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五維特征

2024-05-10 16:43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城鄉現代化

張 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一、引言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特有的學術和政治概念,從“四個現代化”中的“農業現代化”逐步演化形成。進入21 世紀,隨著“三農”問題的提出,胡錦濤同志先后提出“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1]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2]等概念,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內涵逐漸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標志著這一概念正式形成,并成為中國特色的“三農”和現代化概念。

“農業農村現代化”概念一經提出,就迅速成為研究熱點,也引起了“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類似概念的討論。黨的二十大會議后,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話語體系的建構,媒體、學界,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浙江?。?,便開始頻繁使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概念[3]。理論界目前主要從縱向歷史階段和橫向內涵構成來分析其特征。從發展階段來看,劉奇[4]認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處于從鄉村振興向農業強國跨越的階段。唐華俊等[5]從歷史演進中歸納出“起步發展、探索改革、效率提升、協調推進、提質增效”等階段特征。葉興慶和程郁等[6]提煉出新發展階段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和生活質量現代化、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特征。除了階段特征,有學者從空間格局(城鄉關系)、功能特質、追求目標和方法路徑等方面橫向剖析[7],還有學者更強調政治特征,分別從“國情農情、共同富裕、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農村改革”[8],以及“社會制度、地區差異”等角度概括[9]。更多的學者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總結出農業人口規模巨大、農民共同富裕、確保糧食安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等特征[10],或者從農村土地制度、維護農民根本利益、城鄉一體化等角度[11]進行闡釋。高原[12]歸納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經濟效率和國家安全、農民共同富裕和鄉村社會全面發展等規范性特征??傮w上,目前關于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及其特征研究還未形成定論,在表述中經常將特征與本質、原則等混用。

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理解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既要基于現代化的一般特征,也要相比較于世界各國的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共性特征,如追求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科技化等,更要基于特殊歷史階段和國情農情下的中國實踐。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 年發表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總結了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第一,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第二,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第三,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第四,賡續農耕文明;第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13]?;谥袊浆F代化的理論自覺,參考和吸收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和農業強國的五大特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特征,可以歸納出現實基礎、目標設定、文明內蘊、生態意涵和空間布局五重維度。

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特征分析

(一)現實基礎:農業農村人口規模巨大,人均資源不足且發展不平衡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從國情農情出發:“大國小農”,人多地少水缺,并將長期維持現狀。2022 年,我國的鄉村常住人口達4.9 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34.8%[14],即使未來城鎮化率上升到70%,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依然會有4 億多人生活在農村。我國規模巨大的鄉村常住人口和農村戶籍人口,其中還包括近年來陸續脫貧的9 899 萬人口(其絕大部分在農村)。這都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所首先要面對的國情。

人口規模巨大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巨量資源需求,卻同時受到資源有限、地少水缺的制約。我國只有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耕地總量多、人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補充資源少的特征,形成了農業發展的剛性約束。除了耕地,我國天然草地和森林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也非常有限。雖然在生態保護和獎補等法規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天然草原面積已經增至約3.9 億hm2,居世界第一[15],但在畜牧業需求持續增長的壓力下,存在大面積超載放牧、草畜平衡脆弱等問題。從長遠來看,在工業化及城鎮化用地需求激增的趨勢下,可供開發的耕地及其他土地資源沒有富余,并且要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和耕地紅線等約束,而且現存有限的土地資源還表現為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區域差異較大。我國的東部和南部地區耕地質量相對較高,淡水資源充足,但也是人口稠密、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迅速的地區,從而形成了城鎮開發與耕地和水源保護之間非常尖銳的矛盾。

除了自然資源的不平衡,目前農業與非農產業及農村與城市的發展相比,也存在顯著的不平衡。首先,從行業和產業上來看,農業和農村的相關產業劣勢明顯。2022 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8 345 億元,雖然比2021 年增長4.1%,但僅占全國GDP 的7.3%[16]。雖然現代化發展趨勢的表現之一是農業比重的下降,但如果考慮我國龐大的農業從業人口規模,人均產值和生產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國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并聯式”的疊加發展。但在“新四化”的比較中,薄弱環節是農業現代化[17]35。其次,從農村和農民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完成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是農村發展還不充分,農民收入相對不高,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依然明顯。2022 年,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 133 元,首次超過2 萬元大關,實際增長4.2%,城鄉收入倍差指數縮小為2.45,但相對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 283 元來說依然差距很大[18]。

即使比較農村地區內部,我國也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均衡。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在全國農村居民的地區分組中,2021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平均收入為23 556.1元,最低的西部地區僅有15 608.2 元,東北和中部地區分別為18 280.4 元和17 857.5 元,地區間差距顯著。在2021 年中西部22 個?。▍^、市)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中,全國的平均收入為14 050.9 元,甘肅省最低,僅有10 458.4 元[19]。比較不同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規模,同樣存在顯著差異。有學者對2004—2018 年30 個省份的農村集體經濟數據進行比較,發現省際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同樣嚴重,而且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和農村居民收入情況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人均收入相對較高的浙江省的農村集體經濟表現并不突出[20]??傊?,除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城鄉發展“最大的不平衡”和農村發展“最大的不充分”外[21],農業農村內部也存在多類不平衡,所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2]30-31。

(二)目標設定:“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總體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不是簡單的“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它還包括農民主體在內的總體性意義上的現代化。需要澄清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綜合提法并不冗余:如果單純追求農業現代化,就有可能忽視需要百業興旺的農村現代化;如果片面強調農村現代化,就有可能過分倚重高回報的二三產業,甚至出現“非農化”趨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是農民和農村人口,也不是簡單通過轉移甚至消滅農民來實現現代化。相較于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強調馬克思主義將人類社會看成有機整體,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內的整體現代化,也就是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總體現代化。

“農業強”,就是通過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從農業大國轉變為農業強國。農業強國,首先體現在農產品上,就是要實現數量、質量、結構上質的提升,在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及有效供給的同時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高競爭力的農產品,不僅要滿足本國需要,也要面向國際市場。另外,農業強國還體現在生產要素、生產體系、經營主體、經營體系等生產經營環節上。在農業生產要素上不僅要使用現代裝備和科學技術等,還要強化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以提高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在生產體系上要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提高農業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經營主體和經營體系上,除了基本的小農戶家庭經營,還要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探索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第二種實現形式”[17]52,加快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網絡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此外,廣義上的農業現代化也包含大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農業環境的現代化和農業主體的現代化,就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

“農村美”,是農村現代化的形象描述。這里所指的農村不僅指城市以外的地理概念,還包括農業和農民的復合體,既包括農業、農村工業、農村商業、農村金融、農村服務業等處于農村地區的國民經濟各大部門,也包括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生態等領域[23]。黨的二十大報告基于農村現代化的目標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賦予了“農村美”多重新的內涵[22]31。首先,“農村美”體現在環境和生態方面的“美麗環境”等目標上,既包括農村社區中的生活垃圾治理、農村“廁所革命”、綠化美化村居環境等,也包括農業生產中進一步整治農田和農業生產設施,減少生產污染,以及對農村生產和生活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再現整潔有序的田園鄉村等。其次,“農村美”還體現在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生產和生活條件等的“美好生活”目標上,即在鄉村建設行動的基礎上,不僅要完善道路、供水、電網等一般性基礎設施,還要建設現代化的物流、倉儲、信息、教育、文化、醫療、托育、養老等完備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備便利的公共服務和構建舒適的人居環境,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最后,“農村美”還體現在表里皆美、形神兼備的“美麗心情”等目標上,就是要通過良好的社會治理來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形成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法治與德治教育,推進移風易俗,引導農民守法用法,自覺遵守村規民約,讓農村的美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

“農民富”,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顯著特征。從廣義上理解,農民不僅包括農業從業者,還包括農村的居住者(包括農村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和農村戶籍人口(包括居住在城市的農村戶籍人口)等,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鄧小平同志從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伊始,就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最終是為了帶動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總目標能夠也應該包括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24]。首先,共同富裕表現為物質上的富足,其因在于物質生活是基礎。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農業農村工作的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17]43,而且這也是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17]45。其次,共同富裕還指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這是因為物質富足并不必然帶來精神富裕,物質生產相對落后的地區同樣需要富足的精神生活。近年來火熱的“村BA(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和“村超(鄉村足球超級聯賽)”等就是從經濟相對落后的貴州省走向全國的??傮w上看,精神生活意義上的共同富裕更需要長期過程,而且在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中表現得更抽象,也更能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優勢。

(三)文明內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維文明協調發展

如前所論,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求面向生產和生活等物質文明,還強調多維文明基礎上的人的全面發展。首先,中國共產黨人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肯定物質生產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促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后首次調研時就強調“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25]122。其次,從終極目標來說,現代化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同志早在2006 年針對新農村建設就提出,“核心就是人,歸宿也都是人”[26]198,后來進一步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需要通過長期努力來推動農民變為市民”[27]。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基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多維文明協調發展。

此外,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鄉風文明,還包括精神文明意義上的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等要素,也有賡續優秀傳統文化等更深層內涵。鄉村相對于地理和經濟概念上的農村,蘊含著文化傳承和留住鄉愁等深刻寓意。在百年前的鄉村建設運動中,梁漱溟曾經疾呼中國文化的根就在鄉村[28]。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25]121。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充分吸收現代工業和商業等文明的同時,更要賡續傳統農耕文明,彰顯文化自信。孕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鄉村社會可以濃縮為以耕讀為根的人生之道,以家庭為本的群體生活和以倫理為綱的社會結構。在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的現代化進程中,需要挖掘其中蘊含的積極向上、耕讀持家、自然共生、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等當代價值??傊?,兼顧以精神文明為特征的現代化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也在探索傳統鄉村文明的現代化轉型,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四)生態意涵:生態低碳農業和鄉村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式現代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鄉村的最直接表現就是農業農村中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相對于傳統的粗放式經營,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往往更依賴于化肥、農藥等,并過分利用耕地、水源和生物資源等,產生的面源污染等生態問題引起了人們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恩格斯早就提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9]559-560。2005 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考察浙江湖州農村時就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6]153,闡明了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的道理,揭示了農業農村中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

生態意義上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種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三生融合”道路[30]。首先,農業生產和農村產業都要走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道路區別于美國等采取的“石油農業”和規?;r業,基于我國現實資源條件和生態價值取向,追求適度規?;纳鷳B低碳循環農業。在“大食品觀”的指導下,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潛能,向草原、森林和海洋等要食物,但不能為了追求產量而破壞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的多樣性。擴大到農村產業振興中,嚴防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轉移到農村,并通過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把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17]68。生態是農村產業振興的最大資源之一,結合其他產業就會變成“搖錢樹”和“聚寶盆”[25]112,比如農村中的生態農業、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等產業就體現了生態產業化的多樣前景。在各地生態產業化的探索中,鄉村旅游就挖掘出更多的跨界融合可能,延伸出生態涵養、文化休閑、農耕體驗、勞動教育等附加值。其次,生態發展還體現在農村的生活環境整治中,也就是前文所述的“農村美”的直接要求。環境優美和生態宜居本身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需要外部規范約束,更依賴全體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農民是生態發展的主力軍,也是良好生態環境的最大受益者。農業農村現代化將生態文明標準融入到現代化的評價體系中,結合法治和德治,真正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的理念與價值扎根內心、融入生活并指導生產。

(五)空間布局: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繁榮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論證了人類社會中農業和手工業以及商業等分工,產生和加劇了城市和鄉村的對立,而且城鄉對立也反過來鞏固和加強了分工[31]。但他在《反杜林論》中也提出消滅城鄉對立不僅可能,也是發展工業和農業生產以及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需要: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才能消除污染等現象[29]313。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在從傳統的農耕社會向現代化的轉型中,形成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體現在財政投入、稅收分配、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產業發展、布局規劃等各方面的差異。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要打破二元結構,重塑城鄉關系。

城鄉融合發展既是特征,也是方向和要求。農業農村現代化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談農村,而是最終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將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上升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的地位[32]。具體來說,城鄉融合就是基于城鄉發展階段和各自差異,在實現互補基礎上的城鄉有機融合,包括資源配置、空間規劃、要素流動等不同層次。其一,在資源配置上,通過基礎設施、產業支持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入,推動城鄉資源配置公平合理,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二,在空間規劃上,既突出城鄉一體設計,又突出城鄉間的互補功能,并按照鄉村、城鎮、縣城等不同層次統籌規劃,尤其在縣域范圍內,綜合考慮人口、經濟和國土利用等因素,優化農業、非農產業空間格局。其三,在要素方面,推動人、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雙向平等交換和全面有序地互補融合。目前的主要著力點是要打破農村資金進不去、人才留不住、技術用不了等“三不”局面,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協調、互補發展,共同繁榮。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強調的共同富裕不僅包括農民富裕,還具有城鄉共同富裕的特征。

三、結語

特征是本質的外部表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從本質上來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性關系上來說,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表現之一,可以依據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概括出類似結構的內涵特征,但絕不能機械地替代??傊?,作為不斷形成中的概念,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超越“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局限,既包括“物”和“人”的現代化[25]45,又包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維文明,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最終實現農業高質高效全面升級、農村宜居宜業全面進步、農民富裕富足全面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

猜你喜歡
中國式城鄉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城鄉涌動創業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中國式失敗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