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實然與應然

2024-05-10 14:29李翔宇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雙循環格局高質量

李翔宇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1)參見中國政府網:《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3年3月15日。,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簡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國家立足新發展階段,基于國內外發展形勢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以及確定高等教育的目標、任務與路徑的主要依據(2)參見劉國瑞:《新發展格局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第25頁。。構建新發展格局,既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契機與動力,又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與“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等目標要求(3)參見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3月13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023年3月15日。。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高等教育應該聚焦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勇擔實現現代化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

一、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然之舉

高等教育發展必須與國家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相一致?!半p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國家未來一段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安排,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必須緊密圍繞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這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歷史經驗表明,強國必先強教,世界強國必定是高等教育強國,大國崛起離不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因此,高等教育應該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實現規模擴大的同時注重內涵發展,從而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一)新發展格局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和國家著眼“十四五”及長遠發展做出的戰略部署,核心在于構建堅實的自主發展與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形成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4)參見朱孔軍:《以新發展格局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紅旗文稿》2021年第3期,第36頁。。高等教育系統是隸屬于國家體系的一個社會子系統,具有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等獨特使命,必須滿足和服務于國家發展需要(5)參見眭依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學的國家使命與責任》,《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5期,第1頁。。新發展格局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戰略系統,包含有層層疊疊的子系統,而高等教育就是內嵌于“雙循環”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6)參見李捷:《“雙循環”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格局的優化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5期,第23頁。。根據系統論的整體性原則,大系統對子系統起到支配作用,子系統需要在大系統中運轉。這就表明,新發展格局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應該與新發展格局保持一致。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我國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高新科技被“卡脖子”、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風險,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7)參見鄧曲恒、劉洪愧、王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原則、挑戰與政策重點》,《學習與探索》2021年第12期,第103頁。。從這些問題來看,新發展格局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可持續性的自主發展、穩定安全的國際發展形勢等。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高等教育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調整人才培養體系、做好科研與社會服務以及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輸送高質量人才隊伍支撐,提供高質量科技創新支持,高質量滿足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需要。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尚不足以完全適應與滿足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這就需要高等教育做出積極調整,重塑高等教育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從而進一步融入和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要路徑

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創新能力提升為驅動力,以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為基本內容,以高等教育各項功能實現的高效益為根本特點,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基本模式,以更加包容普惠的共享理念為實踐導向的質量增長型發展(8)參見李立國:《共同富裕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教育發展研究》2023年第1期,第2頁。。新發展格局在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又可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要路徑。新中國取得的高等教育發展成就是實現中國奇跡的奠基工程,是促進我國國家競爭力上升的重要因素(9)參見林蕙青、管培俊、張軍等:《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全面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筆談)(之二)》,《中國高教研究》2022年第12期,第2頁。。自我國高等教育實施規模擴招政策以來,迅速實現大眾化與普及化,快速推動勞動力素質提升與科技創新進步,使中國經濟體量迅速增長,并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中(10)參見韓喜平、郝婧智:《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助推構建新發展格局》,《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第10頁。。但隨著國際經濟循環問題的逐漸暴露,亟需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就需要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繼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新發展格局的本質內涵是“雙循環”,就是要在國內循環方面打造一個系統完備的內需體系,并在國外循環方面構建一個國際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促進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雙向互動良性循環,以打造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由此來看,人才資源、高新科技、區域發展、國家競爭力等方面是新發展格局得以加快構建和順利運行的關鍵要素,而高等教育在逐漸從社會邊緣走入社會發展中心的歷史過程中,越來越在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等方面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因此,作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的共同體,高等教育應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要求,從人才供應、科技支撐、區域協調、競爭力提升等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二、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然之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整體實力、培養質量、結構布局等方面取得歷史性發展成就(11)參見吳巖:《歷史性成就 格局性變化——高等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中國高等教育》2022年第11期,第8頁。。然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資源供應、科技能力支撐、區域協調均衡、專業結構調整更新、對外開放質量提升等方面依然面臨著許多供求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的現實問題,造成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然困境。

(一)高等教育的人才與科技支撐能力有待提升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給水平與科技支撐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作為高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等教育高層次人才供給能力不足,人才培養層次結構亟需優化。從當前我國本??茖W生在學人數、碩士研究生在學人數、博士研究生在學人數呈現的明顯梯狀分布特征來看,盡管我國擁有巨大的人才資本存量,但高等教育人才結構層次并不平衡(12)參見姜帥、劉珉川:《“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之變革發展:邏輯、挑戰與建議》,《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年第8期,第22頁。。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相比,我國博士研究生依然是稀缺人才,其存量與高端人才需求差距較大,無法匹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要求。另一方面,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主體,高等教育對科技自主創新的支撐作用有待加強。高等教育在科技自主創新、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中著到重要作用,我國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要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但從目前世界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來看,我國進入全球性大學排名比較靠前位次的數量與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13)參見西桂權、付宏、王冠宇:《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比較》,《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23期,第16頁。,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科技支撐尚顯不足。

(二)高等教育的區域間發展水平差距依舊明顯

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與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與必然要求。在我國高等教育處于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新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區域間發展水平差距依舊明顯。有研究表明,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各省高等教育規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水平總體上有較大提升,但受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國家政策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仍然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省際差異(14)參見陳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省際差異透視——基于高等教育發展指數的證據》,《復旦教育論壇》2016年第4期,第76頁。,并在區域布局結構方面整體呈現出東高、西低、中部居中的態勢(15)參見彭說龍、吳明揚:《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研究》,《統計與決策》2021年第9期,第109頁。。從第一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來看,無論是入選高校數量還是入選學科數量,高等教育發展的東中西部區域差異都比較明顯,加上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人才外流的現象,實現區域間高等教育協調發展任重道遠。區域布局結構之間的不平衡正是影響國內大循環順暢運行的直接因素,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實現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平衡、提升高等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水平,是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三)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方面存在結構性缺陷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學科專業結構決定了人才結構,影響著社會就業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關系密切(16)參見蔣慧峰:《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評價研究——基于我國2004—2016年數據的實證研究》,《重慶高教研究》2018年第5期,第96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以制造強國與數字中國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對于產業鏈、科技鏈、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等提出更高發展要求,這些都需要從高等教育供給側發力,適應與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社會發展多元需求。當前,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結構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自限性,在發揮自身功能方面依然受限于自身系統內部,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存在一定脫節現象,滯后于產業結構升級需要,難以為新發展格局提供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新動能。一方面,學科專業建設存在滯后性特征,對社會發展敏感度較差,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無法真正滿足新發展格局對于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雙一流”建設影響下,許多高校競相模仿,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熱點學科專業,且學科專業建設存在同質化現象,難以滿足新發展格局對于學科專業結構多樣化的需求。

(四)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亟需開創提質增效新局面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強調要更好地運用國際資源,以外循環更好地促進內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17)參見丁守海、徐政:《雙循環格局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寧夏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第10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8)參見李翔宇:《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價值、挑戰與路徑》,《當代教育與文化》2022年第4期,第106頁。。逆全球化現象、高新科技競爭、人才爭奪等造成的疊加效應,對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帶來嚴峻挑戰。在宏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話語權等,與我國在國際地位上取得的進步不相匹配,難以適應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難以支持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在微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在出國留學、國際交流、合作辦學、科研合作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少數的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存在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對象失衡現象,導致我國出現人才外流與出國留學困難等問題。因此,新發展格局下,我們應該堅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開創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局面。

三、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應然之為

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落腳點都是發展(19)參見董志勇:《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第136頁。。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高等教育作為一個“象牙塔”和“大社會”的連接點,應當在遵循自身規律的同時,主動適應乃至引領社會的發展(20)參見鐘勇為、聞秀、韓曉琴:《“雙循環”能否影響高等教育發展格局》,《教育發展研究》2022年第9期,第9頁。。因此,可以從促進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高等教育發展短板;優化區域間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高等教育自主創新能力;立足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開創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局面等方面著手,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推動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促進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高等教育發展短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供需不匹配是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關鍵在于高等教育供給側發力不足,因此需要以促進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供給結構,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補足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短板,適應新發展格局需求。

第一,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與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提出了更加相應的調整與優化需求。在“雙一流”建設和“新四科”建設過程中,高等教育應以新發展格局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瞄準國際發展前沿,面向新發展格局下的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現開放式創新的學科專業設置體系,打破封閉僵化的學科專業壁壘,以交叉學科等新興學科為引領,完善學科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機制,形成同新發展格局相協調的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強適應性、高前瞻性的學科體系與專業結構。

第二,堅定人才培養方向,切實保障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與根本職能,為新發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斷的高層次優秀人才資源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保障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不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化以學生為本和“以本為本”的辦學理念,深入落實開展本科教育教學工作,聚焦于保障與提高本科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著力培養愛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兼具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形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

第三,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結構,為新發展格局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結構等,必須適應新發展格局對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等教育必須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做好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等工作,深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且世界一流的人才培養理念、體系、模式、方法等,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另一方面,面向新發展格局對多類型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須在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的同時,聚焦科技前沿緊缺人才、關鍵領域頂尖人才、交叉學科優秀人才等多種人才類型,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輸送各級各類優秀人才。

(二)優化區域間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統籌好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區域間協調發展格局,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優化區域間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縮小高等教育區域間發展差距,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實我國基本教育政策的重要體現。

第一,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優化區域布局結構。由于政策、財政、人才等資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因此,要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投入等政策傾斜手段,推進高等教育資源合理有序布局,縮小高等教育的區域差距,促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快速崛起。此外,要完善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的協作機制與對口支援機制,加強區域之間的發展戰略協同,保障與提升東中西部高等教育協作發展水平,建立保障高等教育資源有序流動的規則與秩序,積極抑制經濟薄弱地區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流失,有效調控新興地區的高等教育擴張(21)參見劉國瑞:《開啟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國高教研究》2022年第12期,第32頁。,促進區域間協同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

第二,緊密結合區域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力。我國區域間發展除存在相對差距外,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亦有不同發展需要。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緊密結合區域發展需要,促進區域間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與協調,提高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發展的服務力。一方面,改進分類評價,引導高等教育差異化發展。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建立差異化的分類評價體系與管理標準,引導構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格局。另一方面,保持特色優勢,提升辦學質量,引導高校特色發展。利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科學研究、師資力量提升等優勢,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挖掘并釋放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發展的潛力。

第三,發揮先行區域優勢,激發后發區域內生力。高等教育要適應新發展格局,既需要東部先行區域發揮稟賦優勢,又需要中西部后發區域增強內生動力,加強高等教育資源戰略統籌,形成東中西部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高等教育發展空間布局。一方面,促進高等教育區域一體化發展,強化高等教育集群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區域發展尤其是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心特大城市帶動的城市群發展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動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形態,需要構建面向區域發展的高等教育新體系(22)參見鄔志輝、范國睿、李立國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筆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第31頁。,從而整合高等教育區域一體化發展資源,打造高等教育集群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增強中西部高等教育內生動力與發展活力,整體提升高等教育發展質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將“推動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走深走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體質量”納入2023年工作要點,這為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享受外部“輸血”的同時,中西部高等教育也需要提高自身“造血”能力,推動區域高等教育戰略布局的優化調整。

(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高等教育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是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攻堅重點。高等教育需要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為抓手,明確自身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責,完善科研體制機制,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從組織層面激活科研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水平與質量。

第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發揮高校創新主體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應發揮高等教育服務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要求的重要職責。一是加強基礎研究,深入實施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在新發展格局下,高校應該積極落實《高等學?;A研究珠峰計劃》《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政策要求,加快拔尖創新人才、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形成結構合理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梯隊,建設實力超群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夯實關鍵領域與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爭取獲得重大原創性成果突破。二是深化產學研融合,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新發展格局對于知識鏈、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發展需求,針對關鍵核心技術,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資源互補與創新合作,搭建產學研一體化組織聯盟,提高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率。

第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高等教育自主創新活力。一是通過制度設計、機制健全、環境營造等使高校內部學術機構及其成員專心從事科學研究,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做好原創性研究、提升科技競爭力。二是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完善科研經費政策支持體制機制,高效率聚集科技創新資源與要素,有效協調與發揮科技創新主體職責,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三是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政策指引下,聚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主線,構建新的科研評價體系與評價機制,營造多元有序的科技創新環境,激發科技人才自主創新活力,釋放與提升科研隊伍自主創新效能。

第三,加強“有組織科研”,強化高等教育科技支撐能力。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高??萍紕撔聦崿F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重要形式。2022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就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部署(23)參見中國政府網: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2023年3月30日。。由此,高校實施并加強“有組織科研”,需要堅持以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科研創新的核心要素,從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加強科研創新平臺建設、積蓄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加強科研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入手,以高水平科研創新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四)立足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開創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局面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必然選擇(24)參見蔡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眼點和著力點》,《財貿經濟》2022年第12期,第8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擴大改革開放事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于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因此,在新發展格局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求下,應立足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開創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新局面。

第一,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擴大高質量進口與出口。一是堅持“引進來”,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交流,擴大高質量進口。通過引進國外優秀人才與海外留學歸國優秀人才,借助全球高等教育資源擴大人才培養數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擴大和豐富國際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引進國際優質教育教學模式、方法、教材等;舉辦國際教育與科研交流會議,吸引國外優秀人才來華授課或參與科研,吸引國際高等教育來華投資辦學等。二是堅持“走出去”,擴大高層次出口,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能力。通過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與世界格局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探索建設海外辦學與海外學習項目,加強與國際高等教育的交往與交流,在擴大國際教育合作與科研協作中展現中國擔當。

第二,依托“一帶一路”倡議,促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2016年《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政策文件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進入了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耙粠б宦贰背h是開放和包容的地區合作和發展倡議,目的是充分發揮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25)參見劉燦、韓文龍:《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年第10期,第51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應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構建多層次、多樣態、多邊化的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構建以自我評估、院校評估、第三方專業評估、國際評估、教學狀態常態監測等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多元化質量評估框架,構建可操作性強、兼容性高、普適性強的學分轉換機制和學歷學位互認機制,形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框架(26)參見宮福清、方媛:《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推進邏輯與路徑》,《中國電化教育》2023年第3期,第28頁。。

第三,積極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促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有利于我國積極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展現高等教育大國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一極,新時代下我國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需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積極參與全球高等教育制度建設,有效發揮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的獨特優勢,通過國際化人才培養、引進與培育優質資源、加強科研合作、推動人文交流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能力與水平。在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過程中,為世界貢獻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智慧方案,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走向國際高等教育的舞臺中央。

猜你喜歡
雙循環格局高質量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格局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聯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