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讓人本教育成為中學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務

2009-05-13 08:09
都市家教(教育交流)·理論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人本品德評價

張 靜

在對中學生尤其是中職生進行教育的一切活動中,培養他們成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當放置于首要地位。這一點已成為共識,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標準,則各有不同的認識。我以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具有圓滿的人本品質,而人本教育則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礎組成部分。

從我國教育史來看,人本教育古已有之。作為啟蒙教育的《三字經》中這樣敘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說明人類通過學習才能“知義”——即對封建人本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則是封建社會傳統的人本標準的兩個極端象征。以后的《訓蒙文》更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本標準,它聽倡導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時,“勿富,勿驕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敝两裼鞋F實的教育意義。

在啟蒙以后的進一步教育中,作為課本的《四書》《五經》里,固然有很多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理論,但也不乏以歷史上優秀人物為榜樣的人本教育內容,這些優秀人物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楷模,這樣的教育造就了我國歷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本高尚的中流砥柱,成為千古流芳的俊杰。

從世界教育史來看,世界各國都根據各自的不同情統,文化觀念形成的人本標準來進行人本培養工作。而通過人本教育扭轉人的不良傾向,轉變人的道德觀念,從而成功地完成對人的培養任務的典型,則是前蘇聯的馬卡連柯創辦高爾基工學團,馬卡連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本、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奉獻,嚴格的要求、從人本培養入手,使那些流浪兒懂得自尊、自愛、自律,從而按社會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為。

那么,人本品質到底該怎樣表達呢?人本品質應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統一表現,有人把人本品質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本,而對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則,這只人本之鼎就站立不穩,顯示的人本就缺損,就低下。這就是說,所謂人本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態體現的對真、善、美追求和達到的程度,并且被別人感知,受到社會準則的定位。例如,當某人遇險,有人挺身而出營救、相助,人們稱之為高尚;有人則揚長而去,人們斥之卑下。為集體為國家勤勉工作,分毫必爭,社會評價為優秀;為個人和小家無孔不入,無利不圖,社會評價為自私。這是當今社會的人本內容之一。

作為人本教育主渠道的學校,有責任開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圓滿人本,決不只限于籠統的提出思想教育,而應該在提高學生人本素質的基礎上,去談思想進步,政治信仰,愛國主義等等。而人本品質的基本構成是這樣的一個特征:適應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忠誠履行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風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社會的人。而這一類人物在我國歷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創造性為學生樹立榜樣,但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去發現發掘每一個學生人本上的閃光點,去鼓勵實踐者去繼續實踐,去鞭策未實踐者緊緊跟上,大力表揚,廣為倡導,激勵大家競相學習。這樣,在校園里就創建了一種追求真善美的環境氛圍。

另外在對人本品質有正確的認識之后,還必須培養學生對人本品質的評價能力,用優秀范例和低劣人本品質表現進行比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對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產生震撼,從而形成評價能力,判斷能力。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勵青少年實踐自己對人本品質的認識,并自我評價,使他們把自己對人本品質的理論認識和行為行動統一起來,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本品質,而老師、家長自身的人本行為也無時不對被教育者產生強烈的影響。社會風尚是社會成員總體人本的展示,不僅表現在國家危亡之際,更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責任和義務。人與人關系中,與其坐嘆世風日下,不如從檢查自己的人本行為開始認真、負責地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女、學生,使他們都成為追求真善美、具有圓滿人本品質的人,那么我們的祖國一定會更文明,我們的社會也一定會更進步、更和諧!

猜你喜歡
人本品德評價
立德立言,為何重要
好學者賢
人本計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文本”向“人本”轉換探究
淺議學校管理的方法與策略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品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