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教育志書編寫與鄉村社會文脈的傳承

2024-05-10 14:52馬建堂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志書鄉鎮學校

馬建堂

(四川文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志書編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教育志書作為分志,則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記錄形式。目前在教育學、方志學及歷史學等相關領域,都對教育志書缺乏足夠關注,對于鄉村教育志書的關注就更少,近年來,筆者從各種渠道僅搜集到有59 部鄉村教育志書。而在從清末至民國,再到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博興,鄉村教育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中心,即使21 世紀城市教育快速發展,但鄉村教育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鄉村教育應有其獨特的記憶,同時在今天農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有必要以鄉村教育志書編寫推動鄉村教育的時代反思與跨越發展。

一、鄉村教育志書的價值

鄉村教育志書作為地區教育分志或綜合志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隨著農村教育振興的持續深入,農村教育的價值應有深入認識。

(一)記錄鄉村教育演變

我國鄉村教育歷史悠久,私人教育盛行,明清時期私塾教育極為發達,大的鄉鎮場都建有書院,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鄉村教育體系。清末時期,新式學校逐漸出現,到民國時期鄉村普遍建立了新式學校,故鄉村新式教育的歷史普遍達到百年以上,整體上東部地區較西部地區更為興盛,故而鄉村教育應有客觀的文化遺存,有其完整的記述。編寫志書則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志書具有存史的重要功能,是客觀記錄鄉村教育的起源、發展、演變歷程,故而存文存史,以史為鑒,知往鑒今。如鄉村學??梢越梃b以往發展的亮點,或汲取教訓,對于凝練辦學特色、建設校園文化、傳承鄉土文化等都有重要價值。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我無論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1]因為地方志是百科全書,鄉村教育志也是鄉村教育百科全書。

(二)積淀鄉村校園文化

學校是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學校除了知識傳授,還應有校園文化的熏陶,當前全國各地學校都已掀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潮,而校園文化建設中資料的收集整理無疑是一項基礎工作,故而鄉村教育志書的編寫尤為重要。鄉村教育志書不僅僅是對鄉村教育發展的記錄,更是梳理和總結。鄉村教育志除了整體介紹鄉村中小學、幼兒園等各類教育的發展概況外,還要記載相關學校的突出成績,如本地知名的小學、中學歷年的辦學成就、優秀教師、學校榮譽、杰出人才等,塑造鄉村學校文化的“精氣神”。除了學校史志編寫外,學校還可以延伸史志資料價值,建設校史陳列館(室),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

(三)傳承鄉村教育文脈

除了基本歷程記載外,包括重要的鄉村教育人物及重大事件,如鄉村精英人士或社會團體、個人對鄉村教育的資助扶持,如支持學校建設、捐款助學、捐贈圖書器材、設立獎助學金等等。這是鄉村文教事業的靈魂,通過記錄黨的教育方針和鄉村文教賢達,以增強鄉村學生對知識、學校對人才、地方對教育的重視,促進鄉村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氛圍,持續傳承鄉土文脈。如近年來很多地方出現了博士村,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三十年間共走出了21名全日制博士、數百名碩士;浙江省金華東陽市巍山鎮古淵頭村新中國成立后至今,村子共走出了25名博士、202位高級工程師、副教授、教授和553 位大學生。一方面,這是重視鄉村教育的結果,另一方面,對此進行系統整理、形成志書,能擴大鄉村教育影響,樹立鄉村教育自信。與之相反,一些地區出現義務教育輟學率持續升高、教學質量不斷下降等現實問題,其中教育文化薄弱是一個重要因素,應引起重視。

(四)推動鄉村教育振興

在當今農村振興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助推因素,通過教育志書編寫,來給鄉村學生、教師、學校及鄉民們立志、勵志,推動農村人才的培養與聚集,吸引更多的人熱愛、關注和支持農村教育發展,使農村教育具有時代生命力。另外,在當今正在進行的全國鄉鎮機構撤并實施中,部分鄉鎮或學校將逐步撤并或更名,對這部分學校開展搶救性的修志或資料整理更具有特殊意義。

二、鄉村教育志書編寫的現狀

從學科歸屬來看,鄉村教育志書既有教育學科的屬性,是教育史的一部分;也有方志學科、歷史學科的屬性。故而,目前鄉村教育志書編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相關管理機構的重視

第一,目前的志書編纂的基本制度中,各?。ㄖ陛犑?、自治區)、市、縣(縣級市、區)的方志機構主要負責地方志編纂,為三級編寫體系,時間周期為20年編纂一次。一般而言,對于當地極有價值的鄉村教育學校、人物、重大事件才有可能被寫入縣志,但很難被寫入市志或省志。故而,很多鄉村教育的內容是不容易被整理、記錄。另外,三級志以外,還有部分鄉鎮志、村志,從數量上看,鄉鎮志不在少數,但從覆蓋面上,也還很有限,村志則極少。鄉鎮志多以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心,其中的教育部分,往往以統計數據為核心,教育部分的內容及篇幅都偏少。如湖北《寺坪鎮志》只有教育發展、兩基教育、教育改革三部分,[2]沒有相關學校教育的詳細展開內容。

第二,在分志中,省級、市級往往編寫的專門教育志書較為豐富,很多省份還編寫的教育志書資料匯編,如《遼寧教育志書資料》《福建教育志書資料集》《陜西教育志資料錄》等。市級、縣級編寫的教育志宏觀上對鄉村教育有一定記述,但往往將重心放到城市教育。且有很多是作為內部資料,未能公開出版發行,傳播和參考價值有限。

第三,目前現有的鄉村教育志書是極少的。筆者通過超星讀秀圖書、中國地方志數據庫、國家數字圖書館等數據庫共檢索到59 部鄉鎮教育志,包括《菱角鄉教育志》《鐘山鄉教育志》《大水井鄉教育志》《竹基鄉教育志》《沿江鄉教育志》《老廠鄉教育志》《營上鎮教育志》《東山鎮教育志》《格宜鎮教育志》《阿崗鎮教育志》《板橋鎮教育志》《熱水鎮教育志》《九龍鎮教育志》《馬街鎮教育志》《田壩鎮教育志》《格宜鎮教育志》《中安鎮教育志》《三寶鎮教育志》《河圖教育志》《楊林教育志》》《楊莊戶鄉教育志》《楊樓鎮教育志》《塂上鄉教育志》《朱莊鄉教育志》《塂上鄉教育志》《古邳鄉教育志》《浦棠鄉教育志》《雙溝鎮教育志》《古城鄉教育志》《東塔寺鄉教育志》《上富教育志》《饒埠鎮教育志》《梁才鄉教育志》《合群鄉教育志》《五堯鄉教育志》《蒲洼鄉教育志》《大橋鄉教育志》《長江鎮教育志》《新蒲鎮教育志》《黃灘鎮教育志》《大蘆鄉教育志》及14 卷本的《順義教育志》等。

當然這是不完全統計,很多未能公開出版的鄉鎮教育志不易查找。但上述鄉村教育志書仍有分析價值,筆者梳理如下。

在編寫數量上,鄉鎮教育志數量極少。歷經多次撤并,截至2019 年底,全國建制鄉鎮總數仍有3 萬多,故而目前已有的59 部鄉鎮教育志是極少的,難以反應基層教育的真實樣態。

在地區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云南、北京、江蘇、河南等地區,特別是云南就有20部(曲靖占17部),北京有14部(全為順義),云南曲靖和北京順義都是有組織的編寫了系列鄉村志書,且兩地修志占了總數的一半,可以肯定,無論從組織性、數量還是質量來看,云南、北京的鄉村教育志編寫已居全國前列,極具參考價值。其余省份則較少。

在編寫責任者方面,主要有三種情況:大多是由成立的編纂委員會或編寫組負責完成,部分地區由鄉鎮小學、中學進行編寫。這反映了在局地已經重視教育志書的編寫,但還缺乏統籌規劃和專業指導。

在成書時間上,主要是2000 年后完成的較多,少數是上世紀80、90年代編寫的,目前已經可以開展續編了。

在出版發行方面,公開出版的僅有16 部,其余沒有出版,都作為教育機構內部資料,流通范圍有限,且印刷數量較少,多保存于當地的圖書館、方志辦等機構,不利于傳播和交流。

在編寫內容上,多突出建國后的教育發展歷程,尤其側重于改革開放后的學校教育事業,義務教育占較大比重。缺乏對歷史時期完整教育歷程的梳理,如私人教育、書院運作、識字運動等的記錄。

在時間跨度上,有兩部志書記錄時段較長,《竹基鄉教育志》從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記述到2008年,歷時366年。[3]《沿江鄉教育志》從1711年(淸康熙五十年)記述到2009年,歷時298年。[4]這兩部志書的視野開闊,時間跨度較長,內容較為豐富,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值得關注和借鑒。

(二)缺乏學人的聚焦與關注

目前教育志書是一個薄弱學科,從研究成果看,1978 年至今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僅有10 余篇,故而學者關注極少。編寫成果也極為有限,筆者僅找到前文提及的59 部著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專業人才少,全國僅有寧波大學設置了方志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有限,而在與其關系最緊密的歷史學各專業的教學中,雖然蘊含了方志學知識,但將方志學作為獨立課程講述的也只是少數學校在進行。另外,從工作職能來看,各市縣方志辦雖然集聚了大量方志人才,但其主要職能是編寫市縣志書、年鑒,統籌機關單位修志,故少有精力編寫鄉村教育志書。

三、鄉村教育志書編寫的路徑

鄉村教育志屬于志書范圍,自然要遵循志書的一般規范和要求,但作為志書的新領域,還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重新審視價值

鄉村教育志書是根植于鄉村社會的重要記錄,正如前文所述,其在鄉村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方志工作者,都要重視鄉村教育志書的編纂。只有重視,教育志書的編寫才有推動和收獲。在當今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在農村振興的實施熱潮中,鄉村教育文化的傳承具有樹立鄉土豐碑、傳承鄉村文脈的重要價值。

(二)精心組織人員

修志的關鍵在于人才,教育志書的編寫要精心組織人員,如鄉鎮教育負責人、學校負責人、知名教育工作者等,要注意吸納有方志、教育管理或史學工作基礎的人員加入編寫隊伍。編寫過程要開展充分的討論,有力的合作,發揮集體智慧。通過現有鄉鎮教育志書編寫可以看出,往往鄉鎮中、小學校已經具備初步的編寫能力,如有兼具學術視野和編修經驗的專業人士的加入和指導,則可保障編寫的科學和順利。

(三)重視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是教育志書編寫的源頭工作,決定著志書最終價值。鄉鎮教育志書資料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歸檔檔案資料。即鄉鎮檔案、學校檔案室及歷年移交給檔案責任部門的檔案,主要存在縣級教育局、人社局、檔案局等機構,其中檔案局的資料最為豐富。檔案資料時間跨度較長,從建國前至今,部分地區甚至收藏了清代及民國的檔案,這就要看當地檔案的保管情況。從《全國民國檔案通覽》來看,在西南、西北地區,作為抗戰時期的大后方,多數縣區的民國教育事業檔案保存較好,數量較多,單獨成卷。新中國成立后,存檔更為豐富。檔案資料往往以教育文件及統計資料為主,價值極高。

二是鄉鎮、學校檔案室自存檔案。屬于歸檔目錄外的業務資料,這部分資料往往是鄉鎮教育發展的細節資料,是學校在各項教學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件材料,是學校乃至鄉鎮教育發展的重要呈現,主要包括歷年教學安排、教學任務、課程設置、教學方案、教研活動等具體業務資料。

三是注重地方志、黨史、文史資料的搜集。地方志是最為直接的資料來源,一是對建國前所修方志的整理,以縣志為主,保存了縣域教育方面的珍貴資料,主要有《中國地方志集成》《中國方志叢書》等,二是新中國成立后所修方志,包括省、市、縣、鄉鎮志等,尤其是縣志、鄉鎮志較多的記錄了鄉村教育的實況。

各縣都編輯有豐富的黨史資料選輯和文史資料選輯,不同程度的涉及到教育事業的記載。諸多革命活動都是依托學校組織學生運動、開展馬列主義宣傳,以川東北為例,1929 年1 月,王維舟在開江縣成立了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一中國共產黨普安(開江)宣(漢)特別支部委員會,特支機關設在普安場桓侯宮小學。同年4 月,王維舟在宣漢縣廣福小學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廣福特別支部委員會。[5]再如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蒲家鎮小學,先后走出張愛萍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形成了濃厚的鄉土革命文化。

四是積極開發口述資料。尋找鄉鎮教育發展的見證者,如歷屆校長、管理人員、退休教師等,通過開展錄音整理、談話記載進行口述資料的收集。

五是征集各界私人資料。教師的私人日記、筆記、工作記錄、私人著述、獲獎、榮譽證書、照片、影像等資料,都是鮮活的教育資料,對于微觀史志的編纂意義重大,可以起到補充、印證之作用。

(四)科學擬定篇目

一般教育志書的內容在篇目上主要有:概述,大事記,舊學(書院、社學、義學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德體美教育,勞動教育,教育研究與教育信息化,教師,學生,辦學條件,教育管理,民辦教育,民族教育,教育改革,各村完小、教學點,人物(傳記、簡介、名錄),附錄等。鄉村教育志書的內容可以參照市縣教育志,但不能完全照搬,其教育活動開展是具體的、豐富的、有鄉土氣息的,應結合鄉村教育實際,體現鄉村舞臺,突出鄉鎮教育的特色,如西南少數民族開展的“雙語教學”或“三語教學”等情況。[6]

(五)遵循志書規范

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以呈現鄉村教育發展歷程的完整性為核心,將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在廣泛取材的基礎上,鑒別各類歷史資料,把握鄉村教育的重大事件、人物、現象,科學編纂新時代教育志書。

二是要堅持秉筆直書的理念。最大可能的還原教育發展原貌,記述客觀準確,不做褒貶評論,避免宣傳色彩。歷史是一面鏡子,尤其要避免“不寫、少寫失誤,通篇成績經驗”。記述要注意點面結合,兼具宏觀和微觀視野,避免“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

三是要堅持科學運用資料。教育志書資料的來源較多,要圍繞教育主線,科學解讀和運用資料。要慧眼識別,切勿簡單堆積,做到章節合理、條理清晰。在古今資料處理方面,可以遵循“略古詳今”的原則,但絕不能“無古獨今”,這樣的會喪失教育的源頭。

四、鄉村教育志書的特色提煉

要體現鄉鎮教育志與省市縣三級志的不同,就必然要突出特色。堅持教育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協調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深入挖掘資料,多角度突出教育志的特色。

(一)教育教學特色

鄉村教育的中心是各級各類中學、小學、幼兒園,除此之外,還有以培訓為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教育活動無疑是學校工作的核心。故而教育志的編寫一定要突出教育教學這個中心,在區縣范圍有一定的推廣價值的特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鄉土教材或者教學案例等??h級以上部門表彰的知名教師和學生個人等。部分教育志書側重于教育基本數據統計,脫離主旨,對“教材內容及教學方法記述過于簡單,教改甚至為空白”,[7]這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二)育人活動特色

一是鄉村中小學開展的特色少先隊、共青團組織活動。二是課外進行的依托當地自然、人文資源開展的特色實踐教學、素質拓展,如開發的校本課程或資源、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的愛國主義實踐教育。三是深處農村社會,鄉村學校開展勞動教育也有著獨特的優勢,如種植、養殖、花卉、編織、手工等具有實用價值,深受學生歡迎。

(三)教育的地域特色

如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國防基地、華僑地區、工礦聚集、林業地區、農墾地區等特色地區,可以擴寬地域優勢以把握特色。

各革命老區的教育志應注意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開辦的鄉村教育,如列寧學校、童子團學校的開辦,識字教育、軍事教育的開展。從全國來看,許多革命家都有創辦紅色學校的經歷,如1923 年四川省宣漢縣共產黨人、革命家王維舟先后在宣漢清溪場新群女校、宏文高小取消讀經,各校相繼仿效,學校教育開始了從形式到內容的改變。1925 年,王維舟接任宏文校校長,推動地方“捐款添置校舍校具圖書儀器”,“整頓學規”,宏文?!俺蔀槟7陡咝⌒!?。[8]開展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方面積極消除傳統舊式教育弊端,提倡全面的新式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將教育與革命深入結合,培養了革命接班人。[9]

(四)教育的時代特色

一是各地在蘇區時期的教育活動,開創了共產黨人辦教育的局部實踐。二是抗戰時期教育西遷,知識分子大量進入大后方,帶動西部鄉村教育的發展。如重慶北碚地區的鄉村教育實踐極具影響。三是建國后推動的掃盲教育極具影響。各地普遍舉辦民眾夜校、農協會、識字班,農村識字率有了大幅提升,具有世界影響。以處于民族地區的云南省羅平縣大水井鄉為例,“累計掃除文盲2000 多人,人均受教育年限已達8年?!保?0]四是隨著新中國工業布局之影響,各類企業廠礦的子弟學校迅速產生,創造了基礎教育的輝煌,促進了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融合。五是改革開放后持續推進的普及義務教育,成效顯著,為世界樹立了中國鄉村教育的成功模式。

(五)社會育人特色

一是部分鄉村精英為鄉村教育所做的巨大貢獻等,如捐款建校、設立獎助學金等。尤其是東南地區“華僑辦學”盛行,[11]對基礎教育事業有很大促進,值得修志者關注。二是在義務教育發展中,希望小學數量較多,大量農村學校收到來自各組織、企業、個人的捐款建校。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官網統計:希望工程自1989 年10月實施以來,截至2020 年底,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捐贈收入175.8 億元,資助困難學生639.7 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593所,有力的促進了義務教育普及與提升。

故而,盛世修志,利在千秋。新時期,全面梳理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的歷程,關注鄉村教育,傳承鄉村文脈,意義重大。鄉村教育志書編寫既是傳承鄉村教育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方志學重心下移至鄉村基層,逐步進入鄉村社會微觀志書編纂的需要。鄉村教育志書編寫要科學規范,要堅持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鄉村振興戰略和教育方針,突出鄉土情結,體現為民情懷,真正實現教育志書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的宏圖。

猜你喜歡
志書鄉鎮學校
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召開特色志書編纂專題會議
鄉鎮改革怎樣防止“改來改去”?
“老鄉鎮”快退休,“新鄉鎮”還稚嫩 鄉鎮干部亟須“平穩換代”
談編譯出版《西藏七大藝術集成志書》藏文版的必要性
讓鄉鎮紀委書記敢亮劍
學校推介
黨委重視 人大盡責 鄉鎮人大立出新威
淺談提高第二輪志書的可讀性
“概述”是一本志書的概述還是一地總貌的概述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