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三邊總督喻時生平著述考

2024-05-10 14:29張盼盼胡玉冰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光州刻本文集

張盼盼,胡玉冰

(寧夏大學 文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喻時(1507—1571),字中甫,號吳皋,別號海上老人,祖籍豫章松湖(今江西省宜春市豐城縣),后徙居河南光州(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嘉靖十七年(1538)中進士,授南直隸吳江(今江蘇吳縣)縣令。其后,歷官監察御史、應天府府丞、太仆寺卿、漕運總督、保定巡撫、三邊總督、兵部右侍郎等。晚年任職南京兵部右侍郎,后轉任戶部左侍郎,隆慶五年(1571)十月逝于任上,卒年六十五歲。其傳世著述主要有《吳皋先生文集》和《海上老人別集》兩部,亦有少量詩文散見于志書。

史籍中有關喻時生平的記載頗為散亂,《明史》中亦無個人傳記,各地方志中雖偶有涉及,但大多相互抵牾或者語焉不詳。對《吳皋先生文集》和《海上老人別集》的充分發掘和利用,可以很好地彌補史志材料之不足。玆結合正史、方志及喻時的個人著述對其籍貫、卒年、仕宦及著述等情況進行考述,以期對明代歷史人物與地域文化研究略作補充。

一、籍貫考辨

關于喻時的籍貫,徐曉望在其《林希元、喻時及金沙書院〈古今形勝之圖〉的刊刻》一文中指出,“喻時是祖籍河南光州的江西豐城人,在江西考上進士,出名后認祖歸宗,自稱河南光州人”(1)參見徐曉望:《林希元、喻時及金沙書院〈古今形勝之圖〉的刊刻》,《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第76頁。。同時,文章認為喻時祖輩跟隨當時的移民從河南光州遷居至江西豐城,后又遷回光州。這一結論的得出所依據的是《(雍正)河南通志》《(康熙)江西通志》《(道光)豐城縣志》等清代的方志材料,但這些記載從文獻學來看,都不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證據。筆者結合《吳皋先生文集》《明通議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喻公墓志銘》《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等明代史料對其籍貫重新進行考證之后,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即喻時是祖籍江西豐城的河南光州人。

史籍中關于喻時籍貫的說法有四,一為河南光州,《(嘉靖)陜西通志》記載:“喻時……光州人?!?2)呂柟、馬理、趙廷瑞:《(嘉靖)陜西通志》卷19,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第25頁。另外,明清歷朝的光州地方志中均記載其為光州人。二為河南光山,《明朝分省人物考》有載:“喻時……河南光山人?!?3)過庭訓:《明朝分省人物考》卷93,揚州:廣陵書社,2015年,第2006頁?!都尉甘吣赀M士登科錄》亦稱其為河南汝寧府光山縣民籍。三為江西豐城,《(同治)南昌府志》載:“喻時,豐城人,山陰總督,兵部右侍郎?!?4)杜防、曾作舟、王之藩等:《(同治)南昌府志》卷29,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第27頁。四為汝南,在其所著《海上老人別集》卷一序文之后,刻有“汝南喻時著”等字(5)喻時:《海上老人別集》,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堯刻本,第4頁。。

辨析以上四種說法,首先,文獻所載的“河南光州人”和“河南光山人”是由于不同志書中以州名稱籍貫和以縣名稱籍貫而產生的差異,二者本質上并無差別,而明代光山縣是光州三個領縣之一,因此前兩種說法實為一說。第三種說法則是筆者要論證的核心。喻時究竟是祖籍河南光州的江西豐城人,還是祖籍江西豐城的河南光州人呢?徐曉望在其文章中并沒有拿出足夠可信的證明材料,更多的是依據部分記載進行推測,故難免出現紕漏。關于籍貫的問題,喻時在為其父母所作《行狀》中有詳細記載:“考諱某,字某,別號古泉,上世豫章豐人也。譜從唐都統元帥公,以下代有顯者……午臺公十四歲有江漫之志,始渡江泛河如光州,謂為醇土家焉,娶李生我考古泉……”(6)喻時、陳大賓、王用康:《吳皋先生文集》卷4,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41頁。,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二《喻司徒傳》一文中亦稱:“公字中甫,別號吳皋,其先世豫章人,徙于光州,遂為光人?!?7)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82,明世經堂刻本,第13頁。由此得知,喻時祖籍確系江西豐城,其祖父“午臺公”十四歲時渡江北上來到河南光州定居,此后喻時和他的父親均是在河南光州出生并長久生活的。至于第四種說法,汝南即是汝寧府的別稱,而光州則是汝寧府的轄州,其自稱“汝南喻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生平考述

日藏《(順治)光州志》卷九《人物志》中有喻時人物小傳,此傳對喻時的求學經歷和仕宦生涯都有較為全面的介紹,故錄文如下:

喻時,字中甫,早孤嗜學,戊戌舉進士。初令吳江,能除蠹弊,政清民和,擢御史。奏時宰諸不法事,上心動得勿究。歷按山西、四川,風裁凜凜。遷應天丞、南京太仆卿,轉都御史,巡撫真定,改提督操江。晉副都御史,總理漕運,擒大盜,奏減故部稅額以活饑民。尋總督三邊,會吉能入寇,合三鎮兵擊破之,賜金綺,入為兵部右侍郎,協理戎政。改南京兵部,告歸。復補南京戶部,卒,賜祭葬如禮。嘗著《天人圖考》,計曰十二辰各有圖,用株墨筆,分識善惡,以自省察,蓋心學之嚴如此。(8)莊泰弘、孟俊:《順治光州志》卷9,順治十七年(1660)刻本,第259頁。

總體而言,喻時一生仕途相對順遂,雖然為官早期因為得罪嚴嵩而屢遭遠調,但彈劾嚴嵩也讓他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為其日后的步步高升打下了基礎。晚年因病遠離了政治中心,最終在相對平淡的生活中逝于任上,玆以其進士及第為界將其生平分為早孤求學階段和兩朝為官階段。

(一)早孤求學階段(1502—1534年)

喻時生年一事,方志記載頗為散亂,今人考證之論,也有證據不足之嫌(9)徐曉望在其《林希元、喻時及金沙書院〈古今形勝之圖〉的刊刻》一文中認為喻時生于1506年,卒于1570年。。明人郭仆所作《明通議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喻公墓志銘》載“公生正德丁卯二月五日”(10)郭仆:《郭文簡公文集》卷2,康熙十三年(1674)思齊軒刻本,第33頁。,而官修的《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亦載:“喻時,貫河南汝寧府光山縣,民籍,治《詩經》。字中甫,行二,年三十二,二月初五日生”(11)《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明嘉靖刻本,第47頁。??梢娪鲿r應為正德二年二月五日(1507年4月)生人無疑。

喻時“早孤嗜學”(12)莊泰弘、孟俊:《順治光州志》卷9,第259頁。,且“自知學即有遠志,每誦圣賢奧語必掩卷以思求其要領,及覽古今成敗事跡必反觀規畫,若身歷其時當其事者”(13)張四維:《條麓堂集》卷25,萬歷二十三年(1595)張泰徵刻本,第18頁。。年僅弱冠,在光州地方已然頗有文名,其孝行也同樣為時人稱道。喻時雖然早年喪父,但文才和品行的養成卻深受其父喻宣的影響。喻宣(1465—1518),別號古泉,正德丁卯年貢士,性情淡泊,終生未仕,讀書講學,不問寒暑,“門下弟子六十余人,風訓莊嚴”,在光州地方頗有聲名。喻時在《行狀》中言及其父時說:“考修軀清髯……性潔朗端,勤樸厚孝,友與人信以直凜如也,僉呼古君子云?!庇餍m然聲名遠播,甚至曾赴國子監講學,但卻無意做官,面對州中顯達之人的拉攏,喻宣直言:“受金囑官,如擠人于井,使屈者抗顏,直者縮氣,寧吾窘竭不為也”(14)喻時、陳大賓、王用康:《吳皋先生文集》卷4,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25頁。。喻宣先娶李氏為妻,“未三月卒”,又娶妻夏氏,生子喻時。

嘉靖十年(1531),喻時以光州籍參加鄉試,以河南第六名考中舉人。七年之后,又考中進士,治《詩經》,位列三甲同進士出身第五十六名?!扒捌咦印敝坏耐跬⑾唷耙娖湮亩浦?,意不欲公外補。公對曰:‘必不我也,誰當外者?’王奇其言,而疑其未練,后乃心服?!?15)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卷1,明萬歷刻本,第31頁。此時的喻時雖未入仕途,但已然志不在小。

關于喻時進士及第的時間,史書尚有二說,《(康熙)豐城縣志》卷三《選舉志》載:“嘉靖十七年戊戌茅瓚榜,喻時,字中甫,協理戎政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16)陸履敬、何士錦:《(康熙)豐城縣志》卷3,康熙三年(1664)刻本,第169頁。而過庭訓《明朝分省人物考》卷九十三卻載:“喻時……以嘉靖癸未成進士?!?17)過庭訓:《明朝分省人物考》卷93,第3頁。然《嘉靖癸未年進士登科錄》中查無此人,后者顯系誤記。查考《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可知喻時科考的詳細情況,“河南鄉試第六名,會試第二百七十四名”(18)《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明嘉靖刻本,第47頁.,殿試則名列三甲榜第五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

(二)兩朝為官階段(1539—1571年)

嘉靖十七年喻時進士及第,此后歷任吳江縣令、監察御史、太仆寺卿、漕運總督、三邊總督、兵部右侍郎以及戶部左侍郎等職,宦跡遍及南北,輾轉北京、山西、四川、江蘇、河北以及寧夏等地。喻時一生為官三十余年,歷經嘉靖、隆慶二朝,雖無大的波折,但亦可將其劃分如下:

1.初令吳江,頗有政名

嘉靖十八年(1539),喻時出任南直隸吳江縣令,任內屢施善政,聲名遠播。一則嚴明法令,革除宿弊。吳江地處蘇南,“戶口財賦甲天下”,本就容易滋生貪腐,加之前任官員無所作為,大小官員瞞上欺下,無視律法,嚴重損害國家財政收入和地方民生。喻時上任后便立即核實賦稅出入,嚴明法令,大小貪官或遭逮捕,或被“笞十余斥遣之”,一時之間吳江上下的奸猾之徒惶惶不可終日,“莫敢撓法”。二則賑濟災民,周濟貧士。嘉靖二十年(1541),吳江蝗旱,人民饑苦,喻時“設糜食之,發廩賑之”,又請求御史及時上報災情,減免賦稅。同時,喻時還“常分俸以周士之困”,以至于“大江而南四郡一州十五邑亡論遠近,稱‘喻青天’”(19)沈彤、倪師孟、丁元正:《(乾隆)吳江縣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第301頁。。此外,喻時還格外重視祭祀禮教之事,任內多次修葺祠廟,興辦教育,新建神像,主持祭祀活動。任滿離職,吳江百姓為他修建生祠,以表紀念。

2.屢劾嚴嵩,仕途多舛

嘉靖二十一年(1542),喻時三年考滿,以“治行第一”出任監察御史,官階雖低,但任職期間,直言敢諫,不卑不亢。同年秋,喻時與吏科給事中沈良才等人集體上書彈劾時任禮部尚書兼內閣輔臣嚴嵩?!睹魇贰ち袀鞯诰攀恕吠鯐先宋飩髟斴d其事,“二十年九月,偕同官上言……明年秋,嵩入內閣。吏科給事中沈良才、御史喻時等交章劾嵩……大指皆論嵩奸貪”(20)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5551頁。。喻時和嚴嵩同為江西籍,但喻時既不徇同鄉之私情,又不懼對方身居高位,直斥嚴嵩奸貪誤國,誠為剛正。然其時嚴嵩得勢,喻時也因此被迫屢次遠巡地方,鮮有晉升機會。

嘉靖二十三年(1544),喻時出任陜西巡鹽御史,“先聲肅然,污吏皆望風解綬去”。次年,陜西多地連月不雨,禾稼枯死,喻時上書奏請減免鹽額,積極賑災。同時在武安王祠祭天祈雨(事見載于《吳皋先生文集》卷四《武安王祠禱雨謝雨文》),后“竟雨里澍,應歲大稔,而鹺額亦不虧”(21)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82,明世經堂刻本,第10頁。。二十四年(1545)喻時任滿調官,當地百姓亦為他修建生祠。

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喻時又先后出任京畿道監察御史和山西巡按御史。年初,俺答派遣使臣請求邊地互市,明廷遂于“(三月)丙戌,開馬市于大同鎮羌堡,諳達(俺答)之眾共易馬二千七百余匹”(22)夏燮:《明通鑒》,沈仲九標點,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080頁。。喻時得知此事之后,遂上疏皇帝:“陛下俯俞邊臣之議,開通馬市,蓋將薄遂省鼠之欲以飭我內治,即兵法以利動之,微意非平胡之長策也,是在奉行者豫為之經理焉爾……夫虜情詭秘,無事而戒備不容暫弛,故不當問其市之開與不開,而惟重我之戒嚴;不當究虜之誠與未誠,而惟申我之備御。乞敕兵部嚴行各鎮巡官作速經理,庶可仰體”(23)吳瑞登:《兩朝憲章錄》卷13,萬歷二十二年(1594)刻本,第25頁。。事實證明,喻時對時事的分析判斷是相當準確的。嘉靖三十年(1551)六月初,大同馬市結束不久,便有韃靼騎兵侵擾邊地。喻時雖是初巡山西,但其對邊地形勢的分析卻很精準,足以見出其戰略眼光之敏銳,這也為他后來出任三邊總督并屢立戰功奠定基礎。

嘉靖二十七年(1548),喻時染上腳疾,加之其母夏氏病危,遂上書請歸光州。六月三十日,夏氏病逝,得年八十一歲。此后,喻時丁憂三年,至嘉靖三十年(1551)復起為御史,出巡四川?!秴歉尴壬募分小度胧裆健贰兜嵌朊肌贰栋蛧{》《晚過夷陵鬼見愁山》等幾十首詩歌作于這一時期。嘗錄《入蜀山》一首如下:

捧節玉蟾嶺,褰帷金鳳巔。上山摩蒼漢,下山落紫泉。泉深不見日,漢高不見川。羊腸千樹轉,鳥跡一發懸。跋歷騎士下,喘汗與人癲。目駭戟牙躡,魂崩劍背綠。棧道還自掩,漏閣非所先。此身是何物?竊愧履危篇。(24)喻時、陳大賓、王用康:《吳皋先生文集》卷1,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29頁。

此詩當作于喻時轉任四川巡按御史的途中,詩人“捧節”“褰帷”,感念圣恩,躊躇滿志。然蜀道之艱險難行,加之詩人剛剛經歷了喪母之痛,又遭遇奸相嚴嵩的排擠,不免對自己的前途產生了擔憂,從而發出了“此身是何物”的慨嘆。

雖然身處人生低谷,但喻時在蜀期間亦有不少善政。一曰整肅吏治,選賢任能。喻時上任之初便考查了地方官員的政績,論功行賞,凡有“不法狀”者均遭懲處,許多貪官更是望風而走。同時他還主持了嘉靖壬子年四川地區的鄉試,共考錄文武舉人百余名。二曰周濟災民,與民為善。嘉靖三十一年(1552),“所部則有大火飛渡江,為災近千家,焚死者不能殮”(25)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82,明世經堂刻本,第10頁。。面對如此災禍,喻時積極調撥棺槨,安葬災民,并且為死者略設薄奠,足見其與民為善的施政理念。

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月至十月,韃靼以明廷關閉馬市為由,俺答、小王子、老把都兒等多次劫掠遼東、大同以及寧夏等處,導致明軍損失慘重。十一月,喻時遠在巴蜀亦不忘廟堂之事,再次上書彈劾嚴嵩,直言邊備廢弛、虜患頻繁的原因“皆繇大臣嚴嵩,以隱忍鄙懦為熟計,以依阿柔佞為盡節,欺陛下誤國”(26)陳建、江旭奇:《皇明通紀集要》卷31,明崇禎寶日堂刻本,第12頁。。

嘉靖三十三年(1554),喻時四川任期結束,史書中的“蜀以大治”四字是對他政績最好的評價,遂晉升南京應天府丞。嘉靖三十五年(1556),嚴嵩接連殺害楊繼盛、沈練等,喻時、謝瑜等人不懼廷杖謫戍之禍,再三上疏彈劾。三十八年(1559)二月。喻時轉任南京太仆寺卿。南京相對優越的自然環境讓喻時對這里充滿了喜愛,在其詩文集中也多有描寫南京生活的閑適之作,如《金陵》《游牛首山》等。嘗錄《金陵》一首示下:

系舸在江上,整車赴石頭?;ǚ周S馬澗,煙斷伏龜樓。紫禁園珠塢,丹城抱玉流。驅車看王氣,天外一崑丘。(27)喻時、陳大賓、王用康:《吳皋先生文集》卷2,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33頁。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喻時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兼督紫荊關等處,后又改巡福建。保定地處關內,鮮有虜寇,因此地方軍備長期廢弛,積弊叢生。喻時到任之后當即整肅軍紀,僅僅幾個月軍容便為之煥然一新。

同年十二月,喻時又被調往南京,總理江防事務。明朝前期江防頗為嚴密,但嘉靖晚期,原本在地方治安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江防體系已是千瘡百孔,各級官員爭功諉過、不思進取,下層軍士良莠不齊、人心渙散。此時喻時被調任掌管江防,足見朝廷對其能力的認可。期間,在整頓軍隊方面,喻時平息了振武營軍士騷亂,“鎮弭有法,無一卒敢噪者”(28)張四維:《條麓堂集》卷25,萬歷二十三年(1595)張泰徵刻本,第19頁。;在地方治理上,他又設計擒獲了為禍多年的巨盜汪然、朱良弼等人,有力地維護了地方治安。嘉靖四十年(1561)閏五月,喻時升任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鳳陽,任內他“裁冗食數千歸舊隸,剿巨賊郭倫輩,沒其贓千萬以佐縣官”(29)喻時、陳大賓、王用康:《吳皋先生文集》卷2,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33頁。,其所奏治理漕運的策略也被后繼者長期沿用,實干能力可見一斑。

3.治邊有方,戰功卓然

嘉靖四十年十二月,濟農以二萬余騎拆破邊墻,入寇寧夏,隨后逼近固原等地,劫掠數日乃去(30)參見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附卷·歷代戰爭年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第375頁。。御史董鯤借機彈劾三邊總督程軏“偷安玩寇”,程軏遂遭罷免,“(十二月)己卯,改總督漕運右副都御史喻時總督陜西三邊軍務”(31)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3954頁。。其時,山陜地區連年荒旱,又逢韃靼屢次寇邊,民生凋敝,軍備不振。面對這一困局,喻時上任之初便提出了一系列的安邊之策。其一,“調腹兵以補空邊”。連年征戰與災荒導致了大量軍士流亡,兵力孱弱已成常態,這也是韃靼寇邊屢屢得手的直接原因。其二,“視功次以激勇力”。此舉也是振奮士氣,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有效舉措。其三,“量緩急以攤軍儲”。其四,“慮供饋以豫冬防”。這兩條措施均是針對邊地糧餉匱乏而提出的應對方略。明代三邊地區雖有軍屯,但通常難以自給,加之頻繁的災荒與戰爭,邊地軍儲極為匱乏,誠如喻時所奏言:“秋防已匱糧餉,則冬春何以為生?冬春如無接濟,則主客何以為資?”(32)吳瑞登:《兩朝憲章錄》卷13,萬歷二十二年(1594)刻本,第17頁。其五,“備戰馬以充衛額”。以上五條均是針對當時邊地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提出的方案。此外,喻時還提出要加強巡哨、善設伏兵;針對軍隊中存在的殺降冒功的亂象,提出要“厚待降人”,為我所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韃靼入寇寧夏,喻時分兵東西四路出邊,斬首一百八十三。十一月,吉能入寇固原,喻時聯合三鎮之力將其擊退?!秶丁酚休d:“十一月,虜二萬余騎犯陜西寧夏螺山城、柱泉、小鹽池,薄固原,循下馬關而西,殺掠數日始遁?!?33)談遷:《國榷》,張宗祥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4986頁。延綏總兵趙苛分兵迎擊,一路由游擊李希靖率領,從東路神木堡出塞;一路由前鋒總旗吳花、中哨指揮徐執中等率領,從西路定邊營出塞,最終大勝而歸?!睹鞫綋崮瓯怼份d:“十一月,延綏總兵趙苛分部銳卒,搗虜帳于半坡山,擊虜騎于荍菱湖,斬首一百余級,獲馬畜器械以千記?!?34)吳廷燮:《明督撫年表》,魏連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99頁。短短一月內接連兩次挫敗敵寇,“前后斬首凡三百余級,近日戰功蓋所未有……上嘉其功詔賞時銀四十兩,紵絲二表里”(35)《明世宗實錄》卷51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491頁。,嘉靖四十二年(1563),喻時以軍功受賞,獲賜金綺,同年五月,受命回京任職兵部?!拔逶录壮?,總督陜西三邊都御史喻時等請于甘州適中之地建立茶馬司,以便招商中茶,招番易馬,從之?!?36)《明世宗實錄》卷52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537頁。

喻時總督三邊,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短短兩年內重整軍隊,連戰連捷,屢敗虜寇,“前后獲虜首七百級”(37)楊應聘等:《(萬歷)朔方新志》,胡玉冰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61頁。,維護了邊地安寧,其治邊之功,不可忽視。

4.強起任職,病逝金陵

嘉靖四十二年,“(五月)丁酉,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喻時為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38)《明世宗實錄》卷52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536頁。。十月,韃靼錫林阿、老把都兒將犯薊州,聲言犯遼陽。薊遼總督楊選率兵東進,韃靼乘虛由墻子嶺(河北密云東北九十里)、磨刀裕(河北興隆西)入長城,劫掠順義、三河,京師戒嚴。喻時“佐大帥鎮遠侯營于郭,虜不敢越而南?!?39)過庭訓:《明朝分省人物考》卷93,第5頁。韃靼退兵后,喻時因其拱衛京師時的出色表現受到世宗的嘉獎慰勞。十一月,“丁酉,詔改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右侍郎喻時……于南京”(40)《明世宗實錄》卷52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602頁。。至于其調職的原因,《明史》卷二百二十三中只是以“不勝任”三字含混解釋,《明史文苑傳箋證》詳載其事:“是時,上以虜犯郊畿,疑本兵諸臣不任職,以問大學士徐階,階謂:‘時、汝楠非恢廓才,不足營戎務’?!?41)周祖譔:《歷代文苑傳箋證》卷1,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第179—180頁??梢?,喻時晚年的這次調職與徐階有莫大的關系,但就筆者來看,徐階并非有意打壓排擠喻時,甚至可能正好相反。其時嚴嵩父子雖然已經失勢,但其朝中黨羽甚多,喻時與嚴氏父子結怨頗深,恐遭人報復。加之喻時長期患有腳疾,行動不便,多次乞骸骨未被準許,徐階借機令其出走南京一則避嚴黨之禍,二則休養治病,其結果是對喻時頗為有利的。

嘉靖四十四年(1565)九月,“庚午……改喻時南京兵部右侍郎”(42)談遷:《國榷》,張宗祥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4938頁。。不久,喻時上書乞骸骨,得歸。隆慶四年(1570)八月,“起喻時南京戶部右侍郎,提督糧儲”(43)談遷:《國榷》,張宗祥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5127頁。,同年十二月,“南京戶部右侍郎喻時,三年秩滿,蔭其子三玄為國子生”(44)《明穆宗實錄》卷5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1298頁。。隆慶五年(1571)正月,“壬辰……南京戶部右侍郎喻時卒,賜祭葬如例”(45)《明穆宗實錄》卷5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1325頁。,葬在光州城南二十五里處,追贈禮部尚書。

三、著述鉤稽

喻時勤于著述,文學造詣頗深,今存《吳皋先生文集》和《海上老人別集》兩部。

(一)《吳皋先生文集》

1.文獻著錄情況

《吳皋先生文集》刊刻于嘉靖年間,是喻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流傳較廣,歷代文獻中亦多有著錄。最早的著錄記錄見于明人趙用賢《趙定宇書目》:“吳高別集,一本?!?46)趙用賢:《趙定宇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7頁。趙書刊刻雖早,但著錄內容過于簡單,不僅將“皋”誤作“高”,亦難詳其冊卷數目。這些問題在焦竑《國史經籍志》一書中得到了糾正,其卷五著錄,“喻時,吳皋集十二卷”(47)焦竑:《國史經籍志》,萬歷三十年(1602)刻本,第508頁。。延及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載,“喻時,吳皋集十二卷,字中甫,光州人,南京兵部右侍郎”(48)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23,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3頁。。其在書名和卷冊的著錄上與《國史經籍志》并無二致,但增加了作者詳細信息。此外,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別集》以及其他清代目錄書對《吳皋先生文集》亦有著錄,“吳皋集”或稱“吳皋文集”,但整體的著錄內容與《千頃堂書目》基本一致。

2.版本和內容

今藏《吳皋先生文集》共有兩種版本,分述如下:

(1)嘉靖三十六年(1557)陳大賓刻本,4卷,8冊,包背裝,8行21字,黑格白口,無魚尾,四周單邊,版心自上而下分刻書名、卷數以及頁數,國家圖書館藏。前有王用康所作序文一篇,序文題目下有陰刻印章一枚;另有陽刻“北京圖書館藏”藏書印一枚。

(2)嘉靖四十年刻本,5卷,5冊,尺寸為27.3cm*17.8cm,黑格白口,無魚尾,四周單邊,上海圖書館藏。實為嘉靖三十六年刻本的增修之本,現存《吳皋先生文集》之最善本。

另外,國家圖書館有一嘉靖二十四年(1545)陳大賓刻本,4卷,8冊,包背裝,8行21字,四周單邊。經本人查驗,該本與嘉靖三十六年刻本實為同一版本,所謂“嘉靖二十四年”為館藏信息誤載。

《吳皋先生文集》收錄了喻時在嘉靖三十六年之前所寫或所抄詩文,現存共四卷,有詩文371篇,內容豐富,體裁多變。前兩卷為詩集,后兩卷為文集,其卷之一包含賦2篇,古詩72首;卷之二為絕句和律詩,有五言絕句26首,六言絕句2首,七言絕句19首,五言律詩90首,七言律詩89首以及排律4首;卷之三有雜著11篇和序文22篇;卷之四包括記文8篇、祝文8篇、祭文17篇以及為其父母所作行狀1篇。全書前有時任巡按直隸監察御史王用康《刻吳皋先生文集序》一篇,后有時任河間府知府陳大賓所作《吳皋先生文集后序》一篇。全書以文體分類排列,每類作品的排序并無明確線索。

(二)《海上老人別集》

1.文獻著錄情況

《海上老人別集》成書時間與《吳皋先生文集》相近,其著錄情況也大體一致,如明人焦竑所撰《國史經籍志》卷五著錄:“喻時……又別集二卷”。清人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別集》著錄:“海上老人別集,二卷,喻時?!?49)徐乾學:《傳是樓書目》第4冊,清道光八年(1828)劉氏味經書屋抄本,第58頁。清人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著錄:“喻時……又海上老人別集二卷?!?/p>

2.版本和內容

今存《海上老人別集》僅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堯所刻唯一版本,全書共2卷,4冊,包背裝,8行22字,黑格白口,四周單邊?!逗I侠先藙e集》是喻時最主要的詩集,共兩卷,匯集了其嘉靖四十五年之前自作以及抄錄詩歌共572篇,卷一有七言律詩303首;卷二有五言律詩97首,七言古風23首,五言古風56首,七言絕句91首,另有前后讀書抄凡301首以及賦3篇。全書前有時任四川僉事安如山所題《海上老人別集跋》,跋后有“北京圖書館藏”藏書印。全書詩歌以類相從,排列有序。

(三)其他著述

除上述兩部詩文集外,《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明代卷》喻時條目中記載,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堯刻隆慶增修本《吳皋先生續集》四卷(50)參見李時人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明代卷·十二畫》,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6頁。,其書共4卷4冊,今河南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有藏。另有編繪《古今形勝圖》一幅,清代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喻時,古今形勝圖”(51)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23,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4頁。,現已亡佚,今存其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刻本,紙本木刻墨印,縱115cm,橫100cm,現藏于西班牙塞維利亞市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收有電子版。

四、結語

喻時一生,為官兩朝,遍歷南北,聲名遠揚。雖然早年喪父,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其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品性。為官地方則法令嚴明,政通人和,有“喻青天”之美名;戍守邊塞則連破虜寇,屢立戰功,保境安民。對上,他直言諫諍,彈劾奸佞,成為動搖嚴嵩集團根基的重要政治力量;對下,他體恤百姓,周濟困頓,多地為其修建生祠。此外,喻時有文士之風,著述頗豐,其《海上老人別集》《吳皋先生文集》在當時已有名聲。李騰鵬《皇明詩統》稱:“其為詩格律宏雅,思出象外……其思苦澀,好用僻事及佛書,多斧鑿痕?!?52)李騰鵬:《皇明詩統》卷29,明萬歷刻本,第16頁。清初文壇大家錢謙益《列朝詩集·丁集》亦稱其“好為古文辭,追琢詰屈”(53)錢謙益、顧廷龍:《列朝詩集·丁集第二》,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第410頁。。

縱觀喻時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其文武兼備,在地方治理和邊防建設上多有建樹?!昂笃咦印鳖I袖王世貞在《喻吳皋先生集選》中評價他,“當嘉靖隆慶間,有博大剴亮巨公若光州喻司馬吳皋者,其敡歷南北,御圉安攘,所在著聲”(54)王世貞:《弇州續稿》卷55,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頁。,足見其時代影響與歷史地位。

猜你喜歡
光州刻本文集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熊鐵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年味兒
學禮儀
光州街頭雕塑見聞
《郭漢城文集》簡介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山西發現北宋刻本《崇寧藏》
西夏刻本中小裝飾的類別及流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