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姆小說現代主義意識探微

2014-07-12 15:06謝勝平
短篇小說 2014年9期
關鍵詞:毛姆內心世界現代主義

謝勝平

毛姆小說現代主義意識探微

謝勝平

一、毛姆其人其作

出生于19世紀末期的威廉·薩姆塞特·毛姆系英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被贊譽為 “繼莎士比亞以來最偉大的作家”[1],其代表作品 《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葉的震顫》《圈子》等都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在長短篇小說及戲劇創作中,毛姆貫以客觀、冷靜的視角切入,在現實主義道路上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批評性與諷刺性。

1897年,毛姆棄醫從文,在經歷了 “沒有任何一部可以讓泰晤士河起火”[2]的小說創作后,毛姆轉向戲劇創作,《佛烈德里克婦人》《杜特太太》《杰克·斯特勞》《探險家》的陸續上演使毛姆飽受贊譽,甚至有評論者認為,毛姆是堪與蕭伯納齊名的戲劇家。在戲劇創作中,毛姆大都聚焦英國上流社會的家庭生活、婚戀情感,在戲劇中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展現人物內心的矛盾與彷徨,同時也對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生活進行了批判和諷刺,這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關注與含蓄的現實主義批判性在毛姆后期的小說創作中得到了延續。在戲劇創作的巔峰之際,毛姆陡然駐筆,重拾小說創作,用兩年的時間潛心撰寫長篇小說 《人生的枷鎖》,這部帶有自傳性色彩的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在資本主義教育制度和社會主流文化思想的束縛中遭遇的現實打擊和內心掙扎,可以說,《人生的枷鎖》在毛姆小說創作的歷程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義。隨后,毛姆又創作了以印象派畫家保羅·高庚為原型的長篇小說 《月亮和六便士》、以東方殖民地為故事發生背景的短篇小說集 《葉的震顫》等。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彌漫歐洲之時,毛姆在南卡羅來納、羅德島、紐約等地輾轉6年,期間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 《刀鋒》,通過展現男主人公探求生存價值、人生哲理的過程,反映了身處戰火之中的青年們的內心迷惘。 《刀鋒》出版兩年后,毛姆創作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部小說《卡塔麗娜》,此后毛姆只進行一些文學評論和回憶錄的創作,晚年的他享有很高的贊譽,先后被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圖魯茲大學、英國女王授予 “榮譽團騎士”“榮譽侍從”等稱號。[3]1965年,毛姆于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

二、毛姆小說的現代主義意識

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迅速膨脹,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迅速革新,加之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和政壇的風云變幻,西方社會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身處于巨大變革中的人們不僅承受著社會的動蕩,而且面臨著信仰的危機,在逐漸與傳統基督教信仰決裂的過程中,工業化進程和現代化程度不斷推進,隨之而來的現代主義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落地生根。[4]對于生活于其中的毛姆而言,他在作品中所展現的現代主義意識主要指向虛無思想,一種帶有濃重現代主義色彩的虛無。

對于毛姆這樣一位高產、優秀的作家,國內的研究尚顯滯后。20世紀80年代開始,毛姆的作品才逐漸被譯介到中國并逐漸受到文學批評者的關注。在國內對于毛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姆創作中的現實主義主線、自然主義傾向等方面,其中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毛姆的創作中存在著傳統與反傳統的碰撞,即用傳統的創作方式去反對傳統的創作思想,從而隱現出了現代主義創作意識。以此為起點,本文將以 《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等毛姆的著名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探析其中人物形象塑造與內心世界的呈現,探析毛姆小說創作中以虛無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主義意識。

在毛姆的小說中,大多數的主人公在思想層面都是“虛無者”,這些 “虛無者”在社會生活中是孤獨的,其內心世界是孤苦的。有評論者認為,這些 “虛無者”是作者毛姆本人的真實寫照,特德·摩根曾這樣評價毛姆,“他是一個相當悲觀、相當孤獨的人,他將對人們感情的冷淡視為一種防御性手段……他給人的印象是對他表示友好,就會使他不安……他的心靈世界是一個充滿敵意的地方,沒有愛,只有孤獨”[5]。對人群的疏遠展現的是毛姆內心的孤獨,這種孤獨源自他對于社會的失望,對于人生虛無的理解。在毛姆的小說中,主人公們的孤獨并非 “陽春白雪”、無人能和的孤獨,也非因與周遭格格不入而產生的孤苦,而是由心中的虛無、迷惘、幻滅的情感所導致的孤獨,“虛無者”們幾乎不自覺地否定一切價值觀念,基于人心不古的思維定勢,“虛無者”們一方面害怕溝通,害怕融入紛雜的社會;另一方面,他們認為這種溝通與融入是毫無意義的,這種特點使毛姆筆下的虛無具有鮮明的現代主義特性。這種孤獨的實質是內心價值觀念的崩塌,正如前文所述,伴隨著迅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舊有的以基督教為核心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動搖,可以說這種價值觀的劇變也投射在每個個體的內心世界之中。

在 《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夫克蘭德就是這樣一位 “虛無者”,與妻子結婚七年的他從未對妻子敞開心扉,二人之間在精神層面幾乎是毫無交流,生活中的交流也大多是三言兩語、草草了事。思特夫克蘭德雖然在社會中過著群居的生活,并且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事實上,他的內心世界完全是封閉而孤獨的,過強的個體意識使思特夫克蘭德對個體之外存在產生排斥、漠視的態度。伴隨著這種孤獨而來的是個體內心的痛苦。事實上,無論是在毛姆作品之中的“虛無者”身上,還是在作者毛姆的內心中,痛苦都是與孤獨相伴存在的。特德·摩根在 《毛姆傳》中直言毛姆的一生是十分痛苦的,的確如此,毛姆本人曾言:“我從人生的痛苦中受到的痛苦比從人生中享受的快樂要多……”[6]毛姆小說中的人物亦是如此。

在其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 《人生的枷鎖》中,毛姆塑造了男主人公菲利普這一人物形象,自幼喪失雙親的菲利普一直過著孤獨的生活,在孤獨中他從未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成年后的他與旁人一樣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和愛情,但皆以失敗告終。孤獨、挫敗的人生經歷使菲利普感受到了一種來自宿命的痛苦,他認為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人生終將走向失敗,在這種虛無思想的統攝下,菲利普放棄了執著多年的夢想,墮落地走向余生。與菲利普相似的是毛姆于1944年塑造的人物形象——拉里,即 《刀鋒》中的男主人公。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拉里開始了漂泊的生活,從美洲到歐洲,從歐洲到亞洲,一路上拉里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卻未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漂泊的生活所帶來的不是生命的真諦與歸屬之感,而是物質與精神層面的一無所得,最終拉里選擇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生死輪回的觀念中,用虛無的思想麻醉自己,呈現出了一種幻滅的生存狀態。小說作者毛姆與小說主人公們的內心痛苦之所以綿延不絕,其原因在于這種痛苦的抽象性上,這種痛苦既不源于客觀世界中的壓迫,也非根源于追求的失敗,它的根源不是具體而明確的。[1]可以說,毛姆心中與筆下的這種痛苦源自心中核心價值體系的崩塌,源自對世界荒謬性的無奈,基于此,他們尋找生存意義的追尋注定走向失敗,歸于虛無。

三、結 語

綜上所述,毛姆小說中的現代主義意識主要表現為虛無,在小說中具象化的展現就是菲利普、拉里等“虛無者”,與傳統虛無思想不同,毛姆筆下的虛無由急速變革的社會經濟背景而帶來了新的特性,展現出了難以拯救的孤獨狀態和痛苦之感。他們在現實生活層面是孤獨的,一方面,他們排斥人群,生活相對封閉;另一方面,他們具有過強的個體意識,在內心世界中的狀態完全是孤獨的。從精神層面而言,他們又是痛苦的,這種痛苦的來源并不是某個明確的事件,而是產生于對生存意義的追尋無果之中,這就使 “虛無者”們的痛苦難以釋然。面對難以釋然的痛苦,作者毛姆的態度也是虛無的,這是毛姆與傳統作家悲痛、激憤的筆觸完全不同,充滿了現代主義色彩。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中,毛姆被定義為帶有自然主義創作傾向的作家,他的作品也被評價為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批判性。[7]但隨著對毛姆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不難發現,在毛姆及其作品之中,更為可貴和獨特的是他的現代主義意識,這種現代主義意識一方面細致刻畫了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是對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崩塌的一個折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也是毛姆其人其作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1][英]安德魯·桑德斯.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侯維瑞.現代英國小說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徐崇溫.存在主義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袁可嘉,編.外國現代派作品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5]袁可嘉,編.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6]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技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英]毛姆.毛姆隨想錄[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謝勝平(1971— ),男,江西贛州人,本科,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英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

猜你喜歡
毛姆內心世界現代主義
地點的政治:《無名的裘德》中的地點與人物內心世界
四百法郎買一個蘋果
丑角的原型
認與逃的辯證法——石黑一雄小說中的內心世界
格特魯德·斯泰因的現代主義多元闡釋
我的毛姆叔叔
生命的盡頭
打開女強人的內心世界
詩評詩論
談波特作品中的現代主義主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