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統文化基礎

2009-09-05 09:56孫金華張國富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價值體系社會主義傳統文化

孫金華 張國富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植根于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沃土之中。探究其傳統文化基礎,對于我們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B018;G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1x(2009)04—0401-0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植根于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其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價值理念。因此,探究其傳統文化基礎,對于我們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傳統文化底蘊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相通之處。正是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之間的水乳交融,馬克思主義才真正完成和實現了從西方到東方的傳播、生根、發芽和結果,賡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們指導思想的內在基礎與文化底蘊。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都與中國優秀文化有著相通之處,中國優秀文化為我們接受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中介和橋梁。

(一)科學社會主義最終社會理想與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的相通性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其最終社會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與此有相通性,它是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之一。

中國古代儒家的“大同”思想最早見于《札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Jf-(第58頁)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是試圖在人間再創造一個理想的天國,他要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涤袨榈摹洞笸瑫芬草^系統地闡述了關于未來社會的大同思想。孫中山更是集中了中國大同思想之大成,主張“天下為公”,他的“三民主義”就是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的體現。正是“大同,理想代代相傳,經久不息,始終存活在勞動人民心中,當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傳入中國后,人們感到“似曾相識”,從而對其懷抱一種可感知,可理解、可接受的愉悅的文化認同心態。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相通性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哲學內涵博大精深,它存在著豐富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的思想,為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認同感,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橋梁。

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悠久的樸素唯物主義的傳統,王充的“元氣說”、張載的“氣一元論”、王夫之的“氣者理之依”等觀點,就很具有代表性。尤其是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對“理氣”(道器)、“心物”(知行)之辨作了批判的總結,達到了二者樸素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也有著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如先秦時期《周易》、《老子》、《孫子兵法》等著作中都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独献印诽岢隽恕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41頁)的命題,并且講到“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等福和禍依據一定條件互相轉化的道理。中國古代哲學還確著豐富的認識論思想。自《尚書·說命中》提出“知之惟艱,行之惟艱”的哲學命題之后,知行關系問題就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一個聚訟不已的哲學論題。如墨子的“三表法”、荀子的“行高于知”、王充的“知物由學,學之乃知”、王夫之的“行先知后”、顏元的“知從行來”以及近代孫中山的“知難行易”、“知行合一”、“因知以進行”等。中國古代哲學中還有“變易”歷史觀的優秀傳統,雖然不是科學的歷史觀,但它關于人類歷史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并要求社會、政治、法律措施需要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而不斷變革更新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有著相通之處。盡管中、西方文明有著巨大的差異性,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法某種程度的相通或相似,為我們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文化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相通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經濟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有相通之處。首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傳統的經濟思想在商品與市場問題上的觀念有相通之處。早在神農氏時代,從事畜牧業與從事農業的部落之間便出現了產品的相互交換。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發生與發展,交換范圍進一步擴大,以交換為目的的簡單商品生產得以產生并發展。人們逐漸從交換實踐中認識到商品與市場的某些內在邏輯,如戰國后期墨家關于價格變動與貨幣購買力變動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就是最好的說明?!赌印そ浾f下》寫道:“刀氽相為賈,刀輕則氽不貴,刀重則汆不易。王刀無變,汆有變。歲變,則歲變刀?!?第157頁)就是說,在交易(“買”象征交易)中貨幣(“刀”)與商品(“汆”以購進糧食象征,商品買賣)相互體現對方的價格。如果貨幣貶值(“刀輕”)了,商品的價格雖然上漲也不算貴。相反,如果貨幣升值(“刀重”)了,則商品價格下降也不算便宜。法定貨幣(“王刀”)是不改變的,但商品價格卻不時改變,如果商品價格年年變動,則貨幣價值也將年年變動。其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傳統的經濟思想在貨幣理論方面有相通之處。中國貨幣產生在夏商時期,牲畜、糧食、布帛、珠、玉、金、銀、銅、貝等在商、周時代都曾起過貨幣的作用。進入戰國以后,逐漸出現和形成了一些貨幣的理論?!豆茏印钒沿泿鸥攀鰹橥ㄘ?,交換手段或流通渠道,“今君鑄錢立幣,民通移”,“黃金刀布者,民之通施也”(第198頁)。刀布即古代的刀形貨幣,泛指貨幣,通施指流通,很明顯地說明了貨幣流通手段的職能。第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傳統的經濟思想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有相通之處。戰國后期的《管子》一書,闡述了重視國家調控市場供求以穩定物價的問題?!豆茏印氛f道:“萬物之滿虛隨時,準平而不變?!?第200頁)滿指供過于求,虛指供不應求,準平指國家調劑市場供求以穩定物價的措施,有時也泛指物價平穩。桑弘羊承繼管子的經濟思想,巧妙地設計了“均輸”和“平準”政策,“平準”類似于當今的價格平準制度,即有關當局通過吞吐相應物資而保持物價穩定?!熬敗钡膶嵸|,在今天看來就是各地的地方當局將符合本地比較優勢從而成本低廉的物品集中收購,運往高價的地區銷售,所得利益充作地方財政資金。以上這些合理的思想為我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奠定了文化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傳統文化淵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指對國家、民族追求的未來美好發展前景的價值認同。在現階段,我黨把其共同理想

具體化為三大內容: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目標正是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的民本思想、和諧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民本思想的傳統文化底蘊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民本思想。古代民本思想發端于商周,故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第227頁)之理。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成為系統、完罄的思想理論??滓壹鹤又鲝垺盀檎缘隆?第15頁),要行德政,務以“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第17頁)。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第133頁),認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第65頁)。荀子也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為君,以為民也?!?第713頁)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提出“我無事而民自富-CTl(第362頁)的富民主張。唐宋時期,傳統民本思想理論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加強,在治國策略上更加注意采用寬民、撫民、利民、愛民政策。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引用荀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淪述,強調“民水君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載舟覆舟,所宜審慎”的道理。宋代在治國方略上已把“民本”觀念作為一種“天理”固化于統治階級的內心,在治國主張上注重功利思想,體現為“安民”“寬民”“順民”“足民”政策。明清時期,民本思想有了新的發展,黃宗羲提出以“萬民憂樂”。王夫之說:“君以民為基?!?第281頁)“嚴以治吏,寬以養民”,“藏富于民”。顧炎武主張“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第71頁),“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第5頁)??涤袨?、譚嗣同等維新派也很看重民情、民意和民權??涤袨橹鲝垺熬裢w”。譚嗣同在《仁學》中指出:“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舉一民為君。夫曰共舉之,則非君擇民,而民擇君也?!?第72-73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比維新派進了一步。他主張“三大主義皆基本于民”(第75頁),“何謂三民主義呢?簡單地說,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詳細地說,便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這三項主義的意思,是要把全國的主權,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內;一國之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國家利益由人民共享。(第563頁)這種民本思想的轉化,比歷史上任何政治家、思想家都走得更遠、更徹底。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盡管有局限性,但其精華已內化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從更深的層面上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

(二)“和諧”思想的傳統文化底蘊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中國古代,從理論上剝和諧思想進行系統論述的當首推儒家。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265頁),“禮之用,和為貴”(第3頁);又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第31頁)其意是說,保持和諧而不結黨營私,行為莊重而不與他人爭執,善于團結別人而不搞小團體,才稱得上君子。孟子也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57頁)可以說,儒家是“和諧”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諧”是貫穿于儒家思想體系中的主線。隨著儒家思想上升為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和諧思想也隨之得到廣泛的傳揚。歷史上著名的思想流派亦不約而同地認可“和諧理念”。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倡人與人之間“無欲”、“無為”、“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為懷的道德準則。他說,“為無為,事無事”(第254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笨?第246頁)。老子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也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第246頁)?!昂椭C”思想也深深浸潤于民風民俗和民眾樸素的意識中。民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推崇和睦、和善、和平、和解、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等等,均反映出了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風俗、心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各個方面,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諧思想,為我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提供了思想基礎。

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傳統文化沃土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沃土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對實現共同理想的動力之源的價值認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熔鑄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從孔孟時代的“匡正天下”到屈原的“生為楚國人,死為楚國鬼”,從賈誼的“國耳(而)忘家,公耳(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岳飛的“精忠報國”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林則徐的“茍利國家身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從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到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從我國近現代史上無數愛國志士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前仆后繼,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一批批海外留學人員放棄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毅然回國,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都無不體現著民族自尊自強的精神。

團結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表現。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都以“炎黃子孫”而自豪,都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整體感和責任感。唐代文成公主和藏族松贊干布的通婚、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都是我國歷史上促進民族融合和對外友好往來的佳話。愛好和平是愛國主義精神內涵的擴展和延伸,是其體現在處理本民族與世界其他國家各民族之間關系上的要求,是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些原則數十年來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勤勞勇敢是在與艱苦的自然條件和嚴酷的社會環境作斗爭的過程中鍛煉和培育出的一種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不畏艱險、勇于攀登、不屈不撓的精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勤勞、勇敢、智慧、富于創造力著稱于世。中國人民正是依靠這種勤勞勇敢的精神,締造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自強不息是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知難而進的精神。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天行

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說。自強不息體現出開拓進取精神,如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強調變革,主張向西方學習,號召中國人民起來維新變法,這種探索救國救民的精神是可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勇于探索、大膽創新改革的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延續、繼承和發展,充分體現出“因時而變”、“與日俱進”的開拓進取精神。

(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傳統文化依托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需要而形成的崇高精神。這種時代精神正是依托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在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的。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中具有豐富的變革精神。如《周易·乾·文言》的“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第7頁),說明了變通趨時之意?!吨芤住蕖ゅ琛诽岢龅摹皶r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第30頁),《禮記·大學》引湯《盤銘》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第2頁),意即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白儭笔恰吨芤住返暮诵挠^念之一,《周易·雜卦傳》曰:“革,去故也}鼎取薪也?!?第777頁)“革故鼎薪”即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吨芤住は缔o傳》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第243頁)意即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是要因時變革,只有變革,才能打開前進的通道?!吨芤住は缔o傳》中強調“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第253頁)。一切都是變動不居的,只有變革才能適存?!秴问洗呵铩氛f:“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瘍子矣?!币饧醋鍪乱獡闆r而論,該變法時就必須變法。正是因為變革,中華民族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春秋時代的孔子,改革了古代學術與教育的“學在官府”制度,推動了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改變了落后的面貌,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另外,東漢趙過改革農業技術、曹操改革選官制度、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唐代劉晏和楊炎進行的財務改革、宋代范仲淹倡導的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商鞅變法如此等等,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變革的精神。正是這種變革精神,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時代精神最好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者在革命斗爭中創立和形成的時代精神,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者同樣重視時代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強調指出:“要教育全黨同志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辈⒁辉偬栒偃h要繼承和發揚革命拼搏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一切困難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精神。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倡導“創業精神”、“98抗洪精神”、“新航天精神”。在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領導下形成的抗擊非典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等都是對時代精神的最好詮釋。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傳統道德基礎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的提煉和升華。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涌現出的思想家先后對榮辱觀賦予了深刻的內涵。春秋時期,管仲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豆茏印つ撩瘛分兄赋觯骸皣兴木S,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日禮,二曰義,三日廉,四日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第5頁)意即一個國家有四條準則,就好像四根繩索維系著國家的安全。斷了一維,國家就要傾斜;斷了兩維,國家就有危險;斷了三維,國家就要顛覆;斷了四維,國家就要滅亡。傾斜了還可以把它扶正,危險了還可以使它平安,顛覆了還可以使它再起,滅亡了就無法重新確立了。那么維系國家的四條準則是什么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禮能使人不逾越規矩,義能使人不擅自妄進,廉能使人不掩飾過錯,恥能使人不服從惡人。所以,不逾越規矩,統治者的地位就可以安定;不擅自妄進,人們就沒有機巧欺詐;不掩飾過錯,人們的行為就自然周全;不服從惡人,邪亂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管仲還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第3頁)的命題,把榮辱觀念同物質生活水平聯系在一起,說明了文化生活同經濟發展的需求之間的密切關系。

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標準的榮辱觀??鬃又匾暼松鷮s譽的追求,他說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痹谒磥?,一個人要被世人傳頌就應該去追求榮譽。同時,孔子對“知恥”也高度重視,認為“行已有恥”即做人要對自己的行為報有羞恥之心。孟子也以仁、義、禮、知為標準闡明了他的榮辱觀。他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第56頁)意即對受苦受難的人,如果沒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沒有對自己或者別人的壞處感到羞恥和厭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善惡的心,就不能算是人。人應該有明辨是非的心。孟子從仁、義、禮、知的角度闡明了他的榮辱觀。荀子也曾說:“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第119頁)荀子闡明了榮與辱、利與害的榮辱觀。

宋明時期,一些有影響的思想家也大力提倡知恥。宋朝理學家朱熹說:“恥者,吾所固有差惡之心。有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禽獸,故所系甚大?!蹦纤卫韺W家陸九淵則說:“夫人之患莫大乎無恥,人而無恥,果何以為人哉?”明代的王守仁在《傳習錄》中也說到:”種書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边@些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珠璣名言元不說明一個道理:知恥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恥才能有所為榮。

清朝思想家顧炎武引《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Y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欢恼咧?,恥尤為要?!敝匀绱?,是因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第132頁)。龔自珍說:“士皆有恥,則國家永遠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笨涤袨橐舱f道:“人之所以不為,皆賴有恥心。如無恥,則尤事不可為矣?!边@些淪述均反映出中華民族強烈的恥感意識,正是這種意識,才使中華文明能維系、昌盛數千年。

綜上所述,前人榮辱觀中涉及到的對義與利、公與私、美與丑、善與惡、苦與樂、生與死等關系的有益論述和思想,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道德遺產,對我們今天進行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提供了豐富的道德思想資源,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們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朱正義、林開甲:《禮記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版。

[2]《諸子集成》一,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

[3]《墨子》,朱越利校點,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版。

[4]《管子經濟篇文注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陳戍國點校:《四書五經》上冊,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版。

[6]牟瑞平:《荀子》,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版。

[7]袤培智、袁輝:《老子新譯》,北京:宗教出版社2003年版。

[8]王夫之:《周易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9]趙儷生:《日知錄導讀》,成都:巴蜀書杜1992年版。

[10]朱學勤:《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在矛盾》,載《書屋》2000年第8期。

[11]加潤國:《仁學——譚嗣同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玄峻洲:《論語說解》,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版。

[14]黎子耀:《周易秘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大學章句集注》,載宋元人:《四書五經》上冊,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4年版。

[16]馬振彪:《周易學說》,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17]周瀚光:《管子直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責任編輯涂文遷)

猜你喜歡
價值體系社會主義傳統文化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研究
構建學校精神文化核心價值體系例談——以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人格教育”為例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論
本 期 導 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