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檔案揭秘還是主觀臆斷

2009-04-13 06:58楊夏鳴
學術月刊 2009年3期
關鍵詞:多德東鄉電報

[摘要]日本右翼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是令人氣憤的,但王嵐在《美國外交關系檔案揭秘》一文中對“多德電報”關鍵部分的翻譯與原義不符,如將“boast”譯為“得意地對我說”,使得該文引用的論據不足以支持在1937年11月—1938年1月這段時間長江三角洲有50萬中國平民被殺的考證。東京審判《判決書》認為東鄉茂德在得到有關戰爭犯罪的信息后加以制止,并盡到了責任,他并非由于“普通戰爭罪”而獲罪,這與王嵐所認為的他“是地地道道的戰爭罪犯”的推理相左。多德通過赫爾將電報轉呈總統的主要原因是對11月22日赫爾電報的回復,而非“事關世界和平的大事,因而應直接向總統報告”。因此,不考慮東鄉茂德“吹噓”的因素,在長江三角洲和南京被日軍攻占前這一時空范圍內有50萬平民被殺的考證難以自圓其說。翻譯和考證的問題實際反映了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問題,同時也涉及對日軍暴行研究要不要實事求是的問題。

[關鍵詞]外交檔案多德電報50萬平民主觀臆斷

[作者簡介]楊夏鳴(1958-),男,江蘇省南京市人,江蘇省行政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東京審判、南京大屠殺及日美關系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041(2009)03—0017—06

2007年11月,王嵐研究館員在《學術月刊》發表了《美國外交關系檔案揭秘:1937年秋冬的“泛南京大屠殺”》(以下簡稱《揭秘》)一文。文章寫道:1937年12月14日,美國駐德國大使陶德在給羅斯福的密電中披露,日本駐德大使東鄉茂德承認,日軍在攻占南京之前就已經殺死了50萬中國平民……也就是說,1937年冬,不但存在南京大屠殺,而且還發生了更令人震驚的“泛南京大屠殺”。王嵐研究館員所說的相關檔案,筆者數年前在美國國家檔案館也看到過,因而感到文章的提法與筆者的理解大有出入,覺得有必要澄清一些問題,并對一些帶傾向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

一、電報的翻譯問題

雖然《揭秘》一文長達兩萬字,但基本是圍繞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編目為“RG59”的美國國務院外交檔案中的美國駐德國大使多德(Dodd,王嵐譯為“陶德”)1937年12月14日的一份電報展開的。凡是有美國研究學術背景的人都知道,美國國務院早已將其文件匯編成《美國外交文件》定期出版(最早的一卷始于1861年),筆者曾經就讀過的南京大學—霍普斯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歷史系國際關系史教研室分別藏有該套資料,其中就包括了“多德電報”。因此,談不上是首次發現該電報。

以下為“多德電報”原件照片和全文翻譯:

793.94/11631:電報

美國駐德國大使(Dodd)致國務卿

柏林,1937年12月14日,下午3時

收件時間:12月14日下午12時35分

轉呈總統。這里的俄國大使昨天對我說,所有的民主國家都希望他的國家(蘇聯)拯救中國。他補充道,除非與美國和英國合作,否則他的政府不會采取任何行動。

今天來自遠東的消息比以前更加糟糕。我已經看過您和國務卿赫爾就日本野蠻行徑所發表的聲明。就在一兩天前,這里的日本大使吹噓說他的國家已經打死了50萬中國人。今天的事實以及(您)已發表的聲明表明美國和英國方面將不會采取積極的行動,這就意味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政策將在全世界得以實施,這將是多么令人悲哀的結果。

如果我可以提供意見的話,我會明確地說美國需要對日本進行抵制。英國應該(予以)合作以拯救自己。如果這還產生不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美國海軍應與數艘英國戰艦(一道)駛往遠東。如果采取上述任何一個行動,墨索里尼(可能)會威脅英國,但我相信意大利人民會拒絕與美國戰斗。德國可能會為了日本而威脅要采取行動,但是德國人民是如此地反對,這一戰爭不大可能會發生。因此我認為您和國會能夠再一次拯救現代文明。這一次甚至無需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但繼續拖延意味著民主文明的喪失。

多德(Dodd)

而《揭秘》一文的作者則將其翻譯為:

今天,來自遠東的消息比以往更加惡化。我已經看到您和國務卿赫爾對日本野蠻行徑發出的聲明。這一或兩天前,日本大使得意地對我說,他的國家已殺死了500000中國平民。

就美國和英國方面而言,今天的這一犯罪證據及你們所做出的聲明毋庸置疑地表明,不應指望這種暴行不會再次發生。這意味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將會以這種方式來對待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將會是多么悲慘結果。

如果要聽我的意見,恕我直言,美國需要抵制日本。而英國應予合作以拯救自身。假使這還不能產生影響,美國海軍應與幾艘英國戰艦向遠東開進。如果這些行動導致墨索里尼威脅英國,但是我相信,意大利人民會拒絕與美國交戰;德國也許會威脅將為了日本利益而采取行動,但德國人民將更加反對。這樣戰爭將不會發生。因此我認為,您與國會能夠再次拯救現代文明。這一機會相當于排除一場大戰,而一再拖延則意味著民主文明的喪失。

就歷史檔案翻譯而言,忠實于原文永遠是第一位的;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必要的英語水平外,翻譯的完整性、對檔案文脈的把握和相關事件的考證至關重要?!督颐亍纷髡叩淖g文在這方面存有明顯的缺陷?!督颐亍纷髡邔?Japanese ambassador here boasted a day or two ago of his country having killed 500000 Chinese people"中的“boast”譯為“得意地對我說”,嚴重失真,完全是主觀臆斷。不僅原文中沒有“對我說”的含意,而且史料也基本可以排除這一可能性。稍懂英語的人都知道,這“boast”應譯為“吹噓”,或“自吹自擂”。在《揭秘》一文中,作者將其演繹為:正是他(東鄉茂德)在擔任日本駐德國大使的任上,向陶德(多德)透露出日軍屠殺50萬中國平民的秘密;接下來又進一步演繹成:以美國當時與日本的政治、經濟關系來看,日美大使之間交換信息是可信的。特別是日本駐德國大使是在日本占領中國首都南京得意忘形時向第三方炫耀性地透露、并被其紀錄的數字是不能否認的。一個英語單詞“boast”能夠演繹出如此多的內容,恐怕多德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這顯然不是歷史研究者所應具有的品質。

多德大使使用這一詞顯然有兩層含意:其一,是這一數字有被夸大的成分,多德自己并不當真。他的日記內容可以提供佐證。在12月14日的日記里,多德提到了給總統發了一份電報及電報內容梗概,但根本沒有提“殺害50萬中國平民”一事;而電報所提到“一兩天前”的13日和12日,多德壓根就沒有記日記。如果日本大使真的以交換信息的形式親口告訴他日本屠殺了50萬中國平民,很難想象具有強烈“威爾遜主義”色彩的多德竟會如此無動于

衷。其二,日本大使指的不是平民?!捌咂呤伦儭?、淞滬會戰爆發后,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日中兩國已處于交戰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吹噓“已經殲敵”50萬更合乎情理,而一國大使到處宣揚本國軍隊屠殺敵國50萬平民既不符合邏輯也違反史實。實際上,翻開這一時期的日本報紙就會看到,“支那事變以來,殲敵70—80萬”的報道比比皆是。相對日本媒體而言,東鄉茂德略顯謹慎,但在多德看來仍然是在吹噓。另外,單從字面看,將“Chinese people”翻譯成“中國平民”也十分勉強,英文中“平民”有專門的詞匯,一般用“ci-vilian”,因此,翻譯為“中國人”更符合原義。

接下來的翻譯更加離譜?!督颐亍纷髡邔?The facts of today and the statements that have been made show that no positive action is expected on the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翻譯為:“就美國和英國方面而言,今天的這一犯罪證據以及你們所做出的聲明毋庸置疑地表明,不應指望這種暴行不會再發生?!睙o論以哪種標準衡量,這樣的翻譯都是錯誤的?!督颐亍纷髡呦氘斎坏貙ⅰ皌he facts of today”(今天的事實)翻譯成“今天這一犯罪證據,即屠殺50萬中國平民”。那么,“今天的事實”指的是什么呢?多德在12月14日的日記里這樣寫道:“今天捷克大使來拜訪,對其國家的命運十分擔心,原因是民主國家無所作為,這使得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日本增加了對世界的影響力?!彼又仡櫫俗蛱焯K聯臨時代辦拜訪他時表明的態度:英、美、法希望在沒有它們的幫助下蘇聯來拯救中國,但蘇聯不會這樣做。他繼續寫道:“上午捷克大使走后,中國大使再次前來談論他的國家危險狀況。他重復了我從收音機上收聽到的來自華盛頓的消息:日本在中國的內河(長江)炸毀了美國和英國的船只,甚至打死了美國人;我們的總統要求完全的賠償和日本天皇出面道歉。他想知道美國是否會真地采取任何行動。盡管我同意他的觀點,即民主國家必須拯救中國,否則他們自己很快將面臨巨大的危險,但我無法向他提供任何保證?!憋@然,“今天的事實”指的是捷克和中國大使所反映的捷克和中國孤立無援的情況,而羅斯福聲明除了要求日本賠償和日本天皇道歉外,并沒有威脅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因此,多德的結論是,“美國和英國方面將不會采取任何積極的行動”?!督颐亍纷髡邊s將其翻譯為“而不應指望這種暴行不會再發生”。完全是無中生有。下文中的"the policy of Mussolini and Hitler",顯然指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侵略擴張政策;將其譯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將會以這種方式來對待整個世界”,體現了譯者的主觀隨意性。實際上,多德在電報一開始就說明,蘇聯的態度是,除非美國和英國采取行動,否則蘇聯不會采取行動?,F在美英兩國都不準備采取行動,因此,德、意、日的侵略政策將得以在全世界實施。

二、電報的考證問題

即便電報確如《揭秘》作者所譯,為“日本大使得意地對我說,他的國家已殺死了500000中國平民”,但僅憑這一點無法斷定其所指的地域范圍和時間起點,即是指始于“七七事變”的全面抗戰,還是指“八一三”淞滬會戰到南京陷落期間。嚴謹的學者看到這一文件時,首要的任務是考證東鄉茂德這一講話的出處、全文內容及數字來源,以確定其確切含意。

《揭秘》一文除了考證日本大使為東鄉茂德以及強調“東鄉茂德則是作為日本軍閥政府的核心圈成員前去(德國)協調‘反共產國際協定締約國的干將”和“1946年4月29日,東鄉茂德被遠東軍事法庭判決為,犯有破壞和平罪、違反戰爭法規慣例及違反人道罪的十四名甲級戰爭罪犯之一”,“因而是地地道道戰爭罪犯”外,并未做這方面的考證。

盡管有多處硬傷(日本和德國的“反共產國際協定”簽訂于1936年11月,而東鄉茂德是在1937年10月被任命為日本駐德國大使的。實際上,正是由于東鄉茂德反對進一步加強該協定,他才于次年被調任駐蘇聯大使。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不是在1946年4月29日,判決書是在1948年11月4日—12日宣讀的;被宣判有罪的不是14名甲級戰犯,而是25名),但《揭秘》的作者還是明確地表達了其推理:由于是戰爭罪犯,所以他會“在日本占領中國首都南京得意忘形時向第三方炫耀性地透露(50萬中國平民被殺)”。但歷史比《揭秘》作者的想象要復雜得多。這里僅引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有關東鄉茂德的一段判決文字。法官們在聽取了控辯雙方的證據和辯論后,有關東鄉茂德的戰爭罪,《判決書》樣寫道:

直到他1942年辭職,東鄉茂德似乎盡力確保戰爭法規得到遵守。他將其收到的此類抗議交給(有關方面)進行調查,有幾次(有關方面)采取了相應的補救措施。到他辭職時,日本軍隊所犯暴行還沒這么臭名昭著,因而不應將不知情的責任歸咎于他。

1945年春,當他重新就任外務大臣時,已經積累了大量(違反戰爭法規)的抗議,他將這些抗議轉交給了有關方面。本法庭認為,在戰爭犯罪方面,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東鄉茂德玩忽職守。

遠東國際法庭不僅認為東鄉茂德在1942年前不了解日軍戰爭犯罪的情況情有可原,而且認為其在得到有關戰爭犯罪的信息后加以制止,并盡到了責任。實際上,東鄉茂德并非因為“普通戰爭罪”而獲罪。如果遠東軍事法庭的判決是真實可信的,那么《揭秘》作者的翻譯和推理就是錯誤的。當然,有可能是國際檢察局沒有搜集到相關資料,但更有可能的是東鄉在1937年12月12日或13日吹噓的50萬是指中國軍人。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東鄉茂德不是戰爭狂人,不大可能向并無私交的美國大使炫耀自己國家屠殺了50萬中國平民。

《揭秘》作者的考證將50萬中國平民被殺的范圍定為“長江三角洲”,在時間表述上頗為含混,但從其前言部分的“日軍從侵入上海開始就對中國人民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屠殺。檔案所記載的50萬中國平民被殺,正是‘南京大屠殺以及日本侵華戰爭中實行‘三光政策、屠殺數千萬中國人的血腥‘序幕”的表述看,應該是從1937年11月—1938年1月這段時間。其推論的主要依據為“高斯電報”和“廣田電報”。問題是,這兩封電報能得出這一結論嗎?

1938年1月25日,美國駐上海領事高斯發給國務卿赫爾一封電報,內容為根據西方人士的書面和口頭報告,描述了日軍在上海、杭州和蘇州槍殺平民、強奸婦女、搶劫財物和燒毀房屋的暴行,其中具體提到在上?!皹寶⒘?0名平民”。

關于廣田電報,《揭秘》作者引用了孫宅巍所著《澄清歷史——南京大屠殺研究與思考》的究成果:“田伯烈所統計30萬死難者的時間與南京大屠殺并不完全吻

合。他把自‘八一三以來、凇滬會戰以來日軍的屠殺暴行,如金山、寶山、蘇州、無錫等地的屠殺慘案均已計入?!睂嶋H上,孫宅巍在該書的下一頁給出了具體被殺人數統計:“金山近3000余人,寶山11000余人,蘇州6700余人,無錫2000余人,常州4000余人,鎮江3000人,吉安近1000人,揚州1000人,盱眙2000人等”,總計33700人(《揭秘》作者對這一組數字未加引用)。

僅憑上述證據,明顯不足以將多德電報中提到的50萬人的規模限定在上海到南京的這一地域范圍內。于是,《揭秘》作者又寫道:“這封電報(引者按:高斯)所披露的日軍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劣行,與東鄉茂德所透露的日軍屠殺50萬中國平民的時間部分吻合(引者按:由人數變成了時間),前者是目擊者的數字,后者是日本軍方統計數字(引者按:又從時間變成人數);同時,高斯電報也與近年發現的‘廣田電報中田伯烈有關30萬平民被殺報道也完全吻合?!辈唤浺忾g,《揭秘》作者將高斯電報所描述被害人數變成了30萬。

即便如此,《揭秘》作者仍無法解釋缺失的20萬人。更為嚴重的是,《揭秘》作者使自己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悖論中:如果“廣田電報”中所提到的“南京及其他地方”有“不少于30萬中國平民遭到屠殺”是真實的;如果孫宅巍的研究結果——“這30萬名遇難者中,有2/3以上應屬南京地區的死難者”是真實的,那么《揭秘》一文考證的長江三角洲的50萬平民被殺就是虛假的;反之亦然。

顯然,不考慮東鄉茂德“吹噓”的因素,很難自圓其說,至少是在長江三角洲和南京陷落前這一時空范圍內是這樣。但為了50萬這一“更為嚴重的‘泛南京大屠殺”的轟動效應,《揭秘》作者又排除了“吹噓”的因素。于是,只有在多德電報的重要性方面下功夫。如文中多處寫道:電報“是他(多德)在德國外交活動中的重要情報和建議”,“該電報是涉及國家利益、非常嚴肅的外交密報,其內容必然要真實準確”,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走向”,“是作為駐外大使向本國總統的秘密報告,其內容真實性不容置疑”等。這里并非要否認多德電報的重要性,但我們只有多看一下美國外交文件的內容,就會發現,駐外大使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將所在國的各種信息包括當地報紙的報道內容報告給美國國務院。這些信息有些是全面完整的,有些則是片面的。

在《揭秘》作者看來,最能顯示該電報重要性的方面就是它是“直接密報給總統”,因此《揭秘》花了相當的筆墨專門分析了個中原因:一是美國外交的“重要的決定必須由總統做出”;二是“陶德(多德)直接密報總統的直接起因是他得到了日軍屠殺中國平民的情報”,法西斯威脅到世界和平,這“是事關世界和平的大事,因而應直接向總統報告”;三是“國務院內部(對中立問題)形成兩種意見”以及“陶德(多德)與國務院直接上司韋爾斯(Wells)的矛盾已經表面化”,“以陶德的秉性直接向總統表達看法,而不是向直接上司匯報”。除了第三條有一些史料依據外,其他推理完全是主觀臆斷。如果第一、二條原因成立的話,那么美國外交文件中應該有美駐各國大使給總統的大量電報,但實際上這一情況并不存在。另外,多德在其12月14日的日記中敘述了該電報的主要內容,但根本沒有提到50萬中國平民被殺一事。

實際上,該問題的答案就在《揭秘》作者曾引用過的美國國務院外交文件和多德的日記里。根據美國外交文件,多德在1937年8月4日返回美國后,在諾???Norfolk)發表談話,指出,“歐洲一些大國的目標是威脅甚至摧毀全世界的民主”,引起德國外交部的不滿,次日指示德國駐美大使進行交涉。8月25日,美國駐德國臨時代辦吉爾伯特(Gilbert)收到德國的正式邀請,參加9月6日—13日在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成立紀念活動,吉爾伯特有條件地接受了邀請,并得到國務院批準。9月6日,美國報刊報道,多德于9月4日敦促國務卿赫爾建議吉爾伯特不要接受希特勒的邀請。9月7日,德國駐美臨時代辦拜會了美國國務院歐洲司司長,指出多德不止一次表達了使德國政府尷尬的觀點,并私下表示了如果多德仍將返回德國,如何能繼續他的工作。他還對該消息泄露給媒體感到疑惑。9月20日,國務院歐洲司的官員約見了德國臨時代辦,告訴他多德將在10月1日返回德國,但他計劃在明年初(1938)退休,并要求德國臨時代辦對這次會晤保密。9月底,德國駐美國大使返回美國后仍表達了對多德的不滿,但強調這不是正式要求美國政府將其召回。10月1日,美國副國務卿韋爾斯約見了德國大使,并告訴德國大使,國務卿授權他(韋爾斯)非正式通知他,多德返回德國是結束其使命,并很有可能在新年不久后將離任。

1937年11月22日,國務卿赫爾給多德發了一份電報,通知“總統要我轉告你,他希望任命現任比利時大使接替你作為(美國)駐德大使”,并要求赫德立刻征求德國外交部的意見。電報繼續寫道:“由于你所熟知的,并且可能進一步惡化的復雜因素,盡管總統對可能給你個人所造成的不方便深表遺憾,但他希望我通知你,如果可能的話,在12月15日前安排離開德國,在任何情況下不遲于圣誕節?!?/p>

11月23日,多德收到該電報后感到十分震驚。因為在美國休假時,他曾于10月9日告訴總統,3月1日是他退休的最佳日期,部分原因是天氣,部分原因是他不想讓德國的極端分子認為他們的抗議(多德在諾??说闹v話和反對美國派代表去紐倫堡)很快產生了效果。羅斯福表示同意。根據他的日記,之后“他臥床到11月29日”。

顯然,多德之所以要將12月14日電報轉呈總統:首先,在11月22日的電報中,總統是通過國務卿赫爾轉達了他的愿望;現在他通過赫爾轉達自己的觀點,完全符合程序規范。其次,多德對希特勒及法西斯主義的態度是一貫、明確的。在他即將離任前最后一次以大使的身份向總統表明自己對世界法西斯主義的態度及對策建議。最后,多德多少表達了他對總統在他個人離任的問題上受到他所認為的副國務卿韋爾斯的影響而向德國退讓的不滿情緒,當然是借題發揮,借遠東事態說事。

綜上所述,翻譯的問題和考證的問題實際上只是表面現象,本質上還是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問題。就《揭秘》一文而言,實際上還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以何種心態來研究侵華日軍的暴行。是將暴行規模論證得越大越好,還是實事求是、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是繼續停留在情緒層面,還是應該上升到學理層面?這決定了相關學術研究的方向和研究成果的公信力。日軍南京暴行令人發指,日本右翼的言論也令人氣憤,但這不等于說,我們的相關研究就可以為情緒所左右,丟掉嚴謹,進而失去應有的公信力。

(責任編輯:常山客)

猜你喜歡
多德東鄉電報
湯姆的電報
東鄉記憶
Father
《多德-弗蘭克法案》實施10周年:美國證券法域外適用的新發展
《多德-弗蘭克法案》實施10周年:美國證券法域外適用的新發展
一個我從未抵達過的地方——東鄉
東鄉記憶
在《老東鄉》里感受宜文化
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對中國P2P網絡借貸監管模式的啟示
電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