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低頭行為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建議

2024-05-10 07:01余賓郭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4期
關鍵詞:親子關系心理健康

余賓 郭成

摘要:父母低頭行為是指父母在親子互動中只顧低頭玩手機,而無暇關注身邊子女的行為。梳理相關研究發現,父母低頭行為會對兒童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采用社會排斥理論、期望違背理論和替代假設對影響過程進行解釋。建議父母要通過區分親子時間和手機時間、樹立良好榜樣等方式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提升家庭親密度。

關鍵詞:父母低頭行為;親子關系;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4-0008-05

如今我們已經步入了5G時代,智能手機就像空氣一樣,成為當代人無法離開的生活必需品,人手一機、機不離手是日常寫照。盡管智能手機的出現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對個體發展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家庭環境中的父母低頭行為在無形中影響著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吨腥A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要求父母“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潛移默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親子互動中的父母低頭行為是否算有效親子陪伴,是否會引起子女的模仿值得關注。因此有必要關注父母低頭行為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并探索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

一、父母低頭行為的概念

在當今社會,常??梢钥吹饺藗冏谝黄饡r,有些人卻在低頭玩手機,雖然物理距離是靠近的,但是心理距離卻沒那么近,這就是低頭行為的日常表現。低頭行為/手機冷漠行為(phubbing)一詞是由手機(phone)和冷落(snubbing)合成的新型詞,用以描繪 21 世紀一種普遍而獨特的社會現象,即個體在社交活動中只顧低頭玩手機,而無暇關注身邊他人的現象[1]。產生低頭行為的人被稱作低頭者(phubber),低頭行為的接受者,即被冷落的那一方被稱為被低頭者(phubbee)。 而父母低頭行為即低頭行為在親子互動中的具體表現,父母是低頭行為的發起者,子女是被低頭者。有研究者認為,人際互動中的低頭行為是一種社會拒絕和人際忽視,因此不能忽視父母低頭行為可能給子女身心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2]。

二、父母低頭行為的影響

父母低頭行為雖然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但是國內外已有較多探究父母低頭行為形成因素和影響機制的文獻,本文將簡單總結父母低頭行為對兒童青少年感知的親子關系、內外化問題行為及幸福感的影響。

(一)親子關系

人際互動中的低頭行為會對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手機僅僅在談話中出現,就會對關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1]。父母在親子互動中過多的手機低頭使用行為,會間接損害兒童依戀關系的發展和個體成長,導致親子交流質量降低。注意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智能手機會將父母的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使其不能完全沉浸在親子互動中[3]。與不使用手機相比,當父母完全沉浸在手機中時,他們對孩子的回應更少,致使對孩子的關注需求反應遲鈍,并且情緒更加易怒且缺乏耐心,使得孩子感到沮喪和退縮[4-5]?;谀缸踊拥膶嶒炑芯客瑯影l現,母親低頭行為會減少親子互動,尤其是非語言互動,并且易以敵意方式回應孩子的關注需求,如直接用手將孩子推開等[6]。父母注意和回應的缺乏導致親子互動減少,孩子感到被忽視或者拒絕,感知到的父母接納和溫暖減少,與父母的親密度降低[7]。

(二)外化問題

諸多研究表明,人際互動中的低頭行為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梳理已有文獻發現,親子互動中的父母低頭行為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兒童青少年的外化問題行為增多。例如,研究發現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低頭行為和自身的網絡欺凌行為增加有關[8-9]。以父母為報告主體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報告的自身低頭行為與兒童(4-10歲)的攻擊和社交退縮呈顯著正相關[10]。根據觀察學習理論,父母在親子互動中的低頭行為會成為孩子的模仿榜樣,進而導致青少年的問題性手機使用增加和問題性網絡使用增加[11-12]。此外,研究發現,父母低頭行為還會直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手機成癮和短視頻成癮[13-15]。還有研究表明,感知到的父母低頭行為通過增加青少年的焦慮水平和體驗回避傾向,間接增加其自傷行為[16]。

(三)內化問題

在內化問題方面,父母低頭行為不僅可以直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抑郁水平,還可以通過降低青少年的歸屬需要滿足,間接導致其抑郁情緒的增加[17]。Wang 、Gao和Yang等[18]也發現父母低頭行為能夠預測初中生的抑郁,但預測過程受到初中生自身自尊水平的調節。一項持續兩年的縱向研究對 183 對夫妻進行調查發現,父母報告的自身低頭行為及報告的共同養育過程中伴侶的低頭行為均與兒童的內化問題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相關[19]。

(四)個體幸福感

低頭行為不僅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和內外化問題,還會降低其幸福感水平。有研究表明,父母低頭行為是降低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風險因素,父母低頭行為不僅可以直接負向預測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還可以通過降低親子關系滿意度,進一步降低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20]。母親低頭行為會增加孩子的孤獨感[21]。疏離感是一種負性情緒體驗,指個體難以正常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不能與家庭、學?;蛲榻⒂行摻Y,從而體驗到無助感、無意義感、孤獨感等消極情緒。我國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低頭行為越多,其疏離感水平也越高,而高疏離感可能不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22-23]。

三、父母低頭行為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原因

前文已對父母低頭行為的負面影響進行了總結,接下來將用三個理論來解釋父母低頭行為的具體作用機制,以期幫助人們更為深入、系統地理解父母低頭行為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過程。

(一)社會排斥理論

社會排斥通常會導致消極的情緒困擾,如攻擊性、焦慮、抑郁和孤獨。低頭行為具有社會排斥的關鍵元素,即個體被他人忽視,雖然和其他人待在一起(physical presence),但個體仍然被排除在社會交往之外。就像其他形式的排斥一樣,人們可能有意或無意地產生低頭行為,從而忽視或者拒絕他人。轉移視線是社會排斥的一種被動形式,是一種對人際對象不感興趣的信號,這可能導致被忽視或者排斥的一方的歸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24]?;乇苎凵窠涣髯鳛榈皖^行為的特征之一,可能傳遞了冷漠、不需要、不關心的信號,導致被低頭對象認為自己被沉默對待或被社會排斥,歸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最后導致關系滿意度降低[25]。

(二) 期望違背理論

期望違背理論(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EVT)對預測和解釋社交現象起著重要的作用。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預期,預期指普遍意義上人們所期望的行為,它通?;谏鐣幏?。在交往的過程中,個體會將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進行對比,當對方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期望,就會引起個體的注意,并且會試圖通過解釋對方的行為來應對這種消極喚醒。在親子互動中,子女通常期望父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去傾聽自己,并且適時給予一些反饋。如果當前親子關系中的互動達到或超過期望,個體會對關系感到滿意。但是當父母在面對面談話過程中不斷地低頭查看手機,缺乏眼神交流,并且因為分心無法及時給予反饋,這就導致了不一致的期望,即違背了專注和禮貌等互動規范,導致兒童青少年感覺自己不被尊重,便會引起消極的反饋。許多研究支持期望違背理論,例如研究發現,家庭中父母的低頭行為可能會增加孩子的問題行為。因為當孩子的關注需求得不到父母回應時,就會產生期望違背,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如為了達到自娛的效果或者尋求網絡人際關系需求補償花更多時間在電子屏幕上,容易引發手機成癮問題[26]。

(三)替代假設

替代假設(displacement hypothesis)認為,手機等移動設備所帶來的科技干擾會減少或占據個體本應該花在其他人或事上的時間,進而對人際關系產生消極影響。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僅僅智能手機的存在就足以在談話中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這可能會影響同理心、注意力和與談話對象的親密關系[4]。例如,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手機上的母親反應能力較低,與孩子的親密交談也較低,并且對孩子的關注需求更加遲鈍,甚至更加易怒,容易失去耐心。當親密關系中的一方沉迷于手機游戲時,另一方不僅會對手機游戲產生直接的抵觸,還會對這段關系的評估趨于消極[27]。這主要是因為玩游戲的時間占據了雙方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交流的時間,使得雙方更容易產生沖突,進而影響關系滿意度。此外,有學者更加明確地指出,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出現使得人們花在移動設備上的時間遠遠超過甚至替代伴侶之間相處的時間,這會對親密關系的滿意度產生極大的影響[1]。由此可見,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如果一方總是低頭看手機,對于雙方的溝通一直處于分心狀態,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彼此的對話中,這不僅會降低溝通的質量和效率,還會導致被低頭的一方產生尷尬、被冷落、被拒絕等情緒體驗,加劇雙方沖突的可能性。

四、教育建議

手機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它。然而,當手機過度侵入親子時光時,可能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對于家長來說,如何正確使用手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區分親子時間和手機時間

家長需要明確一個觀點:手機并非家庭教育的敵人,關鍵在于如何合理使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手機應當是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主導者。家長在陪伴孩子時,應該盡量避免頻繁查看手機或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而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和學習成長。設定家庭內的“無手機時間”,如晚餐時間、家庭活動時間等,全家人都應遵守這一規則,將手機放置在一邊,專注于彼此的交流與互動。父母還可以與子女制定使用手機獎懲制度,商定超出規定時長采取適當懲罰措施,如未達到規定使用手機時長,采取獎勵激勵等強化機制,從而強化父母和子女合理使用手機行為。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時光與孩子進行深入的對話,例如在晚餐時間,家長可以詢問孩子一天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見解。這樣的交流不僅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和重視。

(二)樹立良好榜樣

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家長的行為。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低頭玩手機,那么孩子也可能會認為手機是一個比家人更重要的存在。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要盡量減少手機的使用,多和孩子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家長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手機使用時間,可以在孩子外出玩?;蛘咚X后再使用手機進行娛樂或工作。這樣既可以保證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又不會因為手機使用而忽略孩子。

(三)共同使用手機

通過科學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將手機使用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家庭互動方式,特別是促進親子關系的紐帶。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共同使用技術設備可以顯著增加親子互動的頻率與質量。這一發現為家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將手機使用從單純的個人娛樂轉變為家庭共享的互動體驗。家長可以定期與孩子一起瀏覽新聞、觀看紀錄片或探索各種知識類應用等,也可以一起玩游戲或者觀看影視劇,分享彼此的發現和感想。這樣的互動不僅有助于拓寬孩子的視野,加深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還能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學會如何正確使用手機,培養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

(四)享受親子共樂時光

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參與手機以外的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家長的低頭行為,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多元興趣愛好。例如一起進行戶外運動(戶外探險、騎自行車),選擇一個周末的午后,家長帶上水壺和食物,與孩子一同走進附近的公園或山林,探索未知的自然環境,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還可以一起閱讀書籍、制作手工藝品、共同烹飪等,增進親子間的情感紐帶。

參考文獻

[1]Chotpitayasunondh V,Douglas K M. How "phubbing" becomes the norm: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nubbing via smartphon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3):9-18.

[2]Roberts J A,David M E. My life has become a major distraction from my cell phone:Partner phubbing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mong romantic partne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4):134-141.

[3]McDaniel B T,Coyne S M. Technology interference in the parenting of young 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mothers' perceptions of coparenting[J].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16,53(4):435-443.

[4]Abeele M M P V,Antheunis M L,Schouten A P. The effect of mobile messaging during a conversation on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qualit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2):562-569.

[5]Radesky J S,Kistin C J,Zuckerman B,et al. Patterns of mobile device use by caregivers and children during meals in fast food restaurants[J]. Pediatrics,2014,133(4):E843-E849.

[6]Radesky J,Miller A L,Rosenblum K L,et al. Maternal mobile device use during a structure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ask[J]. Academic Pediatrics,2015,15(2):238-244.

[7]Stockdale L A,Coyne S M,Padilla-Walker L M. Parent and child technoference and socioemotional behavioral outcomes: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of 10-to 20-year-old adolescen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88):219-226.

[8]Wang H,Zhou L,Geng J,et al. Sex differences of parental phubbing on online hostility among adolescent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Aggressive Behavior,2022,48(1):94-102.

[9]Qu J,Lei L,Wang X,et al. Mother phubbing and adolescent cyberbully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mother acceptanc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otional stability[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2,37(11-12):NP9591-NP9612.

[10]Wang X,Qiao Y,Li W,et al. Parental phubb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and aggression: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parents' gender[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2,37(21-22):NP19395-NP19419.

[11]Niu G,Yao L,Wu L,et al. Parental phubbing and adolescent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The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lf-control[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0(116):105247.

[12]朱穎,姜兆萍. 父母低頭行為和初中生問題性網絡使用:親子親合和歸屬需要滿足的鏈式中介[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2):434-438.

[13]Xie X,Chen W,Zhu X,et al. Parents' phubbing increases adolesc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Rol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deviant peers,and gender[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9(105):104426.

[14]丁倩,孔令龍,張永欣,等. 父母“低頭族”與初中生手機成癮的交叉滯后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5):952-955.

[15]Wang H,Lei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hubbing and short-form videos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22,32(4):1580-1591.

[16]何燦,魏華,謝笑春,等. 父母“低頭族”對青少年自傷行為的影響:基于體驗回避模型的視角[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38(2):287-294.

[17]Xie X,Xie J. Parental phubbing accelerates depression in lat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two-path model[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20,78(1):43-52.

[18]Wang X,Gao L,Yang J,et al. Parental phubbing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20,49(2):427-437.

[19]McDaniel B T,Radesky J S. Technoference:Parent distraction with technology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ehavior problems[J]. Child Development,2018,89(1):100-109.

[20]Liu K,Chen W,Wang H,et al. Parental phubbing linking to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2021,47(2):281-289.

[21]Wang P,Zhao M,Li B,et al. Mother phubbing and adolescentl loneliness:A mediation model of mother-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perceived mother acceptance[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22,40(6):1562-1577.

[22]孔繁昌,王美茹,孫乙元,等. 父母手機冷落行為與青少年疏離感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21,19(4):486-492.

[23]范航,薛璐璐,陳立鵬. 歧視知覺與內地新疆班學生學校適應的關系:人際疏離感和社會支持的作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10(1):31-41.

[24]肖淇濱,劉夢航. 伴侶低頭行為與家庭功能的關系:壓力知覺和夫妻關系的鏈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10(2):102-111.

[25]Chotpitayasunondh V,Douglas K M. The effects of “phubbing”on social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8,48(6):304-316.

[26]張永欣,董思唯,丁倩,等. 父母低頭行為與青少年攻擊行為:一個雙路徑模型[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1):129-133.

[27]Coyne S M,Busby D,Bushman B J,et al. Gaming in the game of love:Effects of video games on conflict in couples[J]. Family Relations,2012,61(3):388-396.

編輯/張國憲 終校/孫雅晨

猜你喜歡
親子關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信朋友圈中大學生屏蔽父母現象探析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親子關系解讀
淺析校園心理劇的應用及其對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
親子舞蹈特定價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親子規則認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