衰竭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衰弱,心力衰竭患者中衰弱的發生率高達80%,且心力衰竭合并衰弱患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12]。

心力衰竭與衰弱的臨床癥狀常有重疊,且衰弱常與心力衰竭共存,因此,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患者臨床表現也復雜多樣,如常見的身體虛弱、疲勞乏力、呼吸困難、睡眠障礙、心悸氣短、代謝紊亂、免疫功能減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減退、認知障礙、抑郁、身體活動能力下降、貧血、營養不良等[13-14]。心力衰竭與衰弱有著密切關系。衰弱會導致心力衰竭患者的應激反應能力下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生理儲備,并影響其健康結局(如病死率增加等);而心力衰竭則能促進衰弱的發展,如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引起血流動力學紊亂或持續性炎癥反應等加速衰弱[15-16]。

2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進展

2.1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病因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病因復雜多樣。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與年齡、心臟結構狀態、心臟瓣膜病、高血壓、糖尿病、藥物、不良心理狀態、家庭與社會支持、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等諸多因素有關[17]。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機體心臟受損與心功能分級是該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與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程度呈正相關[18-19]。此外,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也可導致衰弱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而飲食作息不規律、不良心理狀態以及較低的個體社會支持度均是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發生的風險因素[20-21]。

2.2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發病機制

目前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病理機制與心臟重構、神經體液調節機制激活、慢性炎癥反應、免疫異常、神經內分泌紊亂、代謝紊亂以及肌少癥等有關[22]。心臟重構是心力衰竭最重要的病理機制。神經體液機制激活、心臟巨噬細胞的轉錄調控與免疫調節均參與機體心力衰竭與衰弱的發生發展過程。而肌少癥則被認為是衰弱的核心改變,也可導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23]。神經內分泌與代謝紊亂同樣被證實是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發病原因[24-25]。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可能在機體心力衰竭與衰弱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慢性炎癥反應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的重要改變,心力衰竭的發展與機體全身慢性炎癥反應有緊密關聯[26-27]。

2.3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診治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早期診斷對患者的疾病進展防治及預后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尚無統一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診斷標準,多數研究基于《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28]以及Fried 衰弱表型量表和FRAIL 量表[29]進行評價。但各地區對該病的診斷標準大同小異,主要包括體力活動能力下降、營養不良、無力感、緩慢的步態、低體重指數以及低肌肉質量等[30]。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臨床診斷主要采用各種心力衰竭與衰弱評估量表、心臟影像學檢查以及慢性炎癥生物標志物檢測等。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控制血壓、血糖、心率等,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運動康復、飲食調整和營養支持以及心理疏導等[31-32]。目前臨床多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以及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進行治療。營養支持包括增加蛋白質攝入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運動康復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此外,也有研究報道多學科介入治療在防治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中有著顯著的應用效果,也是今后臨床管理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有效措施[33]。有研究發現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和轉錄因子可以調控炎癥反應,修復基因的轉錄,并及時將炎癥巨噬細胞轉化為修復巨噬細胞,從而減輕心臟重構。心臟巨噬細胞在心臟損傷后經歷顯著的表型和功能變化,在炎癥反應和組織修復中發揮關鍵作用,因此靶向巨噬細胞的轉錄調控可能在治療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中有應用前景[34]。

2.4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預防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預防主要從心力衰竭或衰弱的發病原因或危險因素入手,如定期健康體檢、早期診斷、規避高血壓等風險因素、補充營養、預防慢性病、干預不良心理狀態以及適度運動等[35]。相關研究也發現補充激素、認知訓練、遠程健康監測有助于改善心臟功能與衰弱。補充營養可以改善機體肌肉力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協調或平衡性訓練、有氧訓練以及阻力訓練均能改善老年人的日?;顒幽芰?;給予多重用藥管理及個體化預防措施有助于減少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等。還可以使用心力衰竭合并衰弱評估量表、生物標志物和心臟影像學檢查來識別患有心力衰竭或衰弱的高危個體,制作電子病歷并與臨床數據整合來估計疾病發生風險,并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優化醫療管理,控制風險因素。盡管預防措施在實施方面存在挑戰,但卻可以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對老年人疾病的早期診斷或預防,從而潛在地減輕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醫療負擔。

2.5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熱點與爭議

目前,針對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心臟瓣膜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發生與衰弱癥狀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因此衰弱癥狀的治療和預防也成為相關研究的熱點。有研究也開始關注衰弱的神經生理學機制,試圖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治療和預防衰弱[36]。然而,在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中還存在一些爭論,有研究認為心力衰竭合并衰弱與心臟神經癥狀的存在有關,應該針對心臟神經癥狀進行治療[37];另一部分研究則認為,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與患者的心臟功能狀態有關,而如何準確評估患者的心臟功能狀態也成為研究的熱點[38-39]。

3 小結

心力衰竭合并衰弱是老年人群常見的臨床表現,發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尚不完全統一,但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且非藥物治療是預防衰弱癥狀的重要手段。衰弱癥狀的神經生理學機制探究以及患者心臟功能狀態評估是當前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熱點。

猜你喜歡
機體心臟神經
神經松動術在周圍神經損傷中的研究進展
中西醫結合治療橈神經損傷研究進展
Ω-3補充劑或能有效減緩機體衰老
心臟
關于心臟
某柴油機機體的設計開發及驗證
大型臥澆機體下芯研箱定位工藝探討
“神經”病友
各種神經損傷的病變范圍
有八顆心臟的巴洛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