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牽引:黨的群眾路線長效運行的邏輯起點

2014-05-24 05:17譚鵬
黨政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群眾路線

譚鵬

〔摘要〕價值牽引是黨的群眾路線長效運行的邏輯起點,只有發揮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黨的群眾路線才能得到一致的認同,形成統一的行動,收到良好的成效。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發揮價值牽引的功能,前提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重點是引導人民群眾凝聚價值共識,途徑是通過具體實踐塑造價值觀念,保障黨的群眾路線得到長效運行。

〔關鍵詞〕價值觀;黨的建設;群眾路線;長效機制;身份認同;感情認同;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1-0044-04

所謂價值牽引,就是用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機制標準引導人們形成一致的價值認同和價值準則,并在實踐中演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價值外化為思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發揮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黨的群眾路線才能得到一致的認同,形成統一的行動,收到良好的成效。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發揮價值牽引的功能,前提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重點是引導人民群眾凝聚價值共識,途徑是通過具體實踐塑造價值觀念,保障黨的群眾路線得到長效運行。

一、 價值建構:黨的群眾路線實踐的核心要素

價值建構重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價值建構對政黨而言是一種精神力量和行為導向,它是政黨保持合法性的價值基礎,對于凝聚和團結黨員、整合社會成員具有重要意義。〔1〕黨的群眾路線價值建構就是要通過全黨通過學習教育,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用以引領全黨踐行群眾路線的價值判斷。建構正確的群眾價值觀要求黨員干部端正群眾立場、堅定群眾信仰、牢記群眾觀點,才能真正發揮黨的群眾價值觀的思想引領作用。

1.群眾立場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選擇?!叭嗣?,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sup>〔2〕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人心向背決定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決定一個政權的生死存亡。 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將先進的理論付諸實踐,引導人民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努力奮斗,必須清楚地認識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擺正政黨自身的功能定位,自覺接受人民的選擇,可以說,立場的選擇對于無線產階級政黨來講是一項根本性的選擇,只有堅定地站在人民群眾一邊,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戴,才能擁有戰無不勝的力量源泉、才能為改革創新發展注入力量。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群眾立場,在組織定位方面,黨的群眾路線建構的基礎就是準確定位組織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并將其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和非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區別。如毛澤東就曾指出:“剝削階級講愛民,同愛牛差不多,為的是用牛耕田,從牛身上擠奶。我們不同,我們黨是人民的代表,是人民的一部分,要組織人民為自己的利益奮斗?!?sup>〔3〕 在功能運用方面,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始終堅持政黨組織是人民群眾的工具,而不是將人民群眾視為奪取政權和建設政權的工具,“人民群眾之所以需要共產黨,就因為它為人民群眾服務,它是人民群眾手中進行解放斗爭的工具。黨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產物,是人民群眾的斗爭的一定階段上的產物?!?sup>〔4〕正是由于建立了正確的黨群關系定位,中國共產黨才能在實踐中獲得民心和民力的支持,在來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事業中取得輝煌的成就。在實踐發展方面,無論改革開放引發的社會環境多么復雜,群眾立場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堅定地站在最大多數人民群眾一邊,黨的執政地位才能得到鞏固,黨的事業才能得到發展。

2.群眾信仰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鮮明特征。群眾立場的一致性決定了群眾信仰的民本性,群眾信仰就是指黨組織和黨員在實踐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必須將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和具體工作統一起來,將群眾滿意和群眾認可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群眾信仰在思維層面表現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覺踐行為人民謀利益的價值準則,尤其是黨員干部要直面思想和利益誘惑、立足自身找根源、查病癥、下藥方,堅決摒棄背離黨的執政宗旨的錯誤思想,始終堅守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牢固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利益觀,在澄清認識、端正思想中堅定為民的信仰、樹立服務的意識。建立群眾信仰在實踐層面表現為尊重和滿足人民群眾個體的利益需求,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踐主體,而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愿望則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因此,要樹立群眾信仰并確保信仰維系的長久性,就必須在實踐中實現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調動和長久地保持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維護群眾利益首先要把維護和發展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中注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愿望,確保制定出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有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護群眾利益還要注重尊重和體現人民群眾個體特殊的利益訴求,尤其是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這要求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既要認識到群眾利益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更要牢牢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統籌解決不同群體和個體的利益需求,將黨的執政成效牢牢建立在群眾生活得到改善、利益得到滿足的基礎上。

3.群眾觀點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主體構成。群眾觀的本質是如何對待群眾、看待群眾,群眾觀點是群眾立場和群眾信仰的外在表現,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關于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系統化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是黨的群眾觀的核心表達,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黨的群眾觀點的表述有著豐富的內容,從“魚水關系”“血肉關系”“銅墻鐵壁”的形象比喻,到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一切為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觀點的直觀表達,再到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明確黨的群眾觀點六個方面的系統概括,確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sup>〔5〕這六大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中國化的全面概括;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把黨的群眾觀點發展為“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觀點;向人民學習的觀點;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觀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和社會的真正主人;黨的各級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各級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這三句話從整體上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目的、主體和途徑等核心問題,只有把這些觀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黨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真心誠意的擁護和支持。

二、價值認同:黨的群眾路線運行的思想前提

夯實以人為本的理想信念,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求在利益多元的社會格局中能建構一致的價值認同,這是群眾路線能夠付諸實踐的基本前提。群眾路線中的價值認同,即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重視群眾的利益需求, 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觀點,從根本上樹立服務型政黨的科學理念。

1.身份認同是價值認同的基礎。身份能夠表明群體或個體在社會中的客觀存在,認同則是一種心理活動,身份認同就是指社會中的主體對于自身歸屬感的主觀感知,身份認同反映了社會分層的基本狀況和社會群體的認知水平。黨的群眾路線中的身份認同,主要是指是指黨員領導干部對自己身份角色的態度和價值感的認同,其中主要包括組織認同和對群眾認同兩個方面,組織認同就是黨員干部對黨員身份的感知,對黨的宗旨、紀律、責任的認同;群眾認同就是黨員領導干部對群眾身份的認知,包括是否還認可自己也來自群眾,在心中對群眾保持敬畏感和崇拜感等等。

當前,身份認同危機已經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最大障礙,隨著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黨員的構成和身份特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構成已經從解放初期的工人農民為主越來越呈現出“中產化”“精英化”的特點,隨著貧富分化現象的出現和加劇,群眾愈來愈成為社會弱勢群體的代名詞,不同的身份特征開始阻斷黨組織和群眾之間的聯系,原來共同的身份體系開始分化解體,黨群之間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認知鴻溝”。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我們既要看到引發身份認同危機的社會因素,也要認識到彌合分歧關鍵在于正確處理發展和公平之間的辯證關系,尤其是做好各項民生工作,盡量縮短身份差距;同時,我們還要在全體黨員中加強教育,尤其是通過建立黨員長期聯系群眾的工作機制,拓寬黨群之間的利益溝通渠道,真正將黨的宗旨內化為黨員的精神動力,外化為黨員的行為方式。

2.感情認同是價值認同的表現。感情認同就是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表達的對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感,這種情感外化為面對群眾時的工作態度、精神面貌。情感溝通是群眾工作中的主要方式,隨著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各種社會矛盾還會大量涌現,人民群眾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實際困難和難以處置的矛盾,如經濟、住房、疾病、就業困難,工作、學習壓力過大,家庭不和睦,被人誤解、遭人排擠等等,這些實際問題必將妨礙人的積極性,挫傷人的進取心,有時甚至影響對黨組織的認同度。要有效化解問題、困境或疑慮,就必須增強對群眾的感情。一方面黨員干部要培養群眾感情,在工作中注意和群眾之間換位思考,增強相互的理解、同情和關懷,感情是相互的,只有黨員對群眾有感情,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多進行思想上的溝通,才能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另一方面,通過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困難,從老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入手,真心實意地為群眾排難解憂,才能取得解決思想問題的最佳效果。再一方面,感情認同是最樸素的認同,增強感情認同需要一定的形式創新,但不能搞成形式主義,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感情認同是否建立關鍵要看實效,最終的標準還是要看黨員干部落實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是否得到充分樹立,看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否得到切實解決,看工作力度和工作業績是否有新的發展,看黨員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水平是否得到較大層次的提高。

3.文化認同是價值認同的目標。所謂文化認同就是指社會主體(個人或群體)對共同理念和價值觀念的一致認可,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目標達成一致,從而在保持自我的同時實現與外界的良性互動與資源共享。黨的群眾路線發展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被譽為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中的“東方魔力”和“興國之光”,是無產階級政黨特質的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實踐黨的群眾路線,既要從中國傳統的民本文化中汲取營養,更要立足政黨自身深入發掘黨的群眾路線的文化內涵,以文化魅力增強共識,來推動實踐的創新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文化認同不是結果,而是一個自然過程,也就是群眾路線文化本身的同化過程,同時,文化認同也是一個自覺過程,共有的價值觀與共同的文化資源是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所以,我們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積極倡導樹立以人民為本的群眾文化,積極倡導服務理念,大力培育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為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價值塑造: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關鍵步驟

人是有感情的,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感、會有自己的好惡,會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會覺得這個合理不合理、公平不公平、合適不合適,這是一種較為單純的個人感情。但感情不會憑空產生,而是受社會環境和個人經歷的影響。當前正處在發展的攻堅期、也處在矛盾的凸顯期,面對西方“西化”和“分化”的不斷滲透;社會生活多樣化,多種經濟成份并存,貧富差距加大,各種利益反差日益明顯;各種腐敗現象滋長蔓延,侵蝕公共權力,影響政府的公信力;信息傳播的多元化,也沖擊著固有的思想和觀念,改變生活方式等等,這些無不對人的思想感情、價值判斷、行為方式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黨員干部對群眾的感情,除了與社會生活相關聯,還與其權力使命、與具體的施政活動相聯系,應該說黨員對群眾的感情要靠完善機制,使之融于政治責任、理論修養和具體實踐中。

1.準確認識價值塑造內容的整體性。 價值塑造不是就某個單一觀點達到共識,更不簡單等同于堅定理想信仰,價值塑造的主題內容具有全面性的特點,是長遠目標和現實要求的統一,理想追求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價值塑造的靈魂是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每個共產黨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黨員干部更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念和社會主義信念,這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存發展,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需要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養高尚的思想覺悟、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增強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干群密切聯系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價值塑造的根本是形成良好的黨風政風,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的集中體現,是黨群關系的試金石,長期以來,由于受“左”的、舊的思想觀念影響和計劃經濟體制制約,有的黨員干部缺乏求真務實的精神,好大喜功,喜歡搞形式主義,形象工程、出現了“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現象;有的缺乏群眾意識、宗旨意識和服務觀念,高高在上,漠視群眾正當利益和合理訴求;有的缺乏大局意識,本位主義嚴重,處心積慮維護部門和個人既得利益,阻礙改革步伐;這些現象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黨員的黨性教育、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教育等。價值塑造的關鍵是提升業務素質和能力水平,要切實提高黨員干部的業務水平,增強廣大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本領,要促進黨員干部堅持學以致用,理論指導實踐,積極尋找與部門工作、業務工作的結合點,熟悉工作規范,把握工作規律,提高執政能力,要通過強化職能,變被動適應為主動服務。

2.牢牢把握價值塑造過程的有效性。發揮價值塑造在實踐黨的群眾路線中的功能和作用,必須注重發揮價值塑造的功能,充分體現其運行的實效性,才能引領群眾路線的常態化實踐。一方面,必須注重發揮領導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價值塑造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教育的方法,然而一個領導干部在教育黨員時所講的話有多大分量,能否得到黨員的信服,這就不僅要看教育內容里包含有多少真理,教育方式是否有高超的藝術,更要看他的表現和行為。言行一致,才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否則講的話再動聽,也難使黨員信服。因此,價值塑造要從領導干部從嚴要求自己做開始,領導干部不僅要積極自覺地在群眾路線的教育中率先垂范,給其他黨員的做出榜樣;而且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則,注重從黨性原則、思想道德、行為作風、領導方式各個方面進行黨性鍛煉和修養,才能發揮“身教”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經常性的價值教育和培育的有效機制,要切實加強領導,這是實現經常性的根本保證,各級黨組織都應將黨員干部的群眾理念和觀念教育列入工作日程,做到經常研究、狠抓落實;要經常分析黨員思想動態,不僅要注意分析黨員日常工作表現和情緒變化,在社會、政治、經濟等形勢發生較大變化或黨員遇到晉升、獎懲等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時,要認真分析每個黨員的思想反映,發現問題及時教育;要抓好黨員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制度化是經常性的重要保證,有了制度化,經常性才有章可循,才能促進黨組織群眾工作文化氛圍的形成,使黨員信念得到鞏固,素質得到提高。

3.始終遵循價值塑造方法的多樣性。首先要遵循價值塑造對象的針對性,在工作中注重人性化的親情感染,注重精神的、道德的人格示范力,注重內心認同和道義服從,并要支持和鼓勵黨員行使各項權利,以個性化的人文關懷提升價值塑造的效果。在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中黨組織要堅持把解決黨員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一是政治上要關愛,實現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廣泛參與、有效管理和積極監督,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平臺,營造民主氛圍;通過競爭上崗、公開選拔、考核激勵等方式,為黨員搭建起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平臺,使其感到“工作有奔頭、價值有體現”。二是工作上要關心,當干部工作取得成績時,及時熱情鼓勵;當干部工作碰到困難時,及時排憂解難;當干部工作出現差錯時,及時分析原因,主動承擔責任。三是生活上要關懷,關心干部身心健康,廣泛開展文體活動,在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為大家謀福利,堅持“五必訪”制度,幫助解決子女入學、就業等后顧之憂,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次要注重方法運用的靈活性。一是堅持分類施教,認真做好黨員共性和個性兩種類型的教育工作,把解決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共性問題和解決局部的、具體的、個別的思想問題結合起來,保證黨員教育工作的針對性。二是堅持創新載體。根據時代特點和黨員隊伍的客觀需要,實施小型多樣、分散、靈活的開放式教育,采取個別談話、民主生活會、組織培訓、形象電化教育、典型現身教育、案例剖析教育、知識競賽及民主評議黨員等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同時要打破單向、封閉的教育模式,加強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的雙向交流,由“講話”變“對話”,開展互動式教育;借鑒學習型組織建設理念,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實行系統思考、反思教育等。

〔參考文獻〕

〔1〕程勉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價值建構〔J〕.福州黨校學報,2013,(4).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24.

〔3〕毛澤東文集:第3 卷〔M〕.人民出版社,1996.57-58.

〔4〕張聞天文集:第4 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475.

〔5〕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N〕.人民日報,1990-03-13.

【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群眾路線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作與身份認同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從后殖民主義解讀《藻海無邊》中安托瓦內特的身份認同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