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乃迭的雜合文化身份與獨立譯介活動闡釋

2013-11-22 07:40鄧宏春馬月華
瘋狂英語·教師版 2013年4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

鄧宏春 馬月華

摘 要:戴乃迭是中國翻譯史上一位具有西方和東方兩種雜合文化身份的外籍翻譯家。目前學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她和楊憲益的合譯作品上,而對她的獨立譯介活動卻關注不多。從雜合文化身份的角度,探求戴乃迭獨立譯介中的翻譯思想、翻譯選材、翻譯策略和譯作特色,有助于我們豐富對她的研究,同時更好地認識翻譯的本質。

關鍵詞:戴乃迭;雜合;文化身份;獨立譯介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11-018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9

1 . 引言

文化身份是一個抽象和概括的概念,主要訴諸文學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質特征和帶有民族印記的文化本質特征。它是某一文化群體成員對其成員身份即文化歸屬的認同感,包括自我認同和外部認同?!半s合”(hybrid)或稱“糅合”,是從生物學的“雜交”引入到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術語,指“具有發生交流的兩方的特點,但與兩方又都不相同的混合體”。后殖民翻譯理論學者霍米巴巴認為,“雜合”是不同語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具有多種語言文化特點但又獨具特色的混合體(黃碧蓉,2008)。雜合文化身份就是指兩種或多種文化身份的混合體。在翻譯中,具有雜合文化身份的譯者在翻譯文本的選擇及文化態度和翻譯策略方面會顯現出更多的復雜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研究譯者文化身份對其翻譯實踐的影響。

2 . 戴乃迭的雜合文化身份

戴乃迭(1919~1999),中國翻譯史上著名的英籍翻譯家,原名Gladys Tayler,出生于北京一個英國傳教士家庭。7歲時,被送回英國在教會中學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學,成為牛津大學歷史上首位中文學士。1940年,戴乃迭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和楊憲益回到戰火紛飛的中國,并結為夫妻。這對伉儷珠聯璧合、完美地翻譯了整個中國。此外,戴乃迭也獨立譯介了許多現當代作家特別是女作家的作品。他們為弘揚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獨特的人生經歷使戴乃迭形成了西方和東方兩種雜合文化身份。一方面,戴乃迭是英國人,從小接受英國教會學校教育,精通英語語言和文化。另一方面,在北京的童年生活和牛津大學學習中文的經歷,以及在中國六十年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熟悉中文和熱愛中國文化。她經常微笑著對來訪的朋友們說:“我覺得我有兩個祖國!”這一獨特的雜合文化身份對她的漢英翻譯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人們在提到這對夫妻翻譯家時,總是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對他們的研究多集中在他們合譯的作品特別是《紅樓夢》和魯迅作品的翻譯上,而對戴乃迭及其獨譯作品卻研究不多。有鑒于此,本文擬從譯者雜合文化身份的角度,對戴乃迭的獨立譯介活動作一客觀的闡釋,以豐富我們對這位外籍翻譯家的研究。

3 . 雜合文化身份下戴乃迭獨立譯介活動闡釋

1980年后,楊憲益升任主編,他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審稿、編輯和出版上,因而翻譯作品的時間相對少了。這就給戴乃迭提供了獨立翻譯的空間,她選擇獨譯了一些中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這方面的貢獻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對這一部分譯作從譯者文化身份的視角加以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翻譯的本質。

3 . 1 翻譯思想

戴乃迭和楊憲益雖然是一對翻譯的“黃金搭檔”,但是他們的翻譯思想卻和而不同。在澳大利亞的一次采訪中,楊憲益認為翻譯“必須非常忠實于原文”,“過分強調創造性是不對的,因為這樣一來,就不是在翻譯,而是在改寫了”。而戴乃迭覺得他們合譯的作品太過拘泥于原文,缺乏創造性,讀者不愛看。她非常欽佩霍克斯的做法,認為翻譯時可以多一些創造性(王佐良,1989: 16)。這一翻譯思想源于她的雜合文化身份。對中國文化身份的認可,使她在翻譯時注重忠實地傳達中國文化,而她的西方文化身份又使得她會照顧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具有明晰的讀者意識,采取創造性的翻譯策略,減少他們的理解障礙,因而在譯文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

3 . 2 翻譯選材

戴乃迭作為英國人,同時又是女性譯者,在翻譯材料的選擇上,也有不同于楊憲益的偏好,她不太擅長中國古文,所以傾向于翻譯一些中國現當代作家特別是女性作家的作品。這些獨譯作品時間跨度約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題材以小說為主,既有老一代作家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李廣田《悲哀的玩具》,以及當時備受爭議的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沈從文《邊城》,也有很多新時期富有特色和創新性的作家如王蒙《蝴蝶》、古華《芙蓉鎮》、張賢亮《綠化樹》、馮驥才《神鞭》等。而且戴乃迭尤其注重對新時期女作家的推介,她親自譯介的女作家作品包括張潔《沉重的翅膀》和《愛是不能忘記的》、新鳳霞《新鳳霞回憶錄》、諶容《人到中年》,此外還包括張辛欣、宗璞、戴厚英、遇羅錦和王安憶等人的作品。

3 . 3 翻譯策略

中國文學作品中含有大量的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負載詞,這給譯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譯者的文化身份會直接影響她的文化態度,進而影響翻譯策略的選擇。以戴乃迭獨譯《邊城》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為例,有助于我們管窺她在中國文學譯介事業中的整體翻譯策略。

例1 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角粽子。(沈從文,1981: 19)

戴譯:Moreover, knowing that she and her grandfather lived in too humble a way to make Zongzi for the festival, he gave them a bundle of pointed Zongzi*.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palm leaves, often stuffed with sweetmeats, alway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Gladys, 1981: 29)

例2 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致,像個觀音樣子。(沈從文,1981: 5)

戴譯:Uncle, your Emeralds grown into a fine girl, a regular Guanyin*.

*The Goddess of Mercy. (Gladys, 1981: 38)

分析:在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分別出現了物質文化詞“粽子”和宗教文化詞“觀音”。這是極具中華文化特色的詞匯,需要在翻譯時著重向英語讀者傳達。戴乃迭先是采用了音譯,然后在后面加上注釋對這兩個文化詞進行具體的說明,這種異化策略,有利于英語讀者了解中國的端午節民俗和宗教信仰,完美地再現了源語文化。

例3“[……]‘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錦雞,全是頌揚你這個人好處的警句!”(沈從文,1981: 25)

戴譯:“[…]‘Brave as a panther, handsome as a cock, thats you!” (Gladys, 1981: 30)

例4“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有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照料家務的好媳婦。我這人就是這么一個打算,‘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跑得好,唉,這兩句話恰是古人為我說的!”(沈從文,《邊城》:49)

戴譯:“I want a sweetheart to listen to my songs, but I need a good wife wholl manage my household well. I want to eat my cake and have it. Thats me!” (Gladys, The Border Town: 52)

分析:在例3中,出現了具體的地名“八面山”和“地地溪”,這在原文中是當地人熟知的地名,人們用八面山的豹子形容男人的勇敢,用地地溪的錦雞來形容男人的英俊。對于英語讀者來說,這兩個地名過于陌生沒有什么意義,戴乃迭舍去了地名不譯,而是直接傳達出了“像豹子一樣勇敢,像錦雞一樣英俊”的內涵,令讀者容易接受。在例4中“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跑得好”是一句俗語,譯者借用了英語諺語“eat my cake and have it”,傳達了相同的內涵,使譯文顯得流暢自然。在面對文化內涵不太強的文化詞時,戴乃迭充分考慮到了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感受,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

3 . 4 譯介特色

戴乃迭的譯作具有鮮明的特點。她一方面使譯文盡可能忠實于源文與源語文化,另一方面又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采用各種翻譯方法減少文化隔閡和理解障礙,增強譯文可讀性。此外,她還采用譯者序或親筆撰文的方式,詳細介紹作品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并結合自己對中國社會變遷的親身體驗,將作品中體現的復雜的社會現實向譯文讀者娓娓道來。例如,在翻譯完諶容《人到中年》后,戴乃迭還在譯文后附上了她寫的評介文章《新出女作家諶容及其小說〈人到中年〉》,向讀者介紹了新時期女性作家的生存狀態和創作背景,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十年“文革”浩劫后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困惑、探索與追求,將一個真實的中國文化形象立體地呈現在西方讀者面前。

4 . 結語

作為具有雜合文化身份的英籍翻譯家,戴乃迭認可和尊重中國文化,在譯作中盡力彰顯異質文化,向海外昭示了西方話語陰影下長期被改寫、被隱蔽的中國文化的真實面貌,使中國文化以一種獨立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同時,她的西方文化身份又使她具有明晰的讀者意識,采用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來增強譯文可讀性。她的這種翻譯觀對于我們今天更好地譯介中國文學作品、弘揚中華文化具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Yang, Gladys. Trans. 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M]. 北京:《中國文學》雜志社,1981.

黃碧蓉.雜合背景下的翻譯策略與文化身份構建[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1):123-128.

沈從文.邊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從迷茫到認同到超越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第三空間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間與身份認同
黃玉雪小說《華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文化身份的特性
從領導形象看20世紀50—70年代民族小說的文化身份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