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理教學中體現教育均衡發展初探

2012-05-10 02:11陳天明
中國教育探討與實踐 2012年3期
關鍵詞:學習效果評價發展

陳天明

摘要:義務教育新課程要求學校教育為“一切學生”著想,與教育均衡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相一致。文章主要介紹在地理教學中體現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做法:可以從地理教學理念、目標上、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在學習效果評價上體現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地理教學;教育均衡;體現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是全國億萬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這兩句話反映的都是一個宏觀而沉重的課題——教育均衡發展,其內涵廣闊豐富。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一線教師,面對這一課題,想盡個人的微薄力量,就是努力實施新課程標準,推行素質教育。因為新課程要求學校教育為“一切學生”著想,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與教育均衡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一致。下面談談我在地理教學中所做的探索:

一、從地理教學理念、目標上體現教育均衡發展

傳統的地理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以教為中心。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扼殺,課堂上只能機械地圍繞著教師、教材轉,教學活動出現“重教輕學”一邊倒的狀況,所以我們要從教育均衡發展“生本觀”的角度,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不能把學生看做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應看到他們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只有認真地審視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需要,了解、掌握他們的不同特點,正確組織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傳統的地理課標過于“注重地理知識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成為課程唯一追求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養成,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形成,與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觀”、“發展觀”背道而馳。而新課標在“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積極主動的情感態度”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三方面均衡地發揮作用。簡而言之,傳統課程的目標主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新課標則在于“培養人”。所以我們要擺脫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知識情結”,要從“掌握知識”到“促進發展”進行觀念轉變,教學目標轉變為對既要傳授知識,又對成長中的學生個性和學習能力的發展負責。

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體現教育均衡發展

體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教學理念和目標要求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不斷促使自己從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訓導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服務者轉化,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主人。

(一)營造“張弛有度”的地理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是一種感情氣氛,它影響著學生的集體精神及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良好的課堂氛圍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從中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情感。在以往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一個單向輸出的統一模式,在結構、程序上較為刻板,失去了課堂的鮮活靈魂,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新課程實施中也曾常見一些公開課,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多媒體、唱歌、詩朗誦、游戲可謂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學生忙得不亦樂乎,課堂氣氛是活躍了,可學習效果卻華而不實:學生能整齊、準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鮮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那是因為活動太多了,安排不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教育均衡發展理論要求我們要重視營造張弛有度、活潑有序的課堂氣氛,組織教學活動要結合實際內容合理安排:既有教師幽默風趣的講授、引導,又有學生積極的參與、討論、探究,實現實質性的師生互動。同時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允許他們標新立異,當然也應允許出現一些小錯誤,在他們說錯、做錯時,我們應及時的給予熱情的指導與幫助,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讓每個學生都學得輕松有趣,而且學有所得。

(二)地理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均衡發展的“人本觀”要求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去做,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只發揮點撥作用,把傳授變為導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去參與、去探究,更能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培養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綜合素質。地理學科本身的獨特性,以及它豐富的內容,極其適合我們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學習,但前提是要根據教學內容來選,不鼓勵華而不實。例如:某節公開課中關于“日本”的教學導入,教師用了設問:“談談你印象中的日本,與哪些地理內容有關?”,學生各抒己見:富士山、核爆炸、櫻花、和服、松下電器,氣氛活躍,作為導入本來挺好,但第二個問題應簡單處理,需要在后面的學習中逐步展開,而該教師卻用多媒體打出照片,在學生的驚奇眼光中一個個介紹“這是日本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因為處于板塊的交界處……這是核爆炸的事故照片……”,既花費了時間,又違背了“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屬于多此一舉。

(三)因材施教,教育均衡發展無差生觀念。

因材施教是我國自古以來都提倡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梢哉f,這是最能體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教育方法?,F在的課堂教學是班級授課制,一方面極大地擴展了學校教育的對象,另一方面為學生創造了互相交流、共同學習的氛圍,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由于師生之間是“點對面”的交往,不是“點對點”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體現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對所謂的差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智力、潛力發展的特點,包括共性特點與個體差異,教學設計就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重視分層次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重視,切實貫徹教育均衡發展。同時,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與潛力,引導他們向自己最有潛力的方向前進。

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應該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因為教育均衡發展理論告訴我們:要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要“求全責備”;要揚長避短,不要“抑長補短”搞平均主義。如在地理學習中,有的學生可能讀圖能力較差,但他語言表達能力也許相當不錯;有的學生善于讀圖,卻不善于表達;有的學生善于圖文結合理解地理原理,有的學生善于畫圖構建知識要點等等,如果我們布置好學習任務,采用“先分組合作探究,后點評精講”的方法,就可以讓他們揚長避短,發揮個人所長,使每個學生的潛力和特長都有相同的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心理環境輕松,可以暢所欲言,合作交流中又可以彼此學習,共同提高。完成任務后又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華,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這不就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嗎?

三、在學習效果評價上體現教育均衡發展

傳統的地理教學評價,常依據學生考查、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評價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義務教育中,一個學期安排兩次考試,由于內容有限而且較為固定,題型雖然相同,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自然就有高分與低分之別。這種評價方式,對高分者是一種激勵,但對于低分者卻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他很容易會因此喪失對地理學習的信心從而引起對自己學習能力的懷疑,影響到今后的發展,所以,教育均衡發展要求我們在評價學習效果時靈活應變,不能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不能因分數而定終身,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同,智力也不同,客觀事實中有些學生即使再怎么努力,他也考不出優異的分數。

任何教學都需要通過效果評價來進行揚長避短的改進,但應該根據學生個人的情況進行“過程性評價”,給予相對進步或落后的評價,體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公平觀”、“人本觀”。義務教育地理教學所追求的效果與價值,并不僅僅是地理課本知識掌握的牢不牢,更要看學生才能的發展變化,這必須關注學習的整個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真實成績,更要洞察其學習態度,還要從學生多方面的表現來評價。比如,有的學生雖然考試成績較低,但他實踐能力較強,做的地理模型像模像樣;有的學生作業工整、清晰,畫圖比例合理,要素齊全;而有的學生平時懶動手,考試時靠臨時突擊也獲取不錯的成績等,故必須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我經常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寫一些鼓勵性的評語:你畫的地圖真不錯!近來你表現很好,加油!你讀圖的技巧,值得推廣!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他們擺脫“成績緊箍咒”,體驗學習的樂趣,變得“愛學”和“會學”,擁有健康的“綠色心靈”。教育均衡發展要求我們用多角度多樣化的方法評價學習效果,目的就是讓學生的這些優點和潛力逐步顯現出來,加以引導,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和發展中都能順利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翟博.“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求是》,2010.02.

[2]翟博.“教育均衡發展需要明確哪些理論問題”《中國教育報》,2006.7.29.

[3]陳立新.“地理課堂互動型教學的構建策略”《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7.07.

猜你喜歡
學習效果評價發展
疫情期間線上學習效果評價分析
“百詞斬”對于大學英語四級詞匯學習效果的實證研究
基于學習性評價原則提高研究性學習效果的研究
蓮心寶寶有話說
區域發展篇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圖說共享發展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