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三地理課堂教學

2009-10-28 07:01張桂純
素質教育論壇·下半月 2009年9期
關鍵詞:當堂高三課堂

張桂純

高三地理已進入高考一輪復習階段,這是在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鞏固性整理和升華性提煉精髓的高級學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消化、整合學科知識的程度和運用能力的提升水平。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高三復習課,是每個地理教師很頭疼的問題,如何組織教學,在復習方法、策略及內容多少上都要把握。本人執教高三地理教學以來,實施“五二一一式”教學模式,通過這種模式激活了課堂,提高了效率。

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高三復習決不能走原來的老路子,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出題,學生做,一考定高低。要注重教學質量,使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內把知識掌握起來。第一步,用5分鐘的時間,安排學生進行演講,明確演講涉及與本部分有關的內容;第二步,用20分鐘梳理編織知識網,漫游式串網,在漫游中發現問題并及時糾錯補漏,使學生完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體系;第三步,用10分鐘的時間,看圖、填圖、繪圖,把知識落實到地圖上;第四步,用10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堂訓練,把這節課容易出錯又容易把握的問題進行當堂練習,當堂反饋。一節課45分鐘,學生時時處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不同的教學形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時時體現,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一、課堂5分鐘,讓學生活起來

這一活動,首先教師提前明確復習內容及范圍,學生課下完成。根據這節課復習的內容,可發動學生課下搜集本部分的相關知識,也可課下進行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針對這部分知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也可提出與之相聯系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鍛煉學生的搜集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復習“天體系統”這部分內容時,我班一同學一上課就走上講臺演講“嫦蛾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及其相關問題,點明與之有關知識及其意義。這個學生對“嫦蛾一號”衛星發射的地點、時間、變軌、測控、探測等等,講的頭頭是道,儼然一個記者,引起學生熱烈的掌聲,激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

又如在復習“氣候及天氣系統”這部分知識時,一個學生走上講臺講述了2008年1月10日以來,我國南方湖南、安徽、貴州、河南等省區遭受建國以來罕見的冰雪凍雨災害天氣并簡單分析了冰凍災害天氣的特點、成因,雖然學生分析的不是十分詳細準確,但這已經夠了。這說明學生對當今熱點問題的關注引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樂學。

二、課堂20分鐘,讓學生學起來

這一環節是一堂課的主體,復習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完善學科知識網絡體系的建立,注重學習思路與方法,這也是高三復習課的基本任務。

(一)構建知識網絡體系

高三地理復習,由于時間緊、課時少、任務重,不少教師匆匆講完課程,草草結束復習,早早進入訓練,從而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現知識體系不清楚,知識點混淆,因此在復習時首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梳理不同單元不同章節相關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指導學生了解知識的組成要素,探究其相互關系,并通過繪制圖表,繪出結構式、關系式來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如復習“地球運動”這部分知識時,引導學生應注意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即太陽高度角與太陽輻射的關系,太陽直射點、地球運動與區時計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與月份節氣、季節的關系,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與氣候、洋流等的關系。

再如在“敘述一個地區采伐森林資源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一題時,引導學生注意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從對森林本身的直接影響開始,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角度出發,考慮其對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方面深入作答,有時學生在回答時可能“卡殼”,可能對知識的聯想不夠,可以鼓勵學生之間討論,采取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在構建知識網絡時,特別注意的是,重視概念原理規律的復習,因為概念是對規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字面上讀懂的概念,對其包含的內在意義并不一定就清楚。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質屬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適用范圍,最后聯系實際,利用概念作出判斷推理。比如“氣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質屬性:是在等壓線閉合的低氣壓區,由水平方向空氣旋轉運動,垂直方向空氣上升運動形成的立體空氣漩渦,在閉合等壓線形成的低氣壓區才會形成氣旋。對基本原理和規律的本質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圍,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應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總結洋流的分布規律,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是反氣旋型的,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是氣旋型的。只有這樣還不行,還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極環流,這樣既掌握了一般規律,又能理解個別區域的差異,進而分析洋流對環境的影響,這樣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規律,而且可以靈活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二)前勾后連完善知識網絡體系

在完成所有知識梳理工作后,可以通過提出相關的地理問題,讓學生聯想,從而達到完善知識網絡的目的。如復習完“地球的運動”這部分時,提出“在冬至日,為什么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晝長比南方短?在夏至日,為什么我國北方的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而晝長卻比南方長?”學生想到了地球的公轉運動,太陽高度角及其緯度變化、季節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輻射與緯度的關系,我國冬夏氣溫的分布及差別等等。

總之,這一環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導引者,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思維導向,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探究、合作學習,遇到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指導。

三、課堂10分鐘,讓學生動起來

構建完知識網絡,掌握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就要求學生仔細讀圖看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學習地理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在建立空間概念提高空間能力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培養學生讀地圖的習慣,將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到的地理區位都落實到地圖上。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讀圖、識圖和分析地圖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圖文轉換的能力。學會讀圖、看圖、畫圖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都有很大幫助。如復習完“天氣與氣候”這部分內容,可以聯想到“大氣環流圖”、“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以及“世界政區圖”、“中國政區圖”等等,把有關知識落實到圖上。這樣圖文結合,化難為易,有效地提高了復習效率,形成以圖釋文,以圖析題的能力。

四、課堂10分鐘,讓學生練起來

從地理教學實際看,學生鞏固地理知識,培養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各種練習實現的。如何安排學生高質量的練習,應該是每個高三地理教師值得重視的問題。這一環節中當堂的練習題或檢測題,我主要從以下幾點考慮:(1)以典型題和圖為突破口,舉一反三,把握解題思路;(2)突出題目的典型性,突出重點;(3)突出題目的針對性,針對高考考點;(4)注重題目的熱點、焦點問題;(5)不出機械記憶、低水平重復性的題目,不出偏題、難題、怪題。最后通過練的過程,對當堂知識,當堂檢測,當堂掌握,師生共同查缺補漏,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上好一堂高質量的高三復習課,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不管怎么上,都要貫徹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查缺補漏,揚長避短,妥善安排時間,突出重點,精練習題,弄清疑難,長于分析,善于應用,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猜你喜歡
當堂高三課堂
小學數學當堂訓練的設計策略
初中化學當堂訓練現狀分析與對策
歡樂的課堂
不怕死的留下
淺談當堂反饋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高三·共鳴篇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寫字大課堂
一條魚游進了課堂
我把高三寫成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