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愛的回歸之路

2024-05-10 18:46汪雪娜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4期
關鍵詞:親子關系夫妻關系

汪雪娜

摘要:如今的父親形象正面臨著空前危機,父愛缺席表現為苛求成就、假裝在場、幼稚退行、故作姿態。父愛缺席的原因包括:心理上父嬰關系出現稍晚于母嬰關系,女性承擔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父親角色功能脆弱,夫妻之間有隱藏的恨意。父愛的回歸途徑包括:主動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創造震顫時刻,做孩子的游戲伙伴,維護母親的權威,幫助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正視孩子的攻擊性,允許孩子超越父親。

關鍵詞:父愛缺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4-0075-04

在自媒體平臺上,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媽媽抱怨“喪偶式育兒”“完整家庭里的隱形父親”等。像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關愛兒子又不失堅強、李森祥的《臺階》中父親勤勞淳樸且自尊自強的正面形象似乎快被這些負面信息全部掩蓋了。數字化背景下,人們的工作環境延伸至家庭,工作時間無形中延長,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父親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來越不重要。種種現象都提示,如今中國家庭的父親形象面臨著空前危機。

一、父愛缺席的表現

(一)苛求成就型父親

有些父親在表現對子女的關懷時,總是讓孩子感受到指責、說教、不耐煩。比如在詢問孩子的考試成績時表現得過于苛刻,過度期待孩子的學習成果,忽視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對孩子的坐姿、答題過程要求過于嚴格,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過程,忽視了孩子的用心與努力。這些行為使得孩子心中的父親形象變得越來越壞,認為父親苛責學業、難以溝通、不喜歡我等。導致的結果是孩子離父親越來越遠,自然感受不到父親的愛。長此以往,很可能養出容易感到羞愧、低自尊、懼怕失敗和逃避責任的孩子。

(二)假裝在場型父親

有些父親下班后雖然回家了,但在孩子需要回應的時候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從而形成一種“假性單親”的情況。他們很少照看孩子,甚至把孩子當成麻煩。不作為的父親會讓母親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責任,這會導致母親的心理壓力增加,變得越來越焦慮。在朝夕相處之下,母親的焦慮情緒很容易在不經意間向孩子宣泄。孩子無法承受巨大的情緒壓力,容易成長為逃避情感、缺乏動機、自我懷疑和冷漠麻木的人。

(三)幼稚退行型父親

有些父親自己沒有長大,內心還是一個孩子,不知道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與為家庭奔波勞累相比,他們更愿意陪兄弟們吃飯喝酒侃大山,癱在沙發上玩游戲。他們跟妻子的關系就像嬰兒和母親的關系一樣,希望享受妻子無條件的照顧,這樣的父親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媽寶男”。弱小的個人能力讓他無法處理家庭的復雜關系和職場的繁重任務,這讓他感到痛苦,因此大多選擇退縮,裹足不前。孩子看不到父親為家庭和事業操勞的背影,長大后容易缺少擔當,好吃懶做,貪圖安逸,不思上進。

(四)故作姿態型父親

在職場上成績斐然的父親往往認為自己在家庭里也應該一呼百應、一唱百和,他們的命令就是圣旨,別人必須服從。他們通常喜歡用發脾氣、威脅、恐嚇孩子的方式來實施教育,用高音調引起孩子的恐懼,毫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對孩子的關心愛護非常少。即使被孩子討厭嫌棄,仍然執迷不悟,認為自己對家庭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在這種負面氛圍下長大的孩子,男孩可能會變得叛逆不孝、急功近利,和同事領導關系緊張;女孩則可能會把男子想象成暴君,將婚姻關系看作征服和奴役,產生恐婚恐育的態度。

二、父愛缺席的原因

(一)心理上,父嬰關系出現稍晚于母嬰關系

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在懷孕期間有10個月左右時間為成為母親作準備,她的飲食習慣、日常節律、情緒變化被胎兒同步感知并熟悉。當媽媽吃到食物時,胎兒會感受到微弱的味道;當媽媽完成階段性任務時,胎兒會感到放松;當媽媽為不能請假休息而煩惱時,胎兒會焦慮,這些會增進母嬰之間的心理聯系。但是父親并沒有這樣的生理過程,他們缺少這樣一個能讓其充分體驗、慢慢思考的過程。在女性懷孕期間,男性更多的還是在扮演丈夫的角色,承擔照顧妻子的責任。所以,心理意義上的父嬰關系可能要等到孩子出生后才會真正開始。

(二)女性承擔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

寶寶出生后,大多是母親、奶奶或姥姥承擔照顧寶寶日常生活的責任。喂養、換尿布、洗澡、換衣服、哄睡覺等任務往往非常自然地被女性接過,而且通常她們完成得非常好。即使有一部分男性試圖分擔責任,也會被家里的女性以“大男人這樣太婆婆媽媽了”“非常沒有男子氣概”這樣的理由推拒回去。因此女性承擔照顧寶寶的主要責任,既有其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也符合當下的社會風俗。

追本溯源,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是由母親承擔照顧子女日常生活的責任,父親承擔教導子女為人處世的責任?!额伿霞矣枴贰稖毓曳丁返燃彝ソ逃浀渲鹘允怯赡行跃幹鴷鴮?。自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工業化程度加深,我國提出了一句口號“婦女能頂半邊天”,此后女性意識漸漸覺醒,女性的社會地位逐年攀升。男女共同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更是讓女性和男性的勞動力差別、文化差別進一步降低。相比男性,女性更愿意放棄事業發展,回歸家庭。并且如今的女性同樣能以其優良的道德品質、扎實的知識儲備、豐富的社會認知及細膩的教育方式完成教導子女為人處世的任務。因此女性不僅承擔了照顧子女日常生活的責任,也承擔了教導子女為人處世的責任。

(三)父親角色功能脆弱

深度社會分工背景下,智能設備和個性化服務正在快速發展,各類學習型APP發揮了輔導孩子的功能。父親花錢給孩子請高水平的家庭教師,送他們去參加各種素質拓展活動,也就無須親身陪伴孩子成長。有些小孩被爸爸懲罰時,口不擇言地說:“我不要你,我要媽媽?!边@些言語在爸爸耳朵里就變成“孩子討厭我,我不如媽媽”,因此為了避免親子關系惡化,部分父親選擇回避與孩子互動。父親的角色功能與母親角色的情感陪伴功能不同,它很輕易就被替代、被物化及被回避,這正是父親角色功能脆弱的根源。

(四)夫妻之間有隱藏的恨意

有些夫妻無法有效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狀況,比如當孩子的學習或心理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找問題出在誰身上。父親指責母親沒有照顧好孩子,母親指責父親從未照顧過孩子。雙方都委屈地想,自己明明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許多,卻從未得到對方的認可,因而心里憤憤不平。然而這些矛盾并不足以造成離婚,為避免再次發生相似的沖突,男人以忙工作為由減少居家時間,女人以照顧孩子為由減少對男人的關注。表面上看,父親越來越像工作狂,母親越來越像超級媽媽,家庭分工十分合理,實際上,父親離孩子越來越遠,母親離孩子越來越近,造成父親被邊緣化的局面。

三、父愛回歸的途徑

(一)主動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母親是一份每天工作24小時且全年無休的職業。嬰兒時期每隔約2個小時一次喂奶,哄半夜哭醒的嬰兒入睡,準備大量的嬰兒衣物、床品,選擇啟蒙玩具,查看嬰兒疫苗、嬰兒營養保健品相關信息,這些任務通常都由母親完成。一般情況下,母親并不會強烈要求父親必須參與完成這些任務。所以,父親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嬰兒生活的細致觀察,主動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如果父親每天都能用愛照顧孩子,比如陪他說說話、給他換尿布、給他洗澡、拍拍他、抱抱他、背他玩、帶他去打疫苗等,這種接觸會使父親感到和嬰兒越來越親,感情便是在這種日積月累的陪伴中建立起來的。

(二)創造震顫時刻

孩子在經歷高拋、蕩秋千、旋轉木馬等失重動作時會產生一系列體驗:接近危險、失去控制、恢復安全,精神分析學家巴林特稱這樣的時刻為震顫時刻。震顫時刻通常是由父親創造的。當父親把孩子拋到頭頂,孩子在高處往下看時,會對父親、母親形成不同的印象:爸爸的表情是淡定愉快的,代表他有力、可靠、自信;媽媽的表情是緊張擔心的,代表她關注、照顧、呵護。同時,空中短暫的失控讓孩子體會到了自由和無拘無束,他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探索未知,并安全回歸。孩子在震顫時刻中對未知領域產生了積極體驗,有了想要探索的愿望,同時又理解了邊界的所在。父親創造震顫時刻的意義,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探索的契機,當他們遇到未知的困難時,做他們堅定穩固的后盾,鼓勵他們去勇敢嘗試。

(三)成為孩子的游戲伙伴

現代心理學認為,孩子的世界遠非成年人想象中那般安全舒適。他們身體力量弱小,心理發展水平較低,生活中處處是不了解的危險,處處需要他人的幫助,所以他們的世界常常充滿挫敗、恐懼和焦慮。幸好,游戲可以作為模擬的現實世界,幫助他們完成充分的探索和表達,成為他們自我療愈的有效途徑。當父親成為孩子的游戲伙伴,父親的獨特視角可以增加游戲的投入度和有趣程度,給孩子提供許多新的經驗或刺激,激活兒童的情緒情感,促進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

(四)維護母親的權威

當父親試圖建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形象時,往往從維護母親創建的規則開始。當孩子想要比平時多吃一塊雪糕時,父親說:“媽媽說了,每天只能吃一塊。多吃的話你的肚子會痛,我就要帶你去看醫生了。咱們玩點兒別的吧?!焙⒆訌母赣H的語言中理解到,母親的規則不只他一個人執行,父親也認同媽媽的規則。即使如父親那樣高大強壯、成熟勇敢,也是要遵守母親設立的規則的。父親協助維護母親的權威,做家庭規律和秩序的代言人,以身作則發揮影響力,便能更順利地融入家庭教育之中,贏得孩子的信任與認可。

(五)幫助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一般指男孩“戀母”的時期,即男孩想要取代父親,獨占母親的時期。但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它還指代母嬰關系由依賴到分離的轉化過程中,孩子經歷由一元關系到二元關系再到三元關系變化的時期。一元關系指人和自己的關系,剛出生時,嬰兒覺得媽媽甚至全世界都必須服從自己。二元關系指的是母嬰關系,稍大一些,孩子會意識到媽媽并不會完全服從自己,但仍然有想要霸占母親的愿望。三元關系指的是孩子和父親、母親的關系,在此階段孩子才能分清自己和他人是兩個主體,真正理解何為精神獨立。

父親在孩子經歷從二元關系轉變成三元關系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相當重要。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漸漸發現,母親不只屬于自己一個人,還有另一個比他更高大、更勇敢、更智慧的人出現在他和母親之間。父親和母親會在一旁商討一些他聽不懂的事情,母親信任他超過信任自己。對孩子來說,他想要獨占母親,就要和父親競爭。孩子會在這件事上體驗嫉妒、憤怒、不服等情緒,直到孩子妥協,放棄獨占母親的想法,知曉自己和母親是不同的個體,形成“我愛的人也會愛著別人”這樣的意識,轉而在同伴中尋求一個像父母二人一樣具有牢固關系的異性,那么他就在社會化的里程碑上更進一步了。

(六)正視孩子的攻擊性

除了互助、合作、分享等這類親社會行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還會出現攻擊性行為,比如搶奪喜歡的玩具、推搡他人、說臟話等。對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親通常比母親更擅長處理。父親的作用在于,引導孩子從一個還沒有定性的狀態成長為一個符合大家期待的社會人。父親需要教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沖動,學習各種法律和規范,并做出適當反應。父親的引導給兒童帶來信心與方向,從而有效地約束攻擊性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還會表現出對父母的反抗,形成沖突和對峙的局面。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這種攻擊性行為是青少年試圖脫離父母的保護,建構獨立人格的表現。家長必須適當允許孩子釋放攻擊性,并且不因此否定或報復孩子。在孩子心中,母親的形象一般較為脆弱,承受不住他的攻擊性,這使得孩子不敢反抗母親,或者即便反抗,孩子也帶有強烈的愧疚感。而孩子心中的父親的形象是堅強有力的,更能涵容孩子的攻擊性。如果家長能夠全然接納孩子的攻擊性,孩子就會收到一個信號,那就是他的攻擊性是被允許的,他的獨立要求是被支持的。

(七)允許孩子超越自己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親逐漸衰老,雙方會經歷家庭地位的轉換。從前是父親將孩子背在肩膀上,現在是孩子教父親使用現代化設備。父親需要直面和人生有關的真相,需要接納生老病死,忍受孩子對自己的失望,告別個人英雄主義。父親需要真誠地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應對人生中遇到的問題,堅定地鼓勵孩子去超越自己。即便孩子長大,社會能力超越父親,父親仍然是孩子心中一個內在的支持者,給孩子力量去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在這種允許被超越的態度里,有一份欣賞,有一份肯定,更有一份尊重。

哈佛大學父親角色研究專家派克認為,人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如寬容、慈愛、合作等,這通常由母親培養;二是獨立性,如堅強、勇敢、責任等,這通常由父親培養。所以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由父母共同實施的,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平衡發展。當今社會,評價男人社會成就的標準應該不僅只是他在事業上多么成功,還應看到他在家庭中所做的貢獻。男人所做的家庭教育,不只是一種責任,也是父子之間情感和思想的流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男人的父性功能的實現,是一個人走向自我實現、自我成長和幸福人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參考文獻

[1]劉思含,伍新春,王歆逸,等. 父母教養壓力對教養投入的影響:配偶協同教養行為的調節效應[J]. 心理科學,2023,46(4):857-864.

[2]胡慎之. 如果父愛缺席[M]. 成都:天地出版社,2021.

編輯/張國憲 終校/高 珺

猜你喜歡
親子關系夫妻關系
先有夫妻關系,再有親子關系
夫妻關系和諧更適合要二胎
微信朋友圈中大學生屏蔽父母現象探析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親子關系解讀
淺析校園心理劇的應用及其對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
親子舞蹈特定價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親子規則認定
執行案件中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性質認定
懂愛的人,也懂得夫妻關系至上
三 新型的夫妻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