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回顧與展望

2010-06-08 07:13曹銀忠胡樹祥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

曹銀忠 胡樹祥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仡?0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歷程,總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特點,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創新發展的客觀規律,展望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必將呈現出實踐要求常態化、實踐對象差異化、實踐形態網絡化、實踐內容專業化與運作的項目化、實踐基地多樣化五大特征。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大學生;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528(2010)05-0084-05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與創新的活動,是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活動,是大學生在走向社會過程中與生產勞動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適應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活動,也是社會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其實就是一種學習性、成長性和社會化的實踐。我國向來有著重視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優良傳統,回顧新中國成立60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歷程,總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特點,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創新發展的客觀規律,展望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發展趨勢,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貫徹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方針,堅持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一屆又一屆的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成長為祖國各條戰線的棟梁之才?;仡櫺轮袊闪?0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程,可以用前后兩個30年來加以概括。

1改革開放前30年(1949~1979年)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改革開放前30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隨著我國教育思想和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而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坦的曲折道路。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借鑒與吸納階段(1949~1965年)。1949年12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全國教育的總方針,強調“建設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是,要借助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青年學生積極投身于學工、學農、學軍的實踐活動,在勞動中與工農兵打成一片,加深了與工農群眾的感情,鍛煉了作風,磨煉了意志,培養了較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增強了業務工作能力,堅持走又紅又專的道路。一代青年學生迅速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今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在這一階段的教育改革和建設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始從教學計劃的安排上加以確定,在制度建設上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第一,將實習作為一個必須的、重要的環節列入教學計劃。實習是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的實踐活動。1950年政務院《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中指出“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的實習和參觀,并將其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教育部成立了直屬高等學校學生生產實習指導委員會,頒布了《學生實習指導委員會暫行組織規程》。1953年中央生產實習指導委員會成立,負責全國高等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學生生產實習的組織領導工作。1954年高教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與中等技術學校學生實習暫行規程》,對實習的方針、任務、要求、原則和具體辦法作了詳細規定。從1956年起,又在部分高校專業中實行固定實習場所,摸索建立一套比較健全的實習規章制度。這些都對實習工作的順利實施起到了保證作用。

第二,把生產勞動作為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學生下廠下鄉參加生產勞動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又一種方式。1958年毛澤東視察天津大學時指出,高等學校應抓住三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規定高等學校必須把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在一切學校中,必須把勞動列為正式課程”。但當時受“左”傾思潮的影響,片面地強調實踐,致使后來大學生實踐過程中安排勞動過多,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忽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學習的問題,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的教育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第三,提倡和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和半工半讀。1957年6月,劉少奇為《中國青年報》撰寫了《提倡勤工儉學,開展課余勞動》的社論。隨后,《人民日報》發表《一面勞動,一面讀書》的社論。勤工儉學活動在我國部分地區部分學校中有所發展。1958年1月28日,共青團中央發布了《關于在中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指出勤工儉學是具體實現知識分子和工農相結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1958年9月毛澤東視察武漢大學時指出:“學生自覺地要求實行半工半讀,這是好事情,是學校大辦工廠的必然趨勢,對這種要求可以批準,并應給他們以積極的支持和鼓勵?!逼浜?。半工半讀的嘗試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但是,后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半工半讀未能堅持下去。

第四,參加政治活動和運動,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學生就參加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以及思想改造運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對師生劃清敵我界限,增進對工農的感情,轉變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后期,在全國整個形勢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政治活動和參加政治運動的范圍、規模、時間都有所擴大,但也出現過任意停課,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問題。

第五,軍訓在高等學校試點。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兵役法》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在學校內受軍事訓練,并準備取得預備役副官軍銜和準備擔任尉官職務?!?955年北京體育學院、北京鋼鐵學院等進行了軍訓試點。1956年10月國務院批準了國防部、教育部關于擴大到14所高校進行軍訓試點的報告,教育部并對軍訓試點的若干具體問題發出了通知。1957年6月,根據軍訓l中暴露出的器材不足、教員質量不高、學生負擔過重等問題,教育部領導請示國務院后,作出了暫時停止在高等學校進行軍訓試點的決定。1958年全國大辦民兵師,軍訓試點在高校重新開始。1961年,高校陸續建立了武裝部,配備了專職武裝干部,負責組織領導學生軍訓。大學生參加軍事訓練,對提高政治覺悟,增強國防觀念,增強組織性、紀律性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階段是停滯階段(1966~1976年)?!拔幕蟾锩逼陂g,大學生全部停課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這個時期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待適當條件下深入研究。

第三階段是撥亂反正階段(1977~1979年)。新

時期由于恢復了高考制度,高等教育開始走上了正軌。但與此同時,也不同程度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片面強調理論教育、課堂教育,而忽視實踐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后果。1978年鄧小平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對學生參加什么樣的勞動,怎樣下廠下鄉、花多少時間,怎樣同教學密切結合都要有恰當的安排?!贝撕?,教育部重申了學生參加勞動的規定,要求每個大學生在學四年中都必須參加兩周的生產勞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由此開始逐步得到恢復。

總的來看,這一時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大學生社會社會實踐活動更多由政府主導學生積極參與;二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全國青年教育的指導原則: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受政治運動影響波動較大。畢竟,這些探索積累的經驗為改革開放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規模開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改革開放以來30年(1979~2009年)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30年是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拓創新、成績斐然的時期??梢詫⑦@個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具體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初步恢復階段(1979~1982年)。1980年,教育部重申了學生參加勞動的規定,要求每個大學生在學四年中都必須參加兩周的生產勞動。1980年2月,國務院批轉了吉林省《關于開展勤工儉學情況的報告》,肯定了勤工儉學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措施,此后在各學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1980年,清華大學學生提出“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在全國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學校因勢利導,從開展“學雷鋒,送溫暖”活動入手,引導學生把思想付諸實踐,并逐步將這一活動由校園擴展到社會。1982年2月,受原國家農委的委托,北京大學等校155名家在農村的大學生,在寒假期間,就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各方面的情況,進行“百村調查”,寫出調查報告157篇。這標志著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新的形勢下得到初步恢復。這一階段大學生主要開展了社會調查、咨詢服務等活動。

第二階段是逐步推廣階段(1983~1986年)。1983年10月,團中央、全國學聯發出《紀念“一二·九”運動48周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周”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概念,充分闡述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活動意義,對新時期如何組織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1984年5月,團中央在遼寧省召開了高等學校社會實踐現場觀摩會,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正式提出了“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口號,這一原則被確立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方針。中宣部、國家教委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具體的指導,各地的黨政部門也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有效的幫助。在各級黨組織的支持下,一些地方開始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寒暑假出現了集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勢頭,先后以“社會實踐周”、“社會實踐建設營”等形式開展有組織、大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基層參與經濟建設,進行技術協作、技術培訓、社會調查和義務勞動等社會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會實踐活動由自發發展到有組織地進行,由在局部的高校開展發展到向更大的范圍推廣。

第三階段是全面展開階段(1987~1998年)。1987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強調:“青年學生只有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更多地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際,了解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才能樹立起為社會主義祖國而獻身的信念,逐步鍛煉成為有用的人才”。此后,中宣部、國家教委、團中央聯合發文,對高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出明確要求,并作為教育重要的實踐環節被納入教育計劃,開始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階段,大學生在共青團的組織下,規??涨暗亻_展社會調查、考察訪問、掛職鍛煉、科技咨詢、人才培訓、技術服務等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規模進一步擴大,而且逐步形成了一些制度和規范。

第四階段是深化提高階段(1999~2004年)。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叩葘W校要加強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利用假期組織志愿者到城鄉支工、支農、支醫和支教。社會各方面要為學校開展生產勞動、科技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要加強學生校外勞動和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蓖?,教育部、團中央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組織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的工作,每年挑選一批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在國家貧困縣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2001年,江澤民對于當代大學生提出了“四個統一”和“五個希望”,進一步指出了當代大學生成才的途徑和目標。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這些文件的頒發標志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組織領導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和全面,在層次和水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第五階段是開拓創新階段(2005~2009年)。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這個階段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先后開展了以“永遠跟黨走”、“服務和諧社會建設,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科學發展促和諧,服務農村作貢獻”、“勇擔強國使命,共建和諧家園”、“共建家園迎奧運,改革開放伴成長”等主題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宣傳實踐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在服務新農村建設、支援抗震救災、投身奧運志愿服務實踐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參與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學分,提供必要經費,確保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參加社會實踐,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形勢下不斷開拓前進,創新發展。

縱觀這一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程,可歸納出以下特點:一是大學生生活實踐活動經歷了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由單一到全面、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的發展過程。從開始時由共青團系統組織的小規模的考察,到有組織有系統,上自中宣部、國家教委、團中央,下至各

校黨委、校長親自負責的大規模的社會實踐。二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代特色越來越鮮明,更加突出了“三貼近”的要求。社會實踐活動從初期的社會調查、勤工助學、掛職鍛煉擴展為“三下鄉”、“四進社區”、創業實踐、科技發明、“紅色之旅”參觀考察等;尤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為品牌項目,已經成為新形勢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有效載體。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出由被動實踐向主動實踐、由認知社會向服務社會、由改造思想向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的轉向,已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正在日趨系統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共青團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高校都探索建立了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對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學校黨的建設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展望

追蹤新中國成立60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軌跡,可以清楚地發現,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活動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活動的形式日益多樣,活動的組織更加完善,活動的設計更為合理,考核和評估的指標越來越科學。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新變化,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必將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1實踐要求的常態化。所謂實踐要求的常態化,是指高校應將課程學習中的社會實踐活動、校園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三者有機結合,把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按照課程化管理的方式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出時間和任務要求,使其成為學分考核的一部分,并圍繞課題內容設計實踐方案,認真組織實施,最后形成實踐成果。隨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高校都已經認識到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是一個階段性、臨時性的工作,而是一個長期的、貫穿全年的常規工作。以前的社會實踐大部分是在寒暑假進行的,平時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固然在假期集中開展社會實踐能促使學生合理利用假期時間積累社會經驗,提高實際能力,但假期集中開展社會實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它使本應具有延續性的社會實踐呈現出了明顯的階段性,缺少時間上量的持續積累。因此,各高校應采取假期集中實踐與平時分散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大學生除了在假期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外,還應將社會實踐活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擴展到課余、雙休日等校園社會實踐里,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常態化,使社會實踐活動貫穿于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和每一學期之中。

2實踐對象的差異化。所謂實踐對象的差異化,是指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開展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出不同的社會實踐要求。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有其特有規律的,不同年級的學生受其社會閱歷和個人興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社會實踐要求。如大學一年級學生,因其專業知識尚未積累至一定程度,可以進行參觀考察、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為主:大學二年級學生由于其專業知識已有涉獵,但未構成完整體系,可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開展行業發展現狀調查、熱點社會問題調研為主;大學三年級學生由于其專業知識已有一定積累,同時面臨一定的就業壓力,因此以就業見習為主;大學四年級學生因其即將畢業,在對待與就業和專業無關的社會實踐上,興趣不大,這時應主要安排其參加專業實習活動。

3實踐形態的網絡化。所謂實踐形態的網絡化是指高校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在計算機網絡空間中有目的地創建仿真的社會實踐情景和條件,并引導大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主體驗、相互交流、自我教育,從而健全大學生成長機制的一種新型社會實踐活動形態。引導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從課堂上和書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大學生網絡社會實踐活動是對課程學習中的社會實踐活動、校園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校外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吸收與重構,形成與上述三種社會實踐活動相互補充、相映成趣、相互作用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態。它主要包括網站建設、網絡在線訓練、情景模擬、虛擬實驗室、網絡游戲等內容。這種網絡實踐活動基于對現實生活中實踐場景及其活動進行模擬仿真,把現實社會實踐活動的環境建立在實驗性的概念上,從而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新天地,這無疑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新的嘗試和突破。由于網絡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減少現實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許多不確定性,如交通、安全、成本、人力、飲食、工作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制約與影響,也可能孕育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方式的新架構。

4實踐內容的專業化與運作的項目化,所謂實踐內容的專業化是指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圍繞專業和課題任務來開展,使大學生在完成課題調查和研究的過程中提高思想素質,發展專業技能,增強社會適應性,同時為社會提供一定的物質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產品。實踐證明,專業化的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原動力,也能夠促進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務性和效益性的統一,必將成為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方向之一。所謂運作的項目化是指通過活動項目申報競標的方式進行社會實踐。具體做法首先由廣大同學和各院系在調查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申報社會實踐項目或課題,然后結合學科、專業特色確定專業指導教師或參與專業科研,將社會實踐同專業研究結合起來,走一條專業化、項目化的實踐之路。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是促進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夠使一些精品、研究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步入規范發展的良性軌道,也保證了實踐項目的目的性、計劃性,又能使活動經費、實踐基地等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5實踐基地的多樣化,所謂實踐基地的多樣化,是指高校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需要設置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基地,以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要求。社會實踐基地是指按照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驟建立的,使學生能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和專業實踐,從而提高其專業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的長期穩定的場所。實踐基地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保證,是社會實踐內容的基本載體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基本培育點,具有窗口功能、橋梁功能、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按照實踐內容的不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可以分為教學科研實踐基地、青年志愿者活動基地、勤工助學基地、社區服務基地等多種類型。

猜你喜歡
社會實踐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拓展語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養
高等美術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結合“室內檢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教育淺談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的探索與思考
醫學研究生社會實踐模式建立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