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性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

2009-05-25 03:32
改革與戰略 2009年4期
關鍵詞:經濟活動人的全面發展消費

藍 蔚

[摘要]消費是經濟活動的核心目標,但是,當消費背離了滿足人的需要的目的,淪為經濟增長的手段或工具時,擴大消費需求便與人的全面發展產生了矛盾,解決這一矛盾需要確立合理的消費模式。

[關鍵詞]經濟活動;消費;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F01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36X(2009)04-0004-03

消費是經濟活動的核心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從表面上看,兩者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問題,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然而,深層次看,兩者又存在著相互影響與制約的關系,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不斷升級和合理化。因此,如何將消費同人的全面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十分現實的課題。

一、消費是經濟活動的核心目標

馬克思把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概括為社會再生產過程。而任何一個社會的再生產過程都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作為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馬克思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中論述了消費的特殊作用:“在生產中,社會成員占有(創造、改造)自然產品供人類需要;分配決定個人分取這些產品的比例;交換給個人帶來他想用分配給他的一份去換取的那些特殊產品;最后,在消費中,產品變成享受的對象,個人占有的對象?!币簿褪钦f,生產,即人們開發、改造自然界原有的物質,形成可供人們使用的產品或使用價值,然后,依照一定的規則把產品或使用價值進行分配和依照個人需要把已經分配的產品再分配即交換,最后,在消費中,產品或使用價值脫離這種社會運動,直接變成個人需要的對象和仆役,供個人享受而滿足個人的需要。把四個環節聯系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運動:“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由此可見,經濟運行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生產是運行的手段,而分配和交換是生產的延續,是為最終消費作準備,消費則是其中的核心目標。

作為經濟活動的核心目標,消費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消費直接也是生產

馬克思認為,“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奔瘩R克思認為,消費和生產具有同一性,二者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消費再生產出入及人的勞動能力?!袄?,在吃喝這一種消費形式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這是明顯的事。而對于這種或那種形式從某一方面來生產人的其他任何消費方式也都可以這樣說?!痹谏a消費中,生產者物化,即他的勞動力物化為產品、價值。而在生活消費中“生產者所創造的物人化?!鄙a者正是不斷消費物質產品,才使自己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存在,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人不斷完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勞動者的體力、智力、特別是智力水準提出了日益增高的要求。因此,種種滿足人的智力提高的消費形式,如受教育,也是馬克思所謂這種或那種生產人的形式。即生產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的人。

(二)消費使產品得以最后完成與實現。人類通過勞動把自然資源系統中的物質要素創造成適合人類需要的對象——產品,盡管它凝結了勞動者的勞動,不同于單純的自然對象,但是這也只是可能意義上的產品。因為產品只有在消費中才能成為現實的產品。例如,“一條鐵路,如果投有通車,不被磨損、不被消費,它只能是可能性的鐵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為才實現它成為衣服;一間房屋無人住,事實上就不能成其為現實的房屋?!币虼?,產品只有在消費中才能證實自己是產品,只有在把產品消滅的時候才使產品最后完成。產品之所以是產品,不是它作為物化了的活動,而只是作為活動著的主體的對象。產品之所以被生產出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某種需要。當產品因種種原因充斥于市而無人問津時,這些產品就不是產品而是累贅。這樣的產品越多,浪費掉的資源也就越多,對社會再生產的阻礙也就越大。如何使產品成為產品呢?從根本上說,就是在產品生產之前科學地判斷出它必將成為產品,但是,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很難做到,為此,必須在它花費了物化勞動和活勞動被生產出來以后,采取種種措施刺激需求,促使它最終成為產品?!跋M完成生產行為,只是消費使產品最后完成其為產品的時候,在消費把它消滅,把它的獨立的物質形式毀掉的時候;在消費使得在最初生產行為中發展起來的素質通過反復的需要達到完美程度的時候;所以,消費不僅是使產品成為產品的最后行為,而且也是使生產者成為生產者的最后行為?!?/p>

(三)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需要,成為再生產的動力。對此,馬克思在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中早已有過論證。馬克思通過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分析指出:社會資本再生產要順利進行,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必須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形式上得到替換,即社會總產品必須全部得到實現(全部賣掉)。如要維持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就必須使I(V+m)=Ⅱc,進而I(c+v+m)=Ic+Ⅱc,Ⅱ(c+v+m)=Ⅱ(v+m)+Ⅱ(v+m),也就是說,要使社會資本再生產能順利進行,必須使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社會上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必須使第二部類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社會上對生活資料的需求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一句話,就是社會總供給要和社會總需求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由此可見,“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生產的重要性表現在它生產出消費的對象——物質對象。同時,消費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同樣創造出生產的對象——觀念的對象。消費不僅僅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創造出了遠遠超出其基本需要的產品和滿足需要的方式,由此也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新式需要,這些需要不是必要的、基本的,換言之。不是先天的,而是培養起來的。人類不僅創造著新的世界,而且創造著新的需要。生產與消費作為現代經濟活動的兩端,已成為相互決定的關系?!跋M創造出生產的動力;它也創造出在生產中作為決定目的的東西而發生作用的對象。如果說,生產在外部提供消費的對象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把它作為內心的圖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出來。消費創造出還是在主觀形式上的生產對象。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比藗冊诂F實消費中,總是發現對物質對象的不滿,不斷提出更高的消費需求,在心中創造、想象、構思新的消費對象即觀念的對象,從而刺激引導生產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以此觀之,馬克思說的“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卑鴥煞矫鎯热荩浩湟?,沒有需要,產

品就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和價值,進而不能實現資金的周轉和再生產;其二,沒有需要,沒有在需要中不斷創造出生產的觀念對象,生產也就不能發展。

二、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要想獲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須有眾多的消費者,只有生產出來的商品被消費者及時地消費掉,收益最大化才有可能。當消費不再是滿足有邊際的正當需要而變成過量或虛假的消費時,消費就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再是享受和體味,而變成了實現經濟指標、追求經濟收益的一個環節。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產生了矛盾,使本來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的消費成為一種違背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消費。

(一)背離了滿足人的需要的目的

消費本來是人滿足需要的活動。從本質上說,生產、消費和需要的關系應當是:生產(或經濟增長)是為了消費,而消費又為了滿足需要。這三者表現為下面的連鎖關系:“生產—消費—需要”。需要的滿足是終極的目的,而消費只是滿足需要的手段。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從短期目標還是從長期目標來看,擴大消費需求的目的都是直接指向經濟增長。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消費支出一般要占GDP的2/3左右,且供給相對于需求,往往呈現出有效需求不足。顯然,經濟要增長,必須不斷擴大消費需求。從而,在擴大消費需求與拉動經濟增長之間,似乎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毋庸置疑的邏輯關系: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消費需求在這里淪為手段或工具,而不是經濟增長的目的。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恰恰在這種看似非常明確的關系中被忽略掉了?!吧a—消費—需要”三者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顛倒。首先,經濟發展與消費之間的關系的顛倒。揮霍性的、不斷增長的消費成為保證和支撐經濟發展的手段。在當代,經濟學家和各國政府都把通過刺激消費來促進經濟發展作為有效的手段?,F在,已經不是通過經濟增長來保證消費的滿足,而是通過消費的擴張來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這種顛倒,代表了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和意志。其次,消費與需要之間關系的顛倒。既然消費被經濟發展的要求所決定,它就不可能再受制于需要的滿足。不僅如此,消費只有打破和超越需要的限制,才有可能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手段?!俺叫枰币呀洺蔀楝F代社會消費活動的主要特征。

由此可見,當擴大消費需求的目的是為了經濟發展時,消費便背離了滿足人的需要的目的,與人的全面發展發生矛盾。消費本來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方式:通過消費,滿足人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以便重新生產人的生命。當消費已經主要地不是滿足需要而是為了支撐生產和經濟的發展以后,這種消費也就主要不再是對人自身的生產了。它的主要的社會功能和意義已經變成了對過剩產品的“消耗”和“毀滅,因為只有“毀滅”了過剩產品,生產才能繼續進行,經濟才能繼續增長。當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只見物不見人時,經濟發展的歷史就可能是人類付出高昂代價的歷史。這其實已被工業化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所證明。

(二)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人性的異化

當消費背離了滿足人的需要的目的時,擴大消費需求在某種程度上便加劇了人性的異化。在宏觀上,擴大消費需求無非是通過一系列的財政金融及產業政策來調整。從短期上講,常見的調整措施有:降息、調整稅收、增加工資等。很顯然,這種短期的擴大消費需求的措施更多關注的是有錢人或既得利益者(在職者、城市人)在需求總量上的擴大。從長期上講,其調整措施主要是通過調整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通過企業追求利潤的機制來實現。因此,宏觀上的擴大需求的各種經濟政策與杠桿的運用,最終都落實到了微觀經濟機制上。而從微觀上來看,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目標就是剩余價值的最大化。這個目標的客觀要求必然是盡一切努力擴大現有的消費量:把現有的消費擴大到更大的范圍,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生產出新的需要。生產經營者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制造出新奇的消費品,以吸引那些已經滿足了需要的消費者,使他們在滿足了需要之后還能夠繼續消費。只有如此,生產經營者才能使生產過程得以持續。當一種新的消費品被生產出來時,這個消費品并不是人們的生存所“需要”的東西。但是,銷售經營商便想盡辦法使它成為消費者“想要”消費的東西。只有如此,交換才得以達成,生產的消費品才能夠被賣掉,生產才能夠繼續進行。這可從企業市場營銷觀念的歷史演變中得到佐證。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營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時期四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生產觀念和銷售觀念,其實質都是“以產定銷”;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市場營銷觀念和社會市場營銷觀念,其實質都是“以銷定產”。不管是“以產定銷”,還是“以銷定產”,若從人本原則來看,其本質上都是將人的消費需求視為剩余價值或利潤的實現環節。在企業的經濟運營與商品推銷面前,消費者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而蛻變為對象。消費者被消費所支配,被生產經營者所支配。生產經營者通過廣告宣傳等措施誘導消費者的消費,把他們的產品強加給消費者,使人們在“幸?!钡母惺芎蛯τ臐M足中舒舒服服地、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和屈從這種操縱和控制。同時,由于消費者是在消費中并通過消費來表現自己的地位、證實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的價值,因而消費者也被自己的消費所支配。消費者已經不再是消費的主體,而是成為“消費機器”。結果一切都反了過來:“虛幻”被當成“真實”,痛苦被當作幸福,“受制”被當作“自由”……正如弗洛姆指出的:“消費本質上是人為刺激起來的幻想的滿足,是一種與我們的真實自我相異化的虛幻活動?!薄霸诠I化的國家里,人本身越來越成為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仆?!币虼?,從擴大消費需求所產生的客觀效果來看,實質上它在不斷地提高與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日益豐富的物質基礎的同時,誘使人們的物質欲望極度膨脹,使消費由人的生存手段蛻變為目的,從而使人在無窮盡的物質則富的追逐中異化。

不僅如此,在現代社會里,背離了需要的消費反過來又威脅人類的生存。這種消費不僅揮霍了大量的資源,而且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使人類生存同外部自然界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因此,背離了人類真正需求的消費就是摧毀著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的消費。此外,消費不僅造成了人和外部自然界的沖突,而且造成了人的生存方式同“人本身的自然”(人的生理機能)的沖突:超越需要的過度消費也對人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危害?,F代社會的許多“文明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癥都與人類過量的高脂肪的攝入有關。

三、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合

理性消費的追尋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擴大消費需求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有互相矛盾的一面。然而,市場經濟又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經濟組織方式,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促進發展,不斷地刺激消費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又不能損害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目標,這就決定了我國必須將擴大消費需求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如何實現兩者的統一呢?我們認為,確立合理性消費模式才能實現兩者的統一。

(一)力求消費效用最大化

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要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購買中,力求消費效用最大化。首先是理性消費。假設收入水平不變、市場價格已知不變,消費者應使自己花費在各種商品(一般指物質商品)消費上的最后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這時,消費者獲得的效用最大。用公式(1)表示為:MU1/P1=MU2P2……=MUn/Pn=λ。式中,MU1、MU2…MUn分別表示N種商品的邊際效用,P1、P2…Pn為N種商品的既定價格,λ為不變的貨幣的邊際效用。當MU1/P1<MU2/P2時,說明消費者用同樣一元錢購買商品1所得到的邊際效用小于購買商品2所得到的邊際效用。消費者對商品2(相對于商品1)的消費量不足,所以消費商品2的滿足程度會高。這樣,理性的消費者就會減少對商品1的消費,增加對商品2的消費,直至公式(1)成立,反之亦然。其次是知足消費。單一商品的消費量過和不及都不能實現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說,消費者對任何一種商品的最優購買量應是使最后一元錢購買該商品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和付出的一元錢的貨幣邊際效用相等,用公式(2)表示為:MU/P=λ。如果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越大(消費者越需要),則消費者為購買這些數量的該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越高;反之,則愿意支付的價格越低。因為對于任何一種商品來說,隨著消費量的增加,其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換言之,當且僅當消費某商品的邊際效用等于貨幣的邊際效用時,消費者消費該商品所獲得的效用總量最大。因此,對商品的消費并不是“多多益善”,人們是否感到滿足或幸福與消費多少商品沒有太大的聯系,知足才能獲得消費效用最大化。

當然,由于現實經濟生活中,個人收入和商品價格是不斷變化的,因而公式(1)、(2)所描述只是一種理想狀況;而且消費者獲得的市場信息也帶有不確定性和不完全性,因而所得的最大化效用只能是次優或近似最大化。

(二)提倡精神消費

合理性的消費既不是禁欲主義的,也不是享樂主義的。合理性消費要求人們不但要重視物質消費,而且要重視精神消費,保持兩者的協調和平衡。當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以后,應引導人們將精神需求轉化為優勢需要。精神消費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精神消費表現在對真理的追求上,它突出表現為人們滿足對科學知識的需求的消費行為。這種需要的滿足是為了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以便提高人的生產(包括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其次,精神消費還包括人們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它表現在人們對信仰、理想、價值觀和道德人格的追求上。對外部世界的意義的追求,歸根到底也仍然是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是為人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一種終極的意義,以求得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這種精神活動過程使人超越世俗的物性而獲得一種神圣與崇高的精神境界。通過這種精神消費,人們確立了自己的信仰和遠大理想,提高了自己的道德品質和修養,培養了自己的審美能力,使人成為一個自由的主體。再次,精神消費還包括滿足純屬于娛樂性的精神需要的消費行為。這種精神消費存在于人的休閑活動中。通過娛樂性休閑,使人的精神得到放松,獲得一個好的心情。精神消費不僅可以優化我們的生態環境,更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使人心靈充實、修養提升、視野開闊,實現人格的升華,創造一個美麗的社會境界。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短缺,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口增長和資源減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這就使得我國不僅在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方面壓力巨大,而且在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壓力更大。大量事實證明,我國不能重復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重污染為代價,來換取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國更應該提倡更多的精神消費,消除揮霍性的物質消費,提倡更多的精神享受而限制浪費資源的不必要的物質享受。

[責任編輯:陳霄梅]

猜你喜歡
經濟活動人的全面發展消費
國內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40年消費流變
讓文化引領城市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的共享發展理念
關于在航標單位對外經濟活動中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研究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施工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重點及作用
貨幣資金在企業經濟管理活動中應用的會計處理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