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顯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010-09-17 05:19
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 2010年3期
關鍵詞:人文精神人文中職

黃 勘

[摘要]本文闡述了人文性的豐富內涵,指出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并針對中職生的相關特點,強調彰顯人文性有助于建構精神家園,為未來指明方向,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渴望,推動他們積極投入學習生活,不斷完善心靈,創造個人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職生彰顯人文性

“沒有勞動的生活是罪惡,沒有藝術的工作是野蠻?!弊鳛樯鐣缘娜?,大都須有一個任務或職業?!耙苑諡樽谥?,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便應運而生。語文作為中職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不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育人的文化。其課程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應用能力,以形成綜合職業能力,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同時,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語文課程有效教學的評價內容,應以工具性目標的達成為主,兼顧人文性。但從現實看來,人文性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固然有一席之地,但往往卻因難以“有效”評價而處于被“兼顧”的尷尬境地,如同飯桌上可有可無的點心,并非主菜。當然,“有聊勝于無”也許是一種無奈,甚至有人稱之為“務實”。其實,缺乏人文性的教育與“務實”相距甚遠。目前,社會正處于信息化、知識化、民主化、國際化的時代,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包括社會自身都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人從過去的工具人、經濟人。發展到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人、文化人,人的各種價值都應得到充分肯定,人與人的相互交流與認同都應得到更好的實現,自信、平等和價值成就感等現代國民素質都應得到更廣泛地提升。而語文學科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如果在教學中不彰顯人文性,作為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便會自行淪陷,人的價值將何以體現?因此,沒有體現人文性的語文教學可以說是“野蠻”的教育。

一、人文的涵義

《辭?!纷ⅲ骸叭宋闹溉祟惿鐣母鞣N文化現象?!蔽幕鳛橐庾R形態,借助于意識和語言而存在,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和符號系統。是一個民族、一個群體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它集中體現為:以人為本,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言之,人文就是重視人的文化。人文知識大量產生于、滲透于文學和藝術之中。毫無疑問,語文屬于人文學科,應當突出其人文性。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廣義是指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文化特質——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的體現。是人類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反映。狹義則主要是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是人文性的基本內容。語文首先是中國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與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相輔相成的。以此為導向,語文課程旨在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母語和中國民族文化的熱愛。

如果僅僅如此,還不足以彰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已歷經數百年,它是動態的、不斷豐富完善的?,F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是作為人文主義的核心,包含人文關切和科學理性,體現為尊重生命及個人獨特價值、關懷自然及文化優秀傳統、認同人的集體性、寬容及真誠合作。而人文精神的科學理性是指不懈追求真理的熱情、運用邏輯、常識或科學方法進行論證和懷疑的理性能力、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愿望和能力。很顯然,人文精神關注的是人類共有的利益,強調生命價值是所有努力的結果。人文精神不排斥對科學理性的認同,因為人文關懷和科學理性代表人類思想統一性的不同方面。以人文精神為基礎的教育旨在塑造人的個性和完善人的心靈,希望通過素質訓練使人的心靈獲得解放和自由,臻于理想狀態。

二、人文性對于中職語文教學的意義

中職學生往往是中考的失落者,他們的基礎普遍較差,學習觀念淡薄,紀律渙散,大多數抱著混日子的態度,即使個別有上進心的學生也會因集體的松懈而被同化。加之態度差,教師無不痛心疾首。就語文而言,很多中職生甚至連一篇課文都不能用普通話流利地讀完,寫作文錯字連篇,行文或如流水賬,或語句不通,或內容貧乏無深意。但即便如此,根據多年的中職教學實踐,語文在諸多學科中還算是學生較易接受的學科,筆者認為最主要是因為語文貼近生活,貼近人類情感,容易引發共鳴。概而言之,就是語文蘊涵了豐富的人文性。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的人文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教學中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除了在大量的文本作品中理解、感悟人文性,教師還大有可為?;谥新毶鷮W習不夠熱情的原因在于基礎薄弱、消極散漫,他們大多不指望在求學生涯中繼續跋涉前進,往往把中職文憑當作學歷的終點,因此缺乏動力、有心無力,對前途幾近喪失信心。因此,中職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激起他們的進取渴望,而人文教育則可以幫助他們重建已日漸枯萎的精神家園。這是因為,人文性關注與追求人自身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每個人都是具有自身價值的,這也是人的尊嚴所在。中職生具有的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只是處于潛伏的狀態,需要喚醒,需要加以發展,教育就是把他們從自然狀態中喚醒、使之發現人性的過程,他們會因此而找到改造自身的力量和源泉。盡管困難重重,但中職教學少了高考這根指揮棒,環境反倒顯得寬松、自由,沒有了考試的壓力,不用拼得你死我活,教師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人文性就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體現

如前所述,語文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對相關文本作品的閱讀與欣賞,培養學生對漢語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激發民族自豪感。文以載道,母語作品中所承載的重要的民族精神。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堅韌頑強、不畏困苦等優秀品質,能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健康豐富的情感。文學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培養人的詩意及良好的審美趣味。使之理解古往今來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增強對消費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等墮落意識的批判和抵抗力,真正感受和體驗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讓步的尊嚴。

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在人文教育的方法上,切忌簡單的“灌輸”與“說教”,這也是由人文知識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人文重在感悟,作為一種反思性、主觀性和個體性的知識,它所期待的并非只是簡單的掌握和運用,而是期望能夠引起學習者真正的關注與思考。所以,有效的教學方法應是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認真體察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多啟發、多探討,促使學生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當然,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成果無法量化考核,只能采用形成性評價和定性評價的方式。甚至有的時候不能指望人文教育在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顯著的影響,或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人文的力量可以剎那間讓人蘇醒,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卻只能通過反復的、有效的教育才能實現。因此,不能以功利的、反人文的眼光看待人文教育。人文主義確立了人類文明的一個基本假設,即可以通過教育塑造人的個性,完善人的心靈?!爸挥胁粫痰慕處?,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睂Υ?,中西方都對人文教育寄予熱望,只是視施教內容不同而異曲同工。

還需要說明的是,彰顯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并非撇開其工具性。工具性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與根本,但沒了人文性,語文便會成為僵化的文字和機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基本屬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從中職現狀出發,應加強語文的雙基訓練,提高學生掌握語文工具的能力,并藉此提高文化素養。同時,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立自強、勤勞質樸、誠實守信、艱苦奮斗、敬業愛崗、勇于開拓等高素質勞動者的優秀品質。人文性側重于中職學生的精神建設,有利于他們在校的學習、做人,更有利于他們將來的職業發展及個人價值的實現。在目前教育缺乏人文氣息的社會大環境下,彰顯人文性更顯迫切。通過人文教育為中職生建構他們賴以成長和發展的精神家園,促使他們積極努力,他們未來的生活才會“更幸福、更有尊嚴”。

猜你喜歡
人文精神人文中職
“課程思政”下中職《基礎會計》的教學改革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新疆中小學和中職學校全面開學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多媒體技術助力中職美術教學
中職數學作業批改中的問題及對策
人文社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