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視域下鄧小平行政思想的三重向度

2011-07-01 09:39王強
關鍵詞:對話

王強

摘要:任何思想的存在和發展都是“對話溝通”的產物,鄧小平行政思想也不例外。以“對話”范式為研究視角,認為鄧小平行政思想涵攝三重向度:一是對馬克思主義行政理論的“返本”與“開新”;二是對當代西方行政理論的“借鑒”與“超越”;三是對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批判”與“吸取”,通過“對話溝通”達到視域交融,實現體制重構,彰顯中國特色。

關鍵詞:對話;鄧小平行政思想;馬克思主義行政理論;當代西方行政理論;中國傳統行政思想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11)01-0129-05

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開啟者,在長期行政實踐中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行政思想。鄧小平行政思想從來都是“開放的”而不是“閉合”的,“發展”的而不是“凝滯”的,它既堅持馬克思主義行政理論的基本精神,又借鑒世界各國行政改革的成功經驗,還弘揚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精華,返本開新、洋為中用、故為今用,建構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任何思想、文化都是“對話”使然,“溝通”所致,鄧小平行政思想也不例外?!皩υ挕弊鳛榕c“獨白”相對持的新型思維范式,已經成為人文科學研究的新路徑,因為它實現了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從工具理性向溝通理性的轉變,正基于此,本文擬以“對話”范式為研究視角,對鄧小平行政思想予以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返本”與“開新”:鄧小平行政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行政理論的對話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行政管理,并把它作為國家學說和政權建設思想的核心問題。早在1844年,馬克思就提出了:“行政管理是國家的組織活動”的命題。列寧親自領導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并提出“管理俄國”的要求,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管理設計了一系列原則規范。在現代化進程中,鄧小平并沒有懸置與遠離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而是“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強調“老祖宗不能丟”,在“返本”的基礎上鄧小平更加注重“開新”,將馬克思主義行政理論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重構中國特色的行政理論。面對現代化初期中國行政管理存在的低效、無序、集權等不良現象,鄧小平既強調效率、規范等工具理性的重要性,又強調民主、廉潔等價值理性的作用,從而實現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完美結合。

第一,效率是行政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效率是衡量行政體制和機構優劣與否、科學與否的綜合標準,是政府管理的共性一般。列寧認為政府組織如果不能高效率地工作,“就談不上實現社會主義了”。在現代化進程中,效率是經濟發展對政府管理的外在壓力,也是政府結構功能分化過程中的內在追求,為此鄧小平強調:“搞四個現代化不講工作效率不行”。提高效率首先需要通過結構功能分化的方法,實現“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政社分開”,“建立強有力的政府體系”。針對“政府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越位現象,鄧小平強調通過精簡機構和體制改革進行一場“革命”,實現“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轉向;針對行政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的老化現象,鄧小平強調“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實現單一的“政治標準”向政治和能力相統一的“四化標準”轉向;針對“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低效現象,鄧小平強調“克服官僚主義”,“改進工作方法”,實現“傳統行政”向“現代行政”的轉向。

第二,科學是行政現代化的現實維度。管理是人類的古老活動,馬克思曾形象的將管理者比喻為樂隊的指揮、戰場的將軍。列寧認為,泰羅制是資產階級剝削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最豐富的科學成就,這種一般管理方法既可為資本主義政府所用,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政府所用。鄧小平強調“管理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也是一種技術”,在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其間,他對實現行政管理科學化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其治黨治國的管理實踐中,始終貫穿著科學的行政精神??茖W行政首先需要規范政府職能,為此鄧小平在堅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強調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從而實現政治職能為主向經濟職能為主轉向;決策是管理的重要內容,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決定著現代化歷程,在這方面鄧小平為我們作出了典范,“家庭聯產責任制”的推行,“經濟特區”的設立都是決策科學化的體現;責任政府是現代化進程中政府的重要表征,為此鄧小平強調通過制度建設,規范行政行為,理順行政關系,實現“人民政府為人民”的價值目標。

第三,民主是行政現代化的價值取向。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其主要途徑是人民參與國家管理,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職位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列寧則指出:“蘇維埃是被剝削勞動群眾自己的直接的組織”,為此蘇維埃政權在實踐中實行了選舉制、罷免制和監督制等民主制度。民主是鄧小平行政思想的價值目標,他強調要“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薄罢{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為此要通過“黨政分開”,建立強有力的政府系統;通過“政府向企業放權”“企業向職工放權”,調動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通過“權力下放”,調動基層政府和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人民國家人民管”的主權在民原則。

第四,廉潔是行政現代化的德性追求。廉潔是現代化對政府的外在訴求,也是行政現代化的現實表征。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時指出:“勤務員總是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的”,而且“從公社委員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薪金報酬”,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腐敗產生,推進廉政建設。列寧在政府管理實踐中提出要“防止由社會公仆變成社會主人”就必須不斷鏟除官僚主義,改進工作作風,實行檢查和監督等。鄧小平始終關注廉政建設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指出:“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為此鄧小平首先強調法制建設的重要性,要求廉政建設“一定要在法律范圍內進行”,“不能采取過去搞政治運動的辦法,而要遵循社會主義法制的原則”;其次采取多元化的監督體系,加強黨、群眾、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認為“有了這幾個方面的監督,我們就會謹慎一些”;再次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執政理念,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現象,建設廉潔政府。

鄧小平行政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實踐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實踐理性”特征,它不是以范疇化的概念為“鵠的”,而是以實在化的實踐為旨歸,通過“躬行踐履”“行下關切”來推動行政變革。為此,鄧小平在朝向馬克思主義事實本身的前提下,將注意力從“理論世界”轉向“生活世界”,從“文本依賴”轉向“實踐詮釋”,注重從中國

的實際“情境”出發,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行政理論的發展。

二、“借鑒”與“超越”——鄧小平行政思想與當代西方行政理論的對話

鄧小平長期從事黨、政、軍的高層管理工作,這是他具有豐富經驗和杰出領導才能的基礎;與此同時,鄧小平還具有一般高層領導人所不多有的特殊經歷,這就是他旅法留蘇、訪美、訪日、訪歐的廣泛國外生活經歷,這使得他能夠放眼看世界,“比其他人更早了解有關別國現代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情況”。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發出了“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號召。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蓖ㄟ^學習先進、借鑒外國,使西方國家的管理經驗包括行政管理成就能夠為我所用,從而增強中國行政管理的科學性。

第一,借鑒西方國家政府官員的任期制,廢除領導崗位終身制。西方各國內閣每屆都有一定期限,而且主要領導人任期不能超過兩屆,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個人專權。建國以后,中國實際上存在著領導崗位終身制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對此鄧小平強調:“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退休制度?!磥?,我們也需要有個年齡的限制?!痹卩囆∑降某珜?,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同年《憲法》規定國家領導人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1984年10月,就干部年輕化問題,鄧小平再次指出:“這一點,我們要學發達國家?!枚鄧掖蟛糠植块L是三十幾歲,也有歲數大一些的,但比較少??偫須q數可能比較大,一般也是五十多歲?!编囆∑讲粌H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85年,他主動從行政管理一線退下來,不再從事具體行政事務,這對建立合乎理性的領導干部交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借鑒西方國家規范化的制度優勢,克服人治化傾向。制度是理性的重要載體,“無規則即是無理性”,在西方無論是政治學、經濟學還是管理學,“制度”都是一個重要范疇,美國政治學家薩廖爾·亨廷頓(Huntington·Samuel·P)認為:制度是“穩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斷重現的行為模式”;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諾斯(Douglass c.North)則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羅爾斯(JohnBordley Rawls)將“制度理解為一種公開的規范體系”;阿爾蒙德(Almond,Gabriel Abraham)認為“政治制度是一個社會用來系統表達和貫徹其共同目標的各種安排的重要部分”。針對中國“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的客觀現實,鄧小平強調:“制度問題是帶用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為此他總是“考慮從制度上解決問題”,通過“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其他制度……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第三,借鑒西方國家的公務員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西方公務員制度建立在兩黨制基礎之上,其將政府工作人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笆聞展佟辈慌c政黨共進退,通過公開考試、嚴格考核、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這主要是為防止兩黨輪流執政而導致政府管理中斷,但客觀上也造就了許多優秀政府管理者。鄧小平善于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有益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早在1962年,鄧小平在談到干部應能上能下時就說:“這一點,我們不如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能上能下的?!?979年11月,在談到“認真選拔接班人”時,鄧小平說:資本主義“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膽的,它有個特點,不論資排輩,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980年3月,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指出:“一般資本主義國家考法官、考警察,條件很嚴格,我們更應該嚴格,除了必須通曉各項法律、政策、條例、程序、案例和有關的社會知識外,特別要求大公無私、作風正派?!痹卩囆∑礁刹咳耸轮贫人枷氲闹笇?,1988年,國務院成立人事部,主要負責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正式產生,并在此基礎上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05年4月27日),國家公務員制度法制化。

第四,借鑒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實行科教興國戰略。20世紀70年代以后,以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為先導的新科學群,以微電子技術、信息通訊技術、材料工程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為先導的新技術群,在全世界范圍內爆發了一場深刻的科技革命。在西方科技革命勃興的同時,中國科學、教育卻因為“文革”而遭受空前浩劫,建國后經過努力與世界其他國家科學、教育、文化水平之間縮小的差距又被逐漸的拉大。鄧小平以戰略家的眼光,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進而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茖W和教育如影隨形,要發展科學技術,就必須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搞上去了”,就有“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正是基于這樣的考略,1977年,鄧小平復出后隨即要求主管科教方面的工作,恢復高考、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推動教育和科學戰線撥亂反正,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源。

當然,中國的國情和發展狀況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別國的管理模式,為此“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痹趯W習外來文化的時候,鄧小平特別強調“要保持自己的優勢,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的毛病和弊端”,“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受資本主義腐蝕”。

三、“批判”與“吸取”——鄧小平行政思想與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對話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很早就形成了體系嚴密的行政管理體制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行政思想,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但是傳統行政在觀念上普遍存在重人治輕法治、重集權輕分權、重管制輕服務的官本位思想,對此鄧小平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鄧小平在對封建傳統進行批判的同時,又對其合理因素進行了吸取和改鑄,其思想自覺不自覺的內含有中國傳統行政思想的基因。正如俄羅斯學者杰柳辛所認為的:鄧小平遵循管子的“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富國富民;遵循儒家思想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傳統說教,實現了公共富裕與避免兩極分化的統一。

第一,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主流,含有“重民、貴民、保民、養民”的元素。鄧小平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進行批判的繼承,在“民權”“民主”“民富”等方面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以至于國內不少學者把鄧小平思想看作是一種民本思想。但是鄧小平民本思想與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語境是不同的,其一,鄧小平民本思想是“人民當家做主”而不是“為民做主”。鄧小平強調人民民主,認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管理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這與盧梭主權在民思想是內在一致的。其二,鄧小平的民本思想是“平等和諧關系”而不是“森嚴等級制度”。鄧小平嚴厲批評了家長制作風和小團體主義,指出:“上級對下級不能頤指氣使,尤其不能讓下級辦違反黨章國法的事情;下級也不應當對上級阿諛逢迎,無原則地服從,‘盡忠。不應當把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搞成毛澤東同志多次批判過的貓鼠關系,搞成舊社會那種君臣父子關系或幫派關系”;其三,鄧小平民本思想是“人民利益至上”而不是“官吏利益至上”。鄧小平強調人民不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財富的享有者,為此政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經歷“溫飽”“小康”后,最終實現“共同富?!?,這顯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民”“養民”的揚棄。

第二,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傳統儒家學者們將大同和小康社會作為政治追求的理想目標,在《禮記》中描繪了“大同社會”的圖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钡谴呵飼r期禮崩樂壞,孔子認識到“天下為公”的大同難以實現,能夠恢復到周的“禮治社會”也是一種理想的選擇,即稱之為“小康”。無論是“大同”還是“小康”,儒家設計的都是一種以“均平”為價值觀的和諧社會,作為美好的社會理想它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年。鄧小平特別重視理想目標在行政發展中的作用,他借鑒了儒家思想中的“小康”概念,并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意,提出到20世紀末:“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這樣就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第三,平等對話的和諧管理。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復調”的,其不僅講“凌駕”與“取代”,而且講“共生”與“和諧”。通過矛盾雙方的諧和來緩和、化解矛盾是中國傳統辯證法的重要內容,早在西周時期,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的著名命題??鬃觿t把這一思想發展為“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其實質是尊重差異、共同發展,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向?!?《禮記·中庸》)。北宋張載更有“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的說法,系統的表達了這一思想。鄧小平在管理實踐中特別強調“和”與“諧”,在經濟方面,他革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矛盾對持、水火不容的傳統論斷,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促使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轉向;在民主政治方面,他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黨內和人民內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壓制、打擊的手段”;在對外交往方面,他“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倡導“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通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在文藝創作方面,他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認為對“一切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鑒和學習”;在現代化建設方面,他“允執厥中”,認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碧貏e是鄧小平創造性的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成為運用和而不同、以和解仇的方式逐步化解矛盾的典范。當然鄧小平和諧思想不是對傳統思想的簡單因襲,而是重新改鑄,既主張矛盾雙方諧和,又不主張無原則的妥協和退讓。比如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性地位,堅持中央政府對特別行政區的合理干預??傊?,鄧小平的和諧思想,是在凸現“和”時,不放棄“爭”;在彰顯“柔”時,又蘊含“剛”,是和不舍爭、柔中寓剛。

第四,時移事異的權變思想。權變為“權宜之變”,也就是根據境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尚變”,主張“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種“尚變”思想應用到制定國家政策和制度時,主張“因時而變,因事而變”,“勢與俗化,禮與變俱”。鄧小平的個性品質和管理實踐使得他特別注重“變化”“革新”,從中央秘書長到地方領導、從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無不彰顯著時移事異的權變思想。鄧小平改革思想與傳統的尚變思想都主張根據環境不同而“與時俱變”;都主張因循和變革的統一,對前人正確的東西“因而循之”,對過時的東西“革而化之”。但是鄧小平改革思想不僅繼承了傳統文化“政隨時移,制隨俗變”的精華,又將其改鑄為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實際情況制定工作方針的管理原則,而且根據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中國行政管理的核心。

總之,鄧小平行政思想不僅是多元思想融合會通的文化現象,同時也涵攝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變革和行政發展的歷程,其復雜性和系統性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開放”“對話”的理念和精神是一以貫之的。我們期望中國行政管理在實踐發展中不斷的與馬克思主義文本、世界行政改革浪潮、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對話會通,在對話中揚棄,在對話中建構,在對話中交融,在對話中彰顯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胡軍良,從對話范式的視角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路徑的三個維度[J].云南社會科學,2008(1):4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4.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80.

[7]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6.

[8]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戴維·W·張,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M].喻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23.

[10]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29.

[11]賽廖爾·P·亨廷頓,變化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12.

[12]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劉瑞華,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13]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4.

[14]阿爾蒙德,小鮑威爾,當代比較政治學[M].朱曾汶,林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6.

[15]馬啟民_國外鄧小平理論研究評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0.

[16]韓立紅,管理智慧——鄧小平管理哲學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144.

猜你喜歡
對話
澳門:古代與現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
內地青春片場域:期待從對立走向對話
積極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
對話,讓學生做文本的知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