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問題”與早期歐洲一體化

2009-09-05 09:56吳友法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9年4期

吳友法

[摘要]在歐洲歷史上,歐洲聯合的思想由來已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卻沒有走上聯合之路,這是因為德法兩國沒有實現和解。二戰后,美國為了復興西歐,為了解決“德國問題”,才有了“舒曼計劃”,德法才逐漸實現了和解,才有了早期歐洲一體化。

[關鍵詞]“德國問題”;德法和解;早期歐洲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K51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1X(2009)04—0406—05

“德國問題”在不同時期,含義也不同??梢哉f,從1871年德國統一以來,德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德國問題”。解決“德國問題”的方式、方法盡管都不一樣,但最后都失敗了。二戰后,對整個德國來說,“德國問題”就是戰勝國簽訂對德和約、結束對德國的占領狀態、實現德國的重新統一。對剛成立的聯邦德國(還有民主德國)來說,“德國問題”就是復興西德經濟、取得獨立的國家主權,改善德法關系,防止德國成為“第四帝國”。戰后初期西德的“德國問題”的解決,就是通過歐洲一體化途徑予以實現的?!暗聡鴨栴}”的解決,也促使西歐逐漸走上了一體化的道路,以至于有了今天的歐盟和歐洲的大聯合。

其實,在歐洲歷史上,歐洲聯合思想由來已久。由于在歐洲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頻繁不斷,尤其是法德兩國之間無休止的戰爭,使整個西歐元氣大傷;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更使歐洲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因此,歐洲人民對和平與安寧的向往十分迫切。從近代以來,歐洲出現了一些要求通過歐洲聯合來化解分歧、求得和平的思想和理論。

有關歐洲聯合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8世紀,首推法國的圣一皮埃爾,他被稱為歐洲聯合的精神“鼻祖”。他在《永恒和平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歐洲邦聯政府的思想,即通過建立歐洲各國參加的歐洲“邦聯政府”來實現歐洲各民族問的“永恒和普遍的和平”。19世紀,歐洲聯合的理想進一步發展成為“歐洲統一”的思想。在19世紀40年代,法國就涌現出了一批歐洲聯邦主義者,如空想社會主義者蒲魯東,提出了歐洲應由大小不一的“聯邦”組成,然后聯邦與聯邦之間再結成更大的“歐洲聯邦”的構想。此外,在法國還出現有“歐洲合眾國”、“歐洲聯盟”等主張和思想。

歐洲人不僅在理論上探討歐洲聯合的問題,而且還企圖將這一思想付諸行動,并為此進行過努力。歐洲人曾在布魯塞爾、巴黎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等地多次舉行過和平大會,要求歐洲國家為和平而聯合起來。1891年的羅馬國際和平大會的決議就曾明確提出建立“歐洲合眾國”的問題。20世紀初,在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和戰爭爆發的危急情況下,要求通過歐洲合作以避免戰爭的呼聲非常高漲。英籍德國實業家馬科斯·瓦希特發起召開了1909年的羅馬“歐洲聯邦”大會。1914年,他又在倫敦建立了“歐洲統一聯盟”的組織,旨在通過經濟合作使歐洲各國求同存異,以共同利益為“歐洲聯邦”的建立奠定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災難,使歐洲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必須通過歐洲聯合來消除戰爭,尤其是在知識界,這種呼聲很高。一位挪威生物學家在給美國總統威爾遜的信中指出:“在所有歐洲國家在歐洲合眾共和國旗幟下聯合起來以前,歐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第189—190頁)戰爭中受害最深的德法兩國人民更感到通過聯合化解相互間仇殺的必要性。德國著名作家海因利?!ぢ热艘仓鲝埻ㄟ^德法間的合作達到歐洲的團結與合作的目的。

歐洲聯邦的思想除了在知識分子之中流行外,也為一些政治家,特別是法德兩國的開明政治家們所接受。一戰后,法國和德國的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也意識到了在歐洲框架內實現法德和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到只有相互合作和信任才能使兩國人民永遠享受和平的陽光。曾經多次出任法國總理和外長的白里安就是法德合作和“歐洲聯邦”計劃的最熱心的鼓吹者之一。他的“歐洲聯邦”構想是:首先實現法德和解,認為這是構建歐洲聯邦的基礎。為此,他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就一直“堅決主張法國和德國和解”(第93頁),甚至不顧許多法國人的反對,支持德國于1926年成為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并明確宣布:“我們不要步槍,不要機槍,不要大炮!我們要和解,要仲裁制,要和平!”此后,他又對德國作出重大讓步:結束對萊因區的占領,把薩爾地區歸還德國,撤銷軍事管制等,以換取德國的信任和合作。在他的建議和努力下,1928年8月27日,美、法、英、德、比、意等15國在巴黎簽署了著名的《白里安凱洛格非戰公約》。根據這一條約,各方譴責以戰爭解決國際糾紛,廢棄將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工具,在處理爭端和沖突時只能用和平方法解決。白里安將非戰公約的簽訂當作實現歐洲與世界和平的一個里程碑,并因此稱簽訂該條約的一天為“人類歷史新紀元的第一天”。白里安和平政策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歐洲聯合,非戰公約則為實現歐洲和平與聯合提供了一個好的設想。白里安提出建立“歐洲聯盟”的倡議,也得到德國外長斯特雷澤曼的大力支持。時任科隆市市長的康拉德·阿登納以一種務實的眼光提出了實現法德等國經濟聯合的主張,目的在于為法德兩國良好的政治關系打下“一種穩固的、長久的基礎”。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白里安等人的法德接近和合作政策終究未能實現。

德法作為歐洲的兩個大國,又是鄰國,它們之間的相互爭斗導致了長期的相互仇殺,結怨甚深。長期以來,兩國都是以削弱對方、打倒對方為第一要務,以致兩國總是冤冤相報,沒有走出這個歷史怪圈。在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復仇”成為合理、也是最得人心的口號。同時,也是統治者擺脫國內危機、轉移人民注意力的手段。在這種思想指引下,歐洲的聯合也就不可能實現;相反,德國法西斯為實現民族復仇,將歐洲再一次拖入更加殘酷的戰爭之中,最終還是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有關于歐洲聯合的討論。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實現歐洲聯合,歐洲才能從戰爭造成的混亂中擺脫出來。戰爭初期,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企圖通過所謂“歐洲新秩序”,通過建立大德意志帝國來實現歐洲聯合,即在政治上強制推行法西斯獨裁統治,經濟上實行以德國為中心的“一體化”和“專業化”,社會和文化方面則推行“日耳曼化”。這種奴役性的、以德意志為中心的“新秩序”,顯然不是歐洲人民所向往的真正歐洲聯合,因此注定要失敗。

盡管在歐洲歷史上不斷有歐洲聯合的思想,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并為此作出過不懈努力,但歐洲從來也沒有走上聯合之路。為什么歐洲聯合一直沒有實現,而在二戰后實現了,使多少代歐洲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呢?

首先,這與二戰后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有關,即美蘇冷戰的形勢有關。當時,西方世界普遍認為,西歐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對付所謂蘇聯共產主義的西進威脅,保障資本主義自由制度,所以冷戰導致美國決心復興西歐。其次,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受到沉重打擊,歐洲人民認識到和平的極端重要性,人們迫切要求恢復經濟,重振歐洲。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與解決二戰后的“德國問題”有關。

美國復興西歐,重點是復興西德,這是從外部來講;從西德自身來講,也強烈要求恢復經濟、重建家園,恢復主權;對法國來說,害怕德國的復興對法國重新構成威脅。此時所謂的“德國問題”,即復興德國,恢復德國的主權,實現德法和解,同時防止德國成為“第四帝國”以及再次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使歐洲永遠和平,不再發生戰爭。這也是法國所期望的。

聯邦德國成立后,總理阿登納認為,聯邦德國要使西方民主國家承認其為平等的伙伴,就要為恢復完全的主權而進行不懈的努力。1949年9月21日,他在就職演說中指出:“隨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行政和立法機構的建立,大部分責任和決定權將交到德國人的手中。但是,我們還不擁有完全的自由,根據《占領法規》,對德國還有相當的限制。我們將盡力造成一種氣氛,使盟國能以平等和寬容的方式應用《占領法規》,只有這樣,德國人才能取得充分的自由?!睘閷崿F完全平等的獨立主權,并與歐洲進行合作,聯邦德國極力爭取與法國言歸于好,消除兩國關系方面的障礙,積極支持歐洲合作與聯合的各種計劃。11月3日,阿登納利用接見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的機會,作出了呼吁德法和解的姿態。他說:“許許多多歷史上的荊棘擋住了兩國人民的視野,阻礙著雙方往來的道路。但是處在歐洲今天的階段,‘世仇夙怨已經完全不合時宜。因此,我決心要以德法關系作為我的政策的一個基點?!?第287頁)11月7日,阿登納向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發表談話,再次呼吁德法和解,并強調“如果法德之間缺乏根本諒解,歐洲合作是無法實現的”(第291頁)。針對聯邦德國積極尋求與法國和解的態勢,法國也作出了積極的回應。11月2日至16日,法國國民議會討論對德關系,并通過了一項動議,明確表示要通過“西歐一體化”來解決德國問題。動議指出:“建立賦予有效權力的歐洲機構”,“通過它來使得歐洲各國和德國的關系能夠正?;饋怼?,并要求“把魯爾國際化,以作為歐洲安全的必要保證和創建一個統一歐洲的必要前提”。3月7日,阿登納利用接見美國記者金斯伯里·史密斯的機會,提出建立德法聯盟的建議:“法國和德國之間建立一個完整的聯盟,并把它視為消除薩爾以及其他問題上的分歧的一種手段”,“成為歐洲合眾國的奠基石”(第354頁)。在3月21日第2次接見史密斯時,阿登納提出了實現德法聯盟的具體措施,即從“關稅和經濟著手,使兩國逐步結合”,“從兩國的立法機構中產生”,“成立一個共同的經濟議會”,“以便逐步實現兩國的統一”。他認為,“通過這樣的步驟,法國對于安全的要求可以得到滿足,同時也能夠制止德國民族主義的抬頭”(第357-358頁)??梢?,阿登納是想以德法和解方式來解決“德國問題”。

鑒于阿登納向法國頻頻投送秋波,美國遂催促法國政府考慮采取主動行動。法國深知無法阻擋美國決心加快復興聯邦德國、并打算武裝聯邦德國的計劃,只有順從美國之意,與聯邦德國打交道,謀求德法和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于是,法國率先與聯邦德國實行煤鋼聯合。在事先與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商談后,法國外長舒曼于1950年5月9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宣讀了一項聲明,宣告“法國決定在歐洲建設方面,在與德國建立伙伴關系方面,采取第一個決定性的行動”,這一行動是“把法德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以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煤、鋼生產的聯合經營將促使歐洲聯邦共同經濟基礎的建立和發展,還可改變這個地區長期從事武器制造使它自己不斷成為犧牲品這一命運”,“這樣結合起來的聯合生產意味著將來在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質上也不再可能”。聲明建議成立一個超國家的高級管理機構,即創建“一個強大的、各國可以自由參加的生產共同體”,管理西歐的煤炭和鋼鐵資源。這一聲明被稱為“舒曼計劃”,西方學者稱它為“歐洲史上劃時代”事件。阿登納對“舒曼計劃”表示“由衷地贊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舒曼計劃”“是法國及其外交部長舒曼針對德國和歐洲問題所采取的一次寬宏大量的步驟”,“對德法關系和整個歐洲的發展具有可以想像的巨大的意義”,“是德法關系的一個非常重大的發展”,“為今后消除法德之間的一切爭端創造了一個真正的前提”(第377-378頁)。5月10日,艾奇遜在倫敦發表聲明,稱“舒曼計劃”是促進法德和解及推進西歐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最重要的事態發展”,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所支持的目標,美國政府“以同情和贊賞的心情來認識這個法國所倡議的重大和深遠的意圖”(第242頁)。

由上可見,如何解決“德國問題”?為了防止德國在復仇主義情緒下重新走上戰爭之路,人們期望的是通過歐洲一體化來實現。當時法國資深政治家勃魯姆說得好:“在一個和平和穩定的歐洲中使德國不致為害”的唯一途徑,就是把德國結合到一個“強大的、足以對它進行再教育和加以約束的,并在必要時加以控制的國際共同體之中”(第336頁)。換言之,只有通過歐洲聯合,建立一種超國家的一體化機制,列包括德國在內的各國行為加以限制,才能實現歐洲的長久和平與相互合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舒曼計劃》才得以提出。

之所以說早期歐洲一體化的實現,最主要的原因是與解決“德國問題”有關,還因為西歐一體化的起步是從煤鋼聯營開始的,而煤鋼聯營又主要是解決西德的魯爾問題。魯爾是德國鋼鐵工業的中心,重工業的中心,是德國歷次建立強大軍事力量、發動戰爭的基礎。有了鋼鐵工業才能建立強大的軍隊。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是由于敵不過以西門子、克虜伯發明制造的鋼炮武裝起來的普魯士軍隊。正如凱恩斯所說:“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依靠血和鐵建立起來的,不如說是依靠煤和鐵建立起來的?!盻6(第1頁)鋼鐵工業是使德國強大的重要工業基礎。復興德國,不對魯爾工業區進行管制,法國是不會安心的。魯爾是法國最害怕、在安全方面最擔心的問題。所以,為解決魯爾問題,法國外長舒曼別出心裁地拋出了《舒曼計劃》。舒曼建議“將法德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其它歐洲國家都可以參加的高級聯合機構的管制之下”,其目的是很明確的,是想通過煤鋼生產經營一體化來約束和牽制德國。所以“舒曼計劃”提出后,才有了煤鋼聯營條約,才有了西歐煤鋼生產經營一體化,才有了1957年的《羅馬條約》,才有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才有了早期歐洲一體化。

當然,復興德國的前提是因為美蘇冷戰,是因為要實施復興西歐的《馬歇爾計劃》,這是解決“德國問題”的外部因素。就法德兩國而言,法國認為,歐洲一體化除了能更好地拴住德國外,德法合作及歐洲一體化也增加了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分量,滿足了法國振興法蘭西成為歐洲大國的愿望;另外,從經濟上來說,法國也需要歐洲一體化和歐洲共同體,運用共同體自由貿易的條款使法國工業現代化。對德國來說,實現與法國的和解,并通過與法國的合作推進西歐一體化,積極接受法國目的在于控制德國的歐洲一體化建議,也是因為它符合德國當時的最高國家利益一恢復主權、復興經濟,重返國際大家庭。因為,德國認識到從一個對抗、分裂的歐洲得不到任何好處。因此,德國愿意也樂于接受法國的這種約束

與限制。德法雙方都有各自的目的,一體化是其和解、合作的最好途徑。

出于對第三帝國給法國及歐洲帶來傷害的愧疚,德國在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基本上是扮演了一個順從和遷就法國的小伙伴角色,并盡力避免歐共體內的摩擦。如在《羅馬條約》及共同農業政策形成的談判時,德國就基本上順從了法國的意愿;德國雖然希望英國加入歐共體,但戴高樂在1963年和1967年對英國申請的兩次否決,德國也表示了默認;在對法國及對歐洲政策問題上,德國寧愿保持低調,盡量避免在歐共體內追求本國的最大利益??傊?,為歐洲一體化順利發展,德國作出了很多讓步。后來的領導人施密特、科爾,也為推動歐洲一體化和建立歐洲聯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戰后美國的復興西歐計劃是促使西歐走向聯合的外部條件。即使沒有美國復興西歐計劃,德國照樣要復興,法德照樣會實現和解。所以,二戰后西歐走上聯合之路,德國是核心,德法和解是關鍵,所以人們稱德法是歐洲聯合的發動機、火車頭。戰后歐洲一體化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法兩國的關系史,而在德法兩國的關系中,戰后歐洲一體化也占據著絕對的中心位置。與1945年以前的德法關系相比,戰后兩國關系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和解與合作。這種和解與合作的表征和外殼是歐洲一體化,而歐洲一體化也保證了德法關系能在一個既定的軌道上穩定而健康地發展。

解決“德國問題”的前提是首先要實現德法和解?!笆媛媱潯睘閷崿F德法和解提供了一個途徑。從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到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德法兩國在短短的14年內就完成了從宿敵到伙伴的轉變,并使西歐初步邁上了經濟一體化的道路。解決“德國問題”,實現德法和解,從而使西歐順利走上了早期歐洲一體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樂民:《“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

[2][法]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外交史》上冊,李倉人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

[3][德]康拉德·阿登納:《阿登納回憶錄》(1),上海外語學院德法語系德語組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美]迪安·艾奇遜:《艾奇遜回憶錄》上冊,伍協力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

[5]蕭漢森、黃正柏:《德國的分裂、統一與國際關系》,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6][美]埃德溫·哈特里奇:《第四帝國》,國甫、培根譯,北京t新華出版社1982年版。

(責任編輯桂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