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學的三層思考

2011-12-14 05:43張達富
新語文學習·教師 2011年5期
關鍵詞:孔乙己讀書文本

張達富

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由教師的組織能力決定的。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又靠平時的積累而形成。課堂教學的架構,需從三個層次考慮。本文試著從語文教師的素養、文本閱讀以及課堂教學架構等三個方面進行一些探討,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語文教師的三重境界

1. 讀書積累、豐厚基礎是第一境界。底氣從何而來?讀書是第一要務。有調查機構統計,全世界每人每年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為64本,而我國國民閱讀呈下降趨勢。作為教書的人,教師必須讀書,不讀書就很不應該了。要學生讀書,而自己不讀書,怎么去引導學生讀書?十本名著,我們是不是都讀過了,讀熟了,讀懂了?我發現我們學校閱覽室那么多雜志很少有語文老師去看、去借的。過去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這話不完全對,只是從量上作了規定,沒有質的要求。沒有關注那一桶水的新鮮程度,時間長了就變成一桶死水。張玉新老師認為,不是一桶水的問題,教師的知識積淀好比大廚的老湯,教師就像大廚一樣,不但要有廚藝——教學藝術,而且要有豐厚的積淀——老湯,我們熟知的魏書生、錢夢龍、黃厚江、蔡明等,為什么他們能成功?關鍵是學養深厚。我們教師要多讀書,雖然時間緊,但越是緊張越要擠出時間,讀一讀專業書籍、報紙、雜志,掌握前沿知識,特別是語文教學方面的課例,很有好處。我自己有讀書和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三日不讀書,語言也無味。

2. 勤于思考、學有所得是第二境界。只有長期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能游刃有余,舉重若輕,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這樣上課當然有底氣,也才能大氣。陳鐘梁老師曾經在深圳上了一堂公開課,是史鐵生的《合歡樹》,有三次橫向聯系。開頭讓學生讀《我與地壇》中的一段文字:“母親生前沒有給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比缓笠觥逗蠚g樹》的隨時光流轉的“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第二次,引用王安憶的一句話:“在敘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完成了對母愛的理解。然后再次引用王安憶的“情感經過歷練逐步趨向理性”,指導學生閱讀周圍老太太和我的心情,抓住“終于”一詞分析重點內容——人和樹。第三次引用王安憶的話“理性最終孕育著哲學的果實”,聯想到《世間最美的墳墓》,距離產生美。真正上出了底氣、大氣,這些都得益于他的深厚、廣博的閱讀,再加上他的深刻見解,才成就了一代宗師的風韻。

3. 整合貫通。發展專長是第三境界。語文老師要有底氣,還要有整合、貫通的能力。無論上什么課,都要將教學流程設計好,中途引導學生討論,該學生做的讓學生做,自己決不包辦代替。教案設計有個設計過程,其中有整合的工作,別人的教案畢竟是別人的見解,能否成為我們的共識,需要加進自己的理解。我對病句復習是這樣處理的:六種類型病句,不能平均用力,哪些是最難的,經過學生討論,篩出兩種病句類型,即語序不明、結構混亂。其余的四種,分組完成,然后交流,學生感到新鮮,氣氛也好。對于壓縮語段考點的復習,重點掌握下定義的方法,其中有幾種情況,可以互相貫通,譬如提取關鍵詞、概括語段內容好幾個考點都能運用。文言文閱讀、現代文學閱讀以及實用文閱讀如果能夠融會貫通,學生的表達能力就能相應地提高。當然一個教師不可能樣樣精通,關鍵要能整合別人的資源,成就自己的特長。我最近幾年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學研究,在輔導學生作文方面收獲頗多,感到自己還是有點積累的。如果我各個方面都去鉆研,都想顯山露水,恐怕是不可能的。

二、 文本的三層解讀

余映潮老師認為,保證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是教師個人獨立地、多角度地研讀課文,沒有研讀就沒有好課。

1. 準點切入、走進文本是第一層。一位老師教《藥》設計三問。一問,是什么?藥!什么構成的?饅頭、人血。心里有什么感受?不是藥,是強迫著吃的惡心的東西!純粹的封建迷信,沒有科學,有點恐怖!二問:當時的人們對藥又是一種什么心態呢?眾多茶客的態度。三問,僅僅是表現愚昧?過渡到文本更深層次的解讀,對國民警醒、啟蒙、教育的重要性,這是《藥》的最為重要的文本價值。這當中隱含了三層解讀,不如此,就不能將問題討論透徹。

2. 設計問題、引發思考是第二層。我記得洋思中學蔡林森老師說過,不管什么課文,我拿到手就能上。讓學生讀并且思考三個問題,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要這樣寫。當然問題不是這三個問那么簡單,但思路就是這樣的。陶行之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苯處熞莆仗釂柕乃囆g,才能嫻熟自如地駕馭課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靈活性,走出一條有獨特風格的語文教學之路。

《項鏈》一文中“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以成全你”一句為什么不顛倒過來說?是因為作者對瑪蒂爾德面對苦難,勇于承擔責任品德的肯定、贊頌,這也是小說的主旨。我們以前說諷刺了小資產階級婦女的虛榮心理,看來不符合作品的實際。

3. 準確定位、切合文體是第三層。教什么?怎么教?達到什么效果?心中有數,目中有人。小說是旁述體,劇本是代言體,詩歌是韻體,散文是自述體。我們讀小說就是讀故事情節,讀劇本就讀人物語言,讀詩歌就讀節奏和韻律?!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敝粦{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教散文則要去理解和體驗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 課堂教學結構三層次

走進文本、發現是第一層次。如何發現問題?余映潮老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他的讀一讀、練一練、品一品、議一議的教學流程,讓人感到十分清晰、親切、自然。他教學《陳太丘與友期》一文,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找出兩個意思比較難以理解的字,兩個分別表示敬與謙的字,兩個同形而意義有區別的字,兩個字形不同而意義相近的字,兩個能夠表現本文要義的字。由于教者引導得法,學生很容易走進文本,從文中找到老師要求找的字詞,通過討論,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師生共同落實,教學既輕松活潑又扎實有效。

研讀文本、探究是第二層次。帶領學生探究是教師的職責,研讀文本、強化個人體驗,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師生合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余映潮老師教《孔乙己》,采用了“選點比讀”的方法,讓學生從第4節、第11節文字的比較中,感受孔乙己的性格和命運變化。學生獨立閱讀課文5分鐘,找出哪些細節表現了孔乙己的性格和命運變化。要求學生在第4節與第11節中尋找對比點,感受這兩個段落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很快就能從“穿著”看出問題,以前穿“長衫”,臨死時穿“短襖”,象征身份的長衫沒有了,生命也失去了意義;從身材來看,從前身材“高大”,臨死時變成“矮小”的人;甚至連寫法的變化,學生都能看出:第4節先寫神態后寫語言,第11節先寫語言再寫神態,在寫法上有了變化。教者適時補充:長衫、語言和手是孔乙己最明顯的特征?!伴L衫”是一種象征,“語言”是顯現主人翁的生活背景,“手”的不同階段的功能隱喻著孔乙己的命運。唯一不變的是周圍人的“笑”,表示人們對孔乙己這個“苦人”的冷漠。學生的智慧是教師啟迪的。我們總是羨慕名師課堂上學生是如何的聰明機敏,抱怨自己的學生不行,把責任推給學生,這恐怕就是我們與名師之間的區別吧。試想,如果沒有余映潮老師的“選點比讀”,感受孔乙己的性格和命運變化,學生哪能找出這么許多“變化”呢?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從時令、形貌、姿態、身高、衣著、語氣、動作、臉色、眼神、語言、酒量、真話假話以及手的用途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既訓練了學生閱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重點突破了。

延伸拓展、整合是第三層次。放得開,收得攏,收放自如,是語文課的最好形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整合,從而擴大對文本的理解。筆者聽過一堂公開課,老師辛辛苦苦,從頭講到尾,板書寫得滿滿的,基本功非常好,可是最出彩的還是一位學生對本課的總結發言,贏得滿堂喝彩。一位評課專家指出,那節課就是那位學生歸納得精彩,要不然就沒有亮點了。僅僅停留在文本閱讀的層面上,不能讓學生深入體驗文本的內涵是不成功的教學。文本作者的情感都是帶著個人主觀色彩的,又能表達某一類人的普遍情感,學生能不能讀出真意,關鍵還是靠教師的引領,引領他們反復讀,深入體會,同時延伸拓展,引領他們談更多同類型的文本。如我在教古代離別詩的時候,讓學生回憶學過哪些離別詩。悲傷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薄皳]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卑簱P的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薄澳钋奥窡o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睙o論是悲苦的還是昂揚的,詩人都為離別而感到戀戀不舍。如果用一句詩詞來概括,學生自然會想到柳永的“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的詞細膩地寫出了離別的滋味,既有個人體驗,更有普天下人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獲得的體驗要深刻得多、豐富得多。

以上三個層次是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當然語文教學是靈動的、鮮活的,不能要求所有語文老師都按照余映潮老師設定的教學模式去上課,那樣今后就不會出現王映潮、張映潮等名家了。但無論怎樣組織課堂教學,都要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由教師引領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個別到一般,這樣的課堂形態是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能夠使師生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中學】

猜你喜歡
孔乙己讀書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孔乙己》“讀寫結合”教學設計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我們一起讀書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