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深刻理解“大國小農”的四重邏輯
——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視角

2024-05-10 16:43徐興豪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小農中國式強國

徐興豪

(中國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大國小農”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基本國情農情,也是理論研究與政策制定必然考量的客觀實際?!凹涌旖ㄔO農業強國,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何理解我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盵1]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大國小農”是農業大國與小農經濟的綜合簡稱。作為一個學術概念,關于“大國小農”的學理追問和實踐反思還有待深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有學者認為新時代就是“大國成為強國的時代”[2]。進入強國時代,“三農”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并取得歷史性成就,“三農”工作重心已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迫切需要從理論上進一步審視闡釋“大國小農”的深層邏輯,即基于農業大國建設農業強國的強國邏輯、基于小農主體推進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現代化邏輯、基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促進農民現代化與自由全面發展的“小農”邏輯、基于傳統農耕文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邏輯,以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最終實現創造人類農業文明新形態。

一、強國邏輯:農業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根基

深刻理解“大國小農”的內涵,立足于基本國情和客觀實際,堅持大歷史觀的寬廣視野,準確把握強國時代背景下推動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發生歷史性轉變的強國邏輯,即從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政治高度認識農業大國、建設農業強國,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物質基礎。

(一)強國邏輯的歷史起點是傳統農業大國

建設農業強國須從我國客觀現實出發,加深對國情農情的理性分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理論界和政府部門曾一度推崇歐美農業發展模式,認為建設農業強國就要實現農業的規?;洜I,其內在要求是大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事實證明,歐美農業發展模式并不適合我國國情,強推勢必造成鄉土文化流失、農村生態環境破壞、糧食危機、城市發展不堪重負等問題,這顯然有悖于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強國的初衷和客觀要求。我國是農耕文明歷史悠久、農業產業規模龐大的傳統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我國有2.3 億戶農戶,約5 億人生活在農村,耕地面積134 921 千公頃。從總量上看,從事農業的人口眾多、實際耕種的農地總體規模龐大,但土地人均占有量卻處于較低水平。實際上,明清以后我國人地關系便高度緊張、矛盾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城鄉更是在以工業化為特征的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形成了體制性的結構矛盾,即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二)強國邏輯的根本矛盾是人地關系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國邁向農業強國乃至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現實發展瓶頸。從本質上講,“三農”問題主要表現在是否能夠持續穩定地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農產品供給、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障等。由此派生出許多具體問題,比如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農耕文化傳承問題、糧食安全問題、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等,特別是在“雙碳”背景下如何保障糧食安全的問題。破解“三農”問題,必須正確理解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系,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堅持效率優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平均主義的生產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同時也客觀上造成了土地的細碎化問題,即使黨中央多次重申“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期不變”,但在具體實踐中仍有不少地方為了追求公平而調整土地,加之農業家庭代際傳遞過程中不斷分割土地,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細碎化問題??傊?,農民與土地的實踐關系、權利關系和發展關系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調適優化人地關系有利于更好地化解“三農”問題。

(三)強國邏輯的偉大實踐必然是建設農業強國

世界強國一定是農業強國,農業強國不一定是世界強國。隨著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農業在整個經濟社會中的占比下降是必然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重要性的下降,相反要更深刻認識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和根基性作用。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的宏偉藍圖,聚焦破解“大國小農”的獨特難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是國計民生的重中之重。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日益重視農業強國建設,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特別是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盵3]在2022 年12 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盵4]52023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鞭r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性、根本性、戰略性地位,建設農業強國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本質一致、過程一致。

二、現代化邏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實踐選擇

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概括地講:未來5 年,“三農”工作的核心是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 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4]5。建設農業強國,具體目標是鄉村全面振興,基本要求是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并揭示了其五大特征和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歷史的、全面的,具體到“三農”領域,即表達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形態和實踐樣態。姜長云等[5]學者提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概念,并認為農業強國的基本特征是“一個底線、三強、兩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三農”領域的具體實踐,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既有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彰顯中國特色方面,走自己的路建設農業強國,意味著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論、文化,探索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的農業強國之路;意味著要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地關系、發展階段和物質技術水平,探索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強國之路;意味著要根植中國大地,反映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體現廣大農民的普遍意愿,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強國之路??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有效解決我國“三農”發展的現實困難,還要為世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嶄新藍本和中國經驗。

(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向度

全面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本任務是正確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深化農村改革與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兩個實踐向度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在生產力上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就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特別是在民族種業方面,要自立自強,努力擺脫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實現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關鍵一環,是要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使其普遍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另一方面,在生產關系上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就要改革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正確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問題。歷史和實踐證明,農村土地制度反映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極大地損害農民生產勞動的積極性,進而導致糧食生產出現危機,致使黨和國家事業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相反,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廣泛推行,經濟上尊重農民財產權利,政治上賦予農民在農村社區的自治權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推進改革開放贏得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問題,在穩定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推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并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目標

建設農業強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緊密聯系,建設農業強國具有多元目標,實現鄉村振興是其中之一,根本路徑是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破解農業大國的現實發展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此而言,建設農業強國必須實現鄉村振興,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充分發揮鄉村的特別功能。陳錫文[6]認為鄉村最主要的功能體現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提供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上。無論城市怎么發展,這些特有的鄉村功能是城市功能永遠無法替代的,這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重點關注并予以著力加強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強國的重要標志。

三、“小農”邏輯:農民的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小農理論的價值旨歸

關于小農戶或“小農”的相關研究成果十分豐富,比如黃宗智的“過密化小農”、徐勇的“社會化小農”、徐旭初的“組織化小農”、賀雪峰的“中國式小農”等等。這些討論吸收借鑒了以恰亞諾夫、斯科特為代表的生存小農理論或道義小農理論和以西奧多·舒爾茨、塞繆爾·波普金為代表的理性小農理論或商品小農理論的合理解釋,為理解“大國小農”提供了不同視角。但是,以上研究缺乏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視角考察“大國小農”,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小農”邏輯,進而厘清“大國小農”的本質規定與困境出路。

(一)馬克思主義“小農”理論的邏輯進路

1.經典“小農”概念的理解闡釋

“我們這里所說的‘小農’,是指小塊土地的所有者和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這塊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種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讓他養家糊口的限度?!盵7]594恩格斯以家庭為考察單位,從“勞動—消費”兩個限度定義“小農”的邊界。從主體構成上看,“小農”包括小塊土地的所有者或小塊土地的租佃者,是否掌握土地所有權并不是劃分“小農”的唯一標準。從生產方式上看,相較于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生產方式,農業小生產的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農業大生產,“小農”生產方式確實是一種“過了時的生產方式”;相較于現代無產者,有的“小農”還占有著勞動生產資料,這又是一種“過去的生產方式的一種殘余”。從行為特征上看,“小農”生產方式是以家庭經營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斑@差不多是十足的自然經濟,貨幣幾乎根本不需要。資本主義生產借助于貨幣經濟和大工業結束了這種情況?!盵7]639有時為了養家糊口,“小農”還需要從事家庭工業,在激烈的商品競爭中苦苦維持“小農”生產與家庭工業互為補充的兼業化經營形式。

2.“小農”的使命是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與專政

“小農”是無產階級的天然同盟軍,這是基于考察“小農”本身的社會交往特點所得出的基本結論。馬克思認為:“‘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生多式多樣的關系。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盵8]進而言之,由于“小農”彼此之間缺乏全國性的普遍聯系和社會交往,沒有結成利益共同體而形成階級,在政治利益訴求表達上“小農”不得不找別人代表他們。無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是小農完成歷史使命的實踐場域,在此意義上,工人階級必須爭取與農民階級,特別是與廣大“小農”聯合起來,結成堅固可靠的同盟軍,形成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

3.“小農”的命運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與滅亡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逐步替代生產資料的個人占有,這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況且束縛于小塊土地的“小農”是不自由且不穩定的,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農村從屬于城市,農業從屬于工業,小生產被大生產所取代,小農業被大農業所取代,即“小農被剝奪”[9]。因此,“我們黨的義務是隨時隨地向農民解釋:他們的處境在資本主義還統治著的時候是絕對沒有希望的,要保全他們那樣的小塊土地所有制是絕對不可能的,資本主義的大生產將把他們那無力的過時的小生產壓碎,正如火車把獨輪手推車壓碎一樣是毫無問題的?!盵7]609若無產階級獲得政權或是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盵7]606此后,無論是蘇俄,還是我國,均在獲取國家政權后,逐步開啟了農民合作化的實踐探索,試圖幫助小農走上合作化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大國小農”的本質規定

所謂本質規定,是根本性的認識、規律性的總結和客觀性的描述。我國“小農”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為滿足自身消費與商品交換的雙重需要,在土地資源長期超強約束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

1.從土地權利關系上看,農村土地權屬關系經歷了復雜的歷史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通過土地改革破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關系,實現“耕者有其田”,此時農村土地歸農民占有。為改造傳統的小農經濟,幫助農民走上合作化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使傳統的小農經濟逐步過渡到集體經濟,此時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由于這一時期忽略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把變革生產關系放在了第一位,違背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使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遭受困難。農村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開始逐步明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經營權,此時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離。隨著改革不斷深化,2014 年開啟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依照當前法律規定,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農民集體,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歸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三權分置”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為農民賦予了更多財產性權利,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經營權,同時保留了農戶家庭的承包權。

2.從現實發展情況上看,“小農”應當具有獨特內涵和典型特征

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仍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體力量?!稗r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盵10]83此外,我國“小農”形成的經濟格局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正處于現代小農經濟發展之中或過渡階段,即為了商品交換而進行農業生產,這是農民在解決溫飽生計問題后積極謀求自身更高更好發展的結果,這是農民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資本、市場、組織等現代生產要素的結果。最后,人多地少的土地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但土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功能在逐漸變弱。由于農業兼業化經營的特點,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土地經營收入占比逐漸下降,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成為家庭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3.從未來發展趨勢上看,“小農”具有長期存在的必要性

“小農”將逐漸消亡,但不會完全消失,正如以大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隔斷了城市小生產的命脈,但城市手工業者并沒有完全消失,城市手工業者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責任。未來“小農”不再為了生計而生產,而是為了賡續農耕文明而存在。事實證明,走歐美式道路,發展大規模農業,既不現實也不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的適度規模、多種經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另外,由于我國多樣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部分地區和部分農民或將始終長期保留著小農戶的經營方式,或將涌現出代替家庭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但這都將是一種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補充性力量。

(三)“大國小農”的困境與出路

1.“小農”發展的現實困境

“大國小農”的發展困境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度緊張的人地關系問題。家庭承包責任制是一次歷史性創造,既保持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又肯定了家庭經營的主體性,充分調度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積極方面講,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多的農民流向城市,既為城市提供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同時又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的隱性失業問題,客觀上減少了農村的勞動力數量、降低了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但是,經營體制的變革并不會改變人多地少的局面,反而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代際傳遞過程中加劇了農村土地的分散化和細碎化。另一方面,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在城鄉收入方面,“突出表現為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區域之間、農民內部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很明顯,平均數掩蓋了大多數?!盵10]43在城鄉要素交換方面,農業為工業化、城鎮化優先提供了大量剩余的資金和勞動力,城鄉之間統一的要素市場尚未形成,影響著要素交換的自由和平等。在城鄉公共服務方面,公共服務產品嚴重不均衡,農村地區的醫療、教育、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的歷史欠賬多、供給水平總體偏低,甚至出現部分村莊逐漸凋敝和消亡的現象。

2.“小農”發展的現代轉換

準確地講,我國“小農”是在人地矛盾高度緊張之下的家庭經營生產方式,這與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小農有相關性且有所不同。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小農戶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11],歸根結底是要實現農民的現代化,但解決之道不在“三農”本身,而在“三農”之外,在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的速度、規模和程度,其作用于“三農”問題的直接結果是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去以緩解高度緊張的人地關系,使農村有客觀條件發展適度規模農業,以規模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正如鄧小平同志曾講的:“不能老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么希望?”[12]此外,先進的工業化、信息化產品或技術為發展規模農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賦能農村生產力,極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即便如此,小農戶依然會大量存在,要通過一定方式把小農戶組織起來,解決好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情。還要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耕種收依靠社會化服務體系,日常田間管理依靠小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

四、文化邏輯: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創造人類農業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蘊

以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重構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創造人類農業文明新形態。人類農業文明新形態的“根”和“魂”是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沒有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就沒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就無法體現出農業文明理論形態和實踐樣態之“新”。

(一)新的人地關系: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

恩格斯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3]303。勞動使人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同時勞動也將人與自然結合起來,創造出人化自然。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何覀儧Q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盵13]313-314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這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體現,是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互促互進的根本遵循。自古以來,鄉村就承載著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生態產品的功能,伴隨著城市文明興起、發展的實踐進程,鄉村提供生態產品的功能逐步凸顯、愈發重要,如何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補償成為新的時代命題。人類農業文明新形態必將重塑傳統人地關系,人與自然成為命運共同體,以保障持續不斷地從鄉村獲取生態產品與物質資料。

(二)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彰顯悠久農業文明的獨特優勢

中華文明的歷史主流是璀璨的農耕文明。近代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確立,機器大工業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和普遍競爭,歷史悠久的綠色文明(也稱農業文明)遭受來自先進的黑色文明(也稱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和嚴峻挑戰,為了追求西方以工業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我們進行了數次艱難的學習探索,結果均以失敗而告終。從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78 年改革開放,這段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也遭遇了坎坷和曲折??偨Y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歸根結底是我們忽略了農業大國的獨特優勢,在追逐西方文明的進程中迷失了自我,喪失了主體性。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富蘭克林·H·金看到了東亞小農經濟的獨特優勢,認為中國農業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業[14]。我國農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應當包括精耕細作的歷史傳統和“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古老智慧,并結合新的物質技術水平,以重新煥發出強大的農業生產力。

(三)新的農耕文明:激活鄉村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優秀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盵10]95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如果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何談農耕文化傳承。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關鍵是提高種地收入,讓經營農業的人有奔頭。鄉村是農耕文化的載體,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伴隨著浩浩蕩蕩的城市化進程,農業從屬于工業,鄉村從屬于城市,農業生產為工業發展提供“原始資本積累”,鄉村社會也為工業化社會化大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正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大規模轉移,造成鄉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甚至導致村莊的逐步消亡。要保護好傳統村落,特別是要下大力氣保護好有文化特色、民族特點、不可再造的傳統村落。在此基礎上,再用新的物質技術手段激活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提煉符合現代文明的文化內容,并結合新的發展階段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超越與提升。

(四)新的國家糧食安全觀: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盵10]74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2 年底,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九年豐收,連續八年達到1.3 萬億斤以上。社會普遍認為我們基本做到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但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就世界范圍而言,嚴重糧食危機影響了58 個國家和地區(約2.58 億人)。我國糧食安全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一方面,國際糧食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特別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地緣政治風險、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浪潮波濤洶涌等諸多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市場,單純依靠國際市場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不現實也不可能。另一方面,國內糧食生產也具有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生產糧食的地區、種類和品種上,如“南糧北運”逆轉成“北糧南運”,對北方的耕地質量和數量、水資源容量和光照熱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如糧食主產區減少,人民消費水平升級等均會增加糧食需求,糧食供需始終是緊平衡。實踐證明,主要依靠自身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我們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牢牢地端好了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了穩定因素和前進動力。

綜上所述,強國邏輯是實踐發展的根基與前提,現代化邏輯是實踐發展的前進方向,“小農”邏輯是實踐發展的價值要求,文化邏輯是實踐發展的民族特色,強國邏輯、現代化邏輯、“小農”邏輯、文化邏輯統攝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即以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創造人類農業文明新形態的偉大事業。

猜你喜歡
小農中國式強國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中國式民主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中國小農家庭的未來:興起抑或衰微?——兼評《發展型小農家庭的興起》
強國有我
共營促共贏——小農經營如何向現代農業轉變
秦晉爭霸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